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宋初期,田錫有感于當時面臨的戰(zhàn)爭形勢,以其獨到的見解,先后寫下大量關于北宋邊事的奏疏、策論文章。在當時戰(zhàn)事頻繁的時代背景下,田錫針對宋代軍政分離的中樞體制、揚文抑武等用人機制中存在的弊端,做出理性務實的思考,對宋廷提出了強國為先、安民為本、軍政合議、選用武將的主張,得到了后世史家的關注和稱道。
關鍵詞:北宋 田錫 軍事策論
中圖分類號:E092;K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3)01-01-09
田錫(940—1004)為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進士,在宋太宗、宋真宗時期擔任官職。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滅北漢、南征交趾、北征遼國的戰(zhàn)事頻繁時期。田錫有感于當時北宋面臨的戰(zhàn)爭形勢,以其獨到的見解,先后寫下大量關于北宋邊事的奏疏、策論文章,引起后世史家的關注?!端问贰繁緜骶捅A袅怂膬善P于軍事的奏疏。目前,學界對田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生平交游、文學主張、詩文創(chuàng)作三個方面,而對他的軍事奏疏、策論關注極少。這也是田錫研究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本文擬就此論題展開論述。
一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九月,田錫參加進士殿試1。當時北宋朝廷在殿試中增加了策論試《登講武臺觀習戰(zhàn)論》,殿試有時間限制,文章篇幅也有限制,故田錫寫得比較精練。他在文章中開始陳述“兵不得不堅”的觀點,接著贊揚宋太宗“德勝兵威”,當朝“兵甲之利,府庫之備,士卒之勇,土田之廣”“區(qū)域之安,蒸黎之泰,風雨時順,天地氣和”。即使是漢武帝承文景之治,而不能比;即便是唐太宗武備完善,亦不能至也。2這篇文章主要是稱贊宋太祖的功業(yè),由于是應制之文,雖寫得精美雅致,但內容較為單薄,沒有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見。宋太宗看后,贊嘆不已,將田錫點為第二名。
當時,北宋朝廷在殿試中增加策論試《登講武臺觀習戰(zhàn)論》,顯示出宋太宗趙光義在初登皇位后,對自己文治武功才能的自信。就在開科舉士的前幾個月,北宋發(fā)生了兩件關于國家一統的大事。一是這年四月,閩南陳洪進入朝覲見,納土歸降,獻出泉、漳二州;二是這年五月,吳越國主錢俶向北宋朝廷獻兩浙諸州。由此,北宋王朝正式收服了閩南、兩浙地區(qū)。此時,宋太宗躊躇滿志,準備親征北漢。在這樣的背景下,田錫這篇以頌揚為主的策論,自然引起宋太宗的關注。但可能由于個人視野和時間限制,這篇文章雖然寫得文采飛揚,但沒有聯系時事,內容仍不免空疏。
三年后,即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田錫出任河北南路轉運副使,寫下《上太宗論軍國要機朝廷大體》。在軍事方面,他提出兩點:一是賞賜軍功。河西之戰(zhàn)已過兩年,但是參戰(zhàn)者一直未見朝廷賞賜。為防止軍心懈怠,朝廷需盡快給予軍功賞賜。二是暫息南征。交趾處邊陲瘴海之地,征伐所需費用較多,得不償失。因此,田錫勸諫宋太宗“念征伐之勞”“惜輕費之用”1,暫且停止南征交趾,將主要精力放在北方。他從宋廷財力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主張罷兵止戈;同時,他又善于體察將士的心理,希望朝廷盡快賞賜軍功,安撫軍心。軍隊的士氣和內政的安穩(wěn),是這篇奏疏的主要內容。
