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認識小翎老師
小翎老師原名劉小玲(“小翎”是她發(fā)表兒童文學的筆名),一級作家,編審,小翎文學坊創(chuàng)辦人、導師,廣東省小作家協(xié)會文學導師。從中學時期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出版兒童文學著作六部,曾五次在“廣東兒童文學評獎”中獲獎。并獲廣東新人新作獎、秦牧散文獎、冰心圖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是廣東省首屆優(yōu)秀點燈人。
今天,我們來談談“文體轉(zhuǎn)換”。什么是“文體轉(zhuǎn)換”呢?就是把一種文體轉(zhuǎn)換成另一種文體,比如把一首詩變成一篇記敘文、散文,把一篇小故事變成戲劇等。
文體轉(zhuǎn)換是小學階段要掌握的一種寫作方法。掌握這種方法,我們就可以編課本劇,就可以把一首只有28個字的古詩變成一篇300字的作文。聽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難呢?其實這是有方法的。
第一步:讀懂原文。
文體轉(zhuǎn)換也是“改編”的一種。但無論怎么改,我們都應該先要讀透、讀懂原文。如這篇作品講了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哪種主題思想?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么?這些在改編前都要先弄清楚。
第二步:“增”和“減”。
如果把一首詩改編成一篇故事或散文,就要增加內(nèi)容;如果把一篇散文或一個故事改編成一首詩或一個劇本,就要刪減內(nèi)容。這里,我們著重談“增”。
舉個例子,將杜牧的《清明》進行文體轉(zhuǎn)換。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小詩,一個生僻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都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至極,毫無經(jīng)營造作之痕。音節(jié)十分和諧圓滿,景象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yōu)美、興味隱躍。但由于詩歌講究語句精煉、短促,所以言精而意深。如果改成文章,我們就可以展開來寫,盡情鋪陳,把詩中每一個字的意思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第一句交代情景、環(huán)境、氣氛。
一、讀懂。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古代是個大節(jié),有家人團聚、祭祀掃墓、游玩等習俗。雨紛紛:飄飄揚揚,雨下個不停,渲染讓人不開懷的氣氛。
二、增。場景描寫:除了描寫天氣,也可以增加描寫詩人沒有寫到的社會場景,如田野、樹木等。
第三步:挖。
就是要深挖詩中文字背后蘊涵的內(nèi)容,如人物的生活背景,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等。
增+挖:“路上行人欲斷魂”——人物出場。這是一位出行的人,他為什么出行呢?他穿著什么衣服?拿著什么?表情怎么樣?他剛干完什么事,準備去哪里?他的心情是“欲斷魂”,他為什么傷心呢?
第四步:想象。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為什么忽然想要尋找酒家呢?這時,我們就要展開想象了,想象這位行人發(fā)生了什么事?他準備怎么辦?我們可以加入一些心理和動作描寫。
加+想象:如何擺脫這種“欲斷魂”的心境??吹接腥诉^來了,這人是誰?想象他們之間的對話——哪里可以喝酒?這時,我們也注意到,詩的情緒從悲轉(zhuǎn)向歡,有美麗的風景,有美酒喝。我們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牧童騎著牛在雨中行走的景象,想象遠處杏花村飄揚的“酒旗”,想象詩人走進杏花村的故事。
讓我們來看看三年級的同學,是怎樣把這首28個字的千古名詩變成一篇散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