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風寫生,是鏈接藝術與生活的重要方式;藝術支教,是民族文化發(fā)展和傳承的重要方法。4月24日至5月3日,“花兒臨夏·陶風彩韻——中國書畫名家走進臨夏采風寫生暨藝術支教公益活動”在臨夏州舉辦,以推動藝術、生活、美育融合的創(chuàng)新形式,開展了以臨夏秀美山水和獨特文化為題材的藝術采風寫生、支教交流及相關展覽活動?;顒又纪ㄟ^在藝術家與藝術教育工作者們親身感受和親近當?shù)刈匀伙L光、人文歷史、人民生活,在創(chuàng)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的同時,發(fā)掘和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塑造文化新形象,繁榮新時代美術事業(yè),以實際行動踐行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此次活動由中共臨夏州委宣傳部、《中國美術報》社主辦,臨夏州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臨夏州教育局、臨夏州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承辦,臨夏州各縣(市)委宣傳部、臨夏州博物館、臨夏州美術館、臨夏州書法家協(xié)會、臨夏州美術家協(xié)會協(xié)辦,邀請了白云鄉(xiāng)、顧平、許俊、劉罡、徐惠泉、楊家永、梁明、盧志強、張永海、李連志、常朝暉、王犇、王東聲、趙培智、曾三凱、李洋、邱琳、馬米娜,以及甘肅省書畫名家張興國、李偉、馬剛、范文陽、王驍勇、駱少軍、巫衛(wèi)東、單國棟、金長虹、張生進、張憲文、馬鳴、王大偉、張永琦、侯銘源共同參與。
對于此次活動,中共臨夏州委州政府和州委宣傳部高度重視,《中國美術報》社也進行了精心策劃和組織安排,藝術家們與一對一的支教跟班學員們深入到臨夏州,從臨夏州博物館、臨夏市八坊十三巷、臨夏縣云上河州景區(qū)和河西鄉(xiāng)塔張村、永靖縣炳靈寺和劉家峽大壩、康樂縣八松鄉(xiāng)草長溝景區(qū)及烈洼村、和政縣大樺樑、積石山縣安集鄉(xiāng)三坪村、東鄉(xiāng)縣奔馳溝和毛溝村等地采風寫生。在為期十天的豐富行程中,他們克服溫差大、海拔高等一系列困難,深入大自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感受臨夏獨有的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黃河文化、彩陶文化、絲路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
藝術家們以采風寫生見證歷史與時代的瞬間,以藝術支教滿載傳承希冀,寄情筆墨、揮毫寫意,創(chuàng)作了300多幅生動且動情的臨夏寫生作品,并于5月3日在臨夏州博物館進行集中展覽,為傳統(tǒng)文化在臨夏州綻放新彩作出貢獻。同時,也讓傳統(tǒng)文化在此中得到啟發(fā),在臨夏州這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圣地,實現(xiàn)更多人文藝術形式的多元結合。此次采風寫生的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的作品極具思想性、表現(xiàn)力和藝術性,進一步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促進區(qū)域文化產(chǎn)業(yè)的融合發(fā)展,為享有“中國花兒之鄉(xiāng)”美譽的多民族融合的熱土——臨夏,提供了更多文化藝術實踐,也賦予臨夏更深厚的人文標識。
走進臨夏 遇見寫生
對于藝術家來說,臨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4月25日,“花兒臨夏·陶風彩韻——中國書畫名家走進臨夏采風寫生暨藝術支教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臨夏州博物館舉行。臨夏州博物館也叫臨夏州彩陶館,保管、收藏著豐富、珍貴且久遠的歷史遺珠,這座記錄著臨夏悠久歷史的博物館見證此次活動的開啟,也奠定了此次活動深厚的文化基調。