宋太宗趙光義看到這篇奏疏后,觸動很大,他不由想起南征交趾的各種策略。太平興國四年(979),他親自率軍滅亡北漢,一統北漢之地。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上奏,請求趁交趾丁朝內亂之機南下討伐,恢復漢唐故疆,收服交趾。于是,趙光義任命侯仁寶為交州陸路水路轉運使,任命蘭陵團練使孫全興等官員為兵馬都部署,準備征伐交趾。太平興國六年(981),宋軍在白藤江之戰(zhàn)中先勝后敗,侯仁寶戰(zhàn)死。趙光義震怒不已,將孫全興押到汴京斬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田錫上奏請求罷兵。其中“交州未平,不足損陛下功業(yè);交州既得,不足光陛下威聲”,無疑說到宋太宗趙光義的心坎上。從趙光義的本心說,也覺得交趾乃是偏遠之地,戰(zhàn)略價值不大;且就當時的情形而言,北方的契丹對北宋的軍事威脅仍然很大,不如將主要精力轉向北防。田錫的這篇奏疏,既符合北宋的軍事形勢,也契合趙光義征伐失利后的戰(zhàn)略考量。因此,趙光義特意下詔褒獎,并賜錢五十萬,命田錫轉知相州(今河南安陽)。2
當時,相州還不是北宋朝廷對外作戰(zhàn)的最前沿,但田錫在相州任上對北宋邊事問題非常關注。當他了解到一些邊境軍隊將領動輒增加賦稅,強奪百姓牲口的不法之事,立即寫下了《論邊事奏》。他反映,邊將“規(guī)羊馬細利為捷,矜捕斬小勝為功”,導致“賈怨結仇,興戎致寇”、邊境不寧、戰(zhàn)爭頻發(fā)等問題。邊將成為邊境不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此,田錫向北宋朝廷提出自己的安邊之策:“申飭將帥,審固封守,勿尚小功。許通互市,素獲蕃口,撫而還之?!?他主張朝廷應申斥邊境將領,告誡他們勿惹事端;同時,設置互市市場,發(fā)展商貿,讓邊境百姓互市往來,休養(yǎng)生息,這樣盡可能化解、消弭邊境爭端,安撫民心。這些建議都符合北宋初期宋廷的對外關系和邊境治理策略。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建立北宋政權后,首先考慮的是收服南方,同時與北部強大的遼國保持良好的關系,盡量穩(wěn)定北方的局勢。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后,把眼光放在一統全國,結束自唐末以來各地政權割據混戰(zhàn)的局面上。但在策略上,宋廷考慮先南后北,先解決南方的問題,再圖收服北方,避免南北同時用兵。因此,在即位后的第二年,趙光義就著手緩和宋遼兩國關系,開始在鎮(zhèn)、易、雄、霸等州開設榷場,通過貿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遼國無法生產生活必需品的難題。而田錫主張嚴厲處置邊境武將的不法之事以及“許通互市”,無疑與宋太宗的想法是一致的,因而再次得到了趙光義的嘉獎。
田錫兩篇關于邊事的奏疏,都獲得宋太宗的認可。雍熙四年(987),田錫先后轉任起居舍人、知制誥,加兵部員外郎。到朝廷后,對軍政事務出謀劃策成為田錫的分內之事;同時,田錫經手了更多的軍政事務,經驗更為豐富,加之以前的閱歷,他對北宋軍政事務的陳言更為盡心和獨到。端拱二年(989)正月,宋太宗下詔詢問征遼計策,田錫作《上太宗答詔論邊事》文。這篇文章很長,洋洋灑灑三千言,分別從選將帥、恤士卒、擇刺史、查軍情、立獎賞、募軍卒、用宰臣、辨虛實、行間諜、備軍儲、求良將等十一個方面回答了宋太宗提出的問題。田錫陳述其邊事方略,涉及面較廣,但歸納能力不足,分類有些雜亂。其中,用宰臣、擇刺史、選將帥、求良將、募軍卒五條可歸為一類,即用好人才,選拔好良臣、將帥、健卒;恤士卒、悅軍情、立獎賞可歸為一類,即明確獎賞撫恤制度,安撫軍心。從這篇文章看,田錫針對當時北宋軍政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選擇精兵強將、確立獎賞條例等建議,應當是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二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真宗趙恒即位,開始下詔求言。當時田錫為兵部員外郎,他針對宋廷與西北黨項族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不失時機地連上三疏。這年七月,他在《論安關輔奏》中,首先贊譽宋真宗仁德睿智,接著提出一個重要觀點:
今利害之大者,無先于舍靈武??禎日?,莫重于安關輔。舍靈武則甲兵不興,甲兵不興則挽運自息,挽運既息則關輔必寧,關輔既寧則四方無虞,四方無虞則四夷無事。臣今所憂者,關西二十五州軍,昨經靈武之役,不勝困弊。加以時雨稍愆,秋田失種,府庫未實,倉廩尚虛。若西戎輒敢騷邊,北狄忽來犯塞,則朝廷何以備之?關輔何以寧之……關輔若有寇盜弄兵,萑苻聚嘯,跨連州郡,僭稱王公,則臣慮西川復保劍關之危,南方復恃重江之險,閩中、越中、淮南、湖南豈無見利忘義之人,豈無幸災乘便之者,愿陛下思之。1
田錫從北宋朝廷安穩(wěn),財力困難的角度,認為關西困弊,農業(yè)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無法支撐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的軍需后勤,因此從戰(zhàn)略上主張舍棄靈州。田錫進而提出,靈州孤懸西北,舍靈州而可安關輔,安關輔則可穩(wěn)天下,這是田錫對于當時形勢進行利弊權衡后提出的主張。次日,他又上《論靈州饋運奏》,反復提到關西給靈州供給糧草的艱難,并勸諫宋真宗對自己昨日奏疏留中不發(fā),先與朝臣商量舍棄靈州而安關輔之事,待朝廷無異議后方可施行。同時,他又勸諫宋真宗應該舍小利而得大利,不為朝臣非議所動,充分考慮舍棄靈州,收縮戰(zhàn)線,減輕朝廷支出的壓力,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以維護西北邊境的安穩(wěn)。2顯然,田錫清楚知道皇帝及朝臣在靈州棄守問題上猶豫不決的態(tài)度。
田錫這兩封奏疏并未得到宋廷的反應。對宋真宗趙恒來說,也有自己的心思:剛剛登基,就輕易放棄靈州,日后如何威懾天下,且宋朝自開國以來,只有開疆拓土之主,而無失地之君;對朝臣來說,北宋在軍事實力上總體勝過西夏,何必懼怕擔憂。前不久的保安解圍就是個例子。在田錫上奏提出舍棄靈州的前兩個月,也就是至道三年(997)五月,黨項李繼遷率兵圍保安(今陜西志丹)軍,宋鄜延軍赴援,李繼遷退走,保安之圍遂解。而在這年十月,也就是田錫上奏后不久,宋軍又獲得合河之捷。當時李繼遷率兵謀攻靈州,在合河鎮(zhèn)(今寧夏靈武城西)遭到宋軍截擊,李繼遷大敗而走。這些小規(guī)模的戰(zhàn)役獲勝,提振了北宋朝廷堅守靈州的信心,而低估了靈州堅守的難度以及李繼遷攻占靈州的決心。
田錫上書之后,未見朝廷有任何消息,他知道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于是,在這年十一月,他上第三封奏疏即《論防下動奏》,陳述施州、滑州、衛(wèi)州、絳州、濮州、濟州等各地的治安情況;各州盜搶蜂起,且逼近京師,而靈州軍民餓殍,關中諸州已無積蓄,難以轉餉供給。在這種情況下,田錫提出:“未審朝廷惜靈州有何所得,棄靈州有何所失?若因力役未息而中原難起,制御失宜而外方變生,實謂所得不如所失也。今陛下宜精于所慮,斷在不疑。若惜靈州必然有益于國家,即乞明降敕書,曉諭天下,使天下知之。棄靈州必然有損于國家,亦乞明降敕榜曉諭,使天下知之?!?田錫催促宋真宗盡快與中書宰臣、樞密使等臣商量,在靈州棄守問題上早作決斷,而不該將自己的《論靈州饋運奏》留中不發(fā)。
田錫《論防下動奏》呈遞宋真宗后,依然沒有任何消息。宋真宗內心實在不愿做失地之君,再次將此奏章留于宮禁,不交議也不批答。不過,田錫的奏疏確實觸動了宋真宗,于是,他開始詢問宰輔們對靈州棄守的意見。這年十二月,參知政事李至上疏支持田錫的主張。他說:“至于靈州,自鄭文寶為國生事,致朝廷旰食,懷西顧之憂,關輔生靈,困轉輸之役,積骸滿野,十室九空,餓殍滿城,邊氓盡沒;巋然空壁,老我?guī)熗?。而張頤待飼者不下五千,送糧四十萬而止獲六萬,此則求欲固守,不可得也。臣料繼遷若急攻不已,則城危可知。今緩而來者,意欲竭我財用,困我民力,墮彼之計也。當此之時,若不能改弦易轍,則前日之患未艾也?!?李至說,李繼遷企圖用緩攻靈州之計拖垮宋朝,這是高看了李繼遷,但他提到了鄭文寶轉輸糧餉的艱辛,以及關輔百姓困苦的慘狀。當時,陜西轉運副使鄭文寶歷經磨難,多次親自帶隊從環(huán)慶(今甘肅環(huán)縣與慶陽一帶)穿過七百里沙漠,督運糧草到靈州,盡力保證靈州的糧餉給養(yǎng)。靈州軍糧馬料和軍需都極度依賴于關中諸州供給,行軍轉餉,千里跋涉,糧運艱辛,民不堪命。因此,在此艱難局勢下,靈州實難堅守,只能放棄。
