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我國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奠基人。他開了我國克隆技術的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為國爭光
1930年,童第周在親友的資助下,遠渡重洋到比利時留學,跟隨著名生物學家勃朗歇爾教授學習。當時,很多外國學生看不起中國人,覺得中國是弱國,中國人都很笨。為此,童第周下定決心要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為國爭光。
有一次,勃朗歇爾教授帶著學生們做剝離青蛙卵外膜的實驗。這項實驗的難度非常高,勃朗歇爾教授嘗試了多年也沒有成功。令人意外的是,童第周成功地將青蛙卵的外膜完整剝離了!勃朗歇爾教授欣喜萬分,連聲稱贊:“童第周真行!”
其實,這是童第周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他天天在實驗室里認真練習,幾千次的實驗早已讓他的手比繡花姑娘的手還靈巧。
童第周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中國人并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認為難辦的事,我們中國人經(jīng)過努力,一定能辦到。
昂貴的解剖鏡
1934年,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后,童第周回到祖國開展胚胎學研究工作。胚胎學研究離不開解剖鏡,可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上哪兒去弄解剖鏡呢?為此,童第周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一天,童第周興沖沖地告訴夫人葉毓芬,說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寶貝。夫人問:“什么寶貝?”“我見到了一臺解剖鏡,還是雙筒解剖鏡!”童第周忍不住高聲說?!霸谀膬??”夫人也激動起來——解剖鏡是進行胚胎學研究最主要的儀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實驗了!
“在鎮(zhèn)上的舊貨攤上?!蓖谥芤贿吇卮?,一邊拉著夫人出門。兩人高高興興地來到舊貨攤,看見一臺舊的雙筒解剖鏡擺在那兒,似乎在向他們招手。
上前一看標價,夫婦倆都吃了一驚:居然要幾萬元!
“這么貴?能不能便宜點?”
“不行,這是好東西。一分錢一分貨,我這里不講價?!?/p>
沒辦法,他們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了。
然而,夫婦倆心里始終忘不了那臺解剖鏡。他們下定決心:為了科研,這臺解剖鏡非買不可!后來,夫婦倆向親友借錢,還變賣了家里的首飾和衣服,終于湊夠了錢,買回了那臺解剖鏡。
克隆技術先驅(qū)
早在克隆羊“多利”出現(xiàn)之前,童第周就已經(jīng)在1963年利用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了一條雌性鯉魚。后來,童第周開始嘗試在不同物種之間進行異種核移植。童第周想知道,如果將金魚的受精卵細胞質(zhì)和鯽魚的遺傳物質(zhì)組成全新的魚卵,會孵化出什么樣的魚。
于是,童第周每天早早起來做實驗,他常常坐在解剖鏡前,小心翼翼地給細小的魚卵“動手術”,一干就是四五個小時。助手們已是腰酸背疼、饑腸轆轆,可童第周仍在忘我地工作。
一天,兩天,三天……這些魚卵慢慢地長大,奇跡出現(xiàn)了:用這種方法培育的320條幼魚中,居然有106條長成了人們從沒見過的怪魚——有著金魚那樣肥大的頭部和豐滿的軀干,渾身也披著金光閃閃的鱗片,但脫去了金魚那條優(yōu)雅華麗的“紗裙”,換上了像鯽魚那樣利落的單尾。
這種既具有金魚特征,又具有鯽魚特征的怪魚的誕生,標志著人類在生物遺傳學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們被命名為“童魚”。童第周的這項成果開了我國克隆技術的先河,震驚了全世界。童第周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克隆之父”。
(實習編輯:藍泳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