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江娥 王靜秋 王艦 ?,摤?/p>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不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且病程長,易反復,對患者身心健康均具有較強危害[1]。目前臨床對于結核病患者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在長期藥物治療過程中,會出現(xiàn)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甚至發(fā)生耐藥,同時由于結核病的傳染性,患者易受到歧視和排斥,從而較易產生負面情緒,對于治療產生嚴重影響。臨床研究顯示,在結核病治療過程中,提高患者的自律性和自我效能能夠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況,提高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促使治療效果的提升[2]。結核病的治療一般包含院內治療和出院后居家治療,因此探究一種能夠提高患者自律性和自我效能的管理模式勢在必行[3]。基于此,本研究將常規(guī)管理作為對照,通過對比分析患者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在結核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結核病的治療管理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
1.一般資料:使用Cochran公式計算本次研究需要的樣本量。公式為:樣本量=[置信區(qū)間2×肺結核發(fā)病率×(1-發(fā)病率)]/E2,其中E為誤差幅度。選擇95%的置信區(qū)間,誤差幅度設為1%,結合安徽省2020年肺結核發(fā)病率約為43.81/10萬[4],計算后得到樣本量為103,按脫落率15%計算,本研究需納入118例樣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參照入組標準選擇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5月24日在安徽省胸科醫(yī)院住院的118例結核病患者,按入院日期交替分組為觀察組62例(實施個案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生活管理等關愛與支持管理干預)和對照組56例(接受常規(guī)護理)。研究過程中因失訪、中途自動退出等原因,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脫落4例和5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如: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疾病類型)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準號:K2021-020)。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
2.納入標準:(1)根據(jù)癥狀表現(xiàn)、胸部CT掃描、實驗室檢查等綜合診斷為結核病(初、復治均可),符合《WS 288—2017肺結核診斷》[5];(2)年齡范圍:18~65歲;(3)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3.排除標準:(1)語言功能不正常,不能溝通者;(2)合并心理、精神類疾病的患者;(3)危重癥且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者;(4)正在參加其他實驗項目者。
4.剔除標準:(1)因各種因素影響,中途自愿退出者;(2)研究過程中死亡者;(3)突發(fā)病情變化或轉科者。
二、研究方法
(一)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結核病管理模式進行治療和護理工作。
1.病情觀察:患者入院后,密切觀察患者每日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詢問患者是否有發(fā)熱、咳嗽、咳痰及咳血情況,若癥狀比較嚴重應及時通知主治醫(yī)生進行干預治療。
2.藥物指導:護理人員根據(jù)藥物使用方法,正確指導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在服藥過程中叮囑患者相關注意事項,例如乙胺丁醇、利福平等需空腹服用,避免出現(xiàn)誤服或者其他情況。
3.健康教育:以口頭講解的方式,為患者介紹結核病的致病原因、治療過程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告知患者正確咳嗽和咳痰方式,不可隨地吐痰,要保持個人清潔衛(wèi)生。
(二)觀察組在常規(guī)管理的基礎上開展患者關愛與支持管理
1.成立關愛與支持護理小組:組織1名護士長、1名心理師和數(shù)名責任護士成立專業(yè)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組員在入組后需接受護理技能培訓,包括科學評價工具的使用、結核病治療知識、溝通技巧、心理狀況分析能力等,以保證護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小組嚴格按照患者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路徑對結核病患者進行管理。
2.個案管理: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開展一對一護理管理,首先為患者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定期記錄治療和護理過程;其次在開展護理前采用自律性評估量表等工具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評估,結合患者的病情、臨床資料等針對性開展個性化護理。
3.延續(xù)護理:(1)用藥宣教:出院時個案管理護士再次對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等進行評估,并加強宣教;在出院1個月時根據(jù)患者檔案開展家庭訪視,了解患者出院后治療和生活狀況,評估患者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狀況,并進行問卷回訪調查,對評估結果予以詳細記錄。(2)健康宣教:出院后,患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等網(wǎng)絡平臺了解結核病及其他疾病的防治知識;同時責任護士會在1個月后開展電話隨訪及上門隨訪,并在隨訪過程中對患者加強健康宣教,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合理進行飲食,在疾病好轉后,適時開展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3)心理支持:出院后開展護理服務過程中,需要保持熱情溫和的態(tài)度,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溝通,以縮短護患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若患者存在負面情緒,可通過溝通交流等方式,引導患者傾訴內心壓力,予適當安慰和勸導,同時可針對引起負面情緒的因素開展針對性疏導;此外,回訪護士可同家屬一起鼓勵支持患者積極面對治療,從精神上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勵,讓患者感受到關心和支持。(4)生活護理:肺結核屬于傳染性疾病,應重視環(huán)境管理,避免發(fā)生交叉感染,指導患者合理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通風環(huán)境,為患者提供一個優(yōu)質的家庭環(huán)境;同時指導患者攝入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類、蛋類、牛奶等,以補充營養(yǎng)、提高免疫力;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體育鍛煉,加快病情康復;此外,指導患者規(guī)范日常行為,避免疾病傳播。