兵部員外郎田錫和參知政事李至都主張放棄靈州,但宋真宗并未聽取他們意見。北宋至道三年(997)十二月,李繼遷再次提出歸宋,宋真宗授其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jié)度使。靈州之事因李繼遷降宋而暫告一段落。但是,作為諍臣的田錫看到自己接連上疏而未獲詢問,頗為失望,請求退出朝廷。咸平二年(999)二月,田錫轉任泰州知州。赴任之前,他就靈州之事再次上奏,提醒宋真宗要警惕李繼遷之野心:
臣謂李繼遷不合與夏州,又不合呼之為趙保吉。雖賜姓與名,已自先朝。然狼子野心,終是異類。昨以陛下登極,雖來進奉,錫之優(yōu)詔,獎以來王,識其奸謀,辨其詭計則可;錫之土宇,授以節(jié)旄則非。以臣愚蒙,料彼變詐,必不肯久奉朝命,必不能永保塞垣。3
田錫提醒宋真宗要警惕李繼遷變化無常,實際上是告知宋廷,不能因為李繼遷暫時接受招安就可以高枕無憂,朝廷還得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堅守靈州,日后還得繼續(xù)考慮靈州的棄守問題。后來,西北紛亂的戰(zhàn)爭局勢印證了田錫的憂慮。李繼遷受任夏州刺史后,仍在邊地擄掠,與宋軍發(fā)生局部的戰(zhàn)爭,而且一直以靈州為主攻之地。北宋咸平四年(1001)九月,李繼遷攻占靈州北部的懷遠、保靜、永州等河西三鎮(zhèn),乘勝南下,擊敗靈州東南、黃河以東的清遠軍,切斷了靈州和宋朝內地的交通要道。北宋咸平五年(1002),李繼遷乘勝包圍靈州。宋朝六萬大軍緊急赴援,但糧道被斷,逡巡難進。這年三月,李繼遷攻破靈州,改靈州為西平府。次年正月,李繼遷建都西平府。這樣,從北宋至道二年(996)李繼遷兵圍靈州,到咸平五年(1002)靈州被攻陷,北宋和黨項族圍繞靈州的攻防,展開了長達六年的戰(zhàn)爭,最后以北宋失敗而告終。而到了北宋景德三年(1006),宋真宗實行懷柔政策,授予李繼遷之子李德明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封西平王,給予內地節(jié)度使的薪俸,每年贈予銀萬兩、絹萬匹、錢兩萬貫、茶二萬斤,并開設榷場互市,將橫山及山界番戶劃歸西夏。山界蕃戶剽勇善戰(zhàn),使西夏得畜甲兵,威脅鄜、延、環(huán)、慶、涇、原、秦、隴諸州。宋之邊患,自此更加嚴重。這樣,北宋從靈州的最初堅守,最終演變?yōu)樽鞒龊艽笞尣降摹熬暗潞妥h”的簽訂。宋初西北戰(zhàn)局的演變,印證了田錫“舍棄靈州、安守西北”戰(zhàn)略考慮的合理性。
三
田錫在泰州任上,依然心憂國事。咸平三年(1000),他依據宋廷欲行武舉的赦文,及限五日之內在京城朝官中推舉武勇才器者的御史臺牒,寫下《論舉武勇才器奏》。
在這篇奏疏中,田錫提出,在五日之內尋訪到武勇才器者,即使在邊軍中也不太容易做到,更何況是在京城朝官中選拔。以前朝廷也曾在文臣中選拔過劉墀等人,但劉墀在端拱二年(989)易州刺史任上,向遼國投降,并將易州官員遷往燕京,給宋廷帶來不利影響。朝中武勇者本來就少,武人地位不高,文臣不愿兼武職。在五日內,如何能完成從文臣轉為武將的選拔?因此,田錫說:
今若限以五日舉有武勇才器者,臣實慮懷才抱器者未盡得,奇謀遠見未易知。愿陛下與宰相近密商量,別畫選求之策也。若且于見今節(jié)度、防團、刺史、諸司使副中,有智見勛勞者,選擇使用,在陛下以賞罰二柄使之而已。1
田錫認為,既然五日之內在朝臣中選拔不出武將,那就應該在地方上去發(fā)現選拔那些有智謀、有功勛的人,皇帝只要做出公正獎罰即可。然后,他筆鋒一轉,把話題引向各地發(fā)生的疫病情況,指出目前地方上民生困頓,百姓艱辛,凡有餓死疾疫處,州軍應該“放稅賦、減課利、免徭役,是國家安民心、防盜起也”。因此,“伏望陛下以選求將帥為急務,以博訪謀猷為上策。若只三班中求任使,文班中求武勇,臣竊懼失朝廷大計,失國家大事也”。既然在朝廷文臣中很難選求將帥,那就應該到地方去訪求那些有保境安民、籌措指揮經驗和能力的將才。
這篇文章是田錫在泰州任上心憂國事而作。他看到中樞在選擇將帥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希望通過奏疏糾正宋廷之策的偏狹。按理,這種批評朝廷選人用將之策的失誤,并不是一位地方官員需要考慮的事情。所以,田錫在文章最后特意提到,赴任泰州離京時,宋真宗曾對他囑托“今后有事入遞奏來”,故撰成此文。
