劉海慶,曾小安,鄧濱宏,彭益武,王曉星,黃記焊,張群英
(1.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云浮 527200;2.羅定市恒兆蒸籠有限公司,廣東 云浮 527200)
我國是世界上竹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竹子因其生長速速快、更新周期短、固碳能力強、材料性能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1-2]。廣東省氣候濕熱,山地眾多,水土肥沃,特別合適竹子的生長,2021年全省竹林面積710 萬畝(1 畝=0.067 hm2),年產值135 億元[3-4]。2022 年,廣東省林業(yè)局等10 部門聯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推進廣東竹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把小竹子做成大產業(yè),預計到2035 年,綜合產值超過1 200 億元。
泗綸蒸籠以本地特產的羅竹為原材料,因制作精良,產品暢銷海內外[5]。泗綸蒸籠歷史悠久,相傳最早出產于清嘉慶年間,新中國成立后,泗綸蒸籠產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改革開放后,隨著民營企業(yè)的興起,產業(yè)更為迅猛。2022 年,羅定市羅竹種植面積7 萬畝,總產量5 萬t,從業(yè)者達1.2 萬人,產值超3 億元。
農戶生產蒸籠仍以傳統(tǒng)的手工編制技藝為主,加工工具以手電鉆、鋸刀為主,規(guī)模較大的企業(yè)也只有一些簡單的機械設備,如破竹機、鋸竹機等。受手工生產效率低的制約,泗綸蒸籠產業(yè)發(fā)展緩慢,機械化、自動化是解決產業(yè)痛點的有效途徑。
外圍片主要用來編制蒸籠的籠身、籠蓋,由一片羅竹片成型,3 個以上外圍片為一組構成蒸籠側壁,傳統(tǒng)工藝是由工人利用手電鉆在蒸籠側壁上打孔并安裝竹釘,固定外圍片使其緊密相連,整個工作過程為工人手工操作,加工質量靠經驗,生產效率低,孔洞分布不均勻,美觀度差(圖1)。
圖1 傳統(tǒng)外圍片手工打孔工藝及效果圖
為滿足實際生產對蒸籠農藝品美觀(定位孔均勻對稱)、機械化和高效率等要求,本文設計一款蒸籠外圍片打孔裝置,采用機械定位,適合不同尺寸蒸籠(100~300 mm),保證蒸籠固定在安裝面上;每個蒸籠打孔8 個,上下兩孔間縱向距離為50 mm;周長兩孔間橫向角度90°。
2.2.1 整機機構
泗綸蒸籠外圍片打孔機設計理念是利用機械設備,提升生產效率,解決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的產業(yè)痛點問題[6-7]。蒸籠外圍片打孔裝置如圖2 所示,主要由機架、旋轉定位機構、執(zhí)行機構、傳動機構和控制系統(tǒng)組成。其中,旋轉定位機構由旋轉運動組件、壓緊組件和定位組件組成,其中電機帶動旋轉單元使蒸籠實現旋轉90°定位,以減少打孔分布不均現象;執(zhí)行機構由電機和鉆頭組成,對蒸籠進行鉆孔;傳動機構由傳動軸Ⅰ和傳動軸Ⅱ組成,通過控制傳動軸運動,實現快速定位、進鉆和退鉆過程。