(5)醫(yī)院、社區(qū)、家庭聯(lián)動的延續(xù)護理:個案管理護士將患者檔案轉至患者所居住社區(qū)的工作站,社區(qū)同時開展隨訪工作,包括對患者服藥、居家隔離、復診情況的監(jiān)督和追蹤,對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進行評估,若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需開展簡單處理干預,并做好藥物指導、健康宣教、生活指導等工作,例如:不定期在社區(qū)組織開展結核病健康宣傳講座,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同時,家屬需要配合護理人員開展工作,記錄患者的居家生活情況,督促患者正確用藥,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心理、生理等方面的變化,及時予以幫助。若患者出現(xiàn)不適情況,應及時回院就診治療。在訪視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患者的情緒和健康狀態(tài),鼓勵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以形成出院后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三元聯(lián)動的延續(xù)護理管理模式。
三、觀察指標
(一)隨訪指標
研究者于入院時和出院后1個月隨訪護士上門隨訪下列指標:自律性、自我效能、生命質量。
1.自律性:采用王增鑫[6]研究中制定的肺結核自律性測量量表在患者入院時和出院后1個月評估患者的自律性,該量表共包含4個維度,分別為信息獲取、依從性、隔離控制、日常生活管理,共計30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自律性越高。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效度良好,各維度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在0.701~0.803,總體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74,各維度的重測信度在0.728~0.913,總體重測信度為0.929。
2.自我效能:采用酈桂青等[7]根據(jù)自我效能相關理論結合結核病治療管理所制定的肺結核患者自我效能量表在入院時和出院后1個月評估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該量表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評估,包含日常生活、健康行為、遵醫(yī)行為3個維度,共計12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分數(shù)與自我效能水平成正比,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02,重測信度為0.806,信效度較高。
3.生命質量:采用肺結核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LICD-PT)分別在入院時和出院后1個月評估患者的生命質量狀況,該量表共包含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3個領域,共30個條目,以及特異模塊的12個條目,特異模塊包括呼吸道癥狀、全身癥狀、藥物不良反應、特殊心理4個側面內容。趙旭和任劍穎[8]研究表明,QLICD-PT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shù)均>0.7,總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8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護理滿意度
參考何秀萍[9]研究中所應用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制定滿意度調查表。在出院時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心理疏導、護患溝通、健康教育、服務質量、個人管理,滿分為100分,其中90~10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方弘等[10]研究中對于類似護理滿意度量表開展了信效度檢驗,發(fā)現(xiàn)該量表內容效度為0.882,各條目內容效度為0.727~1.000,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50,重測信度為0.820,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四、統(tǒng)計學處理
一、兩組患者的自律性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自律性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在信息獲取、依從性、隔離控制、日常生活管理4個領域的自律性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自律性評分
二、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評分對比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行為、遵醫(yī)行為的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出院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3個領域的自我效能評分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評分
三、兩組患者的QLICD-PT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QLICD-PT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特異模塊(包括呼吸道癥狀、全身癥狀、藥物不良反應、特殊心理4個側面內容)4個領域的生命質量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評分
四、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98.28%)明顯高于對照組(88.2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52,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一、患者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能夠提高結核病患者的自律性
