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秀坡 圖/千足金
“上下尋人虎饑渴,一掀一撲何猙獰(zhēnɡ nínɡ)。虎來撲人似山倒,人往迎虎如巖傾。”亮亮搖頭晃腦地大聲朗誦。
“你有完沒完哪?早讀過《水滸傳》了,還在讀!”菲菲揶揄。
亮亮一本正經(jīng)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p>
“是嗎?又有新收獲了?說來聽聽!”強強圍上來。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你們旅游時,是覺得重巒疊嶂(dié zhànɡ)的山脈吸引人,還是一眼看到頭的山包吸引人?”亮亮發(fā)問。
“這和武松打虎有關(guān)系?”菲菲問。
“當然有了!”亮亮說,“平平無奇的山包,看起來索然寡味;而鬼斧神工、連綿起伏的山脈,會激發(fā)游人無盡的興趣。”
“可是,欣賞山脈與武松打虎,沒一點兒關(guān)系啊!”菲菲惶惑。
“敘事時也是這個理:如果文章寫得平鋪直敘、缺乏波折,就會平淡無味;如果文章寫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就會引人入勝。”亮亮闡述自己的心得,“像《水滸傳》中的情節(jié),就寫得險象環(huán)生、驚心動魄?!?/p>
“亮亮分析得好?!敝T葛老師加入討論,“菲菲、強強,你們就《水滸傳》,再嘗試著深入剖析?!?/p>
一波三折
“《水滸傳》中,大篇幅地描述——武松屢次被人提醒,景陽岡上有老虎,他卻始終不相信。”強強搶先道,“這樣的描述是鋪墊,也是伏筆。其作用是引起讀者的疑惑,也引起讀者繼續(xù)閱讀的興趣:景陽岡到底有沒有老虎?”
“寫文章想一波三折、起伏有趣,就必須有矛盾沖突?!敝T葛老師深入引導,“你們看:武松始終不相信景陽岡有老虎;后來,老虎真的出現(xiàn)了。這是不是文中的矛盾沖突?”
“對!武松打虎的精彩場面,就是文章情節(jié)中的‘起?!狈品苹腥淮笪?。
“你看,武松找到一塊大青石,躺下來想睡一覺。忽然,老虎出現(xiàn)了。”亮亮繼續(xù)分析,“又是一個轉(zhuǎn)折,是不是很驚險、很刺激?”
“哈哈哈……文中的小轉(zhuǎn)折還有很多,你們仔細看看!”諸葛老師開心地鼓勵大家。
“從‘武松吃那一驚,酒都變做冷汗出了到‘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是一個小轉(zhuǎn)折?!狈品谱屑毜胤治?,“而‘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到‘使盡平生氣力只顧打又是一個轉(zhuǎn)折?!?/p>
“是的。先描述武松冷汗淋漓,暗示武松的吃驚、緊張,到武松安全躲避老虎的襲擊,這是一個轉(zhuǎn)折;從武松打虎的哨棒斷了,失去打虎的武器,到武松用拳頭把虎打死,這又是一個轉(zhuǎn)折。”諸葛老師耐心地講解。
扣心弦
“《水滸傳》的情節(jié)描寫,如峰巒疊嶂,起伏有序;在一波三折的描述中,扣人心弦?!敝T葛老師總結(jié),“我們在敘事中,如果適當?shù)剡\用起伏、矛盾沖突,也可以達到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效果?!?/p>
這正是:虎撲人躍忙躲閃,有驚無險終平安。作家巧計設懸念,讀者酣(hān)暢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