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勝委 ,張巧萍 ,許紀東 ,王建超 ,張浩光 ,陳朝霞
(1.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植物營養(yǎng)與資源環(huán)境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2.遂平縣農業(yè)科學試驗站,河南 遂平 463100;3.寶豐縣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河南 寶豐 467400;4.商水縣農業(yè)農村局,河南 商水 466100)
小麥生產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意義重大,土壤耕作能最大限度激發(fā)土壤生產潛力,促進作物生長,增加產量。有研究表明,小麥季不同耕作模式之間,產量表現為:深翻+旋耕>旋耕>免耕[1];而且深松耕在不同土壤類型下均能提高小麥產量,其中,在壤土、黃土條件下效果更好[2]。旋耕較免耕能增強小麥開花期的光合能力[3],深松較旋耕則通過增加穗數和穗粒數提高旱地小麥產量[4],深翻在花后營養(yǎng)器官向籽粒的氮轉運量提高11.9%~17.5%[5]。與旋耕相比,深耕+有機物料還田能夠提高小麥葉片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及胞間CO2濃度[6];深松覆蓋灌漿中后期旗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較高,光化學淬滅系數、非光化學淬滅系數和光化學效率值較大,光抑制程度較小[7]。此外,深松耕能夠顯著增加小麥開花期葉面積指數[8];深松+條旋耕能提高花后21~35 d 旗葉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和氣孔導度,提高灌漿期冠層光合有效輻射截獲率,增加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9];而且旗葉水勢、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和實際光化學效率(φPSⅡ)均較高,有利于在灌漿中后期保持較高的生理活性[10]。
另一方面,深松和深翻耕能改善土層(特別是10~20 cm 土層)的物理性狀[11],深松后10~50 cm土層的穿透阻力和10~30 cm 土層容重均下降[12];深耕能顯著降低小麥越冬期和成熟期10~40 cm 土層容重[13]。與旋耕相比,深翻耕增加了土壤呼吸強度[14];立式深旋耕能降低土壤容重[15]。麥田深松后土壤蓄水效果較好[16-18],深松提高了播前20~160 cm土層的含水量[4],深耕條件下小麥生育中、后期單株次生根數和單位面積莖蘗數增多、根系活力提高、葉面積指數增大[19],水分利用效率[2]和氮肥偏生產力提高[15]。
葉片光合特性受施肥、耕作的影響較大,立式旋耕是用立式旋耕機整地的一種土壤耕作方式[20],其垂直螺旋鉆軸構建的耕作層厚度達30~60 cm,實現深松深耕不亂土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強蓄水蓄肥能力[21]。在同等管理水平下,種植小麥[22-23]、玉米[24-25]、水稻[26]等作物采用立式旋耕技術,較旋耕、翻耕更能夠提高產量,促進地下部的生長[27];但是其對小麥光合特性的影響尚未見報道。
本試驗開展立式旋耕、常規(guī)旋耕2 種耕作方式在不同施肥水平(施肥和不施肥)下對小麥光合特性影響的研究,以期從光合生理的角度解釋耕作和施肥對小麥產量的影響,為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河南省遂平縣農業(yè)科學試驗站(33°15'N、113°98'E)內,屬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帶。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1 ℃,日照時數2126 h;溫和多雨,年均降水量為927 mm,無霜期為226 d。試驗地為典型的砂姜黑土區(qū),試驗地基礎土壤有機質(soil organic matter)含量為6.52 g/kg,堿解氮(alkaline-N)含量為18.6 mg/kg、速效磷(available-P)含量為110.40 mg/kg、速效鉀(available-K)含量為139.10 mg/kg,pH 值為5.9。
供試小麥品種為遂選101(豫審麥2015004),由河南省遂平縣農業(yè)科學試驗站通過系譜法選育而成,是當地推廣應用面積較大的當家品種。
試驗采用雙因素裂區(qū)設計,設立式旋耕(FL)、常規(guī)旋耕(XG)2 種耕作方式及不施肥(F0)、施肥(F)2 個施肥水平,每個小區(qū)面積為0.2 hm2,重復3 次。立式旋耕(FL):上茬作物青貯玉米收獲后粉碎滅茬,后用立式旋耕機深旋耕((30±5)cm)一遍,再用常規(guī)旋耕機(5~10 cm)平整1 遍,播種;常規(guī)旋耕(XG):上茬作物青貯玉米收獲后粉碎滅茬,后用普通旋耕機((12±5)cm)旋耕2 遍,播種。小麥季施肥處理的N 施肥量為300 kg/hm2,P2O5施肥量為82.5 kg/hm2,K2O 施肥量為82.5 kg/hm2;施肥處理中,70%的氮肥和全部磷、鉀肥作基肥在整地時一次施入,剩余30% 氮肥在拔節(jié)期作追肥施入。
試驗連續(xù)進行2 個小麥季(2017—2018、2018—2019年),分別于2017、2018年10月下旬機播耬播種,播量150 kg/hm2,行距20 cm,于次年6月上旬收獲。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相同。