在泰州任上第三年即咸平四年(1001),田錫上疏自陳,請求歸朝。宋真宗同意了他的請求。這年,田錫又回到京城。咸平五年(1002)正月,他再掌銀臺,通覽天下奏狀案牘。五月,他在任御史知雜事時,上書勸諫宋真宗不可輕率用兵,而應該先謀后定,愛惜人命。1當時,宋廷詔令鄰近京城各州選拔壯丁以充實直隸軍及邊軍,田錫先后上呈《上真宗論點集強壯》《上真宗論揀選強壯失信》二疏,指出征兵對農事所帶來的影響:“謂一家雖有數口,三丁必抽兩丁,定以強壯之名,備于緩急之用。雖不刺面,各遣歸農,其如終隸軍名,向去須在戎伍。……如此,壯丁父母,逐家妻男,有哀慟之哭聲,實感傷于和氣?!?強行征集近京各州壯丁,三丁必抽兩丁,卻又不讓他們回家務農,讓他們隸屬于軍隊直接管理,這種做法,實際上傷害了各鄉(xiāng)兵家庭。田錫又提出宋廷違背了鄉(xiāng)兵只在當地防守的承諾:
訪聞始降宣命指揮,只令在本城防守。及至奏聞郡數,即并抽赴京師。昨近臣何以商量,如此失信。令下民皆懷怨望,豈得無詞?……豈有命令既宣于群下,而誠信不由于厥中?3
其實,這篇奏疏的本意并不在委婉批評朝廷的失信,而是說不加限制地大量抽調壯丁所帶來的危害:“民為邦本,不得已而取之。今五七萬人并離農畝,日近更差,使臣揀點,豈無物議憂虞?以災沴之馀,寇盜若起,適足為戎狄之利,有勞宵旰之懷。”這些壯丁遠離家鄉(xiāng)和農田,地方空虛,容易引發(fā)偷盜橫行,給百姓帶來災難。田錫哀民生多艱,直言朝廷弊政,體現了對百姓真實生活的關注和同情。
咸平六年(1003)八月,田錫時任右諫議大夫,他給宋廷上疏《上真宗乞詢求將相》。田錫提出,自宋太宗平定后漢之后,將帥舊人相繼去世,朝廷委派官員去查訪知曉軍事者,但這樣未必能求得良將。尋求良將,應為朝廷當前之急務。那么,怎樣的將領才是合格的呢?田錫在《將箴》篇中說:“欲期將帥之臣,先本仁信之用。”“先以仁信,次以智勇?!?仁信和智勇,這是田錫對宋廷提出的衡量良將的標準。
四
從這些議論兵事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田錫的軍事觀。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國為先。北宋要取得戰(zhàn)爭的優(yōu)勢,就要依靠強勁的國力作為支撐。田錫主張放棄靈州,就是從當時北宋的國力考量,為此他先后上了四封奏疏,耐心地勸諫宋真宗,并隱約提到了宋太宗對此的考慮。
今日陛下若許臣面言,容臣口奏,即乞宣召,必得敷陳。臣于正月十二日得實錄院牒,要臣太宗朝所上諫疏,臣已寫錄,于二月二日送實錄院,記其間可行之事,可用之言,先皇帝亦聽納而行之,亦優(yōu)容而用之。伏乞陛下令實錄院進呈,略賜披覽。有先朝未行者,乞擇而行之。有今日可用者,乞取而用之。5
田錫在這里提到先帝宋太宗采納了他的“可行之事,可用之言”,但“可行之事,可用之言”是什么,他沒有直接說。如果聯系這段前所說的“臣去年所上第一章,下在中書;第二、第三章留中不出。臣慮外人窺其曾有貼黃,乞未付中書,且宣召宰臣、樞密使問其可否,然尚有不敢形于奏疏。擬俟面陳”。我們就知道,這是指他在前面三封奏疏中提到的放棄靈州之事。有學者有兩篇文章討論靈州棄守之爭6,均未提及宋太宗對靈州棄守之態(tài)度。其實,宋太宗在去世前一年,即至道二年(996),親自安排,授以諸將方略,派五路大軍討伐西夏,宋師卻無功而還。而當時北宋內部局勢不穩(wěn),王鸕鶿率令李順馀部反宋,北方強敵遼國仍在虎視眈眈。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李繼遷兵圍靈州,宋太宗不禁萌生了放棄靈州的念頭。南宋李燾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二中對此有記載:“上(宋真宗)初命翰林學士宋湜草保吉制,湜知上意,必欲歸其事于太宗。因進辭曰:‘先皇帝早深西顧,將議真封,屬軒鼎之俄遷,建漢壇之未及,眷茲遺命,實付眇躬。爾宜望弓劍以拜恩,守封疆而效節(jié)。上甚悅。”1保吉即趙保吉,也就是西夏的奠基者李繼遷。從這段記載看,太宗內心深處贊成田錫的主張,同意放棄靈州。只是他尚未付諸實施就去世了。而田錫在這封奏疏中委婉地勸諫宋真宗,希望他查閱先朝實錄,遵從先帝意愿??梢哉f,田錫的建議頗得宋太宗之意,因為他們都是站在北宋時局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即強國為先,安穩(wěn)為重,而不是去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
