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欣,黎 琴,覃婷婷,王愛春,申 蕾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11;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200)
小兒泄瀉是兒科常見病和高發(fā)病,以2 歲以內(nèi)嬰幼兒發(fā)病率最高,其中寒濕型泄瀉是主要類型之一。嚴重泄瀉不僅容易引起患兒營養(yǎng)吸收減少,不利于患兒的生長發(fā)育;而且是5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脾胃虛弱等是泄瀉的常見病因,這些病因引起患兒脾虛濕盛、脾失健運、升降失調(diào)、大小腸傳化失常而成泄瀉?!峨s病源流犀燭·腹瀉源流》云“濕盛則飧泄,乃獨由于濕耳”,故有“濕多成五泄”。西醫(yī)治療本病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患兒服藥依從性較差,且抗生素副作用較大,療效個體差異性大[2]。中藥止瀉敷貼具有芳香醒脾、消食散寒的功效;改良撫觸法則是在通用撫觸法基礎上進行改良,對促進脾運化功能具有顯著的效果[3]。本研究結合五體理論“谿谷相互關聯(lián),內(nèi)合五臟,外應五行”“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原則,以中藥止瀉敷貼聯(lián)合改良撫觸法干預寒濕型泄瀉患兒,獲得較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在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兒科收治的180例寒濕型泄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1 組、對照2 組各60 例。其中觀察組男30例,女30 例,年齡(2.39±0.43)歲,病程(2.29±1.10)d,每日大便次數(shù)(8.86±2.60)次;對照1 組男29 例,女31例,年齡(2.41±0.37)歲,病程(2.25±1.07)d,每日大便次數(shù)(8.98±2.66)次;對照2 組男27 例,女33 例,年齡(2.63±0.31)歲,病程(2.33±1.13)d,每日大便次數(shù)(9.03±2.71)次;三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22 個專業(yè)95 個病種中醫(yī)診療方案》中的相關標準[4]:大便稀薄如水樣,色淡黃,無臭味,腸鳴腹脹伴(或)腹痛,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面色黃,倦怠神疲,小便短少。舌苔白厚膩,指紋淡。并符合《中醫(yī)兒科學》[5]中辨證分型為寒濕型泄瀉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6 個月~3 歲;③病程≤4 d;④體溫≥37.5 ℃且≤39 ℃;⑤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心肺功能不全者;③患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④大便含膿血者;⑤過敏體質(zhì)、重度脫水、合并嚴重并發(fā)癥者。
三組患兒均接受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及護理,具體包括控制飲食、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堿失衡、微生態(tài)療法及使用腸黏膜保護劑;同時護理人員給予病情觀察護理、用藥指導、預防脫水、生活護理、飲食指導等。
2.1 治療方法
2.1.1對照1組 予中藥止瀉敷貼治療。參照文獻[6],按1∶1∶3∶3∶8∶8∶8的比例,選取公丁香、肉桂、吳茱萸、白胡椒、焦神曲、焦山楂、炒麥芽等藥材,研成細末,采用姜汁調(diào)制并揉成小丸,每個2~3 g,貼于3 cm×3 cm的雙層方塊紗布上,制備成中藥止瀉敷貼。結合五體理論原則[7],取患兒神厥、下脘、建里、關元、三陰交及雙側脾俞、大腸俞、足三里等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將中藥止瀉敷貼貼敷于各穴位,用專用防過敏膠布固定,1 次/天,每次5 h,連續(xù)治療7 d,操作中隨時觀察患兒病情。
2.1.2 對照2組 參照小兒推拿通用手法[8]及結合五體理論[7]進行改良撫觸。對患兒頭面部采用舒眉、撫頜、撫發(fā)及雙手交叉掌側跟等手法;對腹部采用四指順時針按摩;對四肢進行擠、捏、提推法,循拇指橈側直推掌跟25 次,掌跟直推指尖后捏十宣各5 次,于腕關節(jié)、髖關節(jié)、踝關節(jié)揉搓15 次,足三里按揉15 次;對脊柱雙側進行捏拿,并交替捻動皮下組織后自第七頸椎始自下而上捏三提一至其尾骨,3 遍/次。改良撫觸按摩1 次/天,每次5~12 min,連續(xù)7 d。操作中隨時觀察患兒病情。
2.1.3 觀察組 予中藥止瀉敷貼聯(lián)合改良撫觸法治療,方法同對照1組、對照2組。
本研究操作均由兒科具有護師以上職稱,接受過中醫(yī)理論及撫觸培訓并經(jīng)考核合格的護士進行。實施前由本院兒科研究者(副主任醫(yī)師職稱以上)對所有操作者進行五體理論培訓;由本院兒科骨干護士(副主任護師職稱以上)對所有操作者進行中藥止瀉敷貼、改良撫觸的培訓考核。
2.2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2.2.1觀察指標 記錄三組患兒臨床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及住院時間。
2.2.2 中醫(yī)癥狀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記錄患兒干預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具體包含糞便的性狀、每日大便次數(shù)、腹痛程度等,積分越低,癥狀越輕。
2.2.3 臨床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10]擬定。痊愈:干預7 d 后患兒的臨床主要癥狀消失,大便性狀、次數(shù)及鏡檢結果均正常,病原學結果為陰性;顯效:干預7 d后患兒的臨床主要癥狀、大便性狀及鏡檢結果,均較前明顯改善,大便次數(shù)較治療前減少2/3 及以上,病原學結果為陰性;有效:干預7 d 后患兒的臨床主要癥狀、大便性狀及鏡檢結果較治療前有所改善,大便次數(shù)較治療前減少1/2 及以上,病原學結果為弱陽性;無效:未滿足以上標準。臨床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三組患兒主要癥狀消失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兒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兩對照組明顯縮短,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兒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d,±s)
