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偉 王芳 劉明星
(許昌口腔醫(yī)院正畸科,河南 許昌 461000)
牙周病是一種發(fā)生在牙支持組織的口腔疾病,分為牙周炎和牙齦病,一般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牙齦紅腫,溢膿,探診出血,牙面有菌斑以及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如未及時治療晚期還會出現(xiàn)嚴重的炎癥反應,而且由于牙齦萎縮,伴隨著牙槽骨的萎縮還會導致牙齒出現(xiàn)松動和位移,甚至脫落,會造成嚴重的咀嚼障礙。牙周病大部分由疾病所引起,如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或局部疾病,此外,還與患者的生活行為習慣、社會心理有關。據(jù)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我國高達80%-97%的成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必須引起重視[1]。
以往臨床一般采用牙周基礎治療,雖然對早期牙周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對于牙周病導致的牙齒松動及前牙移位的治療還存在一定局限性。隨著口腔技術的發(fā)展,口腔正畸治療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通過相關矯正器對牙齒及頜骨進行一定調(diào)整,能幫助改變牙齒畸形,改善牙周健康[2]。因此,本文就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改善牙齒咀嚼功能的影響做出相關研究,為提高牙周病的臨床療效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 年6 月-2022 年3 月期間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93 例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根據(jù)《口腔科常見病診斷指南》確診為牙周病致前牙移位[2];存在口腔治療需求患者;排除標準:依從性差或精神障礙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牙周基礎治療,n=46)和觀察組(口腔正畸治療,n=47)。其中對照組男性24 例,女性22 例,患者年齡27-46 歲,平均年齡(36.37±3.51)歲,基本病情:牙齦病20 例,牙周炎26 例 ;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20 例,患者年齡29-47 歲,平均年齡(37.44±2.09)歲,其中牙齦病24 例,牙周炎23例 。本文為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牙周基礎治療。主要內(nèi)容包括:對患者進行口腔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正確的刷牙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幫助掌握牙線、牙間隙刷的使用方法,囑患者在每次飯后應及時清理口腔,以此控制菌斑的生長;進行潔治及刮治來清理菌斑和牙石,在牙結石完全刮除后,再將腐敗、軟化的牙骨質層進行刮除,使牙根面保持光滑平整、堅硬,并且術后對牙周袋中的牙石殘渣進行清理,幫助牙齦面全面貼合;為防止牙結石發(fā)生沉積的情況,在清除牙結石之后對壓面進行磨光處理;一方面利用藥物控制炎癥感染,另一方面對牙齒進行咬合調(diào)整,必要時拔除無價值牙齒,對出現(xiàn)松動的牙齒進行固定處理,采用綱絲結扎或光敏樹脂夾板。若出現(xiàn)任何不適情況及時告知醫(yī)生進行對癥處理,后期定期進行復診與牙結石清潔。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矯正器械采用方絲弓矯正器,開始階段使用鎳鈦圓絲,直徑保持0.35-0.4 cm,之后逐漸將其直徑進行增加,一般增加到0.4-0.45 cm。粘結托槽稍靠近患者牙齦,磨牙粘頰面管,在前牙結扎完成后,在尖牙之間掛橡皮鏈,內(nèi)收前牙,從而關閉前牙間隙,而磨牙區(qū)則不使用帶環(huán)[3]。在正畸過程中必須保證正畸力度大小合適,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diào)整。正畸的治療時間為半年至一年,囑患者在后續(xù)日常生活中,注意口腔清潔,并定期進行齦上潔治術,清潔牙結石,防止出現(xiàn)牙結石沉積情況?;颊弑仨毭總€月前往醫(yī)院進行一次復診,在復診過程中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對正畸力進行調(diào)整,保證調(diào)試、黏接和加力的合理性。此外,患者還必須定期進行口腔X線片檢查,查看牙槽骨重建及正畸情況。正畸結束后,拆除方絲弓矯治器,告知患者牙齒保持器的佩戴方法,維持治療效果,降低復發(fā)機率。
1.3.1 牙齒松動度
記錄對比兩組牙齒松動度,牙齒松動度分三個程度:牙齒向唇或舌向活動,若幅度<1 mm 則劃分為Ⅰ度;牙齒向唇或舌向活動,若伴有近遠中及垂直方向活動,幅度在1-2 mm 則判斷為Ⅱ度;牙齒向唇或舌向活動,同樣伴有近遠中及垂直方向活動,且幅度在>2 mm 則判斷為Ⅲ度[4];