1.4.1 葉綠素含量的測定 于返青拔節(jié)期選晴朗天氣,選取長勢一致、上部第1 片完全展開葉中部最寬處進行測定;灌漿期,選取完全舒展、長勢一致的旗葉進行測定。在當日11:00—14:00 光照條件良好的時間段用葉綠素測定儀(TYS-A,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測定葉片SPAD 值。
1.4.2 熒光、光合參數的測定 小麥灌漿期選晴朗天氣,在正常大氣壓和常溫下,光合有效輻射(PAR)跟隨外界,其他的不變;選擇完全舒展、長勢一致的旗葉,于10:00—12:00 測定熒光、光合參數,每個處理測定3 株。熒光采用英國Hansatech公司的FMS2 脈沖調制式熒光儀測定經過暗適應15 min 旗葉最大熒光(Fm)、固定熒光(Fo)、穩(wěn)態(tài)熒光(Fs)以及光照條件下的最大熒光(Fm');計算光系統(tǒng)PSⅡ活性、最大光能轉換效率、實際光化學效率。
光合采用LI-6400 便攜式光合儀測定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蒸騰速率(Tr)、胞間CO2濃度(Ci),并計算出水分利用效率。
小麥成熟期,各處理實收4 m2測產。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10、SPSS 25.0 等軟件進行整理和顯著性(LSD 法)分析,差異顯著性水平α=0.05。
由表1 可知,不施肥條件下,小麥產量FL-F0處理比XG-F0 處理高出156.6~1784.4 kg/hm2,增產2.4%~34.1%,其中在第1 季(2018年)增產顯著。施肥條件下趨勢相似,FL-F 處理比XG-F 處理高出540.7~725.6 kg/hm2,增產6.0%~10.2%。這說明增加耕層厚度、改善土壤結構的立式旋耕較常規(guī)旋耕產量優(yōu)勢突出,而且在不施肥條件下的增產效應更明顯。
表1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下小麥產量的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wheat grain yield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fertilization levels kg/hm2
葉綠素含量的多少對光能的捕捉、轉化、固定和貯存起著重要作用。從圖1 可以看出,不施肥條件下,FL-F0 處理返青拔節(jié)期上部第1 片完全展開葉SPAD 值高XG-F0 處理0.07~5.68,其中,在2018年達顯著水平(P<0.05);灌漿期旗葉SPAD值高0.87~3.15。施肥條件下,2018年返青拔節(jié)期,FL-F 處理的小麥上部完全展開葉SPAD 值低于XG-F 處理;2019年則相反,FL-F>XG-F,差異均不顯著。灌漿期,FL-F 處理的旗葉SPAD 值(2018年48.48,2019年46.31)均高于XG-F 處理(2018年44.48,2019年42.95),高3.36~4.00,在2018年達到顯著水平(P<0.05)。這說明立式旋耕能提高小麥灌漿期旗葉的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能力;在小麥返青拔節(jié)期則有提高葉綠素含量的趨勢,在不施肥條件下的趨勢明顯。
圖1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下葉片SPAD 值的比較Fig.1 Comparison of SPAD values of leave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fertilization levels
由表2 可知,不施肥條件下,旗葉熒光特性FL-F0 處理的PSⅡ最大光化學效率(2018年0.83,2019年0.66)高于XG-F0處理(2018年0.75,2019年0.49),其中,在2018年達到顯著差異(P<0.05);PS Ⅱ活性與此相似,FL-F0 處理(2018年4.85,2019年4.18)>XG-F0 處理(2018年3.34,2019年3.54),在2018年達到顯著差異(P<0.05)。但是,FL-F0、XG-F0 處理之間的實際光化學效率無明顯規(guī)律,差異均不顯著。
表2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下灌漿期旗葉熒光特性的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lag leaves at filling stage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fertilization levels
施肥條件下,FL-F 處理的旗葉熒光特性稍低于XG-F 處理,且差異不顯著;實際光化學效率(φPS Ⅱ)則相反,FL-F>XG-F。此外,FL-F、XG-F 處理之間的PSⅡ活性無明顯規(guī)律,差異不顯著。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下灌漿期旗葉光合特性的比較如表3 所示。
表3 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下灌漿期旗葉光合特性的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lag leaves at filling stage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fertilization levels
