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辰 李 剴 李 靜
商丘市立醫(yī)院血液凈化室 (河南 商丘 476000)
肝衰竭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常見包括酒精、藥物及病毒感染等,機體肝臟受損嚴重,引起肝臟細胞合成、代謝過程異常,從而表現(xiàn)出凝血功能異常、腹水及黃疸等[1-2]。肝衰竭患者因肝臟功能下降,大量毒性物質堆積加重肝臟受損程度,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3]。肝衰竭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進展快、并發(fā)癥多等特點,死亡率極高,部分患者治療成功后但是預后依舊不理想,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臨床根據(jù)肝衰竭臨床特點,常將其分為急性肝衰竭、亞急性肝衰竭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以及慢性肝衰竭。ACLF表示存在慢性肝病史,短期內出現(xiàn)急性肝功能衰竭表現(xiàn)[5]。人工肝表示通過機械、物理化學或者相關生物裝置等,清除有害物質,改善機體內環(huán)境,可為肝細胞的再生、改善肝功能提供條件[6]。非生物型人工肝(non-bioartificial liver,NBAL)已被證明具有一定效果[7],其中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PE)屬于目前臨床常用的人工肝治療,經血漿分離器分離血漿,同時清除溶于血漿或者吸附在血漿中的有害物質,再次輸入新鮮冰凍的血漿[8]。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tǒng)(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通過采用血漿濾過器分離血漿,將過濾后的血漿進入特異性膽紅素吸附器和大孔樹脂血液灌流器中,選擇性吸附溶質性膽紅素、炎癥介質等,再經靜脈通路返回機體,一定程度上可為肝細胞再生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9]。本次研究探討DPMAS、PE、PE+DPMAS治療ACLF患者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就診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即PE組(n=26)、DPMAS組(n=26)、PE+DPMAS組(n=28)。PE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區(qū)間24~64歲,平均年齡(45.17±5.46)歲,慢性肝病病程區(qū)間3~10年,平均病程(4.15±0.87)年,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sian-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the liver,APASL)ACLF分級:Ⅰ級15例,Ⅱ級11例,合并癥:肝性腦病16例,肝腎綜合征8例,其他合并癥2例,發(fā)病原因:酒精性肝病11例,乙型病毒肝炎14例,其他病因1例。DPMAS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區(qū)間24~64歲,平均年齡(45.22±5.31)歲,慢性肝病病程區(qū)間3~10年,平均病程(4.22±0.67)年,ACLF分級:Ⅰ級14例,Ⅱ級12例,合并癥:肝性腦病15例,肝腎綜合征9例,其他合并癥2例,發(fā)病原因:酒精性肝病10例,乙型病毒肝炎15例,其他病因1例。PE+DPMAS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區(qū)間24~64歲,平均年齡(45.11±5.21)歲,慢性肝病病程區(qū)間3~10年,平均病程(4.33±0.73)年,ACLF分級:Ⅰ級15例,Ⅱ級13例,合并癥:肝性腦病16例,肝腎綜合征10例,其他合并癥2例,發(fā)病原因:酒精性肝病10例,乙型病毒肝炎17例,其他病因1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在性別、年齡、慢性肝病病程、ACLF分級、合并癥、發(fā)病原因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1.2 入選標準 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制定的2012版《肝衰竭診療指南》關于ACLF疾病診斷標準[10],即存在慢性肝病史,短期內患者出現(xiàn)肝衰竭或者失代償急性發(fā)作患者存在以下表現(xiàn),一是消化道癥狀比較明顯,患者身體疲乏無力程度較重;二是黃疸癥狀明顯加深,TBil水平超過正常情況下上限的10倍或者其水平超過17.1μmol/L/日;凝血酶原活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40%;失代償性腹水;伴或者不伴肝性腦病。
納入標準:ACLF分級均為Ⅰ級或Ⅱ級;年齡范圍為18~65歲;首次確診;預計生存超過30d;均同意接受PE或DPMAS治療;同意參加被研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確診為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肝衰竭;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血液系統(tǒng)類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合并心、腎等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精神系統(tǒng)類疾?。徊荒芘浜媳狙芯?;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或者正在計劃妊娠的患者;合并活動性出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者;入院資料不完整。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護理,囑咐患者嚴格臥床休息,可補充人血白蛋白、新鮮血漿等,同時予以復方甘草酸、多烯磷脂酰膽堿等保肝退黃干預,與此同時予以適量的維生素,還需確保機體水電解質處于正常狀態(tài),并積極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產生,如腦水腫、感染、腎功能不全等。對于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deoxyribo nucleic acid,HBVDNA)≥1.0×104 copies/mL予以恩替卡韋片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用藥劑量0.5mg/D。
1.2.1 PE 單針導管進行股靜脈置管術,構建血液循環(huán)通路,整個治療過程予以吸氧、心電監(jiān)護干預。預沖外周循環(huán)管路,常規(guī)靜推20mg肝素負荷量,予以5mg地塞米松(預防過敏),10%葡萄糖酸鈣溶液(預防低鈣血癥),依據(jù)患者疾病情況、跨膜壓、分漿流速以及PT等調整肝素水平,一般以4~8mg/H的流量泵入,血流流速100~120mL/MIN,血漿分離速度20~30mL/MIN,血漿置換為2500~3500mL冰凍血漿+10g人血蛋白,治療3h左右,間隔2~4d。1.2.2 DPMAS 血漿分離串聯(lián)BS330膽紅素吸附器、HA330-Ⅱ血流灌流器,治療3h左右,間隔2~4d。
