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婕
摘 要:本研究以“任務投入量假設”為理論依據(jù),編制了針對西藏班高中生的校本閱讀材料,以廣東省某中學高一年級西藏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6周的實踐研究,結果表明該校本閱讀材料有效促進了西藏班高中生的詞匯附帶習得。
關鍵詞:西藏班;英語;詞匯附帶習得
作者簡介:楊婕,廣東省中山市實驗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應用語言學。
詞匯是高中英語教學的根基,貫穿英語學習全過程?!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高中學生需要掌握3000-3200個單詞,但新教材及高考改革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需要掌握更多的詞匯才能應對高考的競爭。筆者所執(zhí)教的一個班級為西藏班,班級所有的學生均來自西藏自治區(qū),大多數(shù)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面對高中階段急劇增加的詞匯量,很多學生仍然依靠之前機械的學習方式,單詞記憶效果差。因此,如何幫助西藏班高中生以及其他基礎薄弱的學生有效掌握詞匯是值得一線教師研究的問題。
一、理論依據(jù)及相關研究
“詞匯附帶習得”一詞由Nagy、Herman和Anderson在1985年提出,他們研究了兒童習得母語詞匯的方式,認為兒童通過在有意義的語境中接觸母語,從而獲得大部分母語詞匯。 之后,Krashen將這一術語應用到二語習得領域。許多研究者一致認為,當學習者進行其他認知活動,如閱讀、聽力、口語和寫作時,詞匯附帶習得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副產(chǎn)品”,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在于理解上下文的含義,而不是生詞。
“任務投入量假設”(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是由Laufer和Hustijn在2001年提出的,該假設認為閱讀任務的投入量指數(shù)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需求、查找和評估?!靶枨蟆笔侵笇W生在閱讀過程中為了理解句子的含義,需要弄懂某些詞的意思?!安檎摇笔侵笇W生試圖通過查詞典或另一種權威方法(如問老師)來理解生詞的詞義?!霸u估”則指比較某一詞和其他詞的異同,或該詞的特定含義與其他含義,或與其他詞的搭配以確定能否正確地使用該詞。 ?Laufer和Hustijn用“投入量指數(shù)”對以上三個因素進行了量化,指數(shù)分為三個等級。0表示任務中缺乏某個因素; 1表示任務中出現(xiàn)某個因素,但強度一般; 2表示某個因素在任務中出現(xiàn)的程度為強?!巴度肓考僭O”認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投入量高的任務比投入量低的任務更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詞匯附帶習得。
許多研究者認為閱讀是促進學習者詞匯附帶習得的有效途徑并對任務投入量以及詞匯附帶進行了研究。國外方面如Krashen,Nation,Huckin & Coady, Hulstijn&Laufer,Kim和Keating進行了相關研究。國內(nèi)方面,蓋淑華、武衛(wèi)、吳建設、周榕、趙龍武、李辛等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上述研究幾乎完全或部分地證實了任務投入量假設,但大多數(shù)研究的對象是大學生,他們只是所有的英語學習者中的一部分,而西藏班高中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群體之一,他們的詞匯附帶習得情況也應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此外,上述研究大多是實證研究,如何將研究結果進一步落實到教學過程并沒有體現(xiàn)。
筆者前期以西藏班高中生為被試進行了相關的實證研究,基于研究結果,筆者編制了供本校西藏班學生使用的校本閱讀材料并應用于教學實踐。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筆者任教的廣東省某中學高一年級西藏班學生,共42人。
(二)研究工具
1. 校本閱讀材料。為了探討任務投入量對西藏班高中生的英語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筆者前期進行了實證研究:將高一年級西藏班學生分為三組,分別為抄寫例句組、翻譯例句組和造句組,每組被試閱讀相同的文章并完成相同的閱讀理解選擇題,之后根據(jù)分組完成三項不同投入量的閱讀任務,即抄寫例句、翻譯例句和造句。完成閱讀任務后,筆者在被試不知情的情況下對他們進行詞匯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翻譯例句組與造句組的詞匯測試成績均顯著高于抄寫例句組,但翻譯例句組與造句組之間的詞匯測試成績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閱讀理解+翻譯例句以及閱讀理解+造句均能有效促進西藏班高中生的英語詞匯附帶習得。
基于前期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筆者編制了供西藏班高中生使用的校本閱讀材料。具體做法如下:從近五年的高考真題以及優(yōu)質(zhì)模擬題的閱讀理解A篇至C篇中選題,按照難易程度分為初級版、中級版和高級版,分別供高一、高二和高三的西藏班學生使用。每一個版本再進一步細分為A版和B版。其中A版的內(nèi)容為閱讀理解+翻譯含有目標詞的例句,B版的內(nèi)容為閱讀理解+用目標詞造句。編制好之后,A版或B版的選擇由教師根據(jù)西藏班學生的學情來確定,也可由西藏班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2. 目標詞。每篇文章均有6個目標詞,筆者在文本中對目標詞加粗,并在文章后提供中文注釋。
3. 詞匯測試卷。用于前測和后測,前測和后測為相同的50個詞,這50個詞為閱讀材料中的目標詞。兩次測試中的單詞順序不同,寫對一個詞計1分,滿分為50分。
三、研究步驟
(一)詞匯前測
筆者從108個目標詞中隨機抽取50個詞,對學生進行目標詞的前測。
(二)校本閱讀材料用于實踐階段
由于筆者所教的高一年級西藏班學生整體英語基礎薄弱,所以該班統(tǒng)一使用初級A版的閱讀材料。筆者以2022年新高考1卷的真題為例,介紹筆者所教的高一年級西藏班的校本閱讀材料A版的內(nèi)容及實施情況。
閱讀下篇短文,從每題所給的A、B、C、D四個選項中選出最佳選項。
Grading Policies for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Grading Scale
90-100, A; 80-89, B; 70-79, C; 60-69, D; Below 60, E.
