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 余紅軍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影像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00)
患者 女,44歲,因B超體檢發(fā)現(xiàn)雙側附件包塊2月余入院?;颊?月前因“間斷咳嗽2年余”在我院南院呼吸科住院治療,診斷為“肺炎”,治療后肺炎有好轉,予出院(具體治療不詳)。住院期間完善B超示:右側附件區(qū)實質性低回聲結構(大小6.8cm*2.9cm)。婦科會診后完善陰道B超示:1.雙側附件區(qū)包塊2.子宮腺肌病。無發(fā)熱,無腹痛,無異常陰道流血,無肛門墜脹感,無排尿排便異常等癥狀,建議手術治療。月經(jīng)規(guī)律,經(jīng)期6天,周期26-27天,末次月經(jīng):2019年02月14日,經(jīng)量中等,輕微痛經(jīng),無需服用止痛藥物。既往曾行雙側下頜包塊切除術,病理不詳。??撇轶w:右側附件區(qū)觸及大小約5cm實性包塊,與右側盆壁分界不清,壓痛,左側附件區(qū)觸及大小約3cm包塊,活動可,無壓痛。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肝腎功、電解質及常見腫瘤標記物均未見明顯異常。胸部CT:1、雙肺多發(fā)滲出病變,以雙肺上葉及右肺中葉較明顯,請結合臨床。2、縱隔內及雙側腋窩內多發(fā)淋巴結腫大。盆腔MR:1、盆腔腹膜后組織間隙內多發(fā)大小不等結節(jié)狀、團塊狀軟組織影,T2WI呈等/稍低信號,T1WI呈等信號,脂肪抑制T2WI呈不均勻等/稍低信號,較同層面子宮肌層信號稍低,增強掃描動脈期中等程度強化,靜脈期及延遲期呈明顯均勻強化,病灶沿髂血管旁和盆腔后壁分布,未見大血管被包繞,病灶向下方累及直腸下段水平骶前間隙及直腸旁間隙(圖1~圖7),盆腔、雙側腹股溝多個腫大淋巴結,考慮腫瘤性病變;淋巴組織來源?卵巢腫瘤并多發(fā)轉移?2、子宮肌層增厚、信號不均勻,考慮子宮腺肌癥。3、膀胱、直腸掃描未見異常。行腹腔鏡探查,術中可見雙側附件與同側盆壁、子宮后壁及腸管粘連,雙側卵巢及輸卵管外觀形態(tài)未見明顯異常。盆腔側腹膜后觸及質硬結節(jié)。行腹腔鏡下取材術、腸粘連松解術。術中冰凍切片提示(盆腔包塊)增生的纖維組織中見較多淋巴樣細胞分布,未見癌,炎性病變待排,腫瘤性病變待排。石蠟切片鏡下所見:送檢組織增生、硬化,席紋狀纖維化,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圖8)。免疫組織化學:CD3(+)、CD79a(+)、CD38(+)、IgG4+/IgG+(比值>40%)、CD163(+)、CD1a(-)、CD34(-)、CD31(+)、CD138(+)(圖9)。最終診斷為IgG4相關性腹膜后纖維化。術后患者傷口恢復良好,轉院繼續(xù)相關治療。電話隨訪,患者自述口服激素治療,無特殊不適,末次隨訪時間為3年零4個月。
圖1~圖7:盆腔IgG4相關性腹膜后纖維化MR圖像。圖1~圖2 盆腔橫斷位T2WI圖像,可見盆腔腹膜后間隙多發(fā)大小不等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短箭頭),邊界清楚,分布于髂內外血管旁,呈等/稍低信號,較同層面子宮肌層信號低;雙側正常卵巢可見(長箭頭);圖3 DWI圖像,病變累及直腸旁間隙,呈輕-中度擴散受限;圖4 盆腔橫斷位T1WI圖像,病變組織呈等信號;圖5 冠狀位T2WI脂肪抑制圖像,病灶信號略低于子宮肌層信號;圖6~圖7 分別為橫斷位增強動脈期及冠狀位延遲期圖像,病灶呈中等程度漸近性強化,延遲期呈明顯均勻強化。圖8~圖9:盆腔IgG4相關性腹膜后纖維化病理組織圖片。圖8顯示病灶內纖維組織增生,席紋狀纖維化,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HE ×400);圖9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gG4+/IgG+(比值>40%)(×400).