(二)安民為本。田錫信守儒家的民本思想,關注百姓生活。在田錫的軍事奏疏中,主張用兵要有王者仁愛之心。他說:“所謂王者之心,重用刑而惜人命也……不先計而后出兵,不先謀而后決戰(zhàn),戰(zhàn)失利,即士卒陷歿者既多,人民俘虜者不少……一何用心粗疏之如此。用心精密之如彼者,是帝王重人命也;用心粗疏之如此者,由將帥輕人命也?!?田錫認為戰(zhàn)爭中首先要考慮士卒和百姓的性命。田錫還提出,征兵不能影響百姓的生活。他說:“今國家取丁壯為兵,以失邦本;以災傷去食,寧有民天?!駷榘畋?,不得已而取之。今五七萬人,并離農畝,日近更差,使臣揀點,豈無物議憂虞?”3百姓為國家之本,田錫認為沒有限制地強行征兵,使農家缺乏強壯的勞動力,將嚴重影響百姓的農作與生活。民為邦本,是田錫討論兵事的前提,也是其軍事觀的主要內容。
有趣的是,正因為田錫在這些奏疏中反映秦、隴百姓疾苦,以致《宋史》的編撰者以為他親自去了秦、隴邊地,以致他們在編寫田錫本傳的時候,出現了田錫出使秦、隴的誤載。《宋史》卷二百九十三《田錫傳》云:“至道中,復舊官。真宗嗣位,遷吏部,出使秦、隴,還連上章,言陜西數十州苦于靈、夏之役,生民重困。上為之戚然?!笨v觀田錫的文稿,沒有任何關于他在北宋至道年間中后期至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出使秦、隴邊地的記載。田錫反映秦、隴邊民生活艱難的奏疏《論安關輔奏》《論靈州饋運奏》《論防下動奏》等,均是他在京城為官時所作。這些奏疏的所作時間以及當時田錫的職務,均可見李燾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的記載,以及羅國威對田錫生平的考證4。不過,從《宋史·田錫傳》此處的誤載,我們可以看出田錫關注百姓生活的胸懷及對后世的影響。關心百姓,是他在考慮戰(zhàn)爭準備、戰(zhàn)爭后果、戰(zhàn)略思考時的前提條件。
(三)軍政合議。田錫在其軍事奏疏中多次提到要選好宰相,宰相必須知兵,必須通曉軍情。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正月,田錫在《上太宗答詔論邊事》中說:“今之御戎,外則委任將帥,內則詢謀宰臣。行一事必使宰臣知之,出一詔必令宰臣議之……豈有議邊陲、發(fā)師旅,而宰相不與聞?”“求將相,帝王之大體也。”也就是說,朝廷軍政事務的籌劃安排不僅僅是樞密院和兵部的事情,也應該是中書省和宰相的分內事;宰相必須參與重大軍政之事的謀劃。宋朝在朝廷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這種體制使宋廷無法察納雅言,無法聽取中書省的意見,從而使朝廷在重大軍事決策上容易出現頗偏和失誤。政事歸中書門下,軍務歸樞密院,這是宋太祖趙匡胤制定的最重要的制度,后代趙宋君主都嚴加遵行。田錫此論當然無法改變這種體制,但他提出的讓宰相參與軍事謀劃的建議,無疑是希望對宋代不合理的軍事體制進行變革。到了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田錫上呈《乞召樞相訪問籌謀奏》,再次提出要讓宰相知曉兵事,參與軍事籌劃:
臣讀《漢書》,高祖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子房”。今宰相、樞密使是陛下運籌帷幄之臣。不知曾議沿邊利害,然后定差張齊賢等否?……今戎狄為患非細,陛下宜召宰相、樞密使,更訪以決勝千里之外籌謀,不得輕敵玩寇,致戎狄謂中國無人也。若是宰相、樞密使面言不盡,即令直書利害必然之計,畫一申奏?!粼紫?、樞密使有所見不同,又不敢果決敷陳必然之策,又忌見同列,則乞陛下于便殿從上一人入,獨召與語,使盡其所見。1
田錫何嘗不知宋朝皇帝對武將的猜忌而施行軍務、政事分離體制,但他還是堅決主張宰相參與軍事籌劃。因此,他提出一個有趣的建議:如果宰相和樞密使意見不同,又不敢果斷上呈計策,或者雙方有矛盾而不愿同列御前,那么,皇帝可以私下單獨召見,以便他們各自暢所欲言。在宋廷軍務和政事必須分離的體制下,田錫這樣的想法的確有些單純,但他建議宰相知曉兵事,參與軍事決策,可以看出他對不合理的軍政分離體制的理性思考。
