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玲,黃 沂,周艷瓊,霍佳妮,黎柳娟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最新全球癌癥數(shù)據表明,我國癌癥新發(fā)病例及死亡病例中肺癌位居榜首[1]。肺癌常會導致各種不適癥狀,相較于疼痛、惡心嘔吐等,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肺癌患者感觸最深、最難緩解的癥狀之一[2],也是肺癌幸存者最突出的殘留/持續(xù)癥狀[3]。CRF 是一種痛苦的、持續(xù)的有關軀體、行為、情感、認知上的疲乏感,包括虛弱、耐力不足、興趣減少、注意力不集中等,是一種嚴重的身心疾病,影響患者抗癌信心[2]。美國Arizona 大學Reed 教授[4]指出,自我超越理論(self-transcendence)是個體在不否定個人現(xiàn)存價值的基礎上,調試個人的生活目標、對事物的看法及相應行為活動,拓展自身能力,超越現(xiàn)有狀態(tài)。自我超越理論屬于中域理論,自我超越水平高的患者,更趨向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應激。自我超越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結局有著重要的影響[5],也與癌癥患者的精神健康及生存質量緊密相關[6],已成為醫(yī)學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熱點。有關癌因性疲乏與自我超越的相關性研究未見報道,本研究對187 例肺癌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旨在探討其癌因性疲乏、自我超越的現(xiàn)狀及兩者相關關系,為進一步采取干預措施降低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選擇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科三個病區(qū)的肺癌患者。根據統(tǒng)計學變量分析樣本估計法,研究的樣本含量是變量數(shù)的5~10 倍[7]。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②經病理檢測為原發(fā)性肺癌;③神智清楚,表達能力正常;④知情并同意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系統(tǒng)的嚴重疾??;②存在精神疾病病史,無法正常交流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基線資料調查表 調查表中含有13 個變量: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工作狀態(tài)、婚姻狀況、宗教信仰、腫瘤分期、治療方式、距離確診時間、家庭人均月收入、付費方式。
1.2.1.2 Piper疲乏調查量表(PFS評分)采用修訂版Piper 疲乏量表(piper fatigue scale,PFS)[8]評價患者CRF 的程度。修訂版Piper 疲乏量表包括行為、情感、軀體感知以及認知疲乏等4 個維度共計22 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沒有疲乏”到“疲勞癥狀最重”計0~10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越重。0 分為無疲乏,≤3.99 分為輕度疲乏,4~6.99 分為中度疲乏,7~10 分為重度疲乏??偭勘鞢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1,各維度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9~0.93,2周后重復測量信度為0.98。
1.2.1.3 自我超越量表 自我超越量表由美國Arizona大學Reed 教授[4]編制,共15個條目(不分維度),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方法,不契合計1 分,僅有一些契合計2分,有一些契合計3分,十分契合計4分,量表總評分15~60分,總評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自我超越水平越高。張晶等[9]于2014 年將其漢化修訂,測得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52。本研究預實驗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02,適用于測量惡性腫瘤患者自我超越水平。
1.2.2 調查方法 問卷采用統(tǒng)一指導用語,介紹研究目的及填寫方法,遵循自愿原則,并承諾對結果保密且僅用于本次研究。問卷現(xiàn)場發(fā)放與回收,除了患者疾病相關信息由研究者根據病歷記錄填寫外,其他內容為患者獨立完成。本研究發(fā)放問卷193 份,其中有效作答的問卷為187份,有效回收率為96.9%。
1.2.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數(shù)據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和百分比(%)表示;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與自我超越水平的相關性檢驗,應用Pearson相關分析;自我超越水平對癌因性疲乏的影響程度采用逐步回歸,用VIF 描述變量之間的共線性。檢驗水準α=0.05。
2.1 患者一般情況共納入肺癌患者187 例,男112例(59.9%),女75 例(40.1%);平均年齡(56.72±6.78)歲;漢族103例(55.1%),壯族58例(31.0%),其他少數(shù)民族26 例(13.9%)。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5 例(56.2%),高中47 例(25.1%),大學(本科/??疲?3 例(17.6%),研究生2 例(1.1%)。工作狀態(tài):在職103 例(55.1%),不在職84 例(44.9%)?;橐鰻顩r:有配偶133 例(71.1%),無配偶54 例(28.9%)。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39 例(20.9%),無宗教信仰148 例(79.1%)。家庭月收入:≤3 000 元25 例(13.4%),3 001~5 000 元49例(26.2%),5 001~10 000元67例(35.8%),>10 000元46例(24.6%)。居住地:農村60例(32.1%),城鎮(zhèn)26例(13.9%),縣城44 例(23.5%),城市57 例(30.5%)。肺癌分期(根據第八版肺癌TNM 分期[10]):Ⅰ~Ⅱ期44 例(23.5%),Ⅲ~Ⅳ期143 例(76.5%)。治療方式:化療98 例(52.4%),手術18 例(9.6%),手術+化療26例(13.9%),其他45 例(24.1%)。距離確診時間:≤6 個月37 例(19.8%),6 個月<113 例≤1 年(60.4%),1 年<34例<3 年(18.2%),≥3 年3 例(1.6%)。付費方式:醫(yī)保+商業(yè)保險72例(38.5%),醫(yī)保115例(61.5%)。
