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很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有關如何提升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內(nèi)容。不管我們是老師還是家長,經(jīng)常會面臨孩子的一些情緒問題,也會覺得他們特別愛發(fā)脾氣,情緒特別容易被激惹。孩子怎么會有那么多情緒,情緒來了,要怎么去處理?
“大鬧課堂”的男孩
先從一個案例講起。我在小學對對立違抗障礙的兒童開展研究,這一類孩子特別愛發(fā)脾氣、易激惹,喜歡跟別人對著干;自己做了錯事,卻往往歸咎于別人;有時候可能還有報復行為。在我做研究過程當中就遇到這樣一個孩子,班主任說他是一個大鬧課堂的孩子,大概一個月左右就會在課堂上哭鬧一次,老師對此很頭疼。班主任向我求助,于是我就跟這位老師說,我們來一起想一下:這個孩子那么哭鬧,他想向老師和向其他同學表達什么?他的內(nèi)心世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怎樣的一個想法?老師一時沒有頭緒。我問:當他大鬧課堂的時候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這時老師說:他們班上有幾個男孩大概一個月左右就會打他一次,被打之后,他就大鬧課堂一次。為什么會打他呢?老師說:這個男孩經(jīng)常喜歡逗弄同學,手戳一下、擼一下同學的脖子等,所以幾個男孩過一個月左右承受不了了,就會合起伙來把他揍一頓。我接著說,我們一起想一下這個男孩被幾個同學打了之后,他的內(nèi)心想法是什么?他會不會覺得自己被這幾個孩子合伙欺負了?他是不是向老師和同學們證明他很委屈,他很冤枉?班里沒有同學跟他玩,他又想跟同學們玩,然后他就通過戳人逗人的方式,讓同學能夠注意到他?本意是找同學玩,結果卻反被打了一頓,情緒上他會覺得很難受,同時他也可能會覺得以后沒辦法再繼續(xù)跟這幾個孩子玩了,有絕望的感覺?班主任表示那是會有這種感受的。我接著對老師說:既然這樣,那下次再遇到他哭鬧的時候,你可不可以跟他講一下他的這個內(nèi)心世界?班主任說可以試一試。
當我再去學校的時候,這位老師離很遠就跟我打招呼說:藺老師,你上次教的那個方法太管用了。用這個方法這個孩子5分鐘就停下哭鬧了。這個問題為什么解決了?其實背后的奧秘就是我們要了解孩子的情緒來自哪里,以及怎樣應對孩子的情緒。
情緒來自哪里
(一)情緒與大腦發(fā)育有關系
孩子們的情緒來自哪里?首先說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孩子的情緒跟大腦發(fā)育有密切的關系。大腦額葉在個體25歲時才能成熟,所以不管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他們大腦額葉的控制能力都是比較弱的。此外,到了青春期,孩子們的情緒區(qū)也就是我們大腦中的一個叫杏仁核的區(qū)域發(fā)展了,孩子們的情緒多了,大腦額葉又調(diào)節(jié)不了,于是就特別容易有情緒。有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調(diào)節(jié)情緒需要的時間比成人要多57%左右。理解到這一點,其實就能夠增強我們對于孩子情緒的接納。
(二)情緒來自不良互動模式的激發(fā)
情緒很多時候來自不良互動模式的激發(fā)。比如有個孩子他沒有按時交作業(yè),這時老師可能會說他一下。但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就會覺得你是在批評我,都沒有問說一下為什么不交作業(yè),孩子可能會覺得不被尊重,他可能就會有些生氣。這個時候,表現(xiàn)在課堂上,他就可能在課堂上說話故意拖個音,或者后面作業(yè)繼續(xù)拖著不做。此時老師就會覺得,你沒做作業(yè)已經(jīng)是有錯了,還在搗亂,可能就會又說他一下。然后這個孩子可能會覺得你是不是針對我,情緒越來越激烈,直接發(fā)脾氣了……日積月累,孩子與老師可能就形成一種對抗關系。所以作為老師,當我們覺察到孩子情緒的時候,要去想一想情緒背后有一個怎樣的互動過程,是什么造成孩子出現(xiàn)了情緒。一旦意識到孩子有情緒了,意識到可能與孩子的情緒卡在那兒了,我們可以先去調(diào)整我們自己的情緒。
(三)情緒來自自己的想法
情緒跟我們自己的想法有關系。心理學上有個“情緒ABC理論”,A是激發(fā)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認知和評價而產(chǎn)生的信念(Belief),C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onsequence)。這個理論認為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fā)事件(A)直接引發(fā)的,而是由于經(jīng)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chǎn)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比如,剛才那個大鬧課堂的孩子,他的想法是,同學欺負他,老師不向著他說話,全班都不待見他……而事實可能是大家也不知道怎么跟他相處,或者跟他相處也是不愉快的,所以就不跟他相處,但他想著的都是別人的不好,所以情緒就上來了。此時跟他講如何控制情緒并沒有什么用,更多的是要調(diào)整他的想法。
