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慧
【摘 要】英語學習活動觀,即以活動為核心組織和實施英語教學的理念,它強調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實踐運用,重視學生的遷移創(chuàng)新與個性表達,以學生真實的學習行為及活動體驗,促進他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本文聚焦主題意義與讀寫整合,就如何以學習活動深度解讀文本、深化讀寫整合、促進意義表達進行了探究,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實現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扎根與生長。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 主題意義 讀寫教學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英語主題式讀寫教學,是落實英語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基本保障?;顒邮怯⒄Z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與發(fā)展,大部分英語教師都已經形成“玩中學”“用中學”的教學共識。只是,筆者在觀摩一些教師的英語課堂教學時,仍發(fā)現不少教師設計與開展的學習活動存在諸多問題。如很多教師在開展學習活動時,不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空有活動之名,卻無探究之實,學習活動存在形式化的問題。還有的教師缺乏對單元內容的整體把握、對文本內容的深度解讀,導致活動之間存在“零散化”的問題,不利于學生高階思維與學習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那么,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如何設計學習活動,將英語學習活動觀從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真正實現在活動中學習英語、在活動中應用英語、在活動中創(chuàng)造英語呢?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英語教學實踐,或許是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黑土壤”。在本文的教學探索中,筆者將鎖定讀寫教學,聚焦主題意義,就如何落實學習活動觀、發(fā)展學生閱讀素養(yǎng)、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分享幾點教學經驗。
一、聚焦主題意義,深度解讀文本
深度解讀文本是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邏輯起點,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原點。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過于依賴教材與教參,對于文本的解讀停留在“內容層面”“知識層面”,缺乏基于主題意義的深度解讀,導致學習活動呈現出“零散化”“隨意化”“標簽化”的狀態(tài)。還有的教師在開展學習活動時,習慣了“想當然”的教學模式,想到什么活動,就“信手拈來”,活動與活動之間缺乏嚴謹的邏輯關系與緊密的意義關聯。為了有效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建立單元教學意識,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文本進行深度解讀、意義整合,在創(chuàng)造性重組和拓展中促進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與實踐,提高學習活動的整體性。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從What、Why、How三個維度,充分發(fā)掘文本的主題意義、主要內容、文本結構、語言特征以及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多維度理解與把握文本。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6這一單元時,筆者考慮到本單元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教材中Story time板塊和Fun time板塊主要從動物、運動、城市、名勝古跡等方面介紹了澳大利亞和英國這兩個國家,旨在幫助學生了解這兩個國家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在Story time板塊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聚焦“an interesting country”這個教學話題,圍繞“How can they know about Australia?”“What will they find?”這兩個關鍵問題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對澳大利亞展開意義探究活動。
Task:About Australia.
Cities:_____________, Melbourne.
Weather: warm and sunny.
Interesting animals:
Interesting sport:
Others: 516 parks for plants and animals.
在這個閱讀過程中,筆者既關注學生探究方式的指導,又關注學生的閱讀過程,引導學生借助學習單,為澳大利亞這個國度設計個性明信片。同時,引導學生在合作閱讀的過程中主動回答“If we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se countries, what can we do?”“Do you think Australia is an interesting country?”這兩個問題。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聚焦主題意義,營造出沉浸式的閱讀氛圍,并以活動指向閱讀與寫作的有機整合,在深度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鎖定核心問題,將閱讀過程轉化為核心問題的解決過程。
二、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融入寫作訓練
讀寫的意義融合,需要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在主題式的讀寫實踐中,教師要重視活動的真實性,要能在自然的語言情境中融入寫作訓練,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表達方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積極探尋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聯,要能在閱讀過程中深度挖掘,并基于教學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寫作訓練,將語言知識點的教學轉化為具體的情境表達,幫助學生從語言輸入逐漸過渡到語言輸出,培養(yǎng)學生的句段意識,為學生的寫作實踐做好鋪墊。在設計閱讀活動中,教師不能局限于語言知識點的理解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要能引導學生透過內容“學表達”,探究作者是如何把事物介紹清楚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意識,提高學生的建構能力。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4 Seeing the doctor這單元時,筆者在Story time板塊的教學中,在while-reading板塊設計了“我的病歷單”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Su Hai病歷單的基礎上,幫助Mike完善自己的病歷單。
Task: Think and write.
I have a
I cannot
I should not
I should in the morning and before bedtime.
在這個活動的基礎上,筆者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還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To fight with the virus, what should/shouldnt we do? We should...We shouldnt...”,通過讀寫整合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句段意識,為課后的寫作實踐奠定基礎。
在主題式的讀寫整合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建立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聯,要有意識地在閱讀教學中融入指向寫作實踐的讀寫訓練,以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文本的結構特點以及語言特點,在目的明確的句段練習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出,扎實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實現由閱讀向寫作的平穩(wěn)過渡。
三、搭建讀寫平臺,促進真實表達
從閱讀到寫作,其實就是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真實的寫作任務,幫助學生將閱讀中所習得的表達方法,以“寫”的形式展現出來,以此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真實性,提高學生語用實踐的準確性。在活動設計中,教師要深耕主題意義,搭建讀寫平臺,以讀后續(xù)寫、讀后創(chuàng)寫等形式,轉化寫作形式,建立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的真實表達。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3 Asking the way這一單元的Checkout time板塊時,筆者在Story time板塊的回顧中創(chuàng)設了“To be a warm-hearted child”的情境,引導學生幫助新同學——Victory,借助地圖從學校出發(fā)到中山公園。
She can take the
She can get on and
Then go along
She can see ZhongShan Park
在這個讀寫活動的設計中,筆者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語境,引導學生借助學校地圖,以多種交通工具、多種出行方式的形式,設計從學校到中山公園的路線。在課后作業(yè)的設計中,筆者設計了“How do we get to...?”的項目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學習單中的一處景點,并設計合理的路線圖。
Task:Choose one place and show the way.
You can take
You can get on and get off
Then go along the street for
You can see on your
...
在這個作業(yè)設計中,筆者采用了項目實踐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做項目”的過程中,以自主、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到項目實踐中,選擇本小組感興趣的市內景點,并結合導航軟件及交通工具,如公交路線圖、地鐵路線圖等,自主設計合理的路線圖,以情景展示、小組匯報的形式,呈現小組項目成果。在這個讀寫活動中,筆者重視活動形式的創(chuàng)新,并深化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的整合,優(yōu)化了主題意義下的單元作業(yè)形式,進一步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
總之,英語學習活動觀能夠架起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間的橋梁,深化學生對主題意義的學習與探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將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落實到單元解讀、文本理解、目標制訂以及課堂設計中,以活動觀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學生的個性表達,扎扎實實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讀寫活動的設計中,教師要以主題為內核,將活動有機串聯在一起,以具有關聯性、層次性、進階性的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從閱讀逐漸走向寫作,從有效輸入逐漸走向意義表達,真正體現學習活動的教學價值,發(fā)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