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坤 張軍平
阮士怡(1917—2020),第二屆國醫(yī)大師,從事中醫(yī)內科學醫(yī)療、教學、科研工作70年。現(xiàn)將阮士怡治療耳鳴的經驗方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典型醫(yī)案
患者,女,44歲,2014年6月12日初診。訴耳鳴伴眩暈1年?;颊?年前患突發(fā)性耳鳴,呈高音調,耳部堵塞感、脹悶不適,伴眩暈,勞累、饑餓后加重,平日性情急躁易怒,發(fā)作時以右耳明顯。患者曾于2013年10月15日檢查聽覺功能正常,前庭功能檢查示:后半規(guī)管高頻功能減退。后給予針灸、中藥治療,處方以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類,未見明顯緩解。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5年余,否認冠心病、高血壓等病史,平素血壓偏低。末次月經2014年5月26日,周期28天,月經先期6天左右,行經3天,量中等,有血塊。血壓:80/55毫米汞柱。耳鳴,呈高音調,耳部堵塞感、脹悶不適,伴眩暈,納可,寐后易醒,口甜,二便調。舌暗紅、苔薄黃,脈沉細。
診斷:(心腎陰虛、膽火上炎型)耳鳴。
方藥:黨參10克,天冬10克,五味子10克,葛根15克,女貞子20克,墨旱蓮15克,鹿銜草10克,川芎10克,地龍15克,茜草10克,酸棗仁30克,合歡花10克,甘草6克。7服,每日1服,水煎服。
6月19日二診:耳鳴癥狀較前減輕,時耳鳴如蟬、頭暈,每于勞累后耳堵、頭暈明顯,納可,夜寐差、易醒,二便可。舌暗、苔少,脈沉細。血壓:90/60毫米汞柱。
診斷:(心腎陰虛、氣血不足兼血瘀型)耳鳴。
方藥:炙黃芪20克,阿膠15克(烊化),銀杏葉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百合15克,女貞子20克,墨旱蓮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地龍15克,甘草6克。7服,每日1服,水煎服。
6月26日三診:耳鳴癥狀較前明顯減輕,偶于夜間耳鳴持續(xù)性發(fā)作,耳部堵悶感,伴頭暈,聽高音頻后有不適,汗出,納可,夜寐欠安,大便不成形。舌暗紅、苔薄黃,脈沉細。血壓:90/60毫米汞柱。
診斷:(心腎陰虛、氣血不足兼血瘀型)耳鳴。
方藥:黨參10克,麥冬10克,炙鱉甲30克(先煎),三棱10克,莪術10克,川芎10克,刺五加10克,沙苑子10克,女貞子20克,墨旱蓮15克,地龍15克,蟬蛻6克,甘草6克。
上方對癥加減,繼服3個月余,耳鳴癥狀明顯緩解,急躁易怒情緒、低血壓及月經先期癥狀亦隨之逐漸改善,經期3~5天,經量可,血壓維持在90~100/60~70毫米汞柱。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均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