啟動儀式后,寫生團正式開啟在臨夏的寫生之旅,他們漫步在臨夏的山水和歷史遺存中,近距離體驗當?shù)厝嗣竦那趧诤痛緲?、悠久而神秘的燦爛歷史文化以及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寫生過程中,藝術家?guī)е髯缘闹Ы谈鄬W員自主選景,行程還未過半,就有很多的藝術家曬黑了不少,儼然有了“當?shù)厝恕钡臉幼?,卻仍樂此不疲。這短短的十天,也成就了藝術家們沉甸甸的寫生作品,臨夏的太子山、炳靈寺石窟、劉家峽大壩等美景和極富特色的當?shù)馗魃贁?shù)民族人物的老中青年形象躍然紙上。臨夏群山涌動的地質演化史、數(shù)千年的人類文明史、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等,都記錄在這些寫生作品中。這些作品既記錄了寫生的步履,也記錄了歷史的回聲。
中國國家畫院外聘研究員許俊在康樂縣草長溝景區(qū)寫生時談道,“這里的自然山川景物非常有特色,近處是綠色的山巒和一些村莊,遠處高高的雪山與藍天白云帶來了優(yōu)美壯觀的背景……在寫生的過程中,我也對山水畫的傳統(tǒng)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如何創(chuàng)新也有了進一步的思考,這些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都是很有益處的。我希望能多走一走,特別是到以前沒有看過的景象中去寫生,能把自己對自然、生活、藝術的理解不斷提升和不停歇地往前一步步行進”。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梁明表示,“我喜歡臨夏,這是第三次因為采風寫生和支教而來……這里的山川地貌很不一樣,是書本上或者前人看不到的山石結構。在這幾天的寫生過程中,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摸索新的寫生語言,比如說塔張村,這里的山形地貌和彩陶紋非常接近,從色彩到點線面的關系非常明顯。再比如說積石山的那種山形地貌也很有特色,這在我的寫生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
除了自然景色,這里的人民也因為“形象太好了”而吸引了藝術家們。有趣的是,曾于2022年參與臨夏活動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洋,在八坊十三巷遇到了當時畫的“回族老漢”,兩人熱情地攀談起來,李洋還當場翻出手機里的老漢寫生肖像,還是一樣的執(zhí)筆人,還是一樣淳樸的老漢。他表示再次來到臨夏,是“帶著創(chuàng)作的想法來畫寫生,在寫生的過程中,有目的地強化我的這種想法,將人物皮膚顏色加重,臉部和手部畫得黑一些,顴骨、鼻子紅一些,加強感受的結果是強化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畫面上的人物生動,躍然紙上,帶著西北高原的魅力。在接下來的寫生過程中,我將繼續(xù)沿著我的思路尋找這種有意思的人物形象。人物寫生要打動觀眾,首先要打動自己,要帶著自己的想法、帶著自己的要求畫每一幅寫生”。很多藝術家在寫生過程中,因為景色和人物都太有特點而“分心”。在他們的寫生成果中,山水畫與人物畫交疊在一起,記錄著他們對臨夏的思考、對藝術的追求、對寫生的創(chuàng)新、對文明的感動。
活動期間,《中國美術報》視頻中心組織了三場藝術直播:一是“和政縣第八屆高原梨花旅游推介活動”直播,在“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和政縣體驗“花兒”文化,并為中國畫家寫生村、中國畫家公益林、中國畫家大樺梁寫生基地揭牌,組織畫家在公益林植樹,為臨夏種下一片綠蔭;二是“中國書畫名家走進臨夏采風寫生暨藝術支教公益活動(積石山縣)”寫生現(xiàn)場直播,聽藝術家講述臨夏寫生的新鮮事;三是“中國書畫名家走進臨夏寫生作品展覽導覽”直播,邊聽邊看藝術家們的臨夏寫生作品。同時《中國美術報》視頻中心以“我在臨夏談寫生”為主題,記錄和分享每位藝術家在臨夏的各個寫生地點的所思、所想、所作,也將藝術家們寫生的過程和臨夏的美展現(xiàn)在全國的美術愛好者面前。
此外,通過舉辦創(chuàng)作筆會,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單件書畫作品33幅,合作八尺整張作品六幅,并將這些作品無償捐贈給臨夏州博物館。同時,向和政縣、永靖縣、康樂縣、積石山縣、臨夏縣捐贈了書法作品200多幅,這些作品展現(xiàn)了臨夏山河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通過藝術家李洋《寫生與“寫生作品化”》主題講座,與各位知名畫家及臨夏州優(yōu)秀的33位跟班美術教師進行交流互動;通過《中國美術報》社、臨夏州融媒體中心、臨夏州文聯(lián)聯(lián)合采訪制作50多期形式多樣的宣傳報道節(jié)目,以視頻、航拍、直播等多樣形式,專訪、散文、詩歌等多種文體,挖掘了臨夏、宣傳了臨夏、展示了臨夏,也成為弘揚臨夏人文歷史和展現(xiàn)藝術大美的窗口。
