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人們對中華書法藝術越來越喜愛,掀起了學習書法的“旋風”,同時人們開始溯本求源,學習先賢書法經(jīng)典,也對“古人論書”更加關注。但許多書法愛好者對“古人論書”中對同一書法名帖褒貶不一的評價感到疑惑。為解答這一問題,文章利用書法勢理論分析古人評價孫過庭《書譜》的不同聲音,發(fā)現(xiàn)古人的評價或褒或貶,均有其依據(jù)。但如果評論者對其風格成因分析不夠全面,形成的結論就會有疏漏甚至錯誤。所以,今人對古人的評價要有自己的分析,不可人云亦云,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名家名帖的本來面目,為自己的書法學習、創(chuàng)作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書法勢理論;《書譜》;古人評論;緣由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3
0 引言
在學習古人有關古代名帖的論述時,往往會發(fā)現(xiàn)對某一名帖的評價褒貶不一,如對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梁武帝贊其“虎臥鳳闕,龍躍天門”,張懷瓘評其“有女郎才,無丈夫氣”,這些褒貶不一的評論讓學習書法者無所適從。古人對孫過庭《書譜》的評價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正確理解古人對同一名帖發(fā)出的不同聲音?本文利用書法勢理論對《書譜》的不同評價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緣由。
書法勢理論是筆者在《書法勢》[1]一書中提出的一個關于書法中“勢”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書法中的勢,即書法勢(包括筆法勢、字法勢、章法勢等),是指書法作品的筆墨效果以及這一效果帶給人們的感受和聯(lián)想,是由書法作品中字體的大小、松緊、縱橫、疏密、濃淡、粗細等相互矛盾的勢因素構成的陰陽關系而形成的,這些勢因素又包括主觀勢因素和客觀勢因素。在書法作品中,主觀勢因素是指書寫者能夠把控的因素,如書寫的濃淡、粗細、疏密等;客觀勢因素是在一定條件約束下,書寫者不能把控的因素,如在沒有選擇的條件下筆墨紙硯等書寫工具的特性[2]。
1 古人對《書譜》的評論
關于《書譜》[3]的評論林林總總,從唐代至今沒有停止過,有褒有貶,評價不一。唐張懷瓘《書斷》:“孫虔禮,字過庭,陳留人。官至錄事參軍。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于用筆,峻拔剛斷,尚異好奇,然所謂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書,亞于草矣。嘗作《運筆論》,亦得書之旨趣也。與王秘監(jiān)相善,王則過于遲緩,此公傷于急速,使二子寬猛相濟,是為合矣?!碧聘]臮《述書賦》:“虔禮凡草,閭閻之風,千紙一類,一字萬同?!彼蚊总婪Q:“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蔡撇莸枚醴ǎ瑹o出其右。”宋高宗趙構評孫過庭《書譜》:“此譜妙備草法。”清朱履貞《書學捷要》:“惟孫虔禮草書《書譜》,全法右軍,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氣貫注,筆致具存,實為草書至寶?!鼻逋跏镭憽稌拧罚骸啊稌V》濃潤圓熟,幾在山陰堂室。后復縱放,有渴猊游龍之勢?!鼻鍎⑽踺d《藝概·書概》:“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鼻鍖O承澤說:“唐初諸人無一人不摹右軍,然皆有蹊徑可尋。孫虔禮之《書譜》,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無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為什么對同一幅書法作品,古人有褒貶不一的評論呢?張懷瓘說其“傷于急速”說的是行筆速度問題,竇臮批評其“千紙一類,一字萬同”,批評的是章法問題;而宋明清代的幾位學者則主要從章法方面加以稱頌,特別是章法所形成的氣勢。那么,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古人的這些評價呢?
