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嬌,劉建華,宋帥華,王慧
泰興市中醫(yī)院婦產科,江蘇泰興 225400
原發(fā)性痛經屬于女性群體常見的多發(fā)病,即無器質性病變但在經期或經期前后產生的周期性、陣發(fā)性、痙攣性疼痛,嚴重時可放射至大腿內側、腰骶部,甚至可造成患者暈厥,對患者健康及身心狀態(tài)均存在明顯不利影響[1-2]。對本病患者,西醫(yī)多予止痛藥物治療,布洛芬緩釋膠囊為常用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不適,但長期療效欠佳,且存在一定不良反應風險[3]。中醫(yī)將女性痛經分為了寒凝血瘀、氣血虛弱、氣滯血瘀等類型,多因感受寒涼導致,治療時以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為基礎治療原則[4-5]。少腹逐瘀湯為《醫(yī)林改錯》中經典方劑,能夠活血化瘀、溫經止痛,故考慮以其為基本方進行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的治療[6]。本研究選擇泰興市中醫(yī)院2021年2月—2022年4月收治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85例,以隨機對照的研究方式分析了予少腹逐瘀湯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收治的85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2例,均為女性,年齡18~35歲,平均(27.54±2.18)歲;病程0.5~12年,平均(5.28±1.04)年。觀察組43例,均為女性,年齡18~35歲,平均(27.81±2.25)歲;病程0.5~13年,平均(5.31±0.98)年。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申報醫(yī)院醫(yī)學倫理批準。
納入標準:均經問診、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等確診;寒凝血瘀型;認知正常;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患者生殖系統(tǒng)結構、功能異常;未遵醫(yī)囑擅自使用其他藥物者;未按治療方案用藥者;臨床資料缺失者;依從性極差者。
對照組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國藥準字H31022720;規(guī)格:0.3 g)鎮(zhèn)痛。從經期前1 d開始用藥,2次/d,0.3 g/次,用藥3 d。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少腹逐瘀湯治療。在月經來潮前4 d開始用藥,1劑/d,水煎后取汁300 mL,分早晚溫服,連用10劑。少腹逐瘀湯基本方:蒲黃、赤芍、川芎、當歸、延胡索各9 g,五靈脂6 g,小茴香1.5 g,干姜、沒藥、肉桂各3 g。另根據患者癥狀加減用藥,疼痛劇烈可加琥珀3 g、制乳香6 g;小腹寒冷加炙桂枝9 g;腹脹腹痛加木香9 g,腰膝酸軟加杜仲、續(xù)斷各10 g;經量過少加桃仁、紅花各9 g。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①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臨床治愈:患者在月經期間未發(fā)生疼痛、腰酸、墜脹感等,痛經癥狀改善90%,停藥3個月未見復發(fā)。顯效:疼痛、腰酸等基本消失,痛經癥狀改善70%~90%;有效:癥狀減輕,痛經改善30%~69%;無效:痛經改善不足30%或加重??傆行?1-無效率。
②兩組患者證候積分與疼痛評分比較。證候積分主癥小腹痛,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9分;經量少、行經不暢、畏寒、帶下量多,則分別計0~3分,總分0~21分。疼痛采用視覺模擬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價,分值0~10分,即分數與疼痛程度呈正比。
③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于治療前后采用流變測試儀檢測紅細胞壓積、血小板粘附率、血漿黏度、全血黏度水平比較。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證候積分、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原發(fā)性痛經患者的證候積分、VAS評分均得到明顯改善,且觀察組評分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與VA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與VAS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42)觀察組(n=43)t值P值治療后(2.45±0.79)*(1.32±0.54)*7.715<0.001證候積分治療前15.18±3.12 15.06±3.07 0.179 0.859治療后(7.49±2.25)*(4.28±1.17)*8.280<0.001 VAS評分治療前5.84±1.27 5.91±1.30 0.251 0.802
