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丹,李小香,梁柳靜,張隆鑫,王 煒
(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 廣東廣州510000)
結(jié)直腸癌(CRC)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截至2020年,全球新發(fā)CRC病例為193.16萬人[1]?,F(xiàn)階段對CRC患者治療及預后存在一定難度,其原因在于CRC屬于惡性腫瘤,部分患者因心理素質(zhì)差、經(jīng)濟壓力大、疾病認知水平低等影響,缺乏治療信心及疾病不確定感,導致治療效果不佳[2]。目前,對CRC患者主要以根治性手術(shù)治療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療效,但因此種手術(shù)方式取代了部分患者的自主排泄功能,患者無法控制氣體、腸內(nèi)容物的排放,需長期使用造口袋對排泄物進行收集,不僅對患者生活水平及日常行動造成嚴重影響,還極易使患者產(chǎn)生自卑、抑郁等負性情緒,從而降低患者希望水平而影響預后,為提升CRC患者治療及預后效果,及時對患者采取干預措施具有重要作用[3]。隨著積極心理學的日漸興起,積極心理干預在臨床中的應用逐漸廣泛,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4]。另外,時效性激勵式護理給予患者及時、可靠的肯定與鼓勵,使患者在社會支持、身心健康等方面獲得良好的狀態(tài)。2020年4月1日~2022年5月31日,我們對51例CRC患者實施時效性激勵式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干預,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107例CRC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CRC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北京)》[5]中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者;②年齡≥18歲者;③意識清醒,可進行正常交流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者;②存在認知、聽力、視力等障礙而無法順利交流者;③生存期<3個月者。將2018年1月1日~2020年3月31日收治的56例CRC患者為對照組,男30例(53.57%)、女26例(46.43%),年齡39~72(55.13±5.46)歲;受教育程度:小學7例(12.50%),初中21例(37.50%),高中及以上28例(50.00%);DUKES分期[6]:A期(腫瘤位于黏膜層)4例(7.14%),B1期(腫瘤穿透肌層,無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12例(21.43%),B2期15例(26.79%),C1期(腫瘤侵及肌層,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9例(16.07%),C2期(腫瘤穿透腸壁,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11例(19.64%),D期(遠隔臟器轉(zhuǎn)移)5例(8.93%);有無造瘺:有15例(26.70%),無41例(73.30%)。將2020年4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51例CRC患者為觀察組,男27例(52.94%)、女24例(47.06%),年齡38~71(54.27±5.54)歲;受教育程度:小學6例(11.77%),初中19例(37.25%),高中及以上26例(50.98%);DUKES分期:A期3例(5.88%),B1期11例(21.57%),B2期13例(25.49%),C1期9例(17.65%),C2期10例(19.61%),D期5例(9.80%);有無造瘺:有12例(23.50%),無39例(76.5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及時對患者采取治療措施、進行CRC相關(guān)知識講解,解答患者問題;對情緒不穩(wěn)定者采取心理疏導及針對性護理措施,連續(xù)干預4周。
1.2.2 觀察組 實施時效性激勵式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如下。①護理人員:選取經(jīng)驗豐富且工作年限≥5年的護理人員參與本次干預。②情感激勵:采用個性化的積極心理干預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告知患者繼續(xù)維持自身愛好并為其提供眾多成功案例,讓患者對未來充滿信心;護理人員采用生命意義療法進行干預,重點針對患者因疾病或術(shù)后產(chǎn)生的無望感、無助感等消極情緒,減少癌癥及治療帶來的生活改變,生命意義療法鼓勵患者對個人生命中的重要經(jīng)歷進行回顧,讓患者充分表述內(nèi)心想法與感受,緩解負性情緒,讓患者對生命產(chǎn)生新的認知,找到個人生命意義所在;護理人員在干預過程中需觀察周圍信息如家人團聚、子女孝順等,讓患者保持愉快舒暢的心情。③需求激勵:當患者主動向護理人員詢問疾病知識時,護理人員應進行表揚與肯定,并采用圖片、文字等形式進行講解,讓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疾病。④利益激勵: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以經(jīng)濟角度闡述配合治療的積極作用及康復訓練的益處,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到快速康復的重要性,包括減少治療與護理費用、節(jié)省時間、早日恢復正常工作及生活等。⑤每個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解答患者疑問,詢問并囑患者定期復診。連續(xù)干預4周。