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霞 朱禮陽 楊茹 原蒙蒙 屈清榮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通過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方式延長尿毒癥患者生命的主要方式,該方式通過體外腎替代對血液中的小分子水溶性毒物進行有效清除,從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恢復酸堿平衡狀態(tài),在臨床眾多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治療方式中應用效果顯著[1]。但由于維持性血液透析需要長期治療方式,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極易受到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影響,加重治療的痛苦感,從而影響預后及生活質量[2~3]。因此,選擇一種高效的護理方案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干預具有重要意義。常規(guī)護理方案僅通過口頭宣教的形式進行干預,缺乏個性化、人性化與護患互動,收效甚微[4]。小組式正念減壓通過冥想訓練的方式進行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心理應激反應,降低內心壓力,從而保證干預效果[5]。目前,正念減壓已廣泛應用于腫瘤化療、燒傷等患者中,但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預報道少見。本研究探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應用小組式正念減壓干預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12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簡單隨機化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6 例,男32 例,女24 例;年齡32~64 歲,平均(45.37±3.38)歲;原發(fā)疾?。郝阅I小球腎炎26 例,高血壓性腎病13 例,糖尿病腎病12 例,其他5 例。研究組56 例,男30 例,女26 例;年齡30~65 歲,平均(46.07±3.41)歲;原發(fā)疾?。郝阅I小球腎炎25 例,高血壓性腎病12 例,糖尿病腎病13 例,其他6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倫理字202000155 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適應證且耐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血液透析時間≥3 個月;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好;年齡30~70 歲。(2)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視聽障礙或精神功能異常者;嚴重肝、腎、肺等臟器功能障礙者;依從性差無法完成量表調查者。
1.3 干預方法
1.3.1 對照組 住院期間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使患者及家屬了解血液透析的相關常識,并予以心理、飲食、并發(fā)癥護理等干預。
1.3.2 研究組 接受小組式正念減壓干預。(1)成立干預小組。小組成員主要由護士長、責任護士、主治醫(yī)師組成,由護士長對責任護士進行正念減壓干預的相關培訓,責任護士負責收集匯總患者的臨床資料,最后由主治醫(yī)師與護士長結合患者臨床資料共同商討制定護理流程。(2)干預內容。以時間點進行正念減壓干預,即第1 周主要為正念減壓的介紹與身體檢查,由責任護士對組內成員進行相互介紹,并為患者及家屬說明正念減壓訓練的相關事宜,強調全身自我檢查的重要性,集中注意力進行機體各個部位的自我感知,45 min/d。第2 周為正念飲食,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感知并享受每日的飲食過程,盡量保證三餐均在正念減壓干預下進行,對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進行感知。第3 周為擴展靜坐冥想,在此階段責任護士需要指導患者進行固定時間的靜坐,并引導進行冥想訓練,冥想過程中以自我感受為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繼續(xù)保持正念飲食內容,45 min/d。第4 周為對靜坐冥想的擴展,在第3 周的基礎上引導患者進行思維意識產生的訓練,以可以掌握自身意識狀態(tài)為目的,訓練時間為45 min/d。第5周為步行冥想,指導患者在步行狀態(tài)下將上述冥想狀態(tài)融入,感受步行狀態(tài)下腳步、呼吸狀態(tài),45 min/d。第6 周為瑜伽,根據(jù)患者的具體身體情況進行。首先對骨骼、肌肉等進行充分放松,配合第5 周步行冥想時調節(jié)呼吸狀態(tài)的正念減壓訓練,感知自身的情感。第7 周為情緒控制,指導患者進行意識狀態(tài)地自我放松,將疾病、生活、治療等事物所帶來的不快、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進行淡化,清空思慮并嘗試調節(jié)思考。第8 周由責任護士組織分享前7 周各患者的訓練感受,相互交流、相互鼓勵,將小組式正念減壓融入日常生活中。
1.4 觀察指標 (1)心理彈性。采用心理韌性量表(CD-RISC)評估,共3 個維度,25 個條目,采用0~4級評分法,分數(shù)高心理彈性越好。(2)心理狀態(tài)。采用漢密爾頓抑郁焦慮量表(HAMD、HAMA) 評估,HAMD 量表包括抑郁情緒、自殺、有罪感等24 個項目,其中14 個項目采用0~4 分評分法,10 個項目采用0~2 分評分法,分數(shù)高抑郁嚴重。HAMA 量表共14 個項目,分數(shù)高焦慮嚴重。(3)病恥感。采用社會影響量表(SIS)評估干預前后疾病羞恥感,量表共包含社會排斥(9 個條目)、經(jīng)濟無保障(3 個條目)、內在羞恥感(5 個條目)及社會隔離(7 個條目)4 個維度,總分96 分,分數(shù)高疾病羞恥感高。(4)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KDQ)[6]評估,包含軀體癥狀、疲勞、抑郁、社交關系及挫折5 個部分,共26 條目,以1~7 分7 級評分制計分,總分182 分,分數(shù)高生活質量高。(5)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含呼吸困難、動靜脈內瘺、心力衰竭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心理彈性、心理狀態(tài)、病恥感及生活質量評分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并發(fā)癥等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 研究組干預后HAMA、HAMD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HAMD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HAMA干預前干預后5656 t P 23.51±2.8423.76±2.500.4940.62212.04±2.08*7.21±1.75*13.2970.00025.42±2.7624.83±2.581.1690.2459.42±1.55*6.74±1.38*9.6640.000
