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
摘要:玉米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具備豐富的營養(yǎng),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喜愛,成了食品以及醫(yī)藥等行業(yè)重要的生產原料,因此為了保證玉米的產量以及質量,種植戶重點對玉米的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研究,為此本文就玉米種植現狀,探討了玉米栽培規(guī)程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望促進玉米高效種植。
關鍵詞:玉米種植;栽培規(guī)程;病蟲害防治
因其玉米具備較高的適應性,所以在我國各地區(qū)被廣泛種植。但是隨著對玉米需求量的增大,其玉米在種植的過程中,愈來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病蟲害對玉米生長的侵害。因此,為了降低病蟲害對玉米生長的侵害,種植戶對現有的玉米栽培技術進行革新,以便能促使病蟲害防治技術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使得玉米的產量以及質量得以提高,實現種植戶經濟創(chuàng)收。
1 玉米種植現狀
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作為玉米重要的種植基地,其玉米播種量已經達到90%左右,其中玉米良種年產需可達1200t,但就現今良種的種植情況而言,玉米種植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致使玉米生產無法適應現有的市場。
1.1 育種水平與玉米發(fā)展需求不相適應
就玉米種植情況而言,雖然已經培育了畢單以及畢玉等雜交良種的玉米,也促使玉米的選育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使得該地區(qū)的玉米產量得到顯著提升。但是在雜交玉米實際生產的過程中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玉米雜交品種生產無法跟上玉米品種更換的步伐,以至于玉米雜交種生產無法適應現實的生產需求。同時因為該地區(qū)處于高海拔低緯度地區(qū),所以隨著海拔的提高,玉米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面臨著立體氣候的影響,需要適應復雜多變的生態(tài)氣候,使得玉米生長受到一定的影響,無法滿足玉米良種生產的要求。
1.2 玉米雜交種市場混亂
由于受到經營者文化水平以及種植觀念的限制,種植戶無法對市場利益作出正確的判斷,尤其是因為種植戶的法律意識較為薄弱,使得種植戶在對市場上經營玉米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違法行為,甚至在對玉米種子進行銷售的過程中,出現銷售假冒偽劣種子的行為,而這些不符合規(guī)范的行為對玉米產業(yè)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坑害了廣大農業(yè)生產[1]。
1.3 繁殖種子管理不夠嚴格
種植戶在進行制種的過程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玉米種子出現授粉不良以及去雜不徹底的情況,以至于形成了較為低純度以及低質量的自交系組配的玉米品種,無法充分展示自交系玉米良種的優(yōu)勢以及純度,從而對玉米增收增產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在對玉米良種進行培育以及推廣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快選育工作的步伐以及進程,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自交系玉米管理機制,以便在進行培育的過程中有相應的繁育體系作為保障。為了實現對繁育種子的嚴格管理,既要從根本上對雜交種玉米的質量以及純度進行保證,又要提高玉米種植的機械化以及自動化水平,從而實現對玉米質量的標準化控制,提高繁育種子的管理水平,從而實現玉米高產。
1.4 親本自交系退化嚴重
經過不斷的繁殖以及培育,其親本自交系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就,但是由于在培育的過程中缺乏嚴格的管理措施,致使其保純手段以及提純手段相對落后,從而導致玉米在繁育的過程中極易受到病蟲害的侵擾,影響玉米的生長質量,甚至導致部分玉米新品種出現自交衰退的情況,其綜合性狀也逐漸退化。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甚至會出現配合力、適應性以及抗逆能力下降的情況。
1.5 土壤翻耕不合理
在玉米成苗期,位于土壤上部的玉米苗期不具備較為明顯的特征,但是處于土壤下部的玉米根系卻表現出較為強大的力量,能夠通過健壯的根部對土壤中的營養(yǎng)進行吸收,從而提高玉米的生長速度,為玉米生長品質提供保障。但是,因為大多數的種植戶無法意識土壤翻耕工作的重要性,使得處于土壤下部的玉米根系之間的連接過于緊密,導致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無法吸收到充足的養(yǎng)分,從而無法呈現出健康的生長態(tài)勢,以至于對玉米后續(xù)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
2 玉米栽培規(guī)程
為了保證玉米栽培的質量,應當從選種工作入手,保證玉米選種的科學性,進而從根源上提高玉米生長的質量,而在玉米種植的過程中則要做好田間管理以及水肥管理工作,適時地轉變施肥方式,以便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
2.1 科學選種