走進臨夏 遇見傳承
臨夏作為花兒的發(fā)祥地和主要傳唱地,是鑲嵌在甘肅這柄“玉如意”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其水之壯闊靈秀、山之雄峻神奇、人文之深厚獨特,非常適合用生動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進行表現(xiàn)。此次活動在創(chuàng)作之外,也為藝術家之間、基層美術教育工作者之間提供相互切磋的機會。
“幾十年來,我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大半生都在美術教育的第一線……今天我們來到臨夏康樂縣草長溝寫生,這里的景色非常的美、植被非常多,和我之前經(jīng)常寫生的太行山還是非常不一樣的。怎樣表現(xiàn)好臨夏的山水景物以及精神內涵,對我以后的創(chuàng)作也是一種挑戰(zhàn)”,參加此次活動年齡最大的一位藝術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白云鄉(xiāng)說道。他表示,“畫家應該多走一走、看一看,扎根生活,也希望將來能參與更多這樣的活動,有更多的機會和當?shù)氐闹行W老師們一起學習,我在他們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甘肅省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馬剛在臨夏縣云上河州寫生時表示,“甘肅臨夏這幾年的生態(tài)恢復和生態(tài)建設成效凸顯,文旅深度融合。這里的人文歷史資源深厚、文化形態(tài)豐富,我們在這里參觀考察采風寫生,向歷史學習、向這里的老百姓學習、向自然學習,用我們的畫筆來記錄時代的變遷……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使我們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以融入創(chuàng)作實踐的探索中。這些天和來自全國的畫家們,通過寫生采風和支教等形式交流碰撞,是一個提升甘肅美術整體推進的好機會,也是與全國藝術家對話交流的非常好的平臺,希望這樣的采風支教活動能夠繼續(xù)做下去”。
此次采風寫生活動得到了中共臨夏州委宣傳部、臨夏州文聯(lián)、臨夏州教育局及當?shù)叵嚓P部門的精心組織,以一對一教學的方式,為藝術的火種添薪加柴。這些來自臨夏的基層美術工作者及中小學美術老師,在與指導老師的十天采風寫生過程中,從生活、創(chuàng)作、理論乃至教學方面都進行了深度交流,收獲更在寫生之外。這十天的寫生課題,也將成為未來臨夏的藝術課堂,在人文精神、筆墨薪傳和一草一木中留下了傳承的種子。
正如中國國家畫院油畫所所長趙培智所說:“一切都特別新鮮,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物特點都非常鮮明。我是‘畫室型的畫家,長期在畫室里作畫,時間久了難免會有些麻木。寫生對我來說是一個‘奇跡,因為面對生活,生活中非常鮮活的個體會帶來很大的沖擊和刺激,同時也是一種挑戰(zhàn)。每個對象的造型、色彩、自然生發(fā)的結構,都會帶來啟發(fā),也會帶動我進行創(chuàng)作式的寫生。所以我每次出來寫生都特別興奮,也有很多收獲……此次活動不單純是寫生,同時也是帶動和促進臨夏地區(qū)美術工作者的支教活動,有雙重的意義。西部大開發(fā)是國家戰(zhàn)略的一個部分,對每一位畫家來說都有一份責任在其中,我們都有義務為這個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p>
走進臨夏 遇見未來
文化需要傳承推廣,也需要展望未來,講述好地方文化的故事,也是邁進文化未來的重要途徑。《中國美術報》社通過組織此次活動搭建起一座橋梁,讓參與此次活動的藝術家們深刻體驗到中國西北地區(qū)的別樣之美,促使他們用藝術講述臨夏的人文歷史和新時代人民的新生活,把藝術美帶給臨夏,也把臨夏的美帶向世界。
