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賢慧
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因其才華與人格流傳后世,許多人把他們奉為偶像,成為其鐵桿粉絲。殊不知,偶像也有自己的偶像,甚至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gòu)成了詩人圈中單向的崇拜鏈。
蘇軾在詩詞書法等方面的成就均臻于一流,可謂全能型選手。同時,他為官造福百姓,為人曠達(dá)樂觀,對美食制作還頗有心得,因此,他一直是人們爭相崇拜和喜愛的對象,坐擁粉絲無數(shù)。
全民偶像蘇軾也有自己崇拜的對象。
南宋文學(xué)家羅大經(jīng)曾言“本朝士大夫多慕樂天(白居易),東坡尤甚”。
蘇軾欣賞白居易淡泊平和的處世態(tài)度,兩人都曾多次被貶,故而蘇軾能與樂天惺惺相惜。
作為白居易的粉絲,蘇軾也非?!氨M職”。多次自比樂天,“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作注美言道:雖然自己比不上樂天,但也可以和他一樣享受閑適的生活呀!不僅自比,還強(qiáng)行要求他人“我似樂天君記取”,“他時要指集賢人,知是香山老居士”。同時,蘇軾還多次化用白居易的詩歌,如:“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歸處是吾鄉(xiāng)”化用白居易的“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男神就是男神,即使化用也能不露痕跡,渾然天成。
宋人喜愛的白居易也有自己鐘情的詩人,那就是晚唐李商隱。
白居易的詩歌淺切平易,但李商隱作詩愛用典故,以晦澀著稱,且李商隱比白居易小41歲,看似毫無交集的兩人,為何白居易會崇拜李商隱?
答案只有一個——才華。
李商隱雖為后生,但是作詩典麗精工,極具創(chuàng)造力,寫下了驚艷無數(shù)人的詩句: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diǎn)通。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即使白居易當(dāng)時已名滿天下,也忍不住向李商隱“遞上膝蓋”。白居易去世之前,更是點(diǎn)名要李商隱為自己撰寫墓志銘,可見他有多么看重李商隱。
才華橫溢的李商隱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杜甫。
別人盲目追星,李商隱則是努力向偶像看齊。
杜甫的七律組織嚴(yán)密,跳躍性極大,能夠做到變化莫測而不離規(guī)矩。李商隱向杜甫學(xué)習(xí)的就是這嚴(yán)密而跳躍的七律。
同時,李商隱跟杜甫一樣,都憂國憂民,使他能夠與杜甫在心靈上得到感應(yīng),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達(dá)到“渾”的境界。
作為粉絲的李商隱,自然會極力贊揚(yáng)杜甫的詩文,認(rèn)為杜甫與李白的才氣大體相當(dāng),天、地、人和世間萬象都在他的筆下得到展現(xiàn)。
公元744年,未能考上進(jìn)士的杜甫,在洛陽遇到被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此時,李白已經(jīng)紅得發(fā)紫,杜甫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兩位中國詩壇上的頂尖人物就這樣見面了,聞一多說這是“青天里的太陽與月亮走碰了頭”。
從此之后,杜甫對李白念念不忘,成了他的鐵桿粉絲,為偶像寫下無數(shù)詩篇,如《贈李白》(二年客京都)和《贈李白》(求來相顧尚飄蓬)。
還有表示無時無刻不在想念李白的詩歌:
春天想你:
《春日憶李白》
冬天想你:
《冬日有懷李白》
天黑了想你:
《天末懷李白》
喝酒時想你:
《飲中八仙歌》 (李白斗酒詩百篇)
夢里還是想你:
《夢李白二首》
送別朋友也想你: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想和你去找朋友玩耍: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通過這些詩,可以看到,杜甫在追星路上真正做到了“為你寫詩,為你靜止”。甚至在李白被流放時,杜甫仍然站出來為李白吶喊: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dú)憐才。
——《不見》
李白偶爾也會想起這位弟弟,并親自寫過幾首詩贈與杜甫,即《戲贈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和《沙丘城下寄杜甫》。
謝靈運(yùn)、謝安、陶淵明經(jīng)常在李白詩歌中被提及,李白還動不動對他們表真心。除了以上三位,他追得很厲害的還有一位,那就是孟浩然。
在李白的筆下,孟浩然已然是那窗口的一抹白月光。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正在全國各個景點(diǎn)打卡,走著走著就來到了洞庭湖和襄陽一帶,而襄陽就是孟浩然的故鄉(xiāng),兩人同游黃鶴樓后,李白為偶像寫下千古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此后一別,李白仍對孟浩然念念不忘:“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狈g過來就是:偶像就是一座我無法逾越的高山,李白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除此之外,李白還寫有《春日歸山寄孟浩然》《淮南對雪贈孟浩然》《游溧陽北湖亭瓦屋山懷古贈孟浩然》等詩??傊褪菫槊戏蜃铀鶅A倒。
孟浩然本有濟(jì)世之志,奈何時運(yùn)不濟(jì),在40歲那年進(jìn)京趕考,不幸落第,黯然離開長安時,誰都沒有聯(lián)系,就單單給王維留下一首詩。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dāng)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yīng)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孟夫子在這首詩中感嘆知音太少,能夠了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只有王維一人!言辭坦率,情感真摯,盡是對王維的關(guān)切和珍重。
孟浩然與王維早年都曾有濟(jì)世之志,在后半生中都選擇了隱居,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兩人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熱衷描寫山水風(fēng)光和田園生活,在詩歌中也透露出相似的隱逸心態(tài)。
“平生誰見重,應(yīng)只是王維”(《過孟浩然舊居》),正是王維的“見重”,讓孟浩然待之與他人不同,可見孟浩然對王維的欣賞與喜愛根源于才氣、性情相投。
轉(zhuǎn)了一圈,沒想到王維成了最終贏家。
以“詩佛”著稱的他,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更以一己之力將盛唐的山水田園詩推向更高一層。開元前期,山水詩主要出自南方,到王維手里,北方雄偉的山川風(fēng)貌才得以充分展示。
不僅是詩歌題材的開拓,更有詩歌技巧的加持。蘇軾曾贊王維的詩歌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作詩時能吸收繪畫技巧,充分利用色彩展現(xiàn)意境兩渾的境界。同時,將禪趣與詩情結(jié)合,使山水之美顯露在永恒的空靜之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或許,王維也擔(dān)得起最后的贏家。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