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慧
心理分析
這畫面是不是似曾相識?我們有時和靦腆的小天一樣特別擅長“自我檢討”,習慣性認錯??烧娴氖恰拔覀儭卞e了嗎?
12歲的小天正處于青春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處于這一階段的小天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但他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容易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
小天為什么會覺得大家都不喜歡自己呢?
首先,我們在形成對自己的判斷時,會關注周圍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在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會經常告訴我們“遇到問題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小天在孤單的時候,會自動地認為自己不被喜歡。
其次,根據自我偏差理論,當現實的我和理想的我差距較大時,我們會對當下的自己產生厭惡的情緒。小天認為現在的自己不被喜歡,而他理想中的自己是被人喜歡的,當理想和現實產生矛盾后,他便不能確定唯一的好朋友小樂是否還喜歡自己,進而開始怪罪自己。
最后,怪罪自己是小天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怪罪自己“不被喜歡”,讓“不被喜歡”變得可控而確定,人們通過這樣的方式,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獲得對自己的掌控感。
應對策略
1.遵從內心
《請停止精神內耗》一書將評價分為內在評價和外在評價。每個人都具有內在和外在評價體系,有的人在意內在評價,關注探索自己,有的人在意外在評價,會格外關注別人的回應。
外在評價是會變化的,每一個人都會對你有不同的看法,與此同時,在他的不同年齡階段,他對你的評價也可能會不同。而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都會被告知“你應該那樣做”,這時我們需要建立起穩(wěn)定的內在評價系統(tǒng),幫助我們去遵從自己的內心。
2.伯恩斯認知行為療法
學校心理老師覺得,伯恩斯認知行為療法適合小天。
老師:小天,如果大家都不喜歡你,你擔心的是什么呢?
小天:怕別人覺得我很差勁。
老師:如果別人真的覺得你差勁,又會發(fā)生什么糟糕的事呢?
小天:別人都會討厭我。
老師:如果別人都討厭你,那又會怎么樣呢?
小天:他們不和我玩,小樂也不和我玩。
老師:如果小樂真的不和你玩了,你又會怎么樣呢?
小天:我每天只能一個人待著,我覺得我自己是不好的,我不值得成為任何一個人的朋友。
老師:如果用“1~100分”來打分,你給“自己不值得成為任何一個人的朋友”這樣的想法打多少分呢?
小天:98分。
老師:你從什么時候開始覺得自己不值得成為任何一個人的朋友的呢?
(沉思了一會兒)小天:放假的時候大家
一起出去玩,基本上都不會叫我。
(老師安撫著哭泣的小天,等了一會兒)
老師:如果一定要反駁這個想法,你會想到什么?
小天:除了小樂,其實我還有其他的好朋友,我們見面會很開心地聊很多;大家不叫我一起出去玩,可能平時我就很少和他們說話吧;其實并不是班上所有人都討厭我,上次我考試沒有帶鉛筆,是華華借給我的,他要是討厭我的話,就不會借東西給我吧。
老師:那你現在有多相信“自己不值得成為任何一個人的朋友”呢?
小天笑著說:一點點!其實有很多人都愿意和我成為朋友!
《被討厭的勇氣》中有一段這樣的話:“如果以獲得表揚為目的,那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比绻阆胱杂桑垊e把理解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