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晶
《繁花》是金宇澄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該書于2015 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全書充滿大量的對話,類似傳統(tǒng)話本,作者以說書人的身份講述了阿寶、滬生等人的上海往事。書中的方言語匯、特殊句式、韻律節(jié)奏等將讀者帶入了別樣的上海市井生活中。因《繁花》正式出版于2013 年,所以本文以中國知網2013—2022 年的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借助CiteSpace 可視化軟件描繪各類知識圖譜,由此分析近10年來《繁花》的研究概況,指出相關研究的價值與缺失,從而獲得相關啟示,為后續(xù)研究方向指明道路,拓展研究深度。
以“《繁花》”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進行高級檢索,因研究對象《繁花》主要為2013 年出版的單行本(2022 年5 月重印),所以將檢索時間段設置為2013—2022 年,剔除“報紙”“輯刊”類文獻后精確檢索到158 篇相關文獻。再以“全部字段=Fan Hua”為檢索條件在讀秀數據庫中進行外文檢索,選取學科為“Literature”和“Language”,沒有相關研究成果。因而采用可視化軟件CiteSpace 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繁花》相關研究進行分析,將最終檢索到的158 篇論文以Refworks 格式導出,以此繪制圖譜,從而了解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
本文研究工具為Excel 和CiteSpace 可視化軟件。運用兩個軟件對《繁花》相關研究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相關數據探討當前《繁花》研究的熱點與方法,從而指出不足,獲得啟示。
通過系統(tǒng)梳理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繁花》研究的相關數據,主要探討以下問題:近10 年來《繁花》研究的總體發(fā)展趨勢如何?近10 年來《繁花》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何處?研究方法是什么?近10 年來《繁花》研究存在哪些不足之處?《繁花》研究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如何?
以《繁花》單行本出版時間2013 年為參照坐標,得出發(fā)文量時間分布圖(見圖1)。
圖1 發(fā)文量時間分布圖
由圖1 可知,《繁花》剛出版時,相關研究緩慢增加,從2015 年開始,相關研究增長迅速,可能與《繁花》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2015 年8 月)有關,2016 年和2018 年形成兩個峰值,2018 年后相關研究逐漸減少。
為考察不同刊物刊載《繁花》相關研究論文的情況,我們對文獻來源期刊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近10 年來,國內刊載《繁花》研究成果排名前五的刊物依次為《名作欣賞》《當代作家評論》《現(xiàn)代中文學刊》《文學教育》和《小說評論》。五個期刊的總發(fā)文量為29篇,占總文獻(158篇)的18.4%。其余相關研究文獻散見于各高校學報,如《安徽師范大學學報》《山西大學學報》《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等,或見于碩士論文,其發(fā)文量不超過2 篇。這些來源期刊基本以文學為導向,《繁花》的相關研究也大多從文學的視野出發(fā),較少以文本語言為切入點。
將CiteSpace 時間切片(Time Slicing)設置為2013—2022 年,每年的時間切片(Years Per Slice)為1,特征詞來源(Term Source)為標題、摘要、作者、關鍵詞,節(jié)點類型(Node Types)選擇“作者”,文獻篩選標準(Selection Criteria)中的閾值Top N 選擇50,其他值為默認設置,由此生成作者共現(xiàn)分布的數據,再將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得出表1,從而直觀看到發(fā)文頻次排名前5的作者。
表1 發(fā)文頻次排名前5 的作者
經考察發(fā)現(xiàn),相關研究排在前5 名的作者依次為王春林、劉歡、裘蕊蕊、高艷瓊、朱軍等(見表1),其中王春林發(fā)文數量最多,為3 篇,是研究《繁花》的核心作者,其余作者皆為2 篇。由此可見,目前《繁花》相關研究呈下降趨勢,成果較少,還有待提高。
1.關鍵詞共現(xiàn)
通過統(tǒng)計關鍵詞出現(xiàn)頻次的高低可以了解各個領域內的研究熱點話題。將節(jié)點類型(Node Types)選為“關鍵詞”,由此生成關鍵詞共現(xiàn)分布圖。數據圖左上角中的“Modularity(模塊化)”值Q=0.7214,Q>0.3(Q 一般在0~1 區(qū)間),說明此圖網絡結構比較合理,此聚類分布值得參考。
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通過聚類算法劃分為幾個不同的領域,聚類序號越靠前(從0 開始升序排列),說明相關文獻發(fā)表量越大,聚類的規(guī)模也越大。結合圖2 和軟件數據,發(fā)現(xiàn)《繁花》研究關鍵詞集中在繁花(119次)、金宇澄(33 次)、上海(書寫、經驗、敘事)(20次)、方言(7 次)、《海上花列傳》(5 次)、敘事結構(4 次)、張愛玲(4 次)、日常生活(世俗生活)(4次)、插圖(4 次)等。
圖2 關鍵詞突現(xiàn)時間圖
2.研究焦點
從關鍵詞聚類共現(xiàn)分布圖可以看到《繁花》研究的焦點所在,以下進行分析:
(1)思想主題方面。張超以日常景觀“飯局”為切入點,分析了不同人物的出身和“套疊”的敘事結構,對本土性和全球化進行了思考[1]。周琪從“褻”入手,認為“褻”的行文方式使《繁花》守護了市民個體的身體尊嚴及精神自由,建構了全新的市民日常生活[2]。許德、王中認為從《海上花列傳》到《繁花》,上海的生存體驗和日常生活狀態(tài)在其中構成了互文性網絡[3]。
(2)敘事藝術方面。裘蕊蕊從空間和時間角度出發(fā),描述了上海的都市生態(tài)和市民生活的歷史維度,最后對繁華世界進行了批判和反思[4]。王春林在解說民間敘事的同時關注到了交叉的時間線[5]。徐寧怡以都市時空為研究對象,論述了《繁花》飯局與弄堂的象征意義,通過政治傷痕、宗教寄托、欲望人生三者的發(fā)展突出表現(xiàn)不同時期的價值取向及主體意識[6]。
(3)版本研究方面。顧星環(huán)以《繁花》網絡初稿本為例,闡釋了互聯(lián)網時代吳語的敘事特點[7]。羅先海對《繁花》不同版本的流變進行分析,關注到包括經典網絡文本在內的當代文學版本問題[8]。
3.研究趨勢
從關鍵詞突現(xiàn)時間圖,可了解近十年來《繁花》不同時期的研究熱點和發(fā)展趨勢。
根據圖2 我們發(fā)現(xiàn),在2013—2016 年,研究主要集中在《繁花》的敘事特點上,同時關注到文本的方言特色。在2016—2019 年,研究重點關注上海的地域特色;在2019—2022 年,研究越來越多樣化,文本的插圖得到關注,這可能與《繁花》再版本新增插圖有關,版本研究也受到重視?!斗被ā分械姆窖允侵匾恼Z言特色,其突現(xiàn)強度最大,為2.3019,是研究重點。
對檢索到的《繁花》相關研究論文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由此列出表2。定性研究采用歸納分析和綜合性、描述性的方法,主要建立在對系統(tǒng)資料的主觀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定量研究采用演繹法、分析法,主要建立在對有選擇的資料的客觀驗證的基礎上[9]。
表2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論文數量對比表
從表2 中可看出,在《繁花》的相關研究中,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論文遠多于定量研究。從檢索到的相關文獻中可以看出,有學者已開始采用計量的研究方法來分析《繁花》中的語言現(xiàn)象,如劉海濤、王雅琴以《繁花》為例,對當代經典小說的句式特點進行計量研究[10]。殷佳越、原蘇榮從情態(tài)類別等四個變量的角度對語料進行量化分析,從而分析《繁花》相關人物的關系[11]。此類研究方法偏向實證研究,為《繁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綜上可知,《繁花》單行本出版后,相關研究層出不窮,研究基本集中在市井生活主題、時空敘事、方言敘事等方面,因而豐富了文本的主題和敘事研究,同時關注到作品的方言特色,但還存在一些不足。
研究方向上,近年來《繁花》研究成果不多,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研究焦點大多集中在文學和文藝學層面,且主要刊物也屬于文學類,較少從語言學和修辭學的角度進行微觀語言層面的分析。
研究方法上,大部分文獻主要以定性研究為主,對作品語言的研究不細致,未能突出書中方言的特色,較少量化統(tǒng)計。
研究理論較為單一,作品主要借用文學理論(如文學地理學)進行分析,少量文獻借助相關語言學理論(如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來分析文本語言,但不全面。
在多學科共存的學術生態(tài)中,問題驅動我們探索新的研究出路。針對《繁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我們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拓寬研究角度,關注文本特定的語言形式,如其方言特色、話本體結構等。
第二,探尋跨學科的研究路徑,結合語言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哲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對《繁花》進行全面細致的語言修辭分析。既從微觀層面對《繁花》的方言語匯、特殊句式等語言特色進行研究,又深入修辭哲學層面探討表達者和接受者的雙向互動。
第三,加強文本的定量研究,建立文本語料庫,有效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方法。嘗試運用數理統(tǒng)計法,窮盡式搜集文本特殊的語料,關注語言和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
為了科學直觀地展示《繁花》研究的話題熱點和發(fā)展趨勢,我們采用Citespace 軟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關于《繁花》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計量分析,以圖表的形式呈現(xiàn)作品的相關研究情況,從而使研究更具有說服力。研究發(fā)現(xiàn):(1)目前《繁花》的相關發(fā)文量不多,刊物種類偏向文學,較為單一。(2)《繁花》研究角度也大多集中在文學方面,大部分學者以文學研究者的姿態(tài)來探討作品的敘事特點,而忽略了作品微觀層面的語言特色。(3)研究方法固化,以定性研究為主,忽略了定量研究法,較少對作品中的方言語料、特殊句式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诖?,未來關于《繁花》的研究可以在量化文本特殊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運用跨學科的理論知識來對作品進行多維度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