2.2 兩組心理彈性評分對比 兩組干預后樂觀、堅韌、自強評分較干預前提高(P<0.05),且研究組干預后樂觀、堅韌、自強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CD-RISC 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CD-RISC 評分對比(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自強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樂觀干預前干預后堅韌干預前干預后5656 t P 11.47±2.3811.65±2.640.3790.70514.26±1.35*17.33±1.26*12.4410.00021.74±4.4421.84±6.490.0950.92438.46±3.25*44.53±2.86*10.4920.00013.64±2.4213.76±1.910.2910.77117.68±2.21*24.62±1.83*18.1000.000
2.3 兩組病恥感評分對比 兩組干預后社會排斥、經(jīng)濟無保障、內在羞恥感及社會隔離評分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干預后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SIS 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SIS 評分對比(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社會隔離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社會排斥干預前干預后經(jīng)濟無保障干預前干預后內在羞恥感干預前干預后5656 t P 26.42±3.5825.83±3.420.8920.37415.85±2.76*8.73±2.21*15.0690.0007.21±1.627.35±1.530.4700.6394.58±0.39*3.24±0.21*22.6390.00014.31±2.2814.62±2.470.6900.4929.41±1.15*6.33±0.98*15.2550.00020.42±5.3120.58±4.960.1650.86915.31±2.62*9.24±2.38*12.8330.000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兩組干預后軀體癥狀、疲勞、抑郁、社交關系、挫折評分較干預前提高,且研究組干預后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KDQ 評分對比(分,±s)
表4 兩組KDQ 評分對比(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抑郁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軀體癥狀干預前干預后疲勞干預前干預后5656 t P 18.84±2.3218.57±2.460.5980.55130.41±2.28*36.42±2.34*13.7660.00016.28±1.5716.31±1.260.1120.91129.27±1.53*33.62±1.21*16.6880.00017.26±1.4417.31±1.530.1780.85927.03±1.55*32.24±0.83*22.1750.000挫折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社交關系干預前干預后5656 t P 18.08±1.2117.96±1.580.4510.54228.42±2.24*33.53±1.75*13.4530.0005.44±0.725.32±0.700.8940.37314.36±1.08*17.22±1.14*13.6290.000
2.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57%)比對照組(14.29%)低(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血液透析是臨床公認的治療終末期腎病的有效方式,但受到長期透析損傷血管、治療價格相對昂貴、治療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等因素的影響,加之患者多合并諸多基礎疾病,在治療后往往會出現(xiàn)身心健康失調、焦慮、社會隔離、失眠等嚴重癥狀,影響治療效果[7~8]。故對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患者給予對應的護理干預支持,對提高預后與生活質量、改善負性情緒、降低病恥感具有重要意義。
正念減壓是一種以特定方式進行察覺,運用自身內在力量,做他人無法替代的事情,即以正念的方法積極應對不同的問題與(或)不良狀態(tài)[9]。心理彈性是個體對外界環(huán)境表現(xiàn)的心理行為反應,是個體面對疾病與挫折的能力表現(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彈性的水平越高則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對疾病、挫折壓力可理性面對[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樂觀、堅韌、自強評分比對照組高,而HAMA、HAMD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提示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開展小組式正念減壓干預,可改善心理彈性及焦慮、抑郁負性情緒。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小組式正念減壓通過簡單明確的訓練目的,強調全身自我檢查的重要性,集中注意力進行機體各個部位的自我感知,使患者更快更容易進行之后正念飲食、靜坐冥想等環(huán)節(jié)。此外,正念減壓通過患者自我檢查可使患者了解當前自身感受,擺脫負性情緒。
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多會受到生活方式改變及治療價格高昂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xiàn)負性情緒,且隨著社會角色的變化,可出現(xiàn)嚴重的病恥感,表現(xiàn)出抗拒治療、自暴自棄等,不利于預后[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社會排斥、經(jīng)濟無保障、內在羞恥感及社會隔離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表明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開展小組式正念減壓干預,可有效降低病恥感。分析原因可能是小組式正念減壓通過自我感知、靜坐冥想等“正念”的思維方式,改變患者對疾病、治療的錯誤認知,增強在大自然中的存在感,并能夠以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與治療,從而有效減輕病恥感[13~14]。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研究組干預后軀體癥狀、疲勞、抑郁、社交關系、挫折評分比對照組高,且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開展小組式正念減壓干預,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有助于提升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可能是小組式正念減壓通過對飲食、步行、瑜伽等正念動態(tài)訓練,使患者可以切身感受外部環(huán)境的美好,在無意識思考下調節(jié)自身環(huán)境的適應性,通過增加自身積極的情感,緩解疾病治療帶來的壓力,并將正念反饋帶入日常生活,從而提高生活質量。馬倩[15]對74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小組式正念減壓干預發(fā)現(xiàn),干預后患者的負性情緒及病恥感得到有效減輕,且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小組式正念減壓干預應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可改善患者心理彈性及焦慮、抑郁負性情緒,減少病恥感,提高生活質量,并降低治療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優(yōu)勢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