2.2 癌因性疲乏、自我超越得分情況及其相關性分析187例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總評分為(7.05±0.85)分,112 例(59.9%)屬于中度疲乏,75 例(40.1%)屬于重度疲乏;自我超越得分為(32.56±6.83)分,兩者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除行為疲勞與自我超越水平相關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其余各維度均與自我超越水平呈負相關,見表1。
表1 患者癌因性疲乏、自我超越得分及其相關性分析結果 (n=187,±s)
表1 患者癌因性疲乏、自我超越得分及其相關性分析結果 (n=187,±s)
項目行為疲勞情感疲勞軀體感知疲勞認知疲勞總體疲勞自我超越得分6.98±0.73 6.74±0.93 7.22±0.96 6.31±0.78 7.05±0.85 32.56±6.83自我超越r-0.254-0.691-0.582-0.362-0.712 P 0.342 0.003 0.018 0.026 0.002
2.3 癌因性疲乏多元回歸分析以癌因性疲乏為因變量,以基線變量數(shù)據及自我超越為自變量,探討自我超越對癌因性疲乏的影響程度,行逐步回歸分析。對變量進行重新賦值,見表2。構建的回歸方程為Y=15.045-0.291X14-0.186X7+0.288X10+0.189X13-0.126X6,對回歸方程進行檢驗(F=144.557,P=0.000;R2=0.877,調整R2=0.871),結果見表3。
表2 變量重新賦值
表3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多元回歸分析 (n=187)
3.1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處于中重度狀態(tài)肺癌患者在疾病相關不良刺激、手術應激反應、化療藥物副反應等因素刺激下造成軀體和精神損傷,易出現(xiàn)癌因性疲乏[11]。由于肺癌發(fā)病初期無明顯特異性癥狀,臨床上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采取積極的治療方式,大多數(shù)患者發(fā)現(xiàn)患有肺癌時,癌細胞已經發(fā)生擴散,需要接受高強度治療,高強度的治療會引起患者食欲減退,加之治療本身的毒副作用及腫瘤的直接刺激,使疲乏癥狀更加嚴重。本研究中187例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均處于中重度狀態(tài)。
3.2 肺癌患者的自我超越水平有待提高本研究中肺癌患者自我超越水平得分為(32.56±6.83)分,總體處于較低水平。既往對慢性病患者自我超越的研究證實,鼻咽癌放療患者得分為(37.07±7.74)分[12],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得分為(40.17±7.49)分[13],老年腦卒中患者得分為(40.81±5.631)分[14],慢性疼痛患者得分為(40.08±12.11)分[15]。自我超越理論的內涵是指處于某種特殊狀態(tài)下的個體,利用自身的成熟和智慧來提高健康福祉,此理論強調了個體的自我接納以及超越的過程[16]。本研究中肺癌患者自我超越得分顯著低于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可能與我國肺癌發(fā)病形勢嚴峻,不論發(fā)病率抑或死亡率均最高[1]相關,加之患者確診時多處于中晚期,治療效果多不佳并難以改變其進程,致使患者身心面臨極大的壓力[17]。研究表明,提高個體自我超越水平對于改善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價值[18-20]。因此,提高肺癌患者的自我超越水平將是今后護理工作的一個重點內容。
3.3 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自我超越、宗教信仰、腫瘤分期、付費方式、婚姻狀況進入了逐步回歸方程,這些是影響患者癌因性疲乏的重要變量。肺癌患者總體疲勞及其三個維度(情感、軀體感知、認知)與自我超越均呈負相關性(r=-0.712、-0.691、-0.582、-0.362,均P<0.05)。即自我超越水平越高,其疲乏程度越低。自我超越水平較高的患者,在面對疾病應激時,越能主動調適目前生活狀況,能夠重新接受并積極適應身體功能的改變,并且積極尋找生命的價值[18]。提示臨床醫(yī)護人員應關注肺癌患者的自我超越水平,探討并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超越水平以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本研究中39 例(20.9%)肺癌患者有宗教信仰,而且均為患病后開始有信仰,分析原因可能為診斷肺癌后患者難以承受而試圖改變現(xiàn)狀,但自身可利用的資源并不多,因此求助于宗教[21]。本研究顯示,有宗教信仰的肺癌患者,自我超越水平較高,其疲乏程度相應較低。這可能與宗教能對患者的認知產生影響,可減輕患者面對死亡時的恐懼有關[22-23]。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疲乏與腫瘤分期密切關聯(lián),肺癌分期Ⅲ~Ⅳ期的患者疲乏程度更嚴重,主要原因為肺癌一經發(fā)現(xiàn)很多都已經是中晚期,必須接受高強度治療,加之傳統(tǒng)的“談癌色變”“肺癌是第一殺手”的言論,使中晚期肺癌患者承受很大壓力,加劇了疲乏癥狀?;颊甙┮蛐云7Φ梅峙c婚姻狀況(有無配偶)、付費方式具有密切關聯(lián),有配偶支持、除了基本醫(yī)保外還有額外商業(yè)保險的肺癌患者疲乏程度較低。完整的家庭結構是健康和幸福的源泉,配偶能提供精神、物質、經濟上支持,可增加患者戰(zhàn)勝肺癌的信心,并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4]。加之普通醫(yī)保與商業(yè)保險并行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治療期間患者因經濟壓力帶來的疲憊感。
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癥狀普遍存在,且處于中重度疲乏狀態(tài)。自我超越、宗教信仰、腫瘤分期、付費方式、婚姻狀況是影響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重要變量,因此,在臨床應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實施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重點關注自我超越水平較低、無宗教信仰、腫瘤分期為Ⅲ~Ⅳ期、無配偶及僅有基本醫(yī)療保險的患者,緩解其心理負擔,促進自我接納及超越,從而降低其疲乏程度。此外,癌因性疲乏及自我超越是隨疾病的發(fā)展而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本課題僅對肺癌患者進行了橫斷面調查,下一步將采用縱向研究方法,進一步探討肺癌患者不同患病時間兩者的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