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波?青島市特級教師,青島市優(yōu)秀教師、青年教師優(yōu)秀專業(yè)人才、學科帶頭人,《小學語文教學》簽約作者,長期專注于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研究,倡導基于教材的拓展閱讀,在《人民教育》《中小學管理》《教學與管理》《未來教育家》《山東教育》《遼寧教育》《語文教學通訊》《中小學德育》《班主任之友》等期刊發(fā)表文章90余篇。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教育人生,那就是:與寫同行。從參加工作至今的這30多年,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為寫而寫的十年、逼自己寫的十年和為自己而寫的十年。
為寫而寫的十年
俗話說,種下什么種子發(fā)出什么芽。對一個第一次踏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而言,他工作的第一所學校、他的第一任校長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甚至可以影響他今后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而我在中師畢業(yè)的第一年,就有幸分配到了新河中心小學,有幸遇到了孫德成校長。
新河中心小學坐落在膠萊河東岸,距河畔不足200米?;叵朐谛潞庸ぷ鞯哪菐啄?,受益最多的當數(shù)和孫校長一起散步了。每天晚飯后,只要孫校長有時間,他就會叫上我們幾個住校的單身青年教師去膠萊河邊散步。我們沿著河堤走走停停,不知不覺就能走上個五六里地。若是夏天,走累了,就近找段干凈的河堤,脫下拖鞋墊在屁股底下,把腳伸進清涼的河水里,聞著周圍蘆葦?shù)那逑?,聽著草叢里不知名的小蟲的鳴叫——那叫一個舒服!
就在這長長的河堤上,我們一邊散步一邊聊天,上到國家大事世界危機,下到尋常百姓家長里短,無所不聊。當然,我們聊得最多的還是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就在和孫校長那快意的交談中,我們不知不覺加深了對理想與現(xiàn)實的認識,懂得了工作與做人的道理,學會了教育和教學的技巧。大到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小到我們當天上課遇到的問題,孫校長總能用一些鮮活的事例讓我們豁然開朗。這當中,有對我們的耐心指導,也有對我們的委婉批評,有對我們的熱情激勵,也有對我們語重心長的警示。日濡月染,我們慢慢變得成熟起來。
孫校長是教導主任出身,因此聽課評課是他的工作習慣,對我們這些青年教師,更是緊盯不放。孫校長教語文,我也教語文,因此,孫校長聽我的課幾乎成了家常便飯,有時是提前讓我準備準備,有時根本不打招呼。除了日常聽課,孫校長還額外給了我一個任務:高年級語文組每周一次集體備課的講課。那段時間真是辛苦,白天上完課,不是去聽前輩老師的課,就是向其他老師請教問題;晚上則抓緊時間備課,整理資料。正是在這樣的逼迫之下,我的課越來越受到學生和老師的好評,我畢業(yè)第二年參加平度市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比武,就獲得了一等獎。