表1 三組患兒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d,±s)
注:與對照1組比較,①P<0.05;與對照2組比較,②P<0.05
住院時間7.50±0.33①②9.89±0.92 11.57±0.68組 別觀察組對照1組對照2組n 60 60 60止瀉時間2.28±0.52①②3.21±0.46 3.33±0.49退熱時間1.88±0.40①②2.53±0.39 3.33±0.50
3.2 三組患兒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觀察組患兒的中醫(yī)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1 組、對照2 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兒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三組患兒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1組比較,②P<0.05;與對照2組比較,③P<0.05
治療后3.62±0.29①②③3.99±0.34①4.22±0.48①組 別觀察組對照1組對照2組n 60 60 60治療前5.90±1.31 5.81±1.26 5.99±1.30
3.3 三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1 組為80.0%,對照2 組為78.33%,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兩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三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小兒泄瀉發(fā)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內(nèi)傷飲食、脾胃虛弱為多見。其主要病變在脾胃,因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損,則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濁不分,合污而下,導致泄瀉。小兒臟腑嬌嫩,肌膚薄弱,冷暖不知自調(diào),易為外邪侵襲而發(fā)病。脾喜燥而惡濕,故前人有“無濕不成瀉”“濕多成五瀉”之說。脾胃虛弱,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diào)護失宜,機體外感寒濕侵襲,造成脾胃運化失司,致寒濕泄瀉的發(fā)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與《素問·五運行大論》中五方神在體的歸納,將“筋、脈、肉、皮、骨”合稱“五體”?!饵S帝內(nèi)經(jīng)》認為人體結構是由五體本身以及所屬結構共同組成的?!鹅`樞·五色》曰:“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蔽弩w內(nèi)合五臟,而臟腑本身又以筋、肉、脈等為物質(zhì)基礎,外在的形體結構與內(nèi)在的臟腑功能間由此保持密切的關聯(lián)。中醫(yī)認為人體是由臟腑、經(jīng)絡、氣血、五官、九竅、五體等共同構成的、相互關聯(lián)的功能體。
《漢書·藝文志》云:“醫(yī)經(jīng)者,原人血脈、經(jīng)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diào)百藥齊和之所宜?!敝兴幏筚N由公丁香、肉桂、吳茱萸、白胡椒、焦神曲、焦山楂、炒麥芽等組成,具有溫陽散寒,健脾祛濕之效。貼敷于神厥穴作用于任脈,可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蘇固脫;貼敷脾俞穴、大腸俞穴作用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可健脾化濕、調(diào)理腸腑而止瀉;貼敷足三里穴作用于足陽明胃經(jīng),可調(diào)理胃腸。三陰交穴作為貼敷穴位,其位于肝、脾、腎三者經(jīng)脈交匯處,可調(diào)脾胃,益肝腎,主治脾胃虛弱、腹脹腸鳴、完谷不化、疝氣遺尿、小便不利等,取一穴而三經(jīng)俱治,溫陽而布陰,濕瀉亦止。貼敷建里穴,能起到行氣、醒脾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腹瀉癥狀。下脘穴、關元穴是任脈之穴,功善散寒,祛除胃腸之積,治療胃兼腸腑之病。敷貼可以充分調(diào)動全身經(jīng)脈、五臟六腑,使中藥經(jīng)皮入腠理,貫通經(jīng)絡來達到治療泄瀉的效果。
撫觸屬于中醫(yī)推拿的形式之一,通過穴位點按推拿等手法來達到調(diào)節(jié)臟腑、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于背俞之脈……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說明撫觸具有溫經(jīng)散寒、活血祛瘀止痛之效。本研究結合五體理論,擴大了撫觸的范圍,對患兒頭面部、腹部、四肢、脊柱均進行撫觸;還根據(jù)五體理論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如患兒前額、頭部及下頜、頭后部采用舒眉、撫頜、撫發(fā)及雙手交叉掌側跟等手法;腹部采用四指順時針方向按摩;四肢采用擠、捏、提推法,對腕關節(jié)、髖關節(jié)、踝關節(jié)、足三里進行揉搓和按揉;對脊柱雙側進行捏拿,并交替捻動皮下組織,以雙手掌側沿患兒脊柱雙側迂回滑行撫觸。
綜上所述,結合五體理論采用中藥止瀉敷貼和改良撫觸法相結合治療小兒寒濕型泄瀉,觀察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兩對照組,且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兩對照組,表明中藥止瀉敷貼聯(lián)合改良撫觸法治療小兒寒濕型泄瀉臨床療效確切,對于促進患兒快速康復,提高患兒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