在對玉米品種進行挑選的過程中,要根據玉米種植地區(qū)的特點進行選種,選擇符合當地地形以及氣候的玉米品種,以便保證玉米的適應性,例如在畢節(jié)市對玉米進行種植應當考慮到玉米的抗寒性以及抗旱性,從而降低氣候對玉米生長的影響。地形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需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對玉米品種進行選擇,例如如果種植區(qū)域處于平原地區(qū),則會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熱量,而高原地區(qū)玉米吸收的熱量則會相應減少,因此為了促進玉米生長,要保證當地地形能夠為玉米吸收營養(yǎng)物質提供便利,以便保證玉米能夠健康生長。另外,玉米作為高稈作物,其對風力的感應力較為敏銳,因此在進行選種的過程中,要保證玉米品種具備一定的抗倒伏性,以便適應當地的風力情況,降低風力對于玉米生長的影響。
2.2 適時播種
為保證玉米種植的質量,要合理確定玉米播種時間,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具備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為了提高玉米品種對于氣候條件的適應力,會根據地區(qū)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播種時間。而且因為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極易受到氣候以及氣溫的影響,所以一些地區(qū)將玉米種植分為兩季,例如我國云南等南方地區(qū)。在云南種植玉米時,為了降低氣候對于玉米生長的影響,會盡可能選擇在6月中進行播種,至9月中則可以對玉米進行收獲。同時,為了保證玉米種植的質量,除了要科學確定播種時間之外,還需要對土壤的濕度進行測定,如果出現土壤濕度不足的情況,則需要通過等待降雨或是選用人工降雨的方式為土壤補充水分,以便提高玉米的發(fā)芽率[2]。
2.3 施肥與灌溉
玉米在生長的過程中對于吸收營養(yǎng)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為了保證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具備充足的營養(yǎng),要開展施肥以及追肥工作,從而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而且因為玉米在生長過程中離不開氮磷鉀以及鎂硫等肥料,因此在進行種植的過程中,種植戶要科學地制定施肥以及追加肥料的計劃,做好追肥工作,以便玉米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對肥料用量進行確定,保證土壤能夠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肥料,以免玉米植株的生長間距對玉米生長態(tài)勢造成影響,致使玉米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提高。但是要注意的是,對于玉米進行過度施肥也同樣能夠對玉米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一旦玉米營養(yǎng)過剩,會導致玉米植株比例失調,因此種植戶在進行施肥的過程中要根據玉米的生長情況對肥力進行掌握,科學地選擇肥料的用量,從而提高施肥工作的科學性。
2.4 管理種植密度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玉米的種植密度對于玉米的生長態(tài)勢也容易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要合理控制好玉米的種植密度,以便能與玉米生長情況相適應。通常情況下,在對耐密緊湊型玉米進行種植的過程中,將植株的數量控制在6.65萬株/hm?左右,也可以進行適量的增加;而在種植大穗型玉米品種的過程中,盡量采取留苗的方式,將苗株的數量控制在5.3萬株/hm?左右,以便能夠與土壤的肥力相適應[3]。
2.5 轉變粗放型施肥模式
在以往種植玉米的過程中,主要采用粗放式施肥的方式,只簡單地判斷玉米的生長情況對玉米進行施肥,從而保證玉米后續(xù)的健康生長。但是隨著科學施肥理念的滲透,種植戶逐漸意識到科學施肥的重要性,轉變了施肥方式,采用科學的施肥配方開展施肥工作,并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進行大力推廣。而在對一般地塊進行施肥時,其主要采用氮磷鉀等肥料,以便起到平衡施肥的效果。而且在施肥過程中,為了保證施肥的科學性,還會根據玉米的產量指標以及地塊土壤條件對肥量進行確定,以便注意磷鉀肥料以及微肥的用量,并對氮肥進行分期使用。在施肥過程中,還會秉持著“輕施苗肥以及重施穗肥”的原則,以便保證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肥料。而且在施肥的過程中,要適當地補充花粒肥,尤其是對于處于灌漿期的玉米,更要施加充足的磷鉀肥,從而達到豐收增產的目的。
3 玉米栽培病蟲害防治
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的玉米病蟲害對于玉米產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其危害面積達到了9400hm?左右。而嚴重威脅玉米生長的病蟲害除了常見的玉米螟以及黏蟲等病蟲害等,還有小地老虎等畢節(jié)市獨有蟲害,其嚴重損害了玉米的產量以及質量。
3.1 玉米螟