作為一位當時在全市頗有影響的校長,孫校長的辦學思想超級開放,工作很有前瞻性。每年,他都不惜財力派遣大批教師外出交流學習。尤其是一些高規(guī)格的觀摩研討活動或比賽活動,他每次都要向市教研室多爭取幾個名額。我作為當時負責學校教學實驗的青年教師,更是得到了很多外出學習的機會。我記得時間最長的一次,是我剛從濰坊參加完山東省教學年會,就馬不停蹄參加在膠州舉行的“實用學習方法研討會”,在會議結束的當天,又和十幾個老師跟著孫校長參加青島市四方區(qū)舉辦的“教學開放周”活動,前后足足有一個月。現(xiàn)在想想,在那個年代,學校每年拿出五六萬元作為教研經費,派出那么多教師外出學習,是何等的眼光和氣魄。
更讓我感到慶幸的是領導的寬容。剛畢業(yè)的我就像那初生的牛犢,踏上工作崗位,感覺一切都是那么新鮮,頭腦里既沒有那些所謂的條條框框,也沒有那些所謂的經驗教訓,一切都是隨意而為。日常教學,我要求學生盡量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學習任務,擠出來的時間,我就帶領學生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只要全班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都完成了學習任務,我就會答應他們的一個小要求?;蛘邚恼Z文課里拿出時間搞個文體活動,或者直接帶他們到膠萊河邊去玩上一節(jié)課;師生其樂融融,搞得其他班級的學生也嚷嚷著要出去玩,同時也搞得個別老師對我大有意見。比這更野的,我有時還會利用周末或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遠足。印象比較深的是,我曾帶學生去放風箏、摘蒲棒、挖螃蟹、看桃花;還曾帶領全班孩子騎行40里去看海、野炊;最遠的一次,也是最令人后怕的一次,是我租用公交車帶領全班學生一起去爬大澤山,由于道路不熟,我們從遍布石塊的西坡向上爬,松動的石塊偶有滾落,一個學生還因此磕傷了腿。我的這些“出格”舉動,不但沒有受到孫校長的阻止,還得到了孫校長的鼓勵,他只是囑咐我一定要做好學生的安全工作以及和家長的溝通工作。這樣一來,原先提醒過我的老師,也陸續(xù)加入了我們的行列,變得不那么“安分”起來。
時隔多年,再回憶那段日子,除了為自己教過的孩子們感到高興,更為自己能遇到孫德成那樣的校長而感到幸運。如果不是遇到孫校長,也許我也會像許多老師一樣,早早地被穿上“鼻繩”,“安分”地在某個小學校里等待退休。
人成熟了,有了點自己的想法,再看到教育教學雜志上刊登的那些優(yōu)秀文章時,便憧憬著自己的文字也能變成鉛字,自己的名字也能印在上面。于是,我也悄悄寫起了“論文”,什么課堂上的“小火花”,備課中的“小疑問”,班級管理的“新點子”,讀書時的“新感悟”,和學生一起捉螃蟹的小隨筆……想到什么寫什么,寫完之后認認真真地謄在方格稿紙上,再貼上一枚郵票,悄悄投進郵箱,滿心期待著回信。然而,我投出去的稿件,全都泥牛入海,有去無回。好在年輕最不缺的就是勇氣,投了不中,我就再寫、再投,再不中,又再寫、再投……
在中心小學任教的10年,我就是在這寫寫投投中悄然度過的。這10年,我一篇稿子也沒有投中,但那是我印象最深的10年。在那個沒有網絡、沒有電腦、沒有手機的年代,我靜靜地教學,靜靜地讀書,靜靜地寫作,為日后的教育教學積淀了豐厚的養(yǎng)料,為以后的教育人生打上了亮麗的底色!
逼自己寫的十年
1999年,通過全市選拔,我調到了城區(qū)新建的一所學校——平度市南京路小學。
南京路小學是一所新建的改制小學,學生分兩部分:一部分劃片招生,執(zhí)行義務教育政策;一部分面向全市招收寄宿生,實行雙語教學,收取一定的費用。8月份到學校報到時,學校的教學大樓剛剛完工,圍墻沒有,宿舍沒有,餐廳沒有,教室里桌椅、黑板也沒有——除了孤零零地坐落在莊稼地里的教學大樓,整個學校還是一個雜亂的大工地!
