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
本文主人公
如何管理孩子對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的使用,恐怕是眼下所有父母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我的兩個孩子對手機“來電”比較晚??赡芤驗樗麄儚男】梢砸黄鹜鎯?,我們也盡可能多地和他們做各種活動,所以在他們的生活中,手機、平板并不是特別重要的物件。但隨著他們上了學且年級逐漸升高,我發(fā)現這件事越來越不可回避。
一是身邊的同學大多在三四年級就有了手機,他們自然會羨慕,也想擁有自己的手機;二是有些事情必須要通過網絡進行,沒有手機或平板會很不方便。
記得有個學期,千千修了一門英語戲劇課,要參與團體表演,時常需要和同學練習臺詞。有次周末我們全家去山里露營,忙著搭帳篷、支桌子的時候,千千要借媽媽的手機和同學聯絡。當時媽媽打趣說自己快成女兒的秘書了,因為女兒一會兒要傳東西給老師,一會兒又要傳東西給同學,還要和幾個同學約下周的一些事。這些孩子都不愛打電話,就喜歡通過聊天軟件來溝通。
等到千千要小學畢業(yè)了,幾個同學牽頭創(chuàng)建了一個聊天群,叫“天真活潑又可愛六年級”,慢慢地,班上所有同學都被拉到了里面。大家討論以后去讀什么學校、去哪里做畢業(yè)旅行、畢業(yè)紀念冊怎么做,還約著一起去打球。
這是孩子們的真實社交生活,你很難想象除了手機,他們還會用什么來實現同學之間的即時聯絡。更難以想象的是,如果孩子不在這個群組里,那種被隔離感和孤獨感會有多強。
后來,我陸續(xù)給孩子們配置了手機和平板,也開了數次家庭會議,討論如何正確使用這些電子設備。歸根到底,我認為孩子與手機、平板的關系,除了生活、學習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面對一個容易上癮的事物,他如何用自控力來抵擋誘惑,實現自律。
今天,它的名字叫手機或平板,明天可能是AI智能或元宇宙。我們不可能永遠守在孩子身邊,幫他甄別和阻擋,也一定會有那么一天,孩子會拒絕我們干涉他的事情。
所以,從孩子提出想要手機的那天開始,我們就得意識到,和孩子爭奪注意力的“戰(zhàn)爭”已經拉開帷幕,唯一取勝的方法,就是在管理和引導孩子使用的過程中,讓孩子建立起足夠的自控力和對這些“身外之物”的正確認識。
應對智能時代的挑戰(zhàn)包含很多方面,當然很不容易,全世界父母都在頭疼這件事。在此,也分享一些我覺得有效的方式,以供參考。
首先,要和孩子明確電子產品的使用規(guī)范。孩子想要使用或擁有電子產品,一定有他的某個理由,父母要先和孩子確認這個理由是否合理,并且約定與之相關的一些情況。
比如,之前兒子川川提出要一臺平板,因為有時會查資料或上網課,通常是用我的那一臺,后來頻次越來越高,我和他都覺得有點兒不方便,于是決定再買一臺。
拿到新平板那天,我們就簽訂了一份平板使用合約,里面包括平板的所有權、主要用來做什么、誰負責保管、平時如何使用、如果違約了該怎么懲罰,等等。每一條,我們都認真討論,達成共識后寫進去,最后寫滿了一整張A4紙。
之所以搞得這么煞有介事,一方面是我要就他的使用情況做一些確認,知道他要用它來做什么。另一方面也幫他做一些規(guī)劃和預防,比如每使用半小時,必須停下來休息至少30秒;在網上收到陌生信息不要回復,等等。如果不提前告訴孩子這些事,可能會存在父母看不到的隱患。
更重要的是,以合約的形式進行確認,最后父子都簽字,這是一份很正式的承諾,也有助于孩子認真對待這件事。當他違約了,也會比較服氣地接受懲罰。
這份合約現在還壓在兒子書桌的塑料板下面,他隨時都能看到。在執(zhí)行過程中,當然難免會有違約,但總體來說,設定的幾個主要目標都達成得不錯。
其次,讓孩子理解智能設備的一些秘密。有時候你會發(fā)現,自己看手機停不下來,刷刷短視頻一上午就過去了,這是因為很多網絡平臺和手機APP,都采用了所謂的“上癮”機制,來吸引使用者長時間地停留。
孩子的自控力遠遠比不上大人,所以更容易沉迷其中。我會在孩子使用電子設備時,擇機給他們講一些里面的原理。
比如,在視頻網站看劇集時,為什么上一集還沒有結束,播放下一集的小圖標就開始轉了;為什么聊天APP的新提醒要使用紅色的圓點;為什么總能刷到自己想看的資訊,看都看不完……
我會給他們解釋背后的一些原理,比如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如何雇傭一大批腦科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利用人的一些生理特點和大腦規(guī)律,專門設計這些東西來“勾住”你。每次講這些的時候,他們都瞪大了眼睛,嘴巴半張,一副很吃驚的表情,就好像自己是用來做實驗的籠中小兔。
當他們理解了背后的機制,其實更能理解自己和手機這些產品的關系,當發(fā)現自己在手機上停留時間太久,會馬上意識到發(fā)生了什么。
我不能說這讓孩子對網絡有了警惕之心,但對于他們主動防沉迷、形成自律確實有幫助。
最后,用高質量的親子時間來替代上網時間。除了學習和社交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時間,孩子拿電子產品進行娛樂。既然這部分時間不可避免,那么,父母可以想辦法把它變成更高質量的時間。
我們時常幫孩子搜羅一些高質量的科普人文節(jié)目,全家一起邊看邊討論。有一個我們全家都很喜歡的科學頻道,博主總有些奇葩腦洞,用各種巧妙的設計來解決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
有一次他突發(fā)奇想,要做一個最會打水漂的機器人。這里面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比如要做什么形狀的水漂,水面要滿足什么條件,用什么角度扔出石頭,機器人要做成什么樣子等。博主把整個制作過程錄下來,變成了一個超好看的科普片。川川特別喜歡這個科學博主,還把博主的故事放在了他的英文演講稿里。
其實,網絡上除了有父母擔心的各種誘惑和垃圾信息,也同樣有非常多高質量的內容,很多親子教育博主都會整理并分享這些必看清單。我們只要花一點兒時間搜索一下,就可以幫孩子建立一個很棒的線上知識庫。
如同一片土地,當你種滿了鮮花,雜草的生存空間就會變小。當你用高質量的網絡時間,替代低質的、令人擔憂的網絡時間,電子產品就會成為孩子成長的一個助力,父母自然就會少很多焦慮。
當然,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能只要求孩子,也要在家庭生活里少用手機,少玩游戲少刷劇,把這些時間多用在陪伴孩子上。
好的親子互動,絕對是降低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增強孩子各方面心理素質的不二法門。
過去十幾年,我們見識了智能設備和互聯網對生活的顛覆,作為網絡的原住民,孩子必然比我們涉入得更深。無論是在游戲世界里闖關還是在網絡上社交、購買虛擬產品,他們所投入的情緒和喜好,所體驗到的成功、挫敗、喜怒哀樂,可能比我們想象得還要真實而深刻。
所以,我們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去面對,與其把手機、平板視作洪水猛獸,不如跟孩子一起去理解、探索和體驗,因為這是不可抗拒的趨勢,也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摘自《婚姻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