1.3.2 臨床療效
療效評估分為:有效、顯效、無效。有效為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牙周炎或牙齦炎癥狀改善,牙齒基本無明顯松動,前牙復位;顯效為牙周炎及牙齦炎的臨床癥狀消失,牙齒功能恢復,前牙完全復位,牙齒穩(wěn)固性好;無效為經(jīng)過治療后上述癥狀無改善,前牙位移無改變,牙齒松動程度甚至更大。臨床總療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5];
1.3.3 咀嚼功能
記錄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咀嚼功能,總分為10 分,分值與功能成正比,評分越高代表其咀嚼功能越好[6]。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n(%)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1 mm患者例數(shù)為30例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1-2 mm、>2 mm 患者分別為10 例、7例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牙齒松動情況比較[n(%)]
關于兩組臨床療效,觀察組有效13 例、顯效33 例、無效1 例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87%,高于對照組86.96%(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后咀嚼功能評分較治療前相比均有上升,且觀察組治療后咀嚼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咀嚼功能比較(,分)
表3 兩組咀嚼功能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bP<0.05。
牙周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口腔疾病,由于牙周支持組織長期的被破壞吸收,從而導致牙齒發(fā)生松動、位移、甚至脫落,前牙移位是最常見的由于牙周病造成的口腔疾病,對患者的咀嚼功能以及面容美觀都產(chǎn)生了嚴重影響,造成了心理以及身體的雙重痛苦。
傳統(tǒng)的牙周基礎治療方式對前牙移位的治療效果較為一般,無法滿足患者需求[7]??谇徽煼ń陙戆l(fā)展愈發(fā)完善,已經(jīng)成為口腔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高金輝[8]研究指出,口腔正畸療法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治療中能有效減輕牙齒松動度。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1 mm 患者例數(shù)高于對照組,且1-2 mm、>2 mm 患者例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口腔正畸治療相比于傳統(tǒng)牙周基礎治療,綜合性更強,能有效對移位牙齒進行復位,進一步改變牙周及受力方向,改善牙齒松動,促進牙周組織的恢復。
口腔正畸療法一方面通過相關矯正器將前牙間隙以及移位牙齒進行牽拉調(diào)整,幫助恢復前牙的位置及功能,另一方面進行炎癥感染治療,減輕牙周組織的炎癥癥狀,改善了牙周狀態(tài),在臨床治療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9]。本研究結果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7.87%,高于對照組的86.96%,其原因在于口腔正畸治療通過正畸療法有效去除了牙周炎、牙齦炎等牙周病變因素,且其矯正裝置的牽拉力及支抗力較強,能有效改善牙齒畸形,幫助改變頜骨間與牙間的相關角度,提高臨床療效。此外,由于牙周病導致的牙周組織損壞、牙齦萎縮、前牙移位都極大的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因此改善其咀嚼功能成了患者治療中關注的重點。王紅梅[10]等研究指出,牙冠延長術能改善牙周組織狀態(tài),有效保證牙齒健康,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本次研究結果也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治療后咀嚼功能評分均有上升,且觀察組患者咀嚼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口腔正畸療法通過對患者口腔牙周組織病變的治療以及對移位牙齒的糾正,有效改善牙間隙和磨牙之間的角度關系,促進恢復牙齒的正常排列,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
綜上所述,相比于牙周基礎治療,口腔正畸治療通過矯正器械及抗炎治療,有效改善牙周組織狀態(tài),幫助減輕牙齒松動程度,增強了患者的咀嚼功能,提高了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