校長柴永大領著我們首批報到的16名骨干教師和3名剛大學畢業(yè)的青年教師,從搬運桌椅做起,開始了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之旅。沒有宿舍,我們就臨時住在大教室里;沒有食堂,我們就輪流到市中心去買飯;沒有教室,我們就自己搬桌椅布置教室。炎炎夏日,十幾個人如同螞蟻搬家,一點一點地充實著我們的學校。幾十斤的桌椅,上百斤的床鋪,一趟一趟地從樓下搬到樓上,一個人搬不動,就四個人抬!那些在家里從沒做過粗活的女老師,生生累脫了相。
至于招生,更是一個大難題。學校附近兩個村莊的孩子,原先都在別的學校上學,突然劃歸新學校,學生和家長都不太接受。尤其是已經錄了學籍的二至六年級的學生,優(yōu)秀的,原來的學校不愿意放;調皮搗蛋的,原來的學校往外攆。我們零零碎碎一共接收了幾十個學生。至于寄宿的雙語班,由于信息不暢,根本沒人聽說過,也就根本沒有家長領著孩子來報名。眼看就要開學,學校還沒有多少學生報名,我們迫不得已就自己印制招生簡章,動員起來四處去招生。
當年的平度市貿易城,是本地最大的商品批發(fā)市場,商戶眾多,全市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人都到那里進貨。我們就把那里作為重點招生場所,安排了好幾組人員前去招生。剛開始,人家都以為我們是騙子,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所學校,也根本沒有聽說過“寄宿制小學”和“雙語教學”。這樣,我們就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向他們介紹學校,宣傳招生政策,宣傳“雙語教學”。許多老師不光動員親友為學校做招生宣傳,還動員親友把孩子送來上學,我對象舅舅家的孩子就是被我“忽悠”到南京路小學的……想想那時的上門招生,再想想現(xiàn)在南京路小學的一位難求,感慨良多。
學校初建,人少,事多,每個人擔負的工作自然很多。當時,我一個人就負責了學校的教導處工作,管學校的招生宣傳、學籍管理、檔案管理、制度建設,還負責一個班的語文教學、一個餐廳陪餐、一個男生宿舍陪宿,此外還兼任學校的現(xiàn)金出納——整天忙得團團轉。白天靜不下來,經常是晚上學生睡著之后還要整理賬目,有時連節(jié)假日都要忙著加班。加上學生年齡小,初次離開父母住校,想家、自理能力差、同學之間鬧矛盾等等,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剛開始那會兒,有些學生想家了晚上偷偷往家跑,我們老師就要全部動員起來四處去找。有時甚至還要打110驚動警察,到半夜都不得安寧。
過了幾年,隨著學校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教師越來越多,宿舍和餐廳也配備了專門的人員,我的工作才稍微輕松了一些。但新學校需要創(chuàng)牌子、打名氣,標準化達標、規(guī)范化驗收、文明單位創(chuàng)建等一系列創(chuàng)建驗收活動接踵而至,我還是忙得腳不沾地。我不光沒有時間外出“充電”,連課堂教學都生疏了許多;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身邊老師們的各種“稱號”越來越多、等級越來越高,對許多教育教學動態(tài)了如指掌。相較之下,我這個負責教學業(yè)務的教導主任反而顯得有些“落伍”了。這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自我懷疑,倍感失落。
學校初創(chuàng),名氣是打出去了,該有的牌子也有了??赡嵌际菍W校的,不是我的。為學校做貢獻是應該的,南京路小學的發(fā)展有我的一分汗水,但這是一種集體價值的體現(xiàn),那么我自己的個體價值又體現(xiàn)在哪里呢?我才三十來歲,還能吃以前的老本,還能勉強跟得上發(fā)展,可再過幾年,十幾年,二十幾年呢?倘若自己還是整日忙于各種事務性工作,如何跟得上教育領域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又如何能適應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為越來越優(yōu)秀的老師們提供教育教學指導呢?作為一個一直懷揣教育理想的教師,我可不想只是“打雜”,最終成為一個可有可無、誰都可以替代、被時代拋棄的“可憐人”。思前想后,我向校長提出辭去教導主任一職,專心教育教學??煞捶磸蛷吞崃撕脦状危急恍iL駁了回來。校長說,要兩者兼顧。