1.2.3 PE+DPMAS 其中血漿置換與PE組一致,但冰凍血漿量調整為1000~1500mL,PE治療后序貫DPMAS治療,治療4~4.5h左右,間隔2~4d。
1.3 觀察指標統(tǒng)計三組患者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指標、肝功能指標、酸堿電解質及乳酸水平、炎癥因子水平、短期療效。
(1)血常規(guī)指標、凝血功能指標包括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PTA,其中血常規(guī)指標采用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凝血功能指標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
(2)酸堿電解質包括酸堿度(potential of hydrogen,pH)、鉀離子(K+)、鈉離子(Na+)、氯離子(Cl-),采用血氣分析儀檢測pH,采用全自動電解質分析儀檢測K+、Na+、Cl-。
(3)肝功能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ALT、AST、TBil、ALP。
(4)炎癥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檢測。
(5)短期療效標準[11],內容包括顯效、有效、無效,其中顯效表示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TBil水平下降不低于50%,PTA水平上升不低于60%;有效表示患者臨床癥狀部分緩解,TBil下降水平范圍為30%~50%,PTA上升水平不低于40%;無效表示均不符合上述情況,且出現(xiàn)加重現(xiàn)象??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6)隨訪,根據(jù)患者病歷,隨訪患者治療后28d內生存情況,若患者疾病病情惡化自愿放棄治療出院的患者認為是死亡病例,失訪病例剔除。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指標差異性觀察治療前,三組患者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患者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PE+DPMAS組較PE組、DPMAS組表現(xiàn)出更好的優(yōu)勢,見表1。
表1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指標差異性觀察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差異性觀察治療前,三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PE+DPMAS組較PE組、DPMAS組表現(xiàn)出更好的優(yōu)勢,見表2。
表2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差異性觀察
2.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酸堿電解質及乳酸水平差異性觀察治療前,三組患者酸堿電解質及乳酸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患者酸堿電解質及乳酸水平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PE+DPMAS組較PE組、DPMAS組表現(xiàn)出更好的優(yōu)勢,見表3。
表3三組患者治療前后酸堿電解質及乳酸水平差異性觀察
2.4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差異性觀察治療前,三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PE+DPMAS組較PE組、DPMAS組表現(xiàn)出更好的優(yōu)勢,見表4。
表4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差異性觀察
2.5 三組患者短期療效差異性觀察PE+DPMAS組短期療效有效率82.14%均高于較PE組、DPMAS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三組患者短期療效差異性觀察
2.6 三組患者治療后28d生存率差異性觀察PE+DPMAS組28d生存率78.57%高于PE組53.85%、DPMAS組61.5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三組患者28d生存率曲線
研究報道[12],乙型肝炎病毒是導致肝衰竭發(fā)生的關鍵原因。HBV相關ACLF表示在乙型肝炎或肝硬化基礎上短期內出現(xiàn)急性肝功能失代償綜合征,死亡率可達到60%~80%[13]。臨床常采用肝移植術治療,但因目前肝源比較短缺、費用高等問題,部分患者無法接受進行肝移植治療。近幾年,因肝功能衰竭發(fā)生率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應用廣泛,效果理想。研究稱[14-15],人工肝用于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可改善患者短期預后、肝功能等,減輕臨床癥狀,其認為作用機制與腸源性內毒素存在關系。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PE、DPMAS組比較,PE+DPMAS表現(xiàn)在臨床療效、凝血功能、肝功能、炎癥反應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更好的優(yōu)勢。這一研究結果也與目前相關報道具有一致性。其中PE雖可改善機體凝血功能、肝功能等,但是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血漿量大,每次需要消耗大量的同型血漿。DPMAS在減少膽紅素、血氨、細胞因子等代謝產物方面效果更好,但對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并不如PE,因此,臨床上對于早期肝衰竭、肝性腦病等患者首要考慮DPMAS。PE+DPMAS可以達到優(yōu)勢互補,可以最大發(fā)揮救治效果。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三組患者WBC水平均上升,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地塞米松給藥有關,另外PLT水平下降可能與抗凝劑給藥有關。在炎癥反應方面,PE+DPMAS聯(lián)合抑制機體炎癥因子的效果更優(yōu),分析其原因,HA330-Ⅱ屬于一類能夠吸附大小分子毒素的廣譜吸附劑,可以有效清除血漿中炎性因子等有毒物質。PE+DPMAS屬于一類新型的組合模式,將置換與吸附聯(lián)合,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一應用存在的缺陷,可減少治療次數(shù),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提高社會效益。另外PE+DPMAS還可減少血漿量,可解決目前血漿匱乏的問題,進而避免引發(fā)肝性腦病等并發(fā)癥,同時也降低輸血感染風險性。
綜上所述,DPMAS、PE、PE+DPMAS三種不同方案均能夠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抑制炎癥反應,但PE+DPMAS方案更優(yōu),患者生存率更高。臨床還需綜合考慮患者病情、自身情況選取合適治療方案,使患者獲得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