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我不是藥神》,讓大家了解到白血病患者服用的天價藥;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有著一位真正懸壺濟世的“藥神”,將白血病用藥變成普通患者吃得起、用得好的良心藥,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血液學專家王振義。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最為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白血病。1978年王振義開始進行該種白血病研究時,國際上治療的主流方法是化療,但患者化療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
歷經(jīng)8年,王振義閱盡國內(nèi)外所有的參考文獻,嘗試了無數(shù)種方法與藥劑,成功找出治療方法,在國際上首創(chuàng)用國產(chǎn)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旱幼粒細胞白血病,并不斷優(yōu)化治療方案,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應用維甲酸和氧化砷治療此癥,可使患者5年生存率上升至95%。
王振義將腫瘤細胞比喻成自己的孩子有一個變壞了,治療的方式應該是教導他,而不是打死他。他的治療方案一改“殺死腫瘤細胞時損害正常細胞”的療法,引導腫瘤細胞“棄邪歸正”,讓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首個可被治愈的腫瘤。
然而,在王振義找到“特效藥”后,并沒有申請專利,而是希望讓萬千患者都吃得起這種藥。這種被患者稱為“特效藥”的黃色小藥丸,一盒11塊錢,即便是過了30多年,這盒藥也只要290元,還可納入醫(yī)保,而類似的腫瘤治療藥物價格高達萬元以上。
醫(yī)者仁心、大愛無疆。王振義用行動給予“醫(yī)者”最好的詮釋。如今,98歲的王振義依舊遵循著畢業(yè)時的誓言:“余于病患當細心診治,不因貧富而歧視,并當盡瘁科學,隨其進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