兩者兼顧?這怎么能兼顧得了?這么多事務性的工作,終究是比其他老師少了許多外出學習的機會和進行教學研究的時間。隨意應付,又不是我的風格。沒辦法,不想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我就只能自己逼自己了。
沒機會外出學習,我便通過讀書來“充電”。白天沒時間,我便晚上擠時間。利用教導主任的“職務便利”,我從閱覽室借來了各種教育雜志,及時了解教育動態(tài),學習教育教學的成功經驗。從閱覽室借了許多經典教育著作還不夠,我還購買了許多教育專著,如陶行知的《教育的真諦》,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竇桂梅的《聽竇桂梅老師講課》,等等。只要是我能接觸到的或聽說過的教育類著作,我都想方設法弄來讀,不斷開闊自己的教育視野,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除此之外,我還閱讀了大量的童書,如《草原上的小木屋》《夏洛的網》《時代廣場的蟋蟀》《柳林風聲》《狐貍列那的故事》《小豬唏哩呼?!贰妒涞囊唤恰贰源肆私夂⒆拥囊暯牵谌雽W生生活,與學生共生共振。
沒時間進行教學研究,我便利用一切聽課和教研活動的機會,和老師們交流,向老師們學習。聽課時,我會反復思考:如果讓我上這節(jié)課,我會怎么上?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怎么處理會更好?這部分內容學生為什么沒反應?評課時,我會認真聽取授課老師的設計意圖和其他老師的意見:這個環(huán)節(jié)為什么這樣設計?那個環(huán)節(jié)為什么會失?。坑袥]有更好的辦法?為此,我逼著自己拾起擱置了很久的筆,重新開始了教育寫作。
備課、上課,我逼著自己學寫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教學《蟋蟀的住宅》,我寫出了《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教學《學弈》,我寫出了《激發(fā)興趣,初學方法》;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寫出了《只有真的讀,才能讀得真》;教學《世紀寶鼎》,我寫出了《〈世紀寶鼎〉的教學設計及評析》。
與老師一起磨課,我逼著自己寫隨筆:給楊升美老師指導《鯨》,我寫出了《兩個精彩的亮點》;給陳友梅老師指導《黃山奇石》,我寫出了《活用圖文》;給代雙萍老師指導《田忌賽馬》,我寫出了《第三次賽馬不可取》;給譚竹基老師指導《公儀休拒收禮物》,我寫出了《欲擒故縱,大唱反調——〈公儀休拒收禮物〉一課難點突破》。
外出聽課學習,我逼著自己寫聽課札記:聽趙志祥老師執(zhí)教《胖乎乎的小手》,我寫出了《一切都是因為有了愛》;聽支玉恒老師執(zhí)教《袁瑢老師是盞燈》,我寫出了《名師的風采》;聽鄧偲娟老師執(zhí)教《丁丁冬冬學識字(三)》,我寫出了《識字課同樣可以上得有味道》;聽孫雙金老師執(zhí)教《二泉映月》和《幸福人的襯衣》,我寫出了《做個有思想的教師》和《把“幸?!敝踩雽W生頭腦》。
日常與老師們交流,我逼著自己寫感受:聽班主任交流班級管理經驗,我寫出了《誠信之約》《楊老師的“怪招”》《家長支持的背后——向常麗華老師學溝通》;與老師們交流學生管理的難點,我寫出了《對學生實施懲罰的幾個策略》《班級管理呼喚“良性懲罰”》。
寫,讓我沒有在事務性工作的忙忙碌碌中迷失自己。我的身份是教師,我的價值應體現(xiàn)在課堂上,不管多忙多累,我都要有自己的堅守和方向。寫,是回顧,是反思,更是總結和提升。它讓我的教育教學更有深度、更有理性、更有魅力。寫,可以讓人冷靜。它讓我在喧囂中獨享一分安詳,也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
為自己而寫的十年
我在城區(qū)學校做了8年教導主任和3年業(yè)務副校長之后,被前任局長一句“工作需要”,調到新的學校任工會主席。
說實話,剛滿40歲就被安排去干工會工作,對我這樣一個業(yè)務出身的人來說,真的不能接受。有人說,想要毀掉一個人,那就讓他閑著。我才剛剛40歲,剩下的歲月,難道就這樣干到退休?我很不甘心。