玉米螟也被稱為玉米鉆心蟲,其主要通過啃食玉米莖稈以及葉片等部位,造成玉米出現倒伏的現象,使得玉米在受到玉米螟侵害后其植株呈現不飽滿的狀態(tài),從而出現枯萎以及早衰的問題,以至于造成玉米嚴重減產。因此,種植戶在對玉米螟進行防治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具備針對性的措施。首先,提高玉米抵抗冬季的能力,加大對于冬季玉米螟的防治力度,因為玉米螟主要儲藏于玉米稈或是穗軸內部度過冬天,直至春季進行化蛹,因此在4月底就已經能夠對玉米生長造成危害,所以在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需要對上一年的玉米秸稈進行燒毀或是搗碎處理,以便破壞玉米螟生存的環(huán)境,降低玉米螟幼蟲留在田間的概率,使得玉米螟幼蟲的密度得以降低。其次,主要針對玉米心葉以及抽穗期進行防治,通過施撒顆粒物藥劑的方式防治玉米螟,當花葉株率達到10%時,向玉米花葉株噴灑辛硫磷乳油,再與細泥或是煤渣相配合,將其灑至心葉的內部,以便起到殺蟲的作用。對于抽穗期的玉米螟進行防治,因為玉米螟正處于卵孵化的鼎盛時期,所以一旦其蟲穗率達到10%時就需要立即對其進行防治,通過向雌穗頂部花絲部分施撒顆粒劑的方式起到殺蟲的目的,其主要施撒的部位為雌穗上葉腋或是下葉腋。
3.2 黏蟲
黏蟲是對畢節(jié)市玉米影響最為嚴重的蟲害,也被稱為五色蟲或是行軍蟲,該種害蟲具備遷飛性,因此具備間接爆發(fā)的特點,其危害性極強,該種害蟲處于幼蟲時期對于玉米就能夠造成嚴重的危害,能夠造成玉米葉片缺刻,甚至能夠啃食掉玉米全部的葉片,嚴重損害玉米的產量,造成玉米絕收。因此,種植戶在對其進行防治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紅糖、醋抑或是白酒等溶劑,再與水進行配比,添加適量的敵百蟲或其他農藥,待至攪拌均勻,放置于盆內,將其放置距離田間地面一米的位置,以便起到殺蟲的目的。在放置的過程中還要增設放置點,最好放置的位置相隔500m左右,待五天后更換一次藥劑,并將被毒死的害蟲掩埋,達到誘殺成蟲的目的。另外,還可以采用谷草進行誘殺,將谷草捆扎成大約10層面粗細的草把,在插入的過程中,保證草把的下端距離地面大約0.5m的距離,保證大約有350把/hm2,以便達到誘集蟲卵的目的,待至誘卵量逐漸增大時,就可以燒毀枯草把,以便減少蟲卵的基數,提高防治的力度[4]。在制作草把的過程中要保證每五天對草把進行一次更換。最后,可以采用藥劑防治的方式,對低齡幼蟲進行防治時,當玉米蟲株率達到20%時,可以選用毒死蜱乳油倍液與辛硫酸乳油相配合制成噴霧,起到殺滅害蟲的目的。
3.3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被稱為土蠶子,該種幼蟲在白天主要潛伏于玉米生長的土壤中,待至夜間出行影響玉米生長,尤其是對于低齡幼蟲,其主要通過啃食玉米的根部,造成玉米缺窩斷行,待至幼蟲成長到一定階段,能夠對玉米生長造成更大的危害,因為隨著幼蟲成熟其對于藥力的抵抗能力也相應增強,因此防治難度也相應增大,所以種植戶在防治的過程中主要對低齡幼蟲就開始防治。其一,采用黑光燈或是糖醋液對其進行誘殺,以便降低蟲卵的數量,從根本上減少蟲卵的基數。其二,在中耕除草的階段,破壞幼蟲產卵的場所,同樣能夠起到降低蟲卵數量的作用。其三,則是在玉米出土時期,向玉米施撒毒土或是毒餌,以便對小地老虎進行防治。在防治的過程中,如果選用殺蟲劑,則可以選用胃毒,以便起到良好的殺蟲效果。對于低齡的小地老虎進行防治,也可以選用辛硫磷乳油倍液對田地進行澆灌抑或是直接向地面進行噴灑,從而起到殺蟲的效果。在選用餌料時,則可以選用適合小地老虎特性的餌料,例如油菜粒等,在黃昏時直接向田地噴灑,起到誘殺的效果[5]。
3.4 大小斑病
大小斑病主要高發(fā)于高溫高濕的季節(jié),因此在對其進行防治,首先從玉米品種入手,盡可能選擇具備較強抵抗力的玉米品種,以便抵御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其次,玉米進行輪作或是深翻稻茬的處理,以便達到消除病株殘體的目的,切斷感染的路徑,同時加強水肥管理工作,使得植株抵御疾病的能力得以增強。最后,利用藥物進行防治,可以采用挑治的方式,當玉米抽穗前期,其疾病的覆蓋率達到20%時,則可以采用多菌靈與水混合的噴霧,以便達到降低疾病傳染的概率。
3.5 應對寒露風
在寒露風來臨時,如果齊穗尚未出現破口,所以可以不采用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但是如果寒風期的來臨正處于抽穗田塊,則需要利用氮肥或是尿素推遲玉米的成熟時間,以便錯開寒露風。同時,還可以在破口期選擇920與水制成的噴霧,使得玉米提前抽穗,從而避開寒露風的影響,以免寒露風對田間造成危害。
4 結語
玉米生長狀況與周邊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所以在進行玉米栽培的過程中,要選用科學的栽培規(guī)程,注重提高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技術水平,以便保證玉米生長的質量與產量。
參考文獻
[1] 楊小康,王瑞華.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對策探究[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2(11):222-224.
[2] 丁斌飛.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路徑探析[J].河北農業(yè),2022(11):75-76.
[3] 周云全,梅玲芳.玉米栽培規(guī)程和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yè)信息,2022(4):56-57.
[4] 陳瑩,蔡麗娟,史洪遠,等.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雜交玉米新品種(組合)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9(16):57,68.
[5] 陳勇,李艷瓊,汪美蓉.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玉米栽培現狀及病蟲害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9(1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