2 古人對《書譜》評論的書法勢理論分析
2.1 批評性評論
對《書譜》提出的負面批評:一是張懷瓘所言“傷于急速”之病,二是竇臮所言“千紙一類,一字萬同”之弊。二者往往是有聯(lián)系的,速度快往往造成“千紙一類,一字萬同”,而“千紙一類,一字萬同”往往又是加快書寫速度的一種手段?!皞诩彼佟北憩F(xiàn)的是時間的概念,“千紙一類,一字萬同”表現(xiàn)的是空間概念,“千紙一類”主要是指章法勢,“一字萬同”主要是指字法勢和筆法勢。書寫的速度快,筆法、字法、章法的豐富性就差,其形成的書法勢就是“千紙一類,一字萬同”。
那么,《書譜》到底是怎樣一幅作品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筆者對《書譜》的制式進行了分析,即對《書譜》書寫格式、裝裱形式等客觀勢因素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發(fā)表在2016年《中國書畫》雜志《從〈書譜〉的制式論證其書法風格的形成》一文中。文章認為,《書譜》是由22幅長43.33 cm(1.3尺)、寬26.67 cm(0.8尺)的紙和一幅10.7 cm(0.324尺)的紙拼接而成的,“滾動折紙的尺牘連接成的長卷制式”是《書譜》氣息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4]。
每一紙上的墨跡效果的章法布置基本一致,那就是“千紙一類”:《書譜》由23頁尺牘拼接而成,由于滾動式折紙疊格使每頁格子的間距均是從窄到寬的布局,而從《書譜》的墨跡來看,孫過庭有書寫字體從小到大的習慣,孫過庭在使用每一尺幅時均是從寬格到窄格書寫的,所以每一尺牘幾乎都是前松后緊,每一尺牘起筆的字和收筆的字都是采用“細”的字法勢因素,所以每一尺牘的氣息風格幾乎一致,如《書譜》信息統(tǒng)計表中編號第6幅和《書譜》信息統(tǒng)計表中編號第2幅,兩個不相連的尺牘的氣息基本一致,這就造成了“千紙一類”現(xiàn)象。
另外,也的確存在“一字萬同”,如其中有144個“之”字,其起收筆、行筆筆順相同,所以形成的字法勢基本一樣,形成了“一字萬同”的現(xiàn)象。如果分析王羲之的字,就會發(fā)現(xiàn)其相同字的字法勢幾乎全不相同[5],出現(xiàn)了“一字萬殊”的現(xiàn)象,王羲之墨跡本草書《寒切帖》中“之”字的字法勢均不相同。書法的書寫速度和筆法的豐富性成反比,筆法越豐富,書寫速度越慢;反之,筆法越單一,越是給書寫速度的提升提供了可能。所以作為主觀書法勢的“快慢”勢因素,孫過庭使用的“快”勢因素多,是形成“千紙一類”“一字萬同”的客觀勢因素。
從王羲之墨跡本草書《遠宦帖》《寒切帖》和孫過庭《書譜》墨跡中可以明顯地看出,王羲之的草書要比孫過庭《書譜》中的筆法豐富得多。所以,在其他條件如書寫的熟練程度、字體大小、書寫工具等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王羲之應用的“慢”勢因素多。由此可見,古人對孫過庭《書譜》“千紙一類”“一字萬同”的評價是有原因的,是合理的。
但即使這樣,仍然瑕不掩瑜。明王世貞認為:“細玩之,則所謂一字萬同者,美碧之微瑕,故不能掩也。”
總之,這23幅紙張和滾動折紙形成的從寬格到窄格的布局是孫過庭《書譜》風格形成的客觀勢因素。而孫過庭從寬格到窄格的書寫順序和字體由小到大的書寫習慣是《書譜》風格形成的主觀勢因素。
2.2 褒獎性評論
對孫過庭書褒獎者,如米芾、趙構等人,其觀點集中贊揚其筆法勢和章法勢所形成的氣息。
贊揚其筆法者,主要說孫過庭書“妙備草法”“甚有右軍法”“此有唐第一妙腕”等。從和“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法帖比較來看,孫過庭《書譜》中應用的筆法勢因素不如“二王”法帖應用得豐富,但均在“二王”草書筆法的法度之內(nèi)。另外,《書譜》“折紙書”筆法勢因素比“二王”法帖中“折紙書”筆法勢因素應用得多,筆法勢墨跡效果更為豐富,所以出現(xiàn)了“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天真瀟灑,掉臂獨行”書法氣息的書法勢。
