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杰 陳虎 郭長江
器物淵源
2011年8月的一天,隨州市文體局文物保護巡查員在例行文物巡查時發(fā)現(xiàn),隨州東城義地崗墓群范圍內(nèi)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坑洞。義地崗墓群是一處由季氏梁墓、八角樓墓地、東風油庫墓地、文峰塔墓地、棗樹林墓地等組成的大規(guī)模墓葬群,年代涵蓋東周和東漢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在此發(fā)現(xiàn)了曾侯輿、曾侯、曾侯丙等曾侯級別高等級墓葬。義地崗墓群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在國保單位保護區(qū)內(nèi)出現(xiàn)新的坑洞,巡查員立馬意識到可能有人盜墓,遂向轄區(qū)公安機關報案。
經(jīng)偵查,公安機關斷定這是一起有組織的盜掘古墓案件。此后長達數(shù)月的時間里,隨州市公安局舉全局之力,輾轉8省12市,成功破獲由公安部督辦的“5·8”特大盜掘古墓、倒賣文物專案,追回國家級文物200余件,經(jīng)專家鑒定,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104件,還有數(shù)量眾多的一般文物,現(xiàn)文物收藏于隨州博物館。
案件偵破后,由隨州博物館和隨州市公安局共同主編的《追回的寶藏—隨州市打擊文物犯罪成果薈萃Ⅰ》一書出版,該書以圖錄形式詳細介紹了部分追回的精品文物,其中有一組三件形制相同的列鼎,鑄有銘文“唐侯制隨夫人行鼎,其永祜福”,尤為引人注意。黃建勛先生在此書前言中提到:據(jù)專家考證該組列鼎的出土位置為隨州棗樹林墓地M169(“曾侯寶”夫人“羋加”墓),黃鳳春先生在《談“唐侯制隨夫人”壺的國別、年代及相關問題》一文中也談到這組列鼎的年代和出土位置,認為該組列鼎年代為春秋中期早段,墓主可能就是隨(曾)夫人“加嬭”(即“羋加”)。
筆者2022年參與棗樹林墓地考古材料的整理工作中發(fā)現(xiàn),棗樹林墓地M191出土的青銅鼎和簋上分別鑄有銘文“唐侯制隨侯行鼎”“唐侯制隨侯行簋隨侯其永祜福唐侯”。銘文的辭例和書寫方式與該組列鼎十分相似,且形制相同,遂對該組列鼎的年代和出土位置有了一些新想法和認識。
器物形制與特征
隨州博物館藏“唐侯制隨夫人行鼎”
隨州博物館藏3件“唐侯制隨夫人行鼎”(下文簡稱“隨夫人”列鼎),形制幾乎完全相同,大小相次。其基本形制為:敞口,仰折沿,沿面較寬,方唇,兩長方形附耳稍外撇,耳下部呈鈍角并以折拐與器壁相連,球形淺腹,下腹弧收,圜底近平,三蹄形足,足的橫截面作大半個圓形,外圓內(nèi)平,足壁封閉,沒有泥芯露出。兩附耳外飾重環(huán)紋、內(nèi)素面(1件耳部素面),口沿下上腹部飾一周竊曲紋,竊曲紋下為一周凸弦紋或綯索紋(2件綯索紋、1件凸弦紋),凸弦紋或綯索紋以下素面。鼎的制作采用三塊腹范,一塊三角形底范和一塊芯范合鑄而成,范縫未與三足相對,而是位于三足中間,垂直于底范范縫,渾鑄附耳,附耳為單獨一塊內(nèi)外范,與器體合范渾鑄,鼎足先鑄,足二分外范、一塊芯范,三足內(nèi)側封閉且內(nèi)外側中間可見范線。3件鼎都鑄有銘文,其中1件凸弦紋鼎的腹外凸弦紋下橫置1行12字銘文:“唐侯制隨夫人行鼎,其永祜?!保涣?件綯索紋鼎在器腹內(nèi)部豎寫3行12字銘文:“唐侯制隨夫人行鼎,其永祜福”。