1.1 IgG4相關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IgG4-RD是一種新近認識的炎癥性、纖維化性疾病,呈慢性、進行性發(fā)展,病因暫不十分明確,和免疫相關,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伴或不伴患者血清IgG4(G類免疫球蛋白第四種亞型)水平升高。IgG4-RD病理學表現(xiàn)為相關受累組織或相關受累器官內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和IgG4+漿細胞浸潤,同時還伴有特征的組織席紋狀纖維化而發(fā)生腫大,結節(jié)或增生[1-2]。IgG4-RD可以單獨累及一種器官,也可以同時或依次累及多種器官或組織,包括涎腺、甲狀腺、胰腺、淚腺、膽管、肺、縱隔、神經(jīng)系統(tǒng)、腎臟和腹膜后組織等。臨床癥狀與受累組織或器官相關,多表現(xiàn)為阻塞、壓迫癥狀或者受累器官的萎縮、纖維化等,最終可導致受累器官功能衰竭。國內相關研究顯示,IgG4-RD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頜下腺、淋巴結和淚腺腫大最為常見[3-4]。本例患者既往有雙側下頜包塊切除史,CT提示縱隔和雙側腋窩多發(fā)腫大淋巴結,符合IgG4-RD的臨床表現(xiàn)。
1.2 腹膜后纖維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RPF主要表現(xiàn)為腹膜后纖維組織增生,是一種臨床少見病,典型組織學特點是病變包繞腹主動脈遠端、髂動脈分支或者包繞鄰近的輸尿管而引起繼發(fā)性尿路梗阻和腎盂腎盞積水。RPF分兩類,特發(fā)性(iRPF)和繼發(fā)性(sRPF),iRPF與自身免疫有關,sRPF常有明確病因,與藥物、感染、腫瘤、外傷、放療及手術等因素密切相關。
iRPF發(fā)病率低,平均發(fā)病年齡在55~60歲,男性略多見[5]。隨著近年對IgG4-RD的進一步認識,發(fā)現(xiàn)部分iRPF與IgG4-RD有相似的病理特點(淋巴細胞浸潤、席紋狀纖維化和閉塞性靜脈炎),故將其歸為IgG4相關性腹膜后纖維化(IgG4-related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IgG4-RPF)[6]。IgG4-RPF被認為是iRPF的一種獨立亞型,目前影像學手段無法明確區(qū)分IgG4-RPF和iRPF,病理學觀察IgG4-RPF病灶內更容易見到閉塞性靜脈炎,IgG4+漿細胞比例更高[7]。
IgG4-RPF影像學表現(xiàn)與一般RPF無本質區(qū)別[8]。RPF典型影像表現(xiàn)為腹膜后包繞血管或輸尿管的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及纖維索條影,病灶多分布于腎門至髂動脈分叉水平,可壓迫輸尿管導致腎積水。少數(shù)病例報道軟組織腫塊影位于直腸周圍及骶前間隙[8],與本例相符合。MR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能顯示部分特異的病理過程。病灶早期纖維組織不成熟,大量炎性細胞浸潤,新生毛細血管及水分含量較多,T2WI對水含量敏感,呈均勻稍高信號,增強呈明顯強化;隨著纖維化進展,中晚期病灶內部膠原纖維明顯增多,炎癥減輕,毛細血管及水分減少,T2WI信號隨之減低,增強掃描強化程度也明顯減低[9]。
1.3 誤診分析及鑒別診斷回顧性讀片分析,發(fā)現(xiàn)忽視了兩個重要的關鍵征象。其一,通過仔細觀察可以在T2WI圖像上找到患者雙側正常卵巢(圖1~圖2),由此可以排除卵巢來源的腫瘤性病變;其二,病灶在脂肪抑制T2WI圖像上信號均勻且偏低(圖1~圖2,圖5),對比淋巴瘤雖然信號均勻,但在脂肪抑制T2WI信號多呈稍高信號;病灶特征T2WI低信號正好反應了其纖維化的過程。病灶平掃和脂肪抑制T2WI信號均勻且偏低,增強掃描動脈期早期即發(fā)生中等程度強化,后期進一步明顯均勻強化(圖6~圖7),推測病變處于活動期。
鑒別診斷主要包括:1)淋巴瘤:腹膜后淋巴瘤較常見,好發(fā)于大血管周圍,呈均質融合性腫塊,出血、壞死、囊變少見。病灶可包繞并推移血管呈現(xiàn)“血管漂浮征”,多伴周圍淋巴結腫大融合。MR平掃呈均勻稍長T1、稍長T2信號,增強掃描多呈輕-中度強化。2)轉移瘤:腹膜后轉移瘤患者大多有原發(fā)惡性腫瘤病史,常多發(fā),信號不均勻,病灶中心容易因血供不足發(fā)生壞死、液化而呈現(xiàn)不均勻稍長/長2、稍長/長T1信號,合并出血可以見到短T1信號,增強掃描多呈環(huán)狀強化。3)神經(jīng)源性腫瘤:常為單發(fā)腫塊,MRI信號常不均勻,富含粘液,T2WI多呈不均勻稍高信號,易發(fā)生粘液樣病及囊變,增強掃描實性部分常明顯不均勻強化,但節(jié)細胞神經(jīng)瘤強化程度較弱。4)炎性假瘤:常表現(xiàn)為單發(fā)腫塊,可發(fā)生于眼眶、肺、四肢、腹盆腔等。發(fā)生于腹膜后者少見,可包繞腹膜后組織如大血管等,與RPF鑒別困難。病灶呈分葉狀或團塊狀,信號多不均勻,呈稍長/長T1、稍長/長T2信號,增強掃描強化方式多樣,確診需要病理活檢。5)平滑肌瘤:腹膜后平滑肌瘤文獻報道較少,但臨床工作中并不少見,好發(fā)于女性。原發(fā)腹膜后平滑肌瘤需要與子宮漿膜下及闊韌帶平滑肌瘤鑒別。病灶多單發(fā),多發(fā)少見。病灶邊緣光滑,質軟,容易變性或合并囊變、壞死等而呈現(xiàn)不均勻信號,T2WI可見到病灶內部分布不均勻的斑片狀或條索狀低信號,類似肌肉低信號,較有特征性。
IgG4-RPF屬于iRPF的一種獨立亞型,臨床少見,病灶多包繞腹部大血管或輸尿管,部分患者血清IgG4水平可有不同程度升高。IgG4-RPF累及盆腔腹膜后間隙及直腸周圍者更少見,容易與其他原發(fā)腹膜后惡性腫瘤及附件來源腫瘤混淆,對其認識不足,易造成誤診。隨著病灶纖維化的進展,磁共振T2WI及脂肪抑制T2WI出現(xiàn)特征性低信號有一定提示意義。若病灶處于早期與其他腫瘤性病變或炎性病變鑒別困難,仍需考慮組織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