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若白駒過隙。我認識陳林快20年了。
那天,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電話那頭的聲音很年輕、很激動,甚至有些顫抖。他說他是寶應縣望直港鎮(zhèn)中心小學的副校長,叫陳林,想申報我主持的省重點課題“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性評價研究”的子課題,加盟研究團隊。我被他的真誠、熱情打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
后來,我從寶應縣教研員劉詠春主任那里得知:陳林是一個“很要求進步的人”,他不停地思考,而且總喜歡“折騰”,如果能有一個課題研究,或許會讓他“折騰”得“上路子”一點。于是,我便帶上了這個“素未謀面”的、愛“折騰”的小老師。
沒想到,這一帶帶出了驚喜。陳林嚴格執(zhí)行總課題組的規(guī)范研究要求,積極成立研究團隊,撰寫開題報告。或許是第一次參加課題研究,他的研究顯得有些稚嫩。但我看到他確實是真的在做研究,而且是一種沉浸式的研究。他把自己的語文課作為研究對象,緊扣“發(fā)展、評價”兩個關(guān)鍵詞,積極探尋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的評價要素,分析課堂,改進教學。
一張評價表出來了,我提出了意見。很快,第二張又發(fā)來了,我再看,告訴陳林:“評價研究需要理論支撐,不能僅憑經(jīng)驗,要多看與課程論、學習論、活動論、教育評價有關(guān)的文獻?!彼⒓丛M了文獻堆。有一天,他興奮地問我:“陳老師,是不是可以進行描述性評價?是否可以在課后進行沙龍性評價?是不是也可以邀請學生參與評價?”我被他的真摯和純粹感動了。
我的課題結(jié)題大會專門安排了39個子課題單位進行過程性展示。陳林帶領(lǐng)他的團隊認真制作了研究展牌:一幅幅研究照片、一篇篇論文、一張張代表研究軌跡的評價表,詳實地呈現(xiàn)了他們研究的過程。我陪同原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朱家瓏先生、副主編李亮先生來到他們的展牌前,陳林立即介紹了起來。他的團隊的研究思路條理分明,研究過程扎實有效。兩位專家頻頻點頭,駐足了很久。攝影師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既見證了我們當時課題研究的用心,同時也記錄了陳林專業(yè)成長軌跡中的努力與付出。江蘇省教研室朱芬老師在點評課題時真誠地說:“揚州陳萍老師帶領(lǐng)她的團隊做課題,創(chuàng)造了江蘇省課題研究5個之‘最……”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不是我們出版了36萬字的《走向主體發(fā)展的語文教學評價》專著,獲省課題成果一等獎、首屆省教學成果一等獎,而是4年規(guī)范研究,帶出了一批像陳林這樣優(yōu)秀的年輕老師。
陳林說,他對語文教學的科學認識就是從那次課題研究開始的。課題結(jié)題后,我不大聽到他的聲音了,感到有些奇怪。劉詠春主任告訴我,他在發(fā)奮讀書。他讀書的勤奮程度令我震撼。我聽說,他曾用一部手機連續(xù)4天讀完一本厚厚的《蘇菲的世界》,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手機屏幕是很小的。我聽說,他為自己制訂了閱讀規(guī)劃,每天至少讀書1小時。我還聽說,他的閱讀工具從手機變成了電子閱讀器。再后來,他開啟了“每天閱讀+每天寫作1000字”的學習模式……這種勤奮和執(zhí)著絕對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有一次,陳林跟我說,他現(xiàn)在教的是高年級,他打算利用兩個月的時間與學生一起學習完國家教材,然后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跟學生一起讀課外書,進行綜合性學習。我知道,這個設想十分大膽,但我對他有信心。
他精心梳理教材,整合多篇課文,進行群文教學設計……其實,我知道,一個人一旦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中去,一定會獲得非常大的進步。果然,他告訴我,學生不但對課外閱讀更加感興趣,而且能夠用獨到的眼光看待世界。質(zhì)量監(jiān)測顯示,學生的成績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提高了。我感到十分欣慰,也敬佩于他那種敢闖敢干的精神。