從表3 可以看出,不施肥條件下,旗葉凈光合速率(Pn)、蒸騰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方面,FL-F0 處理較XG-F0 處理分別提高6.33~9.89 μmol/(m2·s)、1.40~2.73 mmol/(m2·s),0.70~0.16 μmol/mmol,其中,Pn、Tr 在2018年顯著提高(P<0.05);相反,胞間CO2濃度(Ci)則下降,FLF0 處理較XG-F0 處理降低8.67~12.86 μmol/mol。氣孔導度(Gs)的變化,2018年為FL-F0>XG-F0,提高0.20 mmol/(m2·s),達顯著水平(P<0.05);2019年為FL-F0<XG-F0,但差異不顯著。
施肥條件下,Pn、Gs、Tr 變化趨勢相同,FL-F>XG-F,分別提高3.30~6.42 μmol/(m2·s)、0.11~0.38 mmol/(m2·s)、1.21~1.82 mmol/(m2·s),其中,Gs、Tr 顯著提高(P<0.05)。胞間CO2濃度的變化,2018年為FL-F<XG-F;2019年則相反,但差異均不顯著。此外,FL-F 處理與XG-F 處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差異不顯著,沒有明顯規(guī)律性。
土壤深耕后,小麥次生根、根系活力提高[19],分蘗數和養(yǎng)分效率增加[15],增加了穗數和穗粒數,提高了產量[4]。本研究發(fā)現,立式旋耕實現深松深耕不亂土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強蓄水蓄肥能力[21],促進地下部的生長[27];而且在同等水肥條件下,不施肥(增產2.4%~34.1%)、施肥(增產6.0%~10.2%)時均表現較大的增產幅度,說明立式旋耕的增產潛力較高。
反映到光合、熒光特性方面,加深耕層有利于增強灌漿期小麥葉片的光合能力,提高光合效率和產量。已有研究表明,深耕配合有機物料還田較旋耕更有利于改善光合功能[6];深松覆蓋灌漿中后期小麥旗葉光捕捉能力較強,光化學效率高,光抑制程度較小[7]。深松耕能夠顯著增加小麥開花期葉面積指數[8];深松+條旋耕能提高花后21~35 d 旗葉光合效率和灌漿期冠層光合有效輻射截獲率,增加干物質積累量[9];而且旗葉的水勢、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和實際光化學效率(φPSⅡ)均較高,有利于在灌漿中后期保持較高的生理活性[10]。本研究與以往研究相似,特別是灌漿期對光能的捕捉及轉化利用方面,不施肥條件下,立式旋耕處理的最大光化學效率、PSⅡ活性、Pn、Tr 和WUE 等均有提高,對實際光化學效率(φPSⅡ)影響不顯著。施肥條件下,立式旋耕處理的最大光化學效率略有下降,φPSⅡ、Pn、Gs 和Tr 比常規(guī)旋耕均提高,其中,Gs、Tr提高顯著。此外,立式旋耕(粉壟耕作)能提高甜高粱的Pn、Ci、Gs 和WUE,而且較深翻(40 cm)更有助于改善甜高粱的光合特性[29];與常規(guī)耕作相比,立式旋耕后甘蔗的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在伸長期和成熟期顯著提高[30]。反映出不亂土層、改善結構、加深耕層的耕作措施對光合功能的改善適用于多種作物,這對于化肥減施和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說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另一方面,與常規(guī)旋耕相比,在不施肥條件下,立式旋耕處理的上部第一片完全展開葉(返青拔節(jié)期)、旗葉(灌漿期)SPAD 值分別提高0.07~5.68、0.87~3.15,增產2.4%~34.1%。施肥條件下,返青拔節(jié)期對葉片SPAD 值的影響沒有規(guī)律性,灌漿期則提高3.36~4.00,增產6.0%~10.2%。這說明在缺肥條件下立式深旋耕加深耕層的優(yōu)勢更突出,施肥后深耕的光合優(yōu)勢則會后移至灌漿期。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在考慮增加耕層厚度、改善土壤結構的同時,更要控制好施肥量,合理施肥,發(fā)揮深耕和肥效的協同作用,實現深耕與肥效的雙提升,推動小麥生產綠色高效。此外,本研究在大田試驗環(huán)境下進行,研究持續(xù)時間較短,而且受環(huán)境因子影響較大,所得的結論仍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進一步的驗證,以便為生產提供更為準確理論參考。
本研究結果表明,立式旋耕能增加產量,FL 比XG 在不施肥條件和施肥條件下分別增產2.4%~34.1%、6.0%~10.2%,同時還能增強光合功能,提高光合效率。不施肥條件下,FL提高了返青拔節(jié)期、灌漿期(旗葉)葉片葉綠素含量、灌漿期旗葉最大光化學效率及PSⅡ活性。灌漿期旗葉Pn、Tr、WUE 分別提高6.33~9.89 μmol/(m2·s)、1.40~2.73 mmol/(m2·s)、0.70~0.16 μmol/mmol,其中,Pn、Tr在2018年顯著提高;Ci降低8.67~12.86 μmol/mol,對Gs 影響規(guī)律性不明顯。施肥條件下,FL 提高灌漿期旗葉葉綠素含量和旗葉實際光化學效率;灌漿期旗葉Pn、Gs、Tr 分別提高3.30~6.42 μmol/(m2·s)、0.11~0.38 mmol/(m2·s)、1.21~1.82 mmol/(m2·s),其中,Gs、Tr 顯著提高;最大光化學效率下降,對PSⅡ活性、Ci、WUE 影響不顯著。
綜上所述,立式旋耕較常規(guī)旋耕能改善灌漿期旗葉熒光、光合特性,增加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