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與嗶哩嗶哩聯(lián)合出品的中式奇幻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在元旦一上線,就頻上熱搜,眼下在B站的播放量已超過1.7億,引發(fā)廣泛關注。無論是紙媒還是網(wǎng)媒,乃至前不久的上海兩會上,《中國奇譚》都成為熱議話題之一。
饒有意味的是,剛剛過去的2022年,乃是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也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65周年。中國百年動畫史上,“上美影”創(chuàng)作出《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三個和尚》《天書奇譚》《黑貓警長》《葫蘆兄弟》《大耳朵圖圖》……這些中國美術(動畫)片,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也引起世界矚目,相關獎項拿到手軟。
在這“紀念百年”之際,有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禮物呢?《中國奇譚》來了!這組作品既有傳統(tǒng)文化的“皮相”,更有“中國魂”的精神內核。它并不片面追求所謂高精尖的制作技術,而是回歸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與風格。這些寓言式的“故事新編”,既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又努力把現(xiàn)代人的生活、職場、親情等情感共鳴點融入進去,讓觀眾從不同角度找到當代生活或精神的“在場感”。正是中國奇譚故事背后的當代觀照,撥動了觀眾的心弦。
除了內容的豐富多樣和天馬行空,《中國奇譚》在畫風上也特色鮮明,各短片導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運用水墨、剪紙、素描、CG等多種美術風格和制作手法,積極探索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中式與西式的結合,合力完成對中國美學的多視角呈現(xiàn)。在中國動畫傳統(tǒng)的傳承與拓新上,交出了一份比較完美的答卷。
這是一個“亮相式再啟程”的姿勢,它比紀念會、研討會、慶典禮都更具意義。如今,主創(chuàng)者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這組作品讓觀眾和網(wǎng)友們由衷贊嘆:這就是中國動畫該有的樣子。無論是美譽還是過譽,《中國奇譚》至少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自信。當然,單靠這樣一部具有實驗性質的動畫作品是遠遠不夠的,中國動畫產業(yè)的繁榮還需要更多優(yōu)秀作品源源不斷地出現(xiàn)?,F(xiàn)在斷論《中國奇譚》已然扛起中式美學復興的大旗或許為時過早,但它確實給這個行業(yè)提供了一個范本和可以進步的方向,光憑這一點,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先給它打氣,為它吶喊。
《中國奇譚》既意外又不意外的走紅,背后的邏輯是:一批中國動畫創(chuàng)作者以新時代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探索,以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墨守成規(guī),不故步自封,提取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結合現(xiàn)代審美語境的趨向,努力打造本土的文化符號,確立中國動畫的世界身份。正是他們的文化自覺,才促成了這次向中國動畫百年、動畫前輩們的華麗致敬,用“亮相式”開啟了新征程。
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奇譚》的主創(chuàng)們在“爆款”面前,仍舊具有一份清醒的認識:不要急著談“文藝復興”,我們只在做實驗和探索。確乎如此,當下之時,人們更該思考,如何堅守民族風格的藝術自覺,以匠心打造更優(yōu)秀的過硬作品,形成國產動畫特有的風格體系。當然,從短片入手,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一步一個腳印,誠然是穩(wěn)健的腳步,但更遠大的抱負應該是讓中國動畫真正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局面,風格各異,長短兼具,多元發(fā)展,盡皆風流。
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美好前景,需要中國動畫創(chuàng)作者們的共同努力。延及其他文藝樣式,又何嘗不是如此?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