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大學的那一天,我滿懷期待地走進了宿舍,盼望著拋棄過去,開始新的生活。在小地方待了18年的我,對大城市的燈紅酒綠既好奇又不敢接近,感覺自己不配,但是又想讓自己配得上?;蛟S是受這種心理的影響,我差不多活成了舍友的“跟班”。
舍友的處事方式遠超出我的認知。大約是家境很好,舍友給班上同學隨手送出的都是從國外代購的昂貴化妝品。我一方面害怕自己收不到舍友的禮物,顯得我不合群;另一方面又害怕收到禮物,因為我既不化妝,又要尋找等價的東西回給她,以免欠人情。
校內的奶茶店有優(yōu)惠活動,舍友想找人拼單,便來尋我。我其實并沒有多么想喝,但是又暗示自己喝一杯也沒事,便裝作若無其事地換掉拖鞋跟著舍友去店里拿奶茶。當她坐在椅子上讓我去排隊時,我想著她買我拿是很合理的,就自然地上前去了。店員很忙,排隊的人也很多,我報了好幾次號碼都沒拿到奶茶,舍友極不耐煩地指責我速度太慢。
有一次我一時興起,想找人拼三人份的漢堡套餐,先找了認識的朋友,再找了熟識的同學,最后才找了舍友。這種潛意識的排名暗暗地點醒了我,我也自然平靜地接受了舍友無數(shù)次的嫌棄與拒絕。
我時常以為是自己的忌妒心理在作怪,可是舍友的處事方式確實總讓我覺得不舒服。朋友建議我轉宿舍,我猶豫了很久,最終實在受不了活得越來越奇怪的自己,還是找輔導員換了一間宿舍。
新舍友和我并沒有一見如故,但是我們意外地聊得來。我的分享欲復蘇。我這才想起,曾經的我也是一個熱愛生活、喜歡做各種瑣碎事情的人,卻一度深陷消費主義的沼澤,被負面情緒束縛住雙手雙腳。好在陷得不深,我的自救意識推動著我緩慢地爬了出來。
我不再著眼于物欲,也終于能夠體悟新舍友分享給我的一個詞——“配得感”。這個詞的意思是,堅信自己能夠得到或配得上某些東西。我學著改掉扎根在潛意識里的自我否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切實所需,給自己更多積極的鼓勵和心理暗示。
想起鄧紫棋的歌:“差不多的姑娘/追逐差不多的漂亮/她們差不多的愿望/牽著她們鼻子方向……差不多的你/差不多的我/差不多的她/差不多的傻/聽著差不多的廢話?!蔽以浘褪沁@樣的差不多姑娘。
我曾經被虛榮、自卑捆綁,人生一度和著歌的旋律接著唱:“差不多姑娘/都土生土長/在有毒的土壤/差不多都曾對鏡子里的自己失望/差不多都遺忘/沒有武裝的模樣/這差不多的癥狀夸張。”
幸好,我終于走出“差不多”的迷霧,沒有隨波逐流,順利躲開了糖衣炮彈,拯救了自己。
(本刊原創(chuàng)稿件,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