消沉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又重新審視了一下自己。我本為師,而教師的價值最終都體現(xiàn)在課堂上,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和學生一起快樂地生活,看著學生一天天成長,這不正是自己為師的初心嗎?我從事教育事業(yè),是為國為民為自己而工作,不是為某個人而工作。做教育,是我美好的理想,而不是我趨炎附勢、鉆營謀生的手段;做教師,自當樂在其中,順時不驕,逆時不餒,踏踏實實工作,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己。于是,我擺正心態(tài),決心做回語文教師。
“萬里歸來顏愈少”“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重新做回語文教師,我的心更平和了,和學生相處得更融洽了,看待教育教學的視角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
如果說以前的我專注于教師的“教”,那么現(xiàn)在的我更關注學生的“學”;如果說以前的我追求的是學生的成績,那么現(xiàn)在的我注重的是學生的發(fā)展;如果說以前的我還有著一些功利性的想法和青年人的虛榮,那么現(xiàn)在的我在意的是對教育教學的理性思考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如果說以前的我更多是在模仿和實踐,那么現(xiàn)在的我更多是在進行一種探索和開拓。教育教學在我的眼前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子,我嘗試去發(fā)現(xiàn)教育規(guī)律,嘗試去保護孩子們的天性,嘗試去培養(yǎng)孩子們的習慣,嘗試去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嘗試去開發(fā)孩子們的思維,嘗試走進生活去發(fā)現(xiàn)教育,嘗試站在未來思考當下。
從語文教師到教導主任、副校長,再到工會主席,最后又回到語文教師,多重經歷和多重視角,讓我擁有了更高的教育站位、更廣的教育視角、更深的教育思考和更多的教育感悟,這也算是我的教育人生的一種意外之喜吧!
再次審視語文教學,我寫的是:《飲食與語文教學》《他看到的是“這一只”狐貍》《語文就是語文》《抓住“服務學生”的關鍵點——關于“翻轉課堂”的思考》《閱讀積累,尤其要重視經典重讀》《語文教學的“無為而為”》。
再次關注教師發(fā)展,我寫的是:《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校長》《推門聽課如何讓教師不再害怕》《請給教師多一點兒閑暇》《教師培訓,練功更需養(yǎng)心》《左眼看路,右眼觀心——做個擦星星的人》。
再次關注學校管理,我寫的是:《學校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管理——由錢玄同不判考卷所想到的》《權力下放與權力承接》《我們到底應該追求些什么》《“理想學?!睍诚肭贰吨粸榱俗尯⒆酉矚g——校園建設芻議》。
再次關注學生問題,我寫的是:《趕牛的啟示——也談混合式積分制在學科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給每個孩子一個成為榜樣的機會》《認領一朵屬于自己的花》《“咸菜和窩窩頭”的尷尬》《教孩子學會面對——由11歲女孩因沒交作業(yè)跳樓而引發(fā)的思考》。
重新做回教師,讓我跨過了教師發(fā)展的高原期,也讓我找回了曾經失去的快樂。我喜歡和學生一起看雪賞花,喜歡和他們一起讀書寫字;我喜歡跟年輕老師談天說地,喜歡靜靜地坐在學校閱覽室中讀書品茶;我喜歡在周末爬山游玩,也喜歡在夜晚的燈光下讀書寫作……此時的我,為學生而教,為真正的教育而教。此時的寫,為自己而寫,為探索教育而寫,也為快樂的工作和生活而寫。一切隨“心”所欲,回歸本真。
人生如同一段美好的旅程,走過的都是風景,經歷的都是財富。山還是那座山,只不過因為看山的人的學識、閱歷、心境發(fā)生了改變,便有了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山變得富有魅力,看山的人也看得心曠神怡。與寫同行,讓我能時時撿拾人生的足跡,也讓我活得更加率真,更加理性,更加快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