作為國家教材審查專家,我鄭重地提醒他:一定要足夠重視國家教材,在學好教材的前提下,做一些“自選動作”。陳林說他打算在前期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性評價研究的基礎(chǔ)上,開展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從而省下時間跟學生一起做課外閱讀與綜合性學習。我知道,他又在自我“加壓”了,正如他的讀書活動一樣,他把他的工作節(jié)奏又進一步“鉚”緊了。我真心期待他的專業(yè)成長的真正升華。
如果真摯是一種情感,執(zhí)著是一種毅力,那么沉浸則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了。一個人甘愿全身心融入事業(yè),想不成功都難。2014年10月8日,我為全國第五屆“《七彩語文》杯”全國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課堂教學大賽組織選拔賽,陳林帶著他的課來了。我欣喜地看到,陳林的課堂又有了變化。他在努力追尋語言文字的真諦,努力理解兒童學習——雖然還略有些“拙”。
課上完了,他仿佛依然沉浸在情境中,跟孩子們一一微笑揮手。這樣的以學生為主體、讓兒童站到課堂中央的課堂,是我一直在追尋和期待的,也是我們團隊在探尋的。最終,他得到了評委們的一致認可,被選中參加全國大賽。這時,我對他提出了“嚴厲”的要求:好好研究兒童,他們才是學習的主體;好好練內(nèi)功,好好讀活動論之類的文獻;好好練習普通話——我知道他是省級普通話測試員,但要在全國大賽中展示,語音標準只是基礎(chǔ);好好練字——我知道他的字不差,但他可以寫得更好;好好設計教學流程,使其達到最優(yōu)化……我一口氣提了很多。
“沉浸”的人,一旦有人指導,一定會更加“沉浸”。事實上也是如此。自那天起,每天他都會用短信的方式給我發(fā)送練字的照片、朗讀的錄音。一開始,我故意不回復,我知道這個執(zhí)著的人,一定知道我期待很高。直到第7天,我真的感到他進步了, 于是我回復了3個字:“有進步!”我更知道,這個真摯的人,一旦得到我的肯定,會更加努力的。
后來,經(jīng)過不斷試教,在南京4000多人的大禮堂,陳林執(zhí)教了蘇教版語文教材二年級《識字8》,教學“包”字時,學生說出了表示名稱的“包”、表示動作的“包”、表示姓氏的“包”……學生不斷試錯、積極挑戰(zhàn),課堂高潮迭起,掌聲不斷。陳林獲得了全國賽課特等獎第一名。
陳林獲獎后,很快被破格提拔到城區(qū)小學做校長,來自全國各地的請他上課和辦講座的邀請函也多了起來。但是,陳林沒有躺在榮譽簿上,反而對語文教學、教育更加癡迷了。他讀書的“規(guī)矩”沒有絲毫變化,依然堅持每天讀書1小時,寫作1000字。他更加深入體驗語文教學和研究。在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他呼吁不要過于強調(diào)語文的工具性,認為語文的精神性同樣重要;在教學內(nèi)容方面,他認為語文教學要突破教材,需要拓展大量的課外資源;他在省級課題“基于‘學本的小學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研究基礎(chǔ)上,撰寫了論文《論語文課堂教學需要設計力》,收到了很好的反響。
陳林深深沉浸在語文教學及研究中了。事實上,只有這樣深深地癡迷,得到的思想才能獲得轉(zhuǎn)化或者遷移。他早年擔任校長的那所城區(qū)小學,基礎(chǔ)很薄弱,他千方百計地思考學校突破的方向,總是給我拋出他“搗鼓”出的點子。有一次,他對我說,他想在學校作“閑適性課外閱讀”研究。對于這個“新觀點”,我持的是保留態(tài)度。我提醒他說,“閑適”是一種狀態(tài),你如何讓孩子獲得這樣一種閱讀狀態(tài)呢?他沒有立即回答我,而是用實際行動和成果回應了我。在他的努力下,孩子們還真的進入了一種熱愛讀書的“閑適”狀態(tài)中,學校的教學面貌也煥然一新。后來他又到了一所新的學校,他告訴我,他還要繼續(xù)做“閑適性課外閱讀”,并且希望借此形成學校的文化。這次我沒有提出疑問,我想,此時對他最大的幫助,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如今,他的課題被確立為省精品課題,我也真的為他驕傲。而有一天,他又“輕描淡寫”(我知道,這是他“心虛”的表現(xiàn))地對我說了一句:“導師啊,‘閑適性可能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教育思想?!蔽抑浪窃谔釤捵约旱慕逃枷?,向著教育名家邁進!
我是看著陳林一路走過來的。他真誠、謙虛,他熱情澎湃、敢于創(chuàng)新,他沉浸課堂,他深深癡迷語文教學……每次看到陳林,我的心中都有一種深深的感動。我真的希望,我們的小語界乃至于教育界,能多一些像他這樣純粹的年輕行者?!?/p>
(陳萍,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教材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