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寧(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醫(yī)藥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0)
上前牙齦缺損是臨床口腔科常見疾病,其發(fā)病與交通傷、暴力傷、跌倒或齲齒等因素密切相關,特征性表現(xiàn)為患牙殘根斷面存在比牙齦緣低的位點(>1個)[1]。若未對牙齦缺損進行及時合理的修補,不僅會增加牙齒松動風險,還可能對患者外形美觀及語言、咀嚼功能造成不良影響。目前,牙齒美容修復技術是解決上前牙齦缺損問題的重要手段[2],但由于牙周軟硬組織覆蓋于牙體斷面,且生物力學欠佳,導致上前牙齦缺損臨床實際治療難度較大。口腔科醫(yī)師針對本病患者首選牙冠延長術,其能夠合理保留殘根,為后續(xù)殘冠修復奠定良好基礎。但該技術容易受到患牙冠根或解剖特殊結構的限制,無法合理重塑斷緣生物學寬度,導致臨床療效并未達到理想水平[3-4]。故本研究對我院上前牙齦缺損病例開展正畸牽引+牙冠延長術聯(lián)合治療方案,分析其對患者牙周健康的影響,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上前牙齦缺損患者為觀察對象,此項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手術組男18例、女20例,年齡23-58歲,均值(40.46±2.51)歲;聯(lián)合組男17例、女21例,年齡24-57歲,均值(40.39±2.5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臨床確診為上前牙齦缺損;②入組前未接受任何治療;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病史無法配合者;②存在正畸牽引相關禁忌證者(如牙根畸形等);③患牙存在嚴重感染者。
1.2 方法 手術組:單純采取牙冠延長術治療,手術正式開展前,通過X線片等相關檢查判定患者當前牙根形態(tài),再次評估其樁冠指征;X線片未見牙周膜增寬征象、牙根無吸收,即可開展翻瓣術+骨切除術。操作醫(yī)師通過處理使牙槽骨嵴頂降至牙斷面根方4mm左右的部位,以全面符合生物學要求。給予口腔局麻后,醫(yī)師先通過精準測量,以明確患牙斷端在齦下的深度,有助于其合理把握術中齦緣切除的具體位置,同時,以患者鄰牙的高度作為參考,設計出符合患者個體情況的患牙牙齦緣。隨后,按照設計方案,選擇牙齦緣內側做一切口(斜向),將全厚瓣翻開,刮除多余的肉芽組織并清除牙周膜纖維,再采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沖洗,使斷根面全面暴露,測量斷端與牙槽骨嵴頂之間的距離。距離在3mm以內的患者,對其牙骨開展切除處理,使牙槽骨嵴頂與斷端的距離擴展至4-5mm。若患者存在牙槽骨外形不良的情況,采取骨成形術,先合理修整骨解剖形態(tài),再對牙齦瓣實施復位操作,并通過合理修剪使斷面緣與齦緣齊平,隨后置入牙周塞治劑,7日后拆線行暫時冠修復,術后6-8周再開展永久性樁冠修復。
聯(lián)合組:牙冠延長術開展前先給予正畸牽引,即采用不銹鋼自制牽引鉤(規(guī)格:0.8mm,長度:牙根的1/2),置于患牙根管內部,并借助磷酸鋅水門汀進行固定;選擇殘根兩側鄰牙作為支抗牙,選取規(guī)格合適的不銹鋼方絲(0.019mm×0.025mm)作為主弓絲,粘結操作嚴格按照方絲弓托槽標準開展,沿患牙長軸方向給予30g左右的牽引力,以確?;佳罋埜玫接行恳瑖诨颊呙?周復診一次,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牽引力。牽引持續(xù)開展6周,再進行8周妥善固定后,開展牙冠延長術(操作同手術組)。
1.3 觀察指標 (1)牙周功能:牙周袋深度(測量方法:6點法;工具:探針)、齦溝出血指數(shù)(評估方法:將探針緩慢伸至患牙齦溝底部,隨后取出,等待10-15s,觀察出血量)、牙齦指數(shù)(觀察患牙牙齦外觀)、菌斑指數(shù)(評估方法:探針輕劃患牙牙面,測定菌斑厚度及菌斑量)。(2)療效判定[5]:①顯效:牙齦顏色呈淡粉色且外形美觀,牙齒松動度為0度,具有較強的咬合能力,牙根斷端暴露情況佳;②有效:牙齦顏色呈淡粉色,有輕度萎縮及炎癥反應,外形美觀度欠佳,牙齒松動Ⅰ度,咬合能力一般,牙根斷端齊平齦緣或暴露于齦上1mm;③無效:牙齦存在明顯紅腫、根尖存在炎癥,牙齒松動度在Ⅰ度以上,咬合無力,牙根斷端暴露情況差、牙槽骨吸收明顯。(3)炎癥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后將無菌濾紙條以垂直方向插入患牙齦溝,待濾紙進入明顯受阻時保持不動,30s后取出,將沾有齦溝液的濾紙條置于裝有緩沖液的離心管內,實施離心處理(轉速:10000r/min),隨后,取上清液對標本內白細胞介素-6(IL-6)與腫瘤細胞因子(TNF-α)的含量進行測定。(4)修復滿意度:發(fā)放調查表,調查患者對修復的外形美觀度、固位功能及舒適度等方面滿意程度,0分表示極度不滿意,10分表示非常滿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2.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2.1 牙周功能改善情況 兩組治療前牙周功能各項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聯(lián)合組治療后齦溝出血指數(shù)、牙周袋探診深度、菌落指數(shù)及牙齦指數(shù)均低于手術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牙周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牙周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
2.2 修復療效 聯(lián)合組修復總有效率高于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修復療效比較[n(%)]
2.3 炎癥反應指標 兩組治療前炎癥指標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聯(lián)合組治療后齦溝液內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手術組(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s,ng/mL)
表3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s,ng/mL)
?
