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李定富,李玉萍
海南西部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海南儋州 571799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癌前病變,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主要治療原則是針對病因、緩解癥狀、改善黏膜炎癥反應[1]。我國人群基于內鏡診斷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2],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占17.7%[3]。胃黏膜萎縮是容易發(fā)生癌變的病理組織變化,慢性萎縮性胃炎進展為胃癌的概率為0.1%[4],而胃癌是我國最主要的癌癥之一,近5年平均年發(fā)病例數(shù)為68.9萬例,2020年胃癌發(fā)病率、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第3位[5]。
血脂是血清中膽固醇、甘油三酯(TG)和類脂等的總稱,中國成人血脂異?;疾÷矢哌_40.40%[6]。研究提示高血脂是胃癌癌前病變的危險因素[7];慢性萎縮性胃炎作為胃癌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胃黏膜病變程度與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相關,但該研究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且以Hp感染解釋血脂差異原因[8]。本研究旨在采用傾向性評分匹配控制Hp感染等關鍵混雜因素的基礎上,探索慢性萎縮性胃炎本身與血脂的相關性,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積極預防和有效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體檢中心進行無痛胃鏡檢查的420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無痛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14C尿素呼氣試驗、血脂檢測、體格檢查等資料齊全;年齡>18歲。排除標準:無痛胃鏡檢查為其他胃黏膜病變,如瘤或隆起病變性質未定;胃大部切除術后;其他惡性腫瘤。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方法
1.2.1體格檢查 受檢者脫鞋直立后采用身高體重測量儀分別測量身高(精確到0.1 cm),體重(精確到0.1 kg),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身高2。
1.2.214C尿素呼氣試驗 受檢者純凈水送服14C尿素膠囊1粒,靜坐20 min后,通過防倒吸吹氣管向集氣瓶內勻速吹氣1~3 min,集氣瓶由紫紅色變?yōu)闊o色時停止吹氣,標記編號后待測。采用HUBT-01Hp測試儀對標本進行檢測,向集氣瓶內加入稀釋閃爍液4.5 mL,加蓋密封,待氣體溶解于稀釋閃爍液后置于測試儀測量室進行標本檢測,當標本中14C的每分鐘衰變(DPM)≥100時,判定受檢者為Hp感染陽性,當DPM<100時,判定為Hp感染陰性。
1.2.3血脂檢測 取受檢者空腹靜脈血5 mL,血液標本在1~2 h內離心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TG、總膽固醇(TC)、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正常范圍分別為TG:0.00~1.70 mmol/L;TC:0.00~5.80 mmol/L;HDL:0.90~2.19 mmol/L;LDL:2.07~3.10 mmol/L。
1.2.4無痛胃鏡檢查 由經驗豐富的內鏡醫(yī)師對受檢者進行無痛胃鏡檢查,根據木村-竹本分型對慢性胃炎萎縮的范圍、程度進行評價,基于無痛胃鏡診斷結果將慢性胃炎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組和慢性萎縮性胃炎組。
2.1傾向性評分匹配前后研究對象特征比較 本研究共納入慢性胃炎患者420例,根據胃鏡診斷結果分組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組81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組339例。傾向性評分匹配前,兩組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萎縮性胃炎組Hp感染陽性率、年齡、BMI均大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將Hp感染、年齡、BMI、性別4個變量作為混雜因素進行傾向性評分匹配后,共78對研究對象成功匹配,匹配變量在組間分布均衡,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傾向性評分匹配前后研究對象特征比較[n(%)或
2.2基于傾向性評分匹配的慢性胃炎患者血脂比較 慢性萎縮性胃炎組TG水平高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1),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組TG水平在正常范圍,而慢性萎縮性胃炎組高于正常范圍最大值;TC、HDL、LD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基于傾向性評分匹配的慢性胃炎患者血脂比較
2.3TG的影響因素分析 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德賓-沃森檢驗結果為2.062≈2,各變量間相互獨立,且各變量方差膨脹因子均小于5,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最終構建的線性模型有統(tǒng)計學意義(F=8.119,P<0.001,R2=0.213),其中BMI、慢性萎縮性胃炎是TG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TG的影響因素分析
2.4不同Hp感染情況的慢性胃炎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不同Hp感染情況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與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在性別、年齡、BMI中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p感染陰性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TG水平高于正常范圍最大值且高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8);而Hp感染陽性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TG水平卻與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22),見表4。
表4 不同Hp感染情況的慢性胃炎患者各項指標比較[n(%)或
有研究提示,年齡、性別是影響血脂的重要因素[6],此外,隨著BMI升高,患者發(fā)生血脂異常的概率也隨之升高[9];Hp感染也是血脂異常的獨立預測因子,可影響機體脂代謝[10];有研究表明,上述4項指標同樣影響慢性胃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11]。目前,臨床關于傾向性評分匹配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血脂的關系的報道較少。本研究基于傾向性評分匹配探索了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血脂的關系,主要考慮到組間的混雜因素的分布不同,需要對兩組患者共有混雜因素進行平衡。因此,選擇上述4項指標作為混雜因素匹配,以減少其對研究結果的干擾。
血脂異常俗稱高脂血癥,即指血清中TC和(或)TG水平升高,根據臨床分類可以分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混合型高脂血癥、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4類[6]。本研究中傾向性評分匹配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TG水平高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且高于正常范圍最大值;線性回歸分析也支持慢性萎縮性胃炎與TG水平有關,與陳志恒等[8]研究結果一致。有研究指出,胃息肉患者血清TC水平高于非萎縮性胃炎患者,HDL-C水平高于非萎縮性胃炎患者[12],但本研究在控制Hp感染、BMI等因素后未觀察到類似結果,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本研究僅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影響機體TG水平,增加高甘油三酯血癥的風險。
在慢性胃炎進程中,重度萎縮性胃炎組胃泌素水平低于非萎縮性胃炎組,且24 h平均pH值升高[13];36.4%的慢性胃炎患者胃排空明顯減緩[14];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較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也呈下降趨勢[15];以上證據均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存在胃內環(huán)境改變、胃動力功能異常、胃內關鍵酶改變、胃神經內分泌激素調節(jié)改變,而這些因素在胃內脂質消化過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16],可影響脂質后續(xù)的吸收和代謝,可能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引起TG水平異常的重要原因。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與Hp感染共存,Hp感染影響血脂水平已有研究證實[17],胃炎本身與血脂的關系因而常被忽略。本研究中結果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本身對機體TG水平有明顯影響,Hp感染陰性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TG水平高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閻巍等[18]研究顯示,胃癌患者血清中TG水平高于健康人群,與胃癌的發(fā)病風險相關,且TG水平升高多見于臨床分期較早的患者,據此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作為胃癌癌前病變,患者在治療中除了重視Hp感染外,同時關注高TG水平預警對慢性胃炎的有效治療和胃癌的積極預防可能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慢性萎縮性胃炎與TG水平有相關性,慢性胃炎患者的防治應注意監(jiān)測TG水平??刂骑嬍澈透纳粕罘绞绞歉深A血脂異常的基礎措施,對慢性胃炎的改善也有重要意義,但降低血脂水平能否改善胃黏膜狀況仍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研究對象均來自一家三甲醫(yī)院,為單中心病例對照研究,缺乏代表性;飲食習慣是影響慢性胃炎和血脂的重要混雜因素,由于未獲得相關數(shù)據進行匹配,可能存在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