贊揚其氣息者,主要說孫過庭書“一氣貫注”“有渴猊游龍之勢”。這也是由以上分析的《書譜》中應用的主觀勢因素(每一頁尺牘的章法勢基本一致)和客觀勢因素(包括裝裱方式等)形成的。
2.3 因果關系無法成立的評論
有原因和結果不能形成因果關系的評論,如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將《書譜》分段來分析:“篇端七八百言,遵規(guī)矩而弊于拘束,凋疏為甚?!鴸|晉士人以下數(shù)千言,漸會佳境?!幌⒍喾揭韵缕甙税傺?,乃有思逸神飛之樂,至為合作?!劮蚣矣心贤灾疗?,則窮變態(tài),合情調(diào),心手雙暢?!保?]包世臣的這一分段分析,筆者認為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包世臣所見《書譜》不是《書譜》的原貌,并且存在誤差?!稌V》在歷史上被多次裝裱,在最后一次裝裱時即把“五乖”下13行誤裝于“心遽體”下,而且比原始裝裱的《書譜》少166個字(在“漢末伯英”下部分)。其次,如果隨意變動出現(xiàn)折紙書較多的第3、6、9、13、14、15、16、17、18、19、21、22幅的位置,《書譜》的書法勢形成的整體氣息基本不變。再次,從每幅尺牘書寫的節(jié)奏和氣息來分析,現(xiàn)存臺灣的、包世臣所見的《書譜》[7]不是孫過庭即興之作,是依據(jù)底稿的謄寫稿,并且不是一次書寫完成的,因為中間有明顯停頓。不是一氣呵成的“一氣貫注”,而是“貫注一氣”的多次書寫。
所以,包世臣的分段分析,每一段出現(xiàn)的明顯不同的風格,以及不同風格之間從“弊于拘束”到“心手雙暢”的分析和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3 古人對《書譜》褒貶評論的緣由
上文主要是從筆法勢因素、字法勢因素、章法勢因素等主觀勢因素入手分析的,除此之外,還應該和包括筆墨紙硯等客觀書法勢因素以及“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人尚態(tài)”等欣賞習慣的客觀勢因素有關。
將以上利用書法勢理論分析的古人對《書譜》褒貶不一評論的緣由列為表1。
4 結語
本文應用書法勢因素分析法對古人給予《書譜》褒貶不一的評價進行分析后得知,古人的評價或褒或貶,均有其依據(jù)。但如果評論者對其風格成因分析不夠全面,形成的結論就會存在疏漏甚至錯誤。所以,今人對古人的評價要有自己的分析,既不能盲目信從,又不能嗤之以鼻。特別是對自己崇拜對象的批評或褒獎,要有自己的分析,不可人云亦云,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名家名帖的本來面目,為自己的書法學習、創(chuàng)作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亓漢友.書法勢[M].北京:書法出版社,2014:32.
[2] 亓漢友.書法之“勢”淺議[J].江蘇教育,2020(13):14.
[3] 孫過庭.孫過庭書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6-77.
[4] 亓漢友.從《書譜》的制式論證其書法風格的形成[J].中國書畫,2016(9):12-14.
[5] 亓漢友.摹本王羲之草書法帖氣息比較分析[J].江蘇教育,2022(29):31-34.
[6]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870.
[7] 中華書局編輯部.孫過庭書譜[M].北京:中華書局,2018:86.
作者簡介:亓漢友(1967—),男,山東濟南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書法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