常見的不合理想法可以分為幾種類型。第一種是負性讀心術。比如,在剛才不良的互動循環(huán)中,男孩將老師的行為解讀為:不在意我的感受。第二種是糟糕化的想法。比如有的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己沒有一樣可以跟同學比。第三種是以偏概全。比如學生在一門功課中受到挫折,就會說自己每一門都學得不夠扎實。第四種是絕對化。比如,我必須學好,我就不能拿第二,我就不應該是這樣的水平。
到這里,大家可能問想法跟什么有關系?想法常常跟孩子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斯坦福大學的德韋克教授花了幾十年時間研究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最后她總結出了兩種思維理論,并將它們命名為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與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成長型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理解為類似“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思維模式,擁有這類思維的孩子不害怕失敗,他們覺得可以從失敗當中獲取經(jīng)驗,也不覺得別人的指正是對自己的批評,反而他可能從別人的反饋中得到他可以去改進的那一部分;擁有固定思維模式的孩子則特別害怕失敗,特別害怕被人說做得不好,所以這類孩子也就特別容易有情緒。簡單來講,想法不是單獨存在的,這跟背后的思維模式有關系。
(四)情緒來自內(nèi)在自我
情緒還來自內(nèi)在的自我。美國的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曾對“自我”做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內(nèi)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觀。也就是說,我們平時能夠看到的行為或者情緒,其實是冰山露出在水面上的部分,它們是受水面下的部分,一系列內(nèi)心活動的影響。通過內(nèi)心活動,我們就能夠看清最底下的自我,即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很重要。
自我可以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強大或者自信的人,一類是弱小或自卑的人。這兩類人在管理情緒上是不一樣的,內(nèi)在自我強大的人,本身就不容易有情緒,不容易感知到自己處于弱勢;即使有了情緒,也能夠去應對。所以在培養(yǎng)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自信。比如,一個孩子在學習成績上不好,我們就不能籠統(tǒng)地認為他就是一個不好的孩子,他在學習上可能沒有優(yōu)勢,但是可能在體育、藝術等方面能夠表現(xiàn)出天賦。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要將這些信息表達給他。自我強大的人能夠調(diào)節(jié)情緒,而弱小的人就特別容易被情緒困擾,特別容易與人發(fā)生沖突。調(diào)整一個人的情緒,有時就要深入到自我層面,而這個自我層面跟他小時候經(jīng)歷有很大關系,跟老師們怎么去鼓勵他、肯定他有很大關系,也跟孩子小時候被父母怎么對待有很大關系。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孩子,關于鼓勵和批評的比例問題,就有研究者提出了5:1的觀點,也就是說5句鼓勵一句批評;也有人提出是10:1??偟膩碚f,我們要多多地鼓勵孩子和接納孩子。
如何調(diào)節(jié)情緒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理解情緒來自哪里。知道了情緒來自哪里,就可以慢慢地疏解孩子的情緒,可以從幾個層面引導孩子調(diào)整情緒。
(一)行為層面的調(diào)節(jié)
行為層面的調(diào)節(jié)有一個技術叫積極暫停角的技術,即老師或家長可以在教室里或家里,給孩子選擇一個或者讓孩子自己選擇一個可以讓他們感覺安心和安全的地方,比如教室的圖書角或是課間圖書館的一個角落。當他們有情緒的時候可以去那個地方待一會兒??梢越o這個地方取一個名字,如溫馨港灣、情緒安撫區(qū)等。然后,還可以鼓勵孩子們?nèi)パb飾這個地方。當他們發(fā)脾氣或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去暫停角待一會兒,去平復自己的情緒。暫停角的目的就是在情緒發(fā)作的時候可以讓情緒停下來。
(二)情緒層面的調(diào)節(jié)
