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氘
1938年,美國人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萬圣節(jié)。10月30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了根據(jù)H.G.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zhàn)》(1898)改編的廣播劇,主持播音的是后來名垂影史的奧森·威爾斯,逼真的新聞現(xiàn)場感讓上百萬聽眾信以為真,造成大規(guī)模恐慌事件。熟悉科幻史或電影史的讀者肯定都對此事有所了解,筆者在此只補充一點“八卦”:當時大洋彼岸的中國報刊(《申報》《新聞報》《東南日報》等)也對這場惡作劇有所報道。其中,《西風》雜志28期12月號刊登的《星球戰(zhàn)爭》不但較具體地介紹了恐慌情狀——報館、醫(yī)院和警署不斷接到詢問電話;人們紛紛逃難,有人嚇暈、有人在教堂里祈求上帝解救;警員趕回警署準備對抗侵略等等——還補充了“惠爾氏(Orson?Welles)”的致歉和小說家“威爾斯氏”的聲明,同時注意到此事在中國似乎沒有引起多少注意:“上海的華文報都在極偏僻的地位①滑過去了;英文報才稍為詳細一點?!蹲至治鲌蟆愤€做了篇社評,暢論播音檢查的必要?!弊詈蟮贸鋈c結論:
一、美國人廣告本領高明。
二、美國人神經(jīng)質(zhì)。
三、美國人厭惡,不,應該說,畏懼戰(zhàn)爭的窘態(tài)畢露。
這些結論可謂切中要害。1940年,哈德利·坎特里爾出版了《火星來襲》(The?Invasion?From?Mars)一書,探討了廣播這一新型傳媒對大眾行為的影響。11月16日,《燕京新聞》刊文介紹該書,開篇即點出:“宣傳與恐怖,是本世紀的特殊現(xiàn)象”,之后重點介紹了大眾恐慌的原因:有人認為無線電放送的消息比報紙可靠;真實的地名、“專業(yè)人士”的發(fā)言更令人信服;經(jīng)濟不景氣的打擊讓一些人歡迎災難;對戰(zhàn)爭的恐懼讓一些人相信“火星人”其實是德軍,等等(《火星來襲!——星球間的戰(zhàn)爭》)。
如此看來,類似的恐慌事件再度重演并非絕不可能,因此八十三年前的結論仍不無啟發(fā):“不是無線電、電影、報紙或宣傳它們本身能夠制造戰(zhàn)爭與恐怖;而是社會整體的不合所造成的。但是這種情形可以由于人民的判斷能力增加而減小。所以教育為防止恐怖行為的最好辦法?!?/p>
【責任編輯:阿 吾】
①原文用詞,即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