2.4 修復滿意程度 聯(lián)合組對修復的外形美觀度、固位功能及舒適度方面的滿意度評分均顯著高于手術組(P<0.05),如表4所示。
表4 兩組修復滿意程度比較(±s,分)
表4 兩組修復滿意程度比較(±s,分)
?
上前牙齦缺損作為牙體缺損常見類型,其牙齦組織的缺失極易破壞牙體的穩(wěn)定性,若病情持續(xù)進展,可能會出現(xiàn)牙齒松動、脫落等現(xiàn)象,可進一步引發(fā)牙槽骨萎縮、下頜關節(jié)病變等不良情況,從而降低患者咀嚼功能[6]。生物學寬度指齦溝至牙槽嵴頂?shù)木嚯x(2mm左右),包括結合上皮與牙槽嵴頂冠方附著于根面的締結組織[7]。以往臨床實施牙冠延長術是采取翻瓣術聯(lián)合骨切除術來縮短齦緣至牙槽嵴頂間的距離,使牙冠長度得到延伸,以維持牙周功能。牙冠延長術需在患者牙槽嵴頂與齦溝底建立生物學寬度,因此術中需要降低牙齦緣高度,且要求牙槽嵴頂位于斷端根方少于4mm,因此實際開展過程中存在諸多限制[8-9]。
李鵬舉[10]等學者認為,牙冠延長術+正畸牽引可有效改善上前牙齦缺損患者牙周健康,并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文分析得出,聯(lián)合組治療后齦溝出血指數(shù)、牙周袋探診深度、菌落指數(shù)及牙齦指數(shù)低于手術組,其修復總有效率高于手術組,P<0.05,原因可能為,早期開展正畸牽引能夠先對殘根實施冠向牽拉(1-2mm),再經(jīng)牙周膜對患牙牙槽骨實施牽拉,將受損牙齦下緣牽拉至上方,促使牙槽骨沿受力方向發(fā)生增生;在固定殘根8-10周后再實施牙冠延長術,將牙齦增生組織合理切除,以確?;佳姥例l與鄰牙牙齦相對一致。這種處理方式能夠有效避免牙冠強行牽拉造成的損傷,合理維護牙周功能。上前牙齦缺損通常是由外傷、齲齒或楔狀缺損等因素所致,當牙體缺損后的殘根處于牙齦緣下時,直接修復易引起牙周炎等不良現(xiàn)象發(fā)生[11]。IL-6、TNF-α等細胞因子均參與口腔炎癥反應,若二者在患者齦溝液內大量分布,則提示上前牙齦缺損患者的牙周組織存在較為嚴重的炎性損傷[12-14]。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聯(lián)合組治療后齦溝液內IL-6、TNF-α含量均低于手術組,P<0.05,這表明聯(lián)合方案開展后對患牙處炎癥反應的抑制作用優(yōu)于單純手術治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聯(lián)合組患者對修復的外形美觀度、固位功能及舒適度方面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手術組,P<0.05,充分說明了正畸牽引能夠在保證美觀性的基礎上,使牙齦殘缺面得到妥善修復,從而獲得較高的修復滿意度。但本次研究還存在以下幾項不足:首先,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納入的研究人群較單一;其次,選取的研究樣本數(shù)量較少,統(tǒng)計結果可能存在偏倚;最后,未考慮口腔衛(wèi)生習慣、治療依從性等其他客觀因素對療效及牙周健康的影響。今后在臨床研究中,可采用多中心數(shù)據(jù),擴大樣本量,積極排除其他可能影響療效及牙周健康的客觀因素,進一步探討正畸牽引聯(lián)合牙冠延長術對臨床上前牙齦缺損患者的意義。
綜上所述,正畸牽引聯(lián)合牙冠延長術實施后,對上前牙齦缺損患者牙周功能的改善有積極作用,并有效減輕其局部炎癥反應,修復療效佳,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