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石
賀伯特·博德 (Heribert Boeder, 1928—2013),當代德國哲學家,曾隨海德格爾學習,任教于德國弗萊堡大學、布倫瑞克大學和奧斯納布呂克大學,創(chuàng)立“理性關系建筑學”(Logotektonik)思想,倡導以理性態(tài)度對待理性,借助理性的區(qū)分建筑并呈現西方哲學歷史、現代世界和亞現代語言的整體性當下,更新西方傳統理性的基礎,為通向西方的智慧形態(tài)鋪墊道路,最終“理性關系地”建筑繆斯智慧、基督智慧與公民智慧的完滿形態(tài),從而讓智慧在審慎學習中當下現前,為當今之人重新贏得人之為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2000—2001學年冬季學期,博德開講《亞里士多德與荷馬》課程,聚焦西方歷史中第一時代的希臘哲學與繆斯智慧。該系列講座的主旨在于闡明從哲學通向智慧的道路,即如何以哲學的理性關系建筑為中介揭示繆斯智慧的劃時代贈禮,“理性關系建筑地”呈現繆斯智慧的完滿形態(tài),并將其把握到理性的當下建筑之中——作為智慧之“言”的當下。博德在與巴門尼德、柏拉圖的整體性關聯中確定亞里士多德哲學的位置,展示由創(chuàng)制性科學、實踐性科學和理論性科學構成的亞里士多德哲學科學的完滿秩序?!秮喞锸慷嗟屡c荷馬》課程系列講座為我們深入理解希臘詩歌與詩學奠定了新的基礎。第一,創(chuàng)制性科學與實踐性科學以及理論性科學鼎足而三,構成亞里士多德哲學整體性區(qū)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中創(chuàng)制性科學即修辭學和詩藝學,這意味著希臘人對“技藝”的思考關系到對人的自身區(qū)分與人之為人的“知”,以此,作為合乎詩藝本質的悲劇為希臘人所特重,良有以也!第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將荷馬史詩把握為能與悲劇、喜劇相提并論的詩藝形態(tài),荷馬所呈現的智慧原本是神圣繆斯的贈禮而非有死之人的技藝,而詩藝邏各斯的整體性原則不僅貫穿于詩藝的創(chuàng)制和繆斯智慧的饋贈,而且讓從亞里士多德哲學尤其是詩藝學作為通向荷馬所展示的繆斯智慧的必經中介變得具體而透明。
在希臘哲學的開端位置,赫拉克利特思想首次觸及顯現者的邏各斯,他以邏各斯原則支配下的一切顯現者秩序取代荷馬吟唱中展示的世界秩序及其原則。海德格爾在現代視域內來領會赫拉克利特思想中喜歡隱藏自己的“自然”()及其與“真理/無蔽”()的本源關系,以至于完全無視荷馬對希臘人的饋贈。與此不同,博德的理性關系建筑學透入思想之實事的當下,經由赫拉克利特對邏各斯的領會以及有死之人在邏各斯領會上的區(qū)分,洞見到“讓之知”()的繆斯智慧。博德的出色工作表明,這一繆斯智慧在荷馬吟唱中實現為邏各斯的整體秩序,同樣能夠合乎理性關系地把握為透明的整體性的“知”。
本專欄將分三期連續(xù)刊發(fā)博德《亞里士多德與荷馬》講座第三、四、五講,本期刊發(fā)第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