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紅細胞壓積、血小板粘附率、血漿黏度、全血黏度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42)觀察組(n=43)t值P值治療后14.22±2.43(7.68±1.12)*15.996<0.001紅細胞壓積(mPa·s)治療前56.82±6.84 57.15±6.90 0.221 0.825治療后52.10±5.76(37.62±4.91)*12.483<0.001血小板粘附率(mPa·s)治療前48.15±5.36 48.22±5.41 0.060 0.9524治療后46.85±4.38(28.11±4.05)*20.488<0.001血漿黏度(%)治療前1.86±0.12 1.89±0.13 1.105 0.272治療后1.82±0.13(1.41±0.11)*15.710<0.001全血黏度(%)治療前14.98±2.52 15.06±2.48 0.148 0.883
原發(fā)性痛經好發(fā)于青年女性,西醫(yī)認為其發(fā)生與子宮內膜合成、前列腺素釋放增加相關,該類因素可通過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影響子宮供血,導致子宮血管痙攣,進而刺激疼痛神經元,導致痛經[7-8]。對本病患者,西醫(yī)多予鎮(zhèn)痛藥物治療,布洛芬緩釋膠囊則為常用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疼痛,但僅為對癥治療,停藥后病情容易反復,治愈率低,長期療效不佳[9]。隨著中醫(yī)藥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在婦科領域應用不斷增加。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可歸為“行經腹痛”范疇,《金匱要略》中指出,行經腹痛有虛證、有實證,實證因寒滯、血滯、熱滯、氣滯導致,虛證則由氣虛、血虛導致[10-11]。寒凝血瘀型屬于臨床常見原發(fā)性痛經證型,如長期處在寒冷之地或感受寒邪,可傷于下焦,客于胞宮,寒濕阻絡,血瘀不暢,進而可導致疼痛。故對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可采用化瘀散寒止痛之方治療[12-13]。而就該次研究使用的少腹逐瘀湯來看,該方屬于《醫(yī)林改錯》之中的經典方,方中五靈脂和蒲黃可活血化瘀,配合川芎、延胡索、赤芍、沒藥可在增強活血化瘀作用同時,養(yǎng)血調經;另選擇干姜、小茴香與肉桂為佐藥,可溫陽散寒、祛風止痛。諸藥共使,共濟活血化瘀、溫經散寒之功[14-15]。另結合患者癥狀加減用藥,能進一步加快患者的康復。
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少腹逐瘀湯治療后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95.35% vs 73.81%)(P<0.05),說明在少腹逐瘀湯的應用可改善患者痛經癥狀。劉小純[16]研究中,予少腹逐瘀湯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95.0% vs 82.5%)(P<0.05),與本次結論一致。本次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4.28±1.17)分、VAS評分(1.32±0.54)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聯用少腹逐瘀湯可進一步減輕患者疼痛。鞏陽等[17]研究中,46例痛經患者予少腹逐瘀湯治療后,證候積分(5.30±3.40)分、VAS評分(1.65±1.21)分(P<0.05),也佐證了該方案能改善患者癥狀與疼痛。中醫(yī)血瘀與現代醫(yī)學血液流變學狀態(tài)密切相關,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血瘀的改善。治療后觀察組紅細胞壓積(37.62±4.91)mPa·s、血小板粘附率(28.11±4.05)mPa·s、血漿黏度(1.41±0.11)%、全血黏度(7.68±1.12)%,均低于對照組(P<0.05),則提示該方案可調節(jié)患者血壓流變學指標,能改善血瘀狀態(tài)。原因在于,蒲黃能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huán);肉桂、當歸可擴張血管,增加子宮血流量,改善凝血功能,故而可較好的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陳卓[18]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紅細胞壓積(38.92±5.51)mPa·s、血小板粘附率(27.97±3.05)mPa·s、血漿黏度(1.37±0.52)%、全血黏度(7.75±1.18)%,均低于對照組(P<0.05),也說明少腹逐瘀湯能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
綜上所述,對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湯治療能促進患者癥狀改善,治療后疼痛更輕微,且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