棗樹林墓地M191“唐侯制隨侯行鼎”
棗樹林墓地M191為一座帶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由墓室和墓道兩部分組成,葬具為一槨重棺。M191共出土隨葬器物106件(套),以銅器為主,銅禮器有5鼎、4簋、4 簠、2圓壺、5鬲,置于槨室南部。該墓早期經(jīng)過盜擾,根據(jù)出土器物銘文推斷,墓主為M190墓主“曾公求”的夫人“羋漁”。
M191出土的5件鼎,包括3件附耳鼎和2件立耳蓋鼎,3件附耳鼎形制及紋飾相同,大小相次,為一組列鼎,2件立耳蓋鼎大小及形制相同。這3件列鼎(下文簡稱M191列鼎)的形制為:直口微敞,仰折沿,沿面較寬,方唇,兩長方形附耳稍外撇,耳下部呈鈍角并以折拐與器壁相連,球形腹,下腹弧收,圜底近平,三蹄形足,足的橫截面呈大半個圓形,外圓內(nèi)平,足壁封閉,破損處可見泥芯露出??谘叵律细共匡椧恢芨`曲紋,竊曲紋下為一周凸弦紋,凸弦紋以下素面,除最小的1件M191:4的附耳外飾重環(huán)紋外,另2件附耳皆素面。鼎的制作亦采用三塊腹范,一塊三角形底范和一塊芯范合鑄而成,范縫未與三足相對,而是位于三足中間,垂直于底范范縫,渾鑄附耳,附耳為單獨一塊內(nèi)外范,與器體合范渾鑄,最大的1件M191:3附耳與器體銜接處可見銅梗。鼎足先鑄,足二分外范、一塊芯范,三足內(nèi)外側中間可見范線。3件鼎器腹內(nèi)部都鑄有銘文2行7字:“唐侯制隨侯行鼎”。
另2件蓋鼎,斂口,寬平沿以承蓋,厚方唇,兩碩大立耳向外弧撇,球形淺腹微鼓,圜底近平,三蹄形足較高,圓形器蓋,上下面較平,兩耳處分別有兩個豁口,與器耳吻合,器蓋上中部有一長方形立鈕。器外最大腹徑處飾一周兩層的竊曲紋,腹部與底部銜接處為一周凸弦紋,立耳外飾竊曲紋,內(nèi)素面,平蓋上飾一周雙層竊曲紋。
兩組列鼎形制和銘文內(nèi)容的對比
“隨夫人”列鼎與M191列鼎形制大致相同。兩組列鼎都是敞口、折沿、球形腹、圜底近平、附耳、三蹄形足,紋飾也都是器外腹部飾竊曲紋、附耳飾重環(huán)紋。區(qū)別只在于紋飾的具體構造:“隨夫人”列鼎的器腹竊曲紋為橫置的反“S”形,M191列鼎為“C”形竊曲紋,附耳外側重環(huán)紋的樣式也稍有不同。兩組列鼎的鑄造工藝也都是采用三塊腹范、一塊三角形底范、一塊芯范和渾鑄的附耳、先鑄的鼎足合鑄而成。
兩組列鼎在形制、紋飾和銘文內(nèi)容上有很多相同之處,推測應為唐侯為某一位隨(曾)侯及其夫人所作的同一批器物,這位隨(曾)侯即為M190墓主“曾公求”,“隨夫人”為M191墓主“羋漁”。
相關問題討論
年代判定
“隨夫人”列鼎的形制與京山蘇家壟墓群1966年發(fā)現(xiàn)的九件一組的“曾侯仲子斿父”鼎以及棗陽郭家廟墓地M17的“曾亙嫚非錄”鼎(M17:1、M17:2)、M1的竊曲紋鼎(M1:05)、M10的“曾子澤”鼎(M10:1)相似,區(qū)別在于鼎上腹部的竊曲紋樣和附耳紋飾稍有不同。此外,相較于蘇家壟“曾侯仲子斿父”鼎及郭家廟M1、M10、M17出土的鼎,“隨夫人”列鼎腹部淺且腹底較平,年代特征明顯稍晚。在鑄造方式上,“隨夫人”列鼎采用鼎足先鑄的方式,范縫未與三足對應且位于三足中間,三足內(nèi)側封閉,這種鑄造方式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而蘇家壟“曾侯仲子斿父”鼎以及郭家廟M1、M10、M17出土的鼎采用渾鑄鼎足,范縫由腹及足對應,三足內(nèi)側未閉合露出范土,這種做法是早期附耳鼎比較流行的鑄造方式。