(四)選用武將。選好將領是戰(zhàn)爭決勝的關鍵一環(huán)田錫認為,對將帥的選擇主要是依照仁信和智勇兩個標準。他在《將箴》中說:“勇則三軍增氣,智則謀慮必中。信則賞罰無黨,仁則甘苦必共。”2仁信和智勇,是為將的基礎條件。同時,田錫還認為,必須從軍旅中選拔武將。在古代,武將出自行武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宋朝有意從文臣中選拔。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靠陳橋兵變當上了皇帝,之后他汲取了晚唐五代時期藩鎮(zhèn)割據的歷史教訓,有意避免武將干政,于是在開國之初便定下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揚文抑武的規(guī)舉。南宋時期王明清的《揮麈后錄》、葉夢得的《避暑錄話》和陸游的《避暑漫抄》等帶有史料性質的筆記著作,都曾記載宋太祖趙匡胤“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誓言,這是宋朝重文抑武之策的起源。宋太宗時期,朝廷任命劉墀、鄭宣等人出掌河北州、軍,文人開始走向軍事舞臺。而田錫則認為,這種從文臣中選拔任命官員任武將的方法不妥,他在《論舉武勇才器奏》中說,文臣為武將者不妥,例如劉墀降遼、鄭宣平庸;武將最好在軍旅中去選拔:“若且于見今節(jié)度、防、團、刺史、諸司使副中,有智見勛勞者,選擇使用,在陛下以賞罰二柄使之而已。往年楊業(yè)擊契丹,侯延廣守靈州,人多稱許。若見今節(jié)度、防、團、刺史、諸司使副中,因賞罰激勵豈無楊業(yè)、侯延廣輩為國家立功勛也?”3田錫認為,完全可以在軍旅中選拔像楊業(yè)、侯延廣之類的武將,而皇帝只要做到賞罰公平即可。他反對在“三班中求任使,文班中求武勇”的選拔方法,正是對北宋開國重文抑武之策的糾偏。
強國為先、安民為本、軍政合議、選用武將,這是田錫軍事策略主要的幾個方面。至于獎罰分明、安撫軍心、使用間諜、刺探軍情等一些常見性的策略,本文不再贅述。作為一位文臣,田錫寫下大量軍事方面的奏疏,提出很多卓有見識的建議。在北宋初期戰(zhàn)爭頻繁的時代背景下,田錫對宋代軍政分離的中樞體制、揚文抑武的用人機制做出了理性務實的思考,從而提出超拔于那個時代的策略。他憂國憂民,直諫敢言,主張革陳推新,力圖改變北宋初期重文抑武的軍事弊端,實現其富國強兵之志,歷來為后世史家所關注和稱道。
On Tian Xi's Military Thought
Ding Gongyi
Abstract: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Tian Xi wrote a lot of proposals and papers related to national governance, especially on frontier defence, and he also put forward many unique id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requent wars, Tian Xi put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 made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the central system of separation on military affairs from political affair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employment mechanism that paid more attention to civil officials than military officers. And then, he proposed his military thou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first, pacifying the people first, combining military affairs with political ones, and selecting military officers".
Key words:Northern Song Dynasty;Tian Xi;Military Strategy Tyeory
(責任編輯:厐思純)
作者簡介:丁功誼,1972年生,江西上高人,博士,井岡山大學廬陵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思想史。
1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卷三十《選舉三》載:“(太平興國)三年九月,上御講武殿,試禮部貢士、舉人,進士加論一首,自是以三題為準。”(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第284頁)。又據徐松《宋會要輯稿·選舉》載,進士加論三題分別為《不陣而成功賦》《二儀合德詩》《登講武臺觀習戰(zhàn)論》(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本,第4357頁)。
2 田錫:《御試登講武臺觀兵習戰(zhàn)論》,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92頁。
1 田錫:《上太宗論軍國要機朝廷大體》,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年版,第10頁。
2 羅國威:《田錫年譜》,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327頁。按,本文所引田錫系年,皆出此譜。
3 田錫:《論邊事奏》,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298頁。
1 田錫:《論安關輔奏》,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302頁。按,此文作于北宋至道三年(997)七月,收錄于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一,文章前面云:“吏部郎中、直集賢院田錫應詔上疏曰……?!保ɡ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869頁)但據《宋史·田錫傳》,田錫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遷吏部郎中。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六收錄田錫作于淳化五年(994)八月的《論時政奏》,文章前面云:“是月,兵部員外郎田錫奏?……?!保ɡ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794頁)淳化五年(994)八月至至道三年(997)七月之間,未見田錫授予其它官職的文獻記載,故暫將《論安關輔秦》創(chuàng)作時間,定于田錫任兵部員外郎時。
2 田錫:《論靈州饋運奏》,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304~305頁。
1 田錫:《論防下動奏》,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306頁。
2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894頁。
3 田錫:《將赴泰州上奏》,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308頁。
1 田錫:《論舉武勇才器奏》,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309頁。
1 田錫:《上真宗論輕于用兵》,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18頁。
2 田錫:《上真宗論點集強壯》,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19頁。
3 田錫:《上真宗論揀選強壯失信》,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20頁。
4 田錫:《將箴》,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96頁。
5 田錫:《將赴泰州上奏》,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年版,第307頁。
6 參見滕明杰《試論靈州棄守之爭》(《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六期)與李海鵬、艾迅《從靈州棄守之爭看北宋前期國防戰(zhàn)略的轉變》(《安康學院學報》2019年第六期)兩篇論文。按,李海鵬、艾迅的這篇文章有個明顯的失誤,即將宋真宗初期北宋朝廷對靈州棄守爭論的時間放在宋太宗時期。
1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896頁。
2 田錫:《上真宗論輕于用兵》,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18頁。
3 田錫:《上真宗論揀選強壯失信》,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20頁。
4 羅國威:《田錫年譜》,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333頁。按,此年譜也有可商榷處,例如未詳考《宋史·田錫傳》之失誤處,認為田錫在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出使秦、隴。
1 田錫:《乞召樞相訪問籌謀奏》,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311頁。
2 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96頁。
3 田錫:《論舉武勇才器奏》,田錫撰,羅國威點校:《咸平集》,巴蜀書社2020年版,第3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