5月3日,此次活動期間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作品在“文明匯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臨夏論壇”舉辦期間于臨夏州博物館集中展覽,同時舉辦了“花兒臨夏·陶風彩韻——中國書畫名家采風寫生暨藝術支教公益活動”寫生書畫作品捐贈儀式和全國書畫名家走進臨夏寫生展,為此次在臨夏的活動畫上完美句號。
儀式上,與會書畫家向臨夏州博物館捐贈了繪畫作品,臨夏州博物館負責人接受捐贈并頒發(fā)收藏證書。展覽匯集了參與此次活動的藝術家每人精選的兩幅作品及由藝術家指導的支教跟班學員的寫生作品。此后這批描繪臨夏的藝術作品還將被帶往北京,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展覽,讓臨夏的“花兒”在臨夏與北京兩處盛放。
臨夏州文聯(lián)黨組書記、主席蘇靖寧在捐贈儀式上介紹,此次來自全國的33位藝術名家走進臨夏,是藝術家們牢記社會責任、堅持藝術理想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讓文藝創(chuàng)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深入實踐,促進了藝術與文化在臨夏與全國之間的交流。這次活動是在對臨夏歷史文化全方位、多維度的了解基礎上,深入挖掘藝術寫生資源和藝術教育力量深度,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挖掘及時代對接,以及對近年來臨夏州在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生態(tài)建設、城市文明推進等方面的成果以藝術的形式得以在全國人民的面前展現(xiàn)的一次機會。這次采風寫生暨藝術支教公益活動邀請的藝術家學術水平之高、采風寫生的規(guī)模之大、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之廣泛,在臨夏州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對臨夏州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意義,為臨夏美術人才的培養(yǎng)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對宣傳展示臨夏州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是一次難得的契機,也是以實際行動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提升“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文旅品牌的有力舉措。
在捐贈儀式現(xiàn)場,中共臨夏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邵志剛代表臨夏州委、州政府對來臨夏采風寫生的書畫藝術家表示感謝。他表示,舉行“花兒臨夏·陶風彩韻——中國書畫名家走進臨夏采風寫生暨藝術支教公益活動”書畫作品捐贈儀式及寫生書畫作品展開展儀式,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也是深入推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具體行動,更是臨夏州文化建設的又一豐碩成果。各位書畫家?guī)е钋楹裾x走進臨夏、感知臨夏、描繪臨夏、宣傳臨夏,并通過藝術講座和公益支教的形式,將精湛技藝傳授給臨夏州廣大文藝工作者,起到了非常好的“傳幫帶”作用。捐贈的精品力作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臨夏州博物館現(xiàn)當代書畫的收藏體系和鏈條,為臨夏文博事業(yè)注入了新能量,對于進一步提升臨夏州文化知名度和美譽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2022年來臨夏時,《中國美術報》社副社長李回源說:“臨夏對于藝術家來說是一個不來會后悔,來了就會愛上的地方。”而經(jīng)過這次活動,臨夏也成為眾多藝術家希望經(jīng)常來到和已經(jīng)愛上的地方。暮春的臨夏,藝術家們以最誠摯的藝術作品,送上了對臨夏未來最美好的祝福,也為如何講好“花兒臨夏”的故事給出了自己的美麗答案。
(攝影:武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