圖2 泗綸蒸籠外圍片打孔機總裝圖
表1 主要技術參數
2.2.2 工作原理
所設計的蒸籠外圍片打孔裝置工作過程包括5個階段:定位階段、壓緊階段、鉆孔階段、變換角度階段和取料階段。
1)定位階段:將編制好的蒸籠側壁放置在旋轉定位機構底部的定位組件上,調整4 個移動滑塊使其固定。
2)壓緊階段:為防止蒸籠外圍片打孔過程中上下竄動,在徑向定位后,旋轉機構中壓緊組件進行壓緊。
3)鉆孔階段:轉動到待加工位置后,電機驅動傳動機構的豎直絲杠運動,確定孔到外圍片的安全距離,為保證強度防止開裂,安全距離一般要大于10 mm;傳動機構的水平絲杠帶動鉆孔裝置水平進給固定距離,實現在外圍片鉆孔,鉆孔結束后沿鉆孔裝置原路返回;傳動軸Ⅰ和傳動軸Ⅱ重復上述鉆孔,沿軸線方向進行第2 次鉆孔,即在外圍片上的同一軸線不同高度處鉆孔2 次。
4)變換角度階段:控制電機的作用下,旋轉定位機構帶動蒸籠轉動90°或所需角度,再次重復鉆孔階段操作,直至完成在蒸籠側壁上的鉆孔任務。
5)取料階段:設定位置均完成鉆孔后,傳動軸Ⅰ和傳動軸Ⅱ帶動執(zhí)行機構回到原點位置,執(zhí)行機構電機停止工作,松開壓緊單元和定位塊,取下蒸籠外圍片。
傳動機構主要由傳動軸Ⅰ、傳動軸Ⅱ、滑座3部分組成,如圖3 所示??紤]到不同尺寸蒸籠打孔的要求以及執(zhí)行機構的動作特點,為保證打孔效果,傳動軸Ⅰ選用行程300 mm,傳動軸Ⅱ選用行程400 mm。傳動軸行程過小易發(fā)生干涉,適當的行程有利于提高打孔效率。
圖3 泗綸蒸籠外圍片打孔機傳動機構
傳動軸Ⅰ和傳動軸Ⅱ通過滑座進行連接,傳動軸Ⅱ上安裝執(zhí)行機構,在控制系統(tǒng)的作用下,電機帶動傳動軸Ⅰ和傳動軸Ⅱ實現空間定位運動。傳動機構主要的功能是在控制系統(tǒng)的作用下,對執(zhí)行機構定位,實現打孔機的傳動和實現鉆頭的運動。
為實現蒸籠四周均勻打孔效果,所設計的旋轉定位機構主要由壓緊組件、定位組件、旋轉運動組件等部分組成,如圖4 所示。其中定位組件通過4個定位塊將蒸籠固定在旋轉運動組件固定架的中心處;旋轉運動組件包含電機、減速器和固定架,電機連接減速器安裝于機架上,通過控制系統(tǒng)控制電機旋轉固定架,而蒸籠放置在固定架上,從而實現精準旋轉定位。為了確保每個蒸籠打孔的一致性,旋轉運動組件選用伺服電機驅動;壓緊組件的作用是通過彈簧及壓桿提供預緊力,將蒸籠壓緊,防止打孔時蒸籠竄動,保證孔位準確。由于壓緊組件需要確保與蒸籠一起旋轉,因此采用型號為6003 的深溝球軸承。
圖4 泗綸蒸籠外圍片打孔機旋轉定位機構
執(zhí)行機構主要由電動馬達、臺鉆套裝、連接組件等組成。通過連接組件將臺鉆套裝固定在豎直絲杠上,水平絲杠帶動臺鉆套裝水平運動,電動馬達驅動臺鉆的轉頭旋轉,實現在泗綸蒸籠上鉆孔的功能,如圖5 所示。
圖5 泗綸蒸籠外圍片打孔機執(zhí)行機構
為了實現精準蒸籠自動打孔,該控制系統(tǒng)選用三菱PLC 配合觸摸屏控制三軸聯動。三菱PLC 為泗綸蒸籠外圍片打孔機的“大腦”,它與觸摸屏相連接,觸摸屏上既可以對泗綸蒸籠的規(guī)格、水平絲杠的進給距離、旋轉定位機構的轉動角度、臺鉆套裝鉆頭轉動速度等參數進行設置和調整,還可以調用已設置好的主要電氣元件及型號參數,如表2 所示。打孔機采用觸摸屏顯示,如圖6 所示,可視化的界面對產業(yè)工人十分友好。
表2 主要電氣元件及型號
圖6 打孔機觸摸屏控制界面
