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錦紅
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是一種易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的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主要以突發(fā)眩暈、視物旋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患病率約為20%~30%,發(fā)病年齡多為40 歲以上人群,應及時給予合理治療,否則約1/3 的患者可進展為腦梗死,因而,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越來越受到臨床關注,對于預防和降低腦血管意外具有重要意義,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課題[1]。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單純依靠西藥治療長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能獲得更好的臨床效果,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泛[2,3]。補陽還五湯出自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是一種以補為通、以通為補、通補兼施的益氣活血方,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具有良好臨床效果[4]。本研究旨在探討加味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的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6 例;年齡42~70 歲,平均年齡(57.8±8.5)歲;病程0.5~11.0 年,平均病程(1.8±3.1)年;病因:頸椎病17 例、腦動脈硬化14 例、高血壓11 例。觀察組中男27 例、女15 例;年齡40~70 歲,平均年齡(56.9±8.8)歲;病程0.5~10.0 年,平均病程(1.7±3.4)年;病因:頸椎病18 例、腦動脈硬化13 例、高血壓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臨床診斷標準;②經(jīng)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確診;③腦部占位性病變;④患者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耳源性眩暈;②精神障礙不能配合者;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器質性病變;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 兩組患者對原發(fā)疾病均進行對癥治療,調整飲食,保持適當運動。對照組患者單純口服鹽酸氟桂利嗪,5 mg/次,每晚服用1 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加味補陽還五湯,組方:黃芪60 g、當歸15 g、赤芍10 g、紅花10 g、川芎10 g、地龍10 g、桃仁10 g、何首烏30 g、川牛膝10 g、葛根10 g、田七6 g,高血壓者加石決明30 g。高血脂者加生山楂10 g,麻木者加全蝎6 g。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成200 ml 藥液,1 劑/d,早晚分服,兩組均治療30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以及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LVA、RVA、BA 血流速度)、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水平。①臨床療效:治療30 d 后進行臨床療效評估,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復查TCD 顯示動脈血流正常,癥狀體征消失為顯效;TCD 顯示動脈血流明顯改善,癥狀明顯減輕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治療前及治療30 d 后采用TCD 檢測血流動力學指標(LVA、RVA、BA 血流速度)。③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測定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④觀察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LVA、RVA、BA 血流速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VA、RVA、BA 血流速度快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LVA血流速度(39.45±3.61)cm/s、RVA 血流速度(42.23±4.04)cm/s、BA 血流速度(49.03±5.13)cm/s 均快于對照組的(30.84±3.22)、(34.22±3.75)、(40.86±4.74)cm/s,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全血粘度(3.13±0.66)mPa·s、血漿粘度(1.53±0.20)mPa·s、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3.10±0.32)均低于對照組的(4.02±0.60)mPa·s、(1.95±0.22)mPa·s、(3.46±0.36),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24%高于對照組的69.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是中老年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多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等原因導致血管狹窄,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tǒng)異常,出現(xiàn)內耳前庭和腦干前庭中樞血運障礙,出現(xiàn)眩暈、視物旋轉等癥狀[5-7]。祖國醫(yī)學認為,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虛者居多,肝腎陰虛,氣血不足,脈絡瘀阻,腦失所養(yǎng),發(fā)為眩暈。補陽還五湯是治療氣虛血瘀證的具有代表性的方劑,符合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的發(fā)病機制[8-11]。
本文采用的加味補陽還五湯由黃芪、當歸、桃仁、紅花、赤芍、川芎、地龍、何首烏、川牛膝、葛根、田七組成,方中黃芪起到大補脾胃元氣,當歸起到補血養(yǎng)血的效果,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和當歸通過改善超聲血流動力學指標發(fā)揮防治血管再狹窄的作用,黃芪、當歸5∶1 配伍對血虛導致的頸總動脈血流量減少改善作用最好[12-15]。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二者聯(lián)合能夠有效抑制寒凝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狀態(tài)[16]。赤芍、川芎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藥對,二者配伍能夠起到同類相須、相輔相成,在腦血管疾病應用能夠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血液流變性,保護腦組織及神經(jīng)等作用[17]。地龍的主要成分為纖維蛋白溶解酶及纖溶酶原激活物,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變學及血流動力學[18]。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LVA、RVA、BA 血流速度快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LVA血流速度(39.45±3.61)cm/s、RVA 血流速度(42.23±4.04)cm/s、BA 血流速度(49.03±5.13)cm/s 均快于對照組的(30.84±3.22)、(34.22±3.75)、(40.86±4.74)cm/s,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全血粘度(3.13±0.66)mPa·s、血漿粘度(1.53±0.20)mPa·s、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3.10±0.32)均低于對照組的(4.02±0.60)mPa·s、(1.95±0.22)mPa·s、(3.46±0.36),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24%高于對照組的69.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加味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療效確切,能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指標,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