孩子的情緒暫停下來,但還沒有消失,此時我們可以用正念觀呼吸和正念觀情緒的方式,引導孩子疏解自己的情緒。首先讓孩子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坐下,然后先進行一個深呼吸,深呼吸的時候,感知氣息在身體的進出,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這樣就能避免讓注意力繼續(xù)集中在生氣憤怒的那些事情上。接下來,保持注意力在呼吸上,吸氣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想象手中有一支筆是往上畫線,然后呼氣的時候是往下畫線。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冒出很多的想法和情緒,此時,我們更多的是意識它,感知它,沒有必要試圖去改變和控制它,而是接納它。呼氣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注意到每次呼吸時身體的感受,可能有的人會覺得胸悶,有的人會覺得肩膀好像有重壓……經(jīng)過這樣一個體驗的過程,能讓孩子的情緒緩解很多。這種方法每天可以有規(guī)律地做一做,對情緒都是不錯的緩解。
(三)想法層面的改變
事物多是具有兩面性的,不能只看到不足的一面,而忽視其優(yōu)勢的一面。同樣的半杯水,有人講,我還有半杯水;有的人就會講,我只有半杯水。生活中更多地用積極的視角看問題,我們的情緒就更好一些。要把這樣的一個理念傳遞給學生,帶著孩子們看到積極的一面,尤其是當他們陷入消極的一面時,我們要能夠帶著他們從多個維度去看到積極的一面。怎么去看?可以用提問的方法。仍以最開始的男孩做例子,可以提問他:他們幾個合起伙來打你一頓,他們希望你用什么樣的方式跟他們交往?他們這樣子想跟你說明的是什么?……用這樣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慢慢地去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分析情緒來源的時候,我們提到了“情緒ABC理論”,結果 C是受觀念B的影響,那么我們的重點就是改變觀念B。改變B其實就是跟原有的觀念B辯論。男孩認為幾個同學就是專門欺負自己,那么我們可能會提出:你有什么樣的特點或者什么原因讓你認為自己是他們唯一的欺負對象?變相地讓男孩考慮自己有什么特點導致被欺負。這樣多維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有新的結果發(fā)生。另外還有個小絕招——變“不”語言為“非不”語言。有些孩子總會說“我不行”,我們就可以引導其改為“我通過……也能夠……”。也就是發(fā)展孩子的積極成長型思維,“即使這次失敗了,但是我能夠積攢經(jīng)驗,下一次可能就成功了。”生活中老師們也可以多用一些非“不”語言,比如跟孩子說“別遲到了”,可以改為“請7:40準時到?!?,用這樣積極的語言來跟學生互動。
為促進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相信很多老師都會在日常生活中表揚和鼓勵學生。什么是表揚,什么是鼓勵?表揚和鼓勵有什么不同?表揚指向的是人,而鼓勵指向的是行為。有什么區(qū)別?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家長的孩子所在的班級在跳繩比賽中拿了第一名,這時如果她說,“你們班太棒了”。這就是表揚,表揚的通常是孩子做的結果的好的部分。而如果她說,“你們班取得第一名的成績,是因為你們這一個月以來,每天放學以后都練習一個小時的努力付出”。這就是鼓勵,鼓勵會讓孩子知道成績是通過努力得來的,那么下次還是會去繼續(xù)努力。這樣孩子再遇到需要努力的事情,他就會更加努力去爭取;而表揚則會讓孩子覺得你看到是他得到的一個好的結果,下次當他做得不好時,就會特別擔心。
(四)增強心理韌性
除以上方法外,我們還可以給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增強他們的心理韌性、靈活性。有這樣一個9只狐貍摘葡萄的故事。大概講的是,盛夏酷暑,一群口干舌燥的狐貍來到一個葡萄架下,想摘葡萄吃。第一只狐貍積極想辦法,摘不到葡萄,就在附近找了一架梯子,它解決了這個問題,摘到了葡萄,滿載而歸;因為第一只狐貍把能夠得著的葡萄都摘走了,第二只狐貍摘不到葡萄,就抱有阿Q精神,暗自想“葡萄一定很酸”,心安理得地走了;后面的7只狐貍也都沒有摘到,有的要么破口大罵,要么氣憤而死……都沒吃到葡萄。那么,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另有幾只狐貍一起合作,通過疊羅漢的方式一起摘葡萄,大家就都獲得了葡萄。在面對同一事件時,不同的狐貍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應對方式,你是哪只“狐貍”呢?最后能夠積極開動腦筋,團結合作的狐貍成了贏家,吃到了葡萄。也就是說“心理韌性”高的狐貍,積極調(diào)試自己,適應外界環(huán)境,想出了辦法,吃到了葡萄。總的來說,在教育中要增強孩子們的心理韌性,提升合作的能力,提升其自信心。
好的,今天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郭鑫超
藺秀云,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