Essays (60%)
Your four major essays will combine to form the main part of the grade for this course: Essay 1 = 10%; Essay 2=15%; Essay 3= 15%; Essay 4 = 20%.
Group Assignments (30%)
Students will work in groups to complete four assignments (作業(yè)) during the course. All the assignments will be submitted by the assigned date through blackboard, our online learning and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
Daily Work/In-Class Writings and Test/Group Work/Homework (10%)
Class activities will vary from day to day, but students must be ready to complete short in-class writings or tests drawn directly from assigned readings or notes from the previous class' lecture/discussion, so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careful notes during class. Additionally, from time to time I will assign group work to be completed in class or short assignments to be completed at home, both of which will be graded.
Late Work
An essay not submitted in class on the due date will lose a letter grade for each class period it is late. If it is not turned in by the 4th day after the due date, it will earn a zero. Daily assignments not completed during class will get a zero. Short writings missed as a result of an excused absence will be accepted.
grading policy 評分政策 ? ? ? ? ? ?essay ?n. 論文
combine ?v. (使)結合 ? ? ? ? ? ? ?course ?n. 課程
complete ?v. 完成 ?adj. 完整的 ? submit ?v. 提交
vary ?v. 不同;變化 ? ? ? ? ?additionally ? adv. 此外
due date ? 到期日 ? ? ? ? ? ? excused absence 因故缺席
1. Where is this text probably taken from?
A. A textbook. ? ? ? ? ? ? B. An exam paper.
C. A course plan. ? ? ? ?D. An academic article.
2. How many parts is a student's final grade made up of?
A. Two. ? ? B. Three. ? ? ?C. Four. ? ? ?D. Five.
3.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submit an essay one week after the due date?
A. You will receive a zero. ? ?B. You will lose a letter grade.
C. You will be given a test. ? ?D. You will have to rewrite it.
翻譯下列句子:
1. Your four major essays will combine to form the main part of the grade for this course.
2. Students will work in groups to complete four assignments (作業(yè)) during the course.
3. All the assignments will be submitted by the assigned date.
4. Class activities will vary from day to day.
5. Additionally, from time to time I will assign group work to be completed in class.
6. An essay not submitted in class on the due date will lose a letter grade.
該篇文章的目標詞共6個,分別為combine、complete、submit、vary、additionally和due date,為了避免被試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目標詞上,筆者把包括目標詞在內(nèi)一共10個詞進行加粗,并在文本后提供注釋。筆者每周二、四、六各給學生發(fā)放一篇閱讀材料,并要求他們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一共持續(xù)6周時間,共計完成18篇閱讀任務,每篇閱讀材料中含有6個目標詞,共計108個目標詞。
(三)詞匯后測
后測的內(nèi)容與前測相同,但調(diào)整了詞匯的順序。
(四)訪談
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以了解該校本閱讀材料對詞匯附帶習得的有效性。
(五)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分析
筆者將詞匯前測與后測的分數(shù)進行登記,并運用SPSS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從而對前測和后測的結果進行更為科學的比較。
四、結果與分析
筆者對詞匯前測和后測的分數(shù)分別進行了正態(tài)性檢驗,結果顯示詞匯前測和后測的分數(shù)均呈正態(tài)分布(p=0.336;0.387)(見表1)。
圖1至圖4的直方圖和Q-Q圖顯示了詞匯前測和后測分數(shù)的分布情況,從直方圖可以看出,兩次測試的分數(shù)均呈現(xiàn)“中間高,兩邊低”的分布趨勢;從Q-Q圖可以看出,兩次測試的分數(shù)均圍繞平均值上下波動。
由表2可知,詞匯前測的平均分為7.14,標準差為4.182。詞匯后測的平均分為24.76,標準差為9.504。后測的平均分比前測高出17.62分,說明經(jīng)過6周的教學實踐,運用該校本閱讀資料能對西藏班學生的詞匯附帶習得產(chǎn)生促進作用。
為了更加科學地對比前測分數(shù)與后測分數(shù)的差異,筆者運用配對樣本t檢驗將前后測的分數(shù)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詞匯前測與后測的分數(shù)存在顯著差異(t=-15.326, p=0.000),后測的分數(shù)顯著高于前測(見表3)。說明使用該校本閱讀材料能顯著提高西藏班學生的詞匯量、提高詞匯附帶習得效率。
參與訪談的學生表示,該校本閱讀材料對他們的閱讀理解及詞匯積累非常有幫助,他們在練習閱讀理解的同時也順帶積累了詞匯,這種方法比單純背詞匯表更加有趣、更加高效,經(jīng)過6周的學習,他們的詞匯量得到大幅提升,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生詞障礙變少,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更加自信。
五、結語
本研究將任務投入量假設應用于教學實踐,基于前期研究得出的結論設計具有區(qū)分度和針對性的校本閱讀材料并開展實踐研究,有效促進了西藏班高中生的詞匯附帶習得,顯著提高了西藏班學生的詞匯量,值得一線教師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Nagy W, Herman P, Anderson R. 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s[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85(2):233-253.
[3]Schmidt R. Deconstructing consciousness: in search of useful defini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J]. AILA Review, 1994(11):11-26.
[4]Laufer B, Hulstijn J H.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