綜合器物形制和鑄造方式等方面的特征,“隨夫人”列鼎在年代上略晚于蘇家壟“曾侯仲子斿父”鼎以及郭家廟M1、M10、M17出土的鼎,當在春秋中期偏早階段。棗樹林墓地的發(fā)掘者也推斷M190與M191曾侯夫婦墓的年代當在春秋中期偏早階段,因此,“隨夫人”列鼎與M191列鼎在年代上相吻合。
出土位置探析
通過上述對比分析,推測兩組列鼎應是唐侯為“曾公求”及其夫人“羋漁”所作之器,因此,“隨夫人”列鼎作為隨葬品理應埋葬在隨夫人“羋漁”墓。雖然棗樹林墓地M190“曾公求”墓及其夫人“羋漁”墓(M191)都曾遭到盜擾,但從現(xiàn)場清理情況和墓中隨葬品的禮器組合關系及埋藏條件來看,M191的禮器組合是完整的,且禮器擺放緊湊有序,看不出有被盜擾痕跡,故“隨夫人”列鼎原埋藏于M191“羋漁”墓的可能性較小,這樣就只能是隨葬在M190“曾公求”墓中了。
其次,從M190出土的2件圓壺的壺蓋與器身銘文可知,器蓋作器者為“曾公求”夫人“羋漁”,器身作器者為“曾公求”;而“羋漁”墓中2件圓壺的壺蓋與壺身銘文表明作器者均為“曾公求”,且“羋漁”墓中隨葬多件“唐侯制隨侯”器物。這說明“曾公求”和夫人“羋漁”的隨葬品有互用的現(xiàn)象,即“曾公求”墓中隨葬了部分屬于夫人“羋漁”的器物,而夫人“羋漁”墓中也隨葬了一些原本屬于“曾公求”的器物。高等級貴族夫妻墓隨葬品互用的現(xiàn)象此前也有發(fā)現(xiàn),如山西黎城西關墓地M7、M8為楷侯宰吹和其夫人季的墓葬,M7墓主楷侯宰吹生前使用的器物隨葬在其夫人墓M8中。京山蘇家壟墓地M79、M88為曾國高等級貴族曾伯及其夫人羋克的墓葬,其中夫人墓M88出土有“曾伯”銘文壺,當是曾伯送給夫人羋克的。
最后,從隨葬禮器組合方面,“曾公求”作為當時的曾國國君,其隨葬禮器按當時的禮制和列鼎制度也不應是墓中僅存的5件列鼎。目前,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的曾國國君墓葬大多被盜擾,東周時期可明確或可推斷的曾國國君墓使用列鼎制度清晰的主要有蘇家壟墓地1966年發(fā)現(xiàn)的九鼎七簋組合、曾侯乙墓九鼎八簋組合,此外,蘇家壟墓地M79使用的五鼎四簋和三鼎四簠兩套禮器組合,共8件鼎。因此按照禮制,“曾公求”隨葬禮器組合不應是五鼎規(guī)制,加上3件“隨夫人行鼎”,列鼎也才8件,從禮制層面完全符合墓主身份。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墓地考古發(fā)掘資料的整理和研究”(項目編號:21&ZD23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玉杰、陳虎均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館員;郭長江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