控制系統(tǒng)接通電源后,點擊觸摸屏上的“復位”圖標,PLC 發(fā)出驅動方向信號,步進電機驅動器輸出脈沖相序,電機轉動驅動傳動軸I、傳動軸Ⅱ回到機床坐標系零點。接著點擊觸摸屏上的“自動運行”圖標,PLC 產生驅動方向信號,驅動傳動軸Ⅰ運動到系統(tǒng)設定位置即加工起始點,隨后臺鉆套裝上的鉆頭轉動,傳動軸Ⅱ帶著臺鉆套裝水平運動,進行打孔;重復上一步驟沿軸線打第2 個孔。然后,PLC產生脈沖信號,步進電機驅動器將脈沖信號轉化為步進電機的步距角,轉動90 度,重復打孔操作,直到完成整個蒸籠的打孔任務,回到加工起始點,如圖7 所示。
圖7 打孔機控制系統(tǒng)的流程圖
人工打孔主要分為取蒸籠、轉動、鉆孔、擺放蒸籠等操作步驟;打孔機需要取蒸籠、固定、轉動、鉆孔、卸下、擺放蒸籠等操作步驟。
在蒸籠外圍片打孔這道工序上,人工打孔需要68 s,打孔機需要86 s,如表3 所示。使用打孔機時,當第一臺打孔機鉆孔時,工人可以在第二臺打孔機上進行取蒸籠、固定的操作,或者卸下、擺放蒸籠的操作,一名工人至少能夠操控兩臺機器。因此,使用打孔機制作每只蒸籠用時應為86 s 的一半,即為43 s,與人工打孔相比制作每只蒸籠節(jié)約25 s,不僅提高生產效率36.7%,而且能夠確保打孔位置的統(tǒng)一性,便于后續(xù)固定竹釘的加工,提高了蒸籠的外觀品質,如圖8 所示。
表3 蒸籠外圍片不同打孔方式用時比較 單位:s
圖8 泗綸蒸籠外圍片打孔機及打孔效果圖
人工打孔需要熟練掌握打孔技術的專業(yè)工匠,而使用打孔機只需要普通工人即可,前者人工成本相對較高。近年來,專業(yè)工匠日益減少,其工資日益提升,在成本比重中位列第一,遠超原材料、設備等其他成本。未來,隨著老一輩工匠的逐漸老去,泗綸蒸籠產業(yè)發(fā)展受人工因素的影響會進一步凸顯,打孔機的成功研制與應用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制約因素。
按照每月工作24 d,每只蒸籠打孔后收益增加0.4 元,人工打孔每天生產蒸籠500 只,打孔機每天生產蒸籠680 只計算。
人工打孔每月效益為24×0.4×500=4 800 元,打孔機每月效益為24×0.4×680=6 528 元。
人工打孔時使用的主要設備為手電鉆,每只600元,使用壽命為6 個月,每月設備成本為100 元。打孔機每臺成本為1.8 萬元,使用壽命為5 年,每月設備成本為300 元,2 臺打孔機的使用成本為600 元/月。
人工打孔每月收益為1 150 元,打孔機每月收益為2 528 元,比人工打孔增收1 378 元,如表4 所示。
表4 蒸籠外圍片不同打孔方式的收益計算
隨著自動化、智能化等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泗綸蒸籠產業(yè)也應加速進行產業(yè)升級。
泗綸蒸籠外圍片打孔機代替?zhèn)鹘y(tǒng)的手工生產,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控性,受人為因素影響小,產品可靠性更強,質量更好,工作效率更高。因為鉆孔位置固定且均勻分布,后續(xù)還可以研制竹釘固定設備,實現竹釘的自動安裝,為進一步研制泗綸蒸籠自動化生產線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