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因姓氏太罕見全村集體改姓‘鴨”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類似的新聞近年來時常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如“濟南一位老人因姓氏生僻,領取養(yǎng)老金成難事”“因單名一個‘俈字,上海一小伙在不同醫(yī)院掛號就像開盲盒”“一位女士辦理落戶時,被自己的姓氏卡住”等等。而這些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更多生僻字在信息社會引發(fā)的不便仍潛藏在水面之下。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超6000萬人的姓名以及大量地名、古籍、方言中均包含生僻字。在信息化系統被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等業(yè)務場景廣泛使用的背景下,生僻字未實現數字化導致的身份聯網核查失敗、戶名校驗失敗、數據庫信息亂碼等問題,給相關人群帶來不少困擾。
一些地方和行業(yè)在解決生僻字問題上的探索不曾停止。去年7月發(fā)布的《信息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GB18030-2022),讓更多無法享受公共服務的人看到了轉機。這一強制性國家標準比上一版增收了1.7萬余個生僻漢字,能夠覆蓋我國絕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獻、科技等專業(yè)領域用字。新標準將于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無疑將有效彌合生僻字使用的“數字鴻溝”。
(摘編自“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2023年5月26日)
◆素材解讀
1.凝聚合力。改變往往不會一蹴而就。強化重點行業(yè)領域相關標準的貫徹實施,促進信息技術產品標準的應用落實,需要付出長期努力。相關主體眾多、涉及環(huán)節(jié)復雜,也決定了支持生僻字改造是一個需要多方參與、凝聚合力的過程。
2.破解困境。不少名字中有生僻字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困惑——沿用流傳了數百上千年的古漢字,卻邁不進數字時代的門檻。生僻字之困,與信息社會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初衷背道而馳。破解困境有難度,但只要有決心、有耐心、有行動,就能在一步步前進中看到實效。
◆適用話題
文化傳承 解決問題 技術發(fā)展 數字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