近年來,因環(huán)境污染和其他因素等導致我國結核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結核病可在任何時期和任何年齡段發(fā)病,其中肺結核最常見,患者可有乏力、盜汗、午后低熱、身體消瘦,同時伴咳嗽、咳痰、咳血等癥狀[11]。結核病患者需要接受長期的藥物治療,治療過程包含了院內治療階段和院外治療階段,在患者癥狀改善后或痰液檢測轉陰后仍需要堅持用藥,而在院外治療階段護理人員無法時刻監(jiān)督患者按時用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多數(shù)患者會在癥狀好轉后不規(guī)律用藥,甚至停止用藥,也致使結核病患者的復發(fā)率較高。因此,為保證疾病的有效治療,避免疾病反復發(fā)作而致耐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尤為重要。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以專業(yè)的醫(yī)療團隊與社區(qū)、家庭聯(lián)合為患者提供關愛和支持醫(yī)療服務的新型管理模式,不僅注重院內的全方位治療和護理管理,同時也將管理重心延伸到院外,以保證患者的康復[12]。本研究結果也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入院時的自律性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在信息獲取、依從性、隔離控制、日常生活管理4個領域的自律性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也表明,相較于常規(guī)管理模式,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能夠為患者提供全面優(yōu)質的健康宣教,針對患者實際狀況開展口頭宣教、發(fā)放健康手冊、播放相關視頻、案例講解等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健康認知水平,有助于患者了解結核病的治療過程,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同時通過院內密切的病房巡視,能夠指導和督促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提升自律性。王秀芬等[13]研究結果也表明,開展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后,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認知水平,提高其依從性,通過科學、系統(tǒng)的管理措施能夠讓患者深入了解疾病治療的遠期預后,以持續(xù)正向引導,幫助患者保持積極的治療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遵醫(yī)行為和日常生活習慣,從而提高患者的自律性,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二、患者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能夠提高結核病患者的自我效能
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還充分聯(lián)動了社區(qū)醫(yī)院和患者家庭,通過在醫(yī)院、社區(qū)、家庭三者間建立互動關系,能夠將管理延續(xù)到社區(qū)及家庭中,從而形成院前、院內、院后的全流程護理服務模式。在此管理模式下,患者院后居家治療期間,也能夠及時接受到社區(qū)的定期隨訪,以評估患者的康復情況,并予以個性化指導,同時家屬的密切關注和日常監(jiān)督,也能夠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服藥狀態(tài)、健康生活習慣,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從而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入院時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行為、遵醫(yī)行為的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3個領域的自我效能評分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值均<0.05)。此結果也表明,開展關愛與支持管理能夠幫助患者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行為習慣,提高其遵醫(yī)行為,有助于培養(yǎng)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曹金秋等[14]研究中也指出,結核病患者的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具有密切關聯(lián),通過護理人員開展健康宣教、心理疏導,以及家屬的密切陪護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幫助患者增強自我意識,結果與本研究相符。
三、患者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能夠提高結核病患者的生命質量
結核病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甚至生命質量。而關愛與支持管理能夠通過科學的評估工具了解患者的實際心理狀況,并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和社會支持,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況,提高治療依從性。同時通過醫(yī)院-社區(qū)-家庭共同開展治療管理服務,讓患者感受到關愛與支持,能夠在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同時,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對于患者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兩組患者入院時的QLICD-PT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特異模塊4個領域的生命質量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賈彥梅和張慧芳[15]研究結果表明,為結核病患者提供個性化心理治療能夠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況,有助于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狀態(tài),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與本研究結論相符。
四、患者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能夠提高結核病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以臨床常規(guī)護理檢驗來看,常規(guī)護理對于結核病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提升有限。而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能夠以患者為中心,以滿足患者需求為目的開展護理服務,充分將關愛與支持理念滲透進護理服務中,能夠保證護理服務的主觀感受,從而對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分析本研究護理滿意度水平也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98.28%)明顯高于對照組(88.24%)(P<0.05)。此結果也表明,通過關愛與支持管理為患者提供全面、優(yōu)質的關愛和支持服務,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張巧[16]在其研究中也指出,支持性心理護理能夠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通過家屬和醫(yī)護的關心、鼓勵和支持能夠讓患者找到社會歸屬感,從而有效改善心理狀況,提高治療依從性,促進預后[17],改善生活質量,有助于護理滿意度的提升,結論與本研究高度一致。
綜上所述,患者關愛與支持管理模式能夠幫助結核病患者改善心理狀況,有效提升患者健康認知水平,增強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自律性和自我效能,改善患者院后的生命質量,提升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較高。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葉江娥:研究實施、撰寫和修改論文;王靜秋:提出設計方案、數(shù)據(jù)收集與復核;王艦:實施研究、數(shù)據(jù)收集、量表整理、出院后隨訪;桑瑩瑩:數(shù)據(jù)審核、指導論文撰寫及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