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信心: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兩組干預前、干預4周后治療信心進行評價,包括10個指標,每個指標分值范圍為1~4分,總分40分,其中治療信心<20分為低、20~29分為中、30~40分為高,分數(shù)越高表示治療信心越高。②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7]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4周后希望水平進行評價,主要包括12個指標,每個指標分值范圍為1~4分,總分48分,希望水平<23分為低、23~35分為中、36~48分為高,分數(shù)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③疾病不確定感:采用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UIS)[8]對兩組干預前、干預4周后疾病不確定感進行評價,包括不明確性、不可預測性、缺乏信息、缺乏澄清4個維度,共31個指標,每個指標分值范圍為1~5分,總分160分,其中疾病不確定感水平≤74.7分為低、74.8~117.4分為中、117.5~160.0分為高,分數(shù)越高表示不確定感越強。
2.1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信心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信心比較[例(%)]
2.2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比較[例(%)]
2.3 兩組干預前后MUI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MUIS評分比較(分,
據(jù)2020年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òu)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CRC死亡病例達93.52萬,在惡性腫瘤中占第2位且呈逐年上升趨勢[9]。CRC是一種具備多種致病機制的疾病,涉及基因、遺傳、體細胞等多種因素,其發(fā)病機制復雜,由飲食習慣、遺傳性、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引起[10]。目前,對CRC治療主要采取手術(shù)切除,在一定程度上手術(shù)及圍術(shù)期各類診療措施對患者身體或心理造成沖擊,若未得到安全有效的圍術(shù)期護理,可能造成患者術(shù)后疼痛程度加重、住院時間延長、心理負擔加重等情況,進而對CRC患者術(shù)后社會適應能力產(chǎn)生影響。另外,對心理承受能力較低者及時進行情緒排解與心理疏導。其原因在于:在治療過程中受疾病、治療過程及術(shù)后不良反應的影響,部分軀體功能產(chǎn)生障礙導致患者身心發(fā)生改變,易產(chǎn)生悲傷、懷疑、消極等情緒與自殘、自殺等不良行為;另一方面原本的社會身份被替代為患者角色,在角色轉(zhuǎn)變過程中患者不適應角色帶來的改變,害怕周圍朋友、家人及陌生人歧視自身疾病而對未來產(chǎn)生強大的不確定感,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因此,采用時效性激勵式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干預對CRC患者進行護理非常重要[11]。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治療信心、希望水平均優(yōu)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提示采用時效性激勵式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干預可提升患者治療信心與希望水平。從積極心理學角度而言,心理健康又稱積極心理健康,不僅包括無心理問題還包括自身素質(zhì)與力量的增強[12]。本研究采用積極心理干預,通過希望療法、積極情緒表達法等多種方式,對患者進行積極心理干預以緩解負性情緒,使患者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13]。有研究顯示,晚期卵巢癌患者依從性及自我效能感得到顯著改善,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似,進一步證明時效性激勵理論在臨床中應用效果佳。時效性激勵式護理通過結(jié)合行為改造理論與內(nèi)容激勵理論,改善患者對自身疾病與生活的看法,滿足身心需求從而增強治療信心與提升希望水平。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兩組MUIS評分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采用時效性激勵式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有研究表明,激勵式護理更適用于治療信心不足或治療配合不佳者,在惡性腫瘤中應用率高。時效性激勵式護理通過行為、語言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激發(fā)患者信心并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干預,在改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同時,提升治療積極性,為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與預后情況提供幫助,加之積極心理干預對患者情緒的干預,生存希望、治療態(tài)度、疾病認知等多方面得到顯著改善,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但由于本研究所用樣本量較少,存在一定結(jié)果誤差,后續(xù)將通過增加樣本量等進一步探究。
綜上所述,采用時效性激勵式護理聯(lián)合積極心理干預,可提升CRC患者治療信心與希望水平同時改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