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主題導語
所謂“英雄”,可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也可能于平凡中見偉大,于無聲處有驚雷。英雄是歷史長河中的不滅燈塔,也是復興征程上的永恒坐標。每一位英雄的名字都值得被銘記,每一位英雄的精神都值得被傳承。且讓我們用文字為英雄譜一曲贊歌。
經(jīng)典賞讀
英雄從未遠去(節(jié)選)
陳公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佇立城南橋頭,面對英雄塑像,不盡的思念涌上心頭,如絲絲春雨般綿延,如滔滔江水般激昂。
13年前的冬天,軍官孟祥斌見一名女青年跳江輕生,顧不得身旁的妻子和年僅3歲的女兒,縱身從10多米高的橋上跳入江中救人。最終,輕生女得救了,28歲的他卻隕落了。
當晚,千余金華市民冒著寒風為英雄“燭光守夜”。出殯那天,3萬多人自發(fā)前往殯儀館悼念。一個人感動一座城,溫暖了中國,溫暖了那個冬天。
風蕭蕭江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英雄走了,但英雄從未被忘卻。每逢清明、冬至和英雄的祭日,都會有人來到城南橋邊紀念他;在英雄犧牲六周年紀念日,城南橋挺起了孟祥斌塑像;十周年之際,一條以英雄名字命名的道路——“祥斌路”誕生了……
今天櫻花正濃,柳葉吐綠,淅淅瀝瀝的春雨送來濕濕的風情,低首哀悼,我思緒萬千、淚如泉涌。
誰不懂生命寶貴?誰不知危險無情?每位英烈或為人子女、或為人夫妻、或為人父母,然而面對血與火、生與死的嚴峻考驗,他們赴湯蹈火、舍生忘死,甘將熱血灑中華。
此時,我的耳畔回蕩起崢嶸歲月里革命志士“男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報答國家那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的豪言壯語,眼前浮現(xiàn)出“一世忠貞興故國,滿腔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的凜然圖景。穿越歷史的長河,透過年代久遠的硝煙,仍可見血火交融的光華!中華民族五千年風雨歷程,不乏內憂外患。是無數(shù)仁人志士,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拯救民族于危難之中。他們的功績載進史冊,他們的名字萬古流芳。從岳飛、鄭成功、張騫、戚繼光、文天祥、林則徐、鄧世昌、吉鴻昌,到楊靖宇、張自忠、劉胡蘭、江姐、董存瑞、黃繼光……還有千千萬萬個人都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這些英烈,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
近代以來,有2000萬名烈士英勇犧牲,一個曾經(jīng)苦難的民族,正因為有了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如果說忘記,就意味著背叛祖國。那么,一個淡忘自己英雄的民族,也不可能會有希望;一個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永遠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仰望星空,我們敬意滿滿、心生向往。在為了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忘我奮斗的路上,革命先烈就是一座座屹立不倒的豐碑,佇立在歷史的來路上,照亮著我們前進的方向。他們的名字應當被永久銘記,他們的精神應當被永世銘刻。對英烈最好的告慰和懷念,就是繼續(xù)扛起他們的旗幟,弘揚他們的精神。
不忘初心,方能篤定前行!
眼前,江水滾滾向前,它沖淡了我們許多記憶中的事,卻沖刷不了我們對英烈的懷念。他們?yōu)橹畩^斗的每一寸土地,今天已鮮花朵朵、綠草如茵,處處歌聲飛揚、欣欣向榮,這是英雄的業(yè)績在延續(xù),英雄的生命在閃光。
(選自《民生周刊》2020年4月4日,有改動)
賞析
選文觸景生情,由眼前雨水、江水牽出無盡的思念;追憶往事,勾勒出孟祥斌救人的英雄壯舉和后人對他的紀念;一句“思緒萬千”,引出對古往今來的英雄飽蘸深情的議論;結尾回扣開頭,在如詩如畫的春景中生動而含蓄地揭示了英雄的價值和意義。這種融描寫、記敘、議論、抒情于一爐的“三明治”式的寫法,以記敘為骨,以描寫為肉,借抒情暢通文脈,以議論增添精神,不僅讓英雄的形象豐富起來,更讓我們明白英雄之所從來,英雄從未遠去。
致敬魯迅先生
段奕晗
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亂,在當時儼然一種主流。一群“黑貓”大搖大擺地走街串巷,時而“喵喵”媚笑,時而翹著胡子扮老虎狀,甚至肆無忌憚地撕咬爭搶腐肉。
當舊中國即將窒息在暗夜中,他——魯迅先生——如一道光,刺破了黑暗。
“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工作上了?!?/p>
在那暗無天日的夜晚,總能看到魯迅先生久久地伏在桌案前,手中的筆在空中、紙上舞動,一頁頁白紙碼上了一排排精致的小楷,昏黃的燈光映著雪白的紙,他攥緊了筆桿,手心的汗珠子浸濕了一小片紙。他顧不上浸濕的紙張,口中念念有詞,有時一坐就是一整夜。
先生寫人,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tài)度刻畫了身穿長衫的孔乙己、眼珠間或一輪的祥林嫂、圓規(guī)似的楊二嫂;先生寫事,寫夏瑜英勇赴死,百姓卻在焦急地等待著人血饅頭;先生寫物,寫人血饅頭上,烈士的鮮血是那么刺眼……
《狂人日記》《野草》《故事新編》《且介亭雜文》……先生大筆如椽,扶大