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鋒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早產呼吸系統(tǒng)疾病,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肺結構發(fā)育不成熟所致,以肺部癥狀為主,其病情危重、且病死率高[1,2]。機械通氣是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常用手段,但是通氣時間的長短會對患兒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且容易出現相關并發(fā)癥。而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是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常用藥物,能有效防止肺萎陷,維持穩(wěn)定的肺泡張力和血氣指標,進而降低患兒病死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4]。臨床上更推薦將肺表面活性物質與機械通氣聯合應用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基于此,本文選取51 例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研究采用機械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4 月~2022 年6 月本院收治的51 例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男女比26∶25;平均胎齡(30.4±0.7)周。X 線胸片分級:Ⅲ級29 例,Ⅳ級22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呼吸窘迫綜合征相關診斷標準;②家長對研究知情同意;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宮內發(fā)育不全;②合并嚴重宮內感染;③存在先天性畸形或心臟病。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予以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保溫等常規(guī)治療,并加強體征監(jiān)測。除此之外,實施機械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方案。①機械通氣治療。結合患兒體重、病情嚴重程度、孕周等對呼吸機參數進行調節(jié),通常情況下,FiO2:0.4~0.5;氣道峰壓(PIP):16~2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氣終末正壓(PEEP):5~6 cm H2O;供氣流量(FR):6~8 L/min;呼吸頻率(RR):30~45 bpm;氧療期間維持PaO2為60~80 mm Hg,或維持血氧飽和度(SaO2)為0.90~0.95[5]。②肺表面活性物質選擇豬肺磷脂注射液(意大利Chiesi Farmaceutici S.p.A.,注冊證號H20181201,規(guī)格:1.5 ml∶0.12 g),按照新生兒出生體重給藥,100~200 mg/(kg·次),需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使用時待藥品恢復至室溫后混合均勻,后將其按具體劑量抽吸至注射器內,使用細塑料導管,以氣管插管形式給藥。治療前需清理患兒呼吸道分泌物,根據實際情況調節(jié)呼吸機參數,并在給藥6 h 內禁止進行吸痰、叩背等操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相關指標檢查正常,癥狀消失,呼吸穩(wěn)定即痊愈;癥狀、體征、相關指標等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即顯效;癥狀、體征、相關指標等均較治療前有所好轉即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即無效??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治療前后血氣指標 通過動脈血氣分析儀檢測患兒治療前后的PaO2、PaCO2及FiO2水平。
1.3.3 治療前后炎癥指標 應用酶聯免疫法檢測患兒治療前后TNF-α、IL-6、IL-10 水平。
1.3.4 機械通氣時間、氧療時間、癥狀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
1.3.5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并記錄患兒肺部感染、氣胸、肺出血、顱內出血等并發(fā)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見表1。
表1 51 例患兒臨床療效(n,%)
2.2 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治療后,患兒PaCO2及FiO2均低于治療前,PaO2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51 例患兒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表2 51 例患兒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
2.3 治療前后炎癥因子變化對比 治療后,患兒IL-6以及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IL-10 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51 例患兒治療前后炎癥因子變化對比(,pg/ml)
表3 51 例患兒治療前后炎癥因子變化對比(,pg/ml)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
2.4 機械通氣時間、氧療時間、癥狀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 患兒機械通氣時間為(73.55±6.76)h,氧療時間為(230.13±50.75)h,癥狀恢復時間為(4.14±1.31)d,住院時間為(20.76±5.75)d。
2.5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92%,其中發(fā)生2 例肺部感染,未發(fā)生氣胸、肺出血、顱內出血。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又叫新生兒肺透膜病,患兒會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情況,且具有進行性加重的特點。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與患兒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有密切關系,因患兒肺泡細胞發(fā)育不成熟,難以分泌足量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另外,若是缺氧也會導致患兒肺表面活性物質合成障礙,以此會導致肺泡不能正常擴張,不能夠正常的有效換氣,引起肺功能下降。一旦發(fā)生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會增加肺泡表面張力,從而引發(fā)肺泡萎縮,致使其換氣功能及通氣功能減退,進而發(fā)生二氧化碳(CO2)潴留及低氧血癥[6]。機械通氣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能夠促進患兒肺部通氣換氣,但是對于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僅應用機械通氣治療效果不佳,還需要聯合應用相關藥物補充肺表面活性物質,才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7]。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由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分泌,其生理功能主要包括維持肺泡容積的穩(wěn)定性及防止肺不張、肺水腫,能夠有效改善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呼吸困難癥狀,改善預后[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兒PaCO2及FiO2均低于治療前,PaO2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薛?;ǎ?]的研究結果一致。由此表明補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能夠改善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肺部通氣、換氣功能。豬肺表面活性劑能夠降低肺泡氣-液界面表面張力,保持肺泡穩(wěn)定,防止肺不張,改善肺的順應性和氣體交換,進而改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提高治療效果[10]。因此,在機械通氣前于氣管內滴入豬肺磷脂注射液,行機械通氣后可加速肺表面活性物質的表達,充分發(fā)揮其藥效,提高肺順應性,降低氣道阻力,減輕患兒缺氧狀態(tài),實現人-機交互作用,由此可以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并能夠促進癥狀恢復,縮短住院時間[11,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純簷C械通氣時間為(73.55±6.76)h,氧療時間為(230.13±50.75)h,癥狀恢復時間為(4.14±1.31)d,住院時間為(20.76±5.75)d。且在徐明燈等[13]、黎家儀等[14]的研究中也提到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聯合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也可促進患兒盡快脫離呼吸機,縮短住院時間,顯著改善其預后。IL-6、TNF-α 為促炎細胞因子,IL-10 為抗炎細胞因子,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因肺組織損傷引起大量中性粒細胞聚集并釋放出大量的炎性因子,從而出現 IL-6、TNF-α 增高[15,1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兒IL-6 以及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IL-10 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將機械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能夠有效調節(jié)炎癥因子水平,以此可以抑制炎癥反應,控制病情發(fā)展。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51 例患兒中僅有2 例患兒發(fā)生肺部感染。表明機械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能夠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尤其是呼吸機相關并發(fā)癥,主要是因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后能夠提升治療效果,減少患兒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由此可以防止長時間呼吸機治療造成的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除了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保證治療效果,還需要在治療的過程中加強針對性干預,以便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加快患兒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應用機械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可糾正患兒血氣指標,緩解炎癥反應,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還可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加快患兒康復進程,以此改善預后,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