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心態(tài)問題,不是個小問題。心態(tài)好不好,對工作有大影響。心態(tài)浮則作風漂、狀態(tài)躁則工作粗,只有知責圖進、知足平和,事業(yè)發(fā)展才能穩(wěn)步向前。
能否保持理性平和心態(tài),是年輕干部成長成才路上的重要考驗。
在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不要有大干快上的沖動,也就是不能不按規(guī)律辦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績。要把這種浮躁心理、急躁心態(tài)都壓下來,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搞現(xiàn)代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年輕干部隊伍心態(tài)培育和健康成長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怎么才能保持好心態(tài)呢?
以更寬的胸襟看待“位”與“為”
位從為來,“有為”是“有位”的前提條件,但不能讓“有位”成為“有為”的追逐目標。一旦政績觀扭曲,必然會在權力欲望、短期利益的驅使下追求表面之“為”。例如:重眼前輕長遠,造勢一時而不是造福一方;重對上輕對下,不負責不擔當,不是拎著“烏紗帽”為民辦事,而是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重升遷輕事業(yè),醉心于留名邀官的小格局,忽視了一域發(fā)展的大事業(yè)。最終在一味求快謀提拔的心理支配下,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走關系”“找門道”上,喪失了底線原則。
放下“名利包袱”才能輕裝上陣,才能真心實意為民辦好事辦實事?!坝形弧敝皇恰坝袨椤钡囊环N結果,“有為”并不能以是否“有位”來衡量。決定人生價值的,從來不是職位的高低,而是真正能夠不朽的立德、立功與立言。“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tài)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chǎn)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這是鄧小平堅定不變的信念,在歷史關頭能夠頂住壓力推動變革。
這也啟示我們的年輕干部,必須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在“為誰創(chuàng)造政績”、“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政績”和“怎樣創(chuàng)造政績”等問題上端正態(tài)度,以真抓實干之“為”爭取為民謀利之“位”。
以更遠的眼光看待“得”與“失”
人生之路并非直線向前,年輕干部的歷練成長也并不總是一帆風順。一旦得失心過重,難免讓心態(tài)在權衡利弊、斤斤計較、盲目攀比中更加焦慮,甚至走向自我否定的境地。
有的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希望組織馬上看見并提拔重用,否則就感覺懷才不遇整日郁郁寡歡,最后自我放棄撂挑子;有的遇到一點磕絆就怨天尤人,認為是領導刻意打壓“穿小鞋”,以至于心理扭曲自我“邊緣化”,成了負能量傳播中心;有的不能容人短、不能見人長,在嫉妒心理支配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
人生的得與失、成長的快與慢,從來不是因一時一事而能夠給出詮釋的。我們既要正確看待個人作為、崗位匹配、組織認可之間的辯證關系,把暫時的“失意”當作考驗,把短期的“失落”看作磨礪,相信組織會公道地對待干部、公平地評價干部、公正地使用干部,主動提升能力素質、涵養(yǎng)境界情懷、扛起責任擔當,作出經(jīng)得起組織考核、人民檢驗的業(yè)績。更要正確看待短期利弊與長期福禍之間的關系,任何得與失、成與敗、福與禍都要拉長時間維度去感悟。
不墜青云之志才能壓倒“躺平”之害,常懷感恩之心必能克服“內卷”之困,積極進取方能終結“擺爛”之態(tài),以肩負“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涵養(yǎng)“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前途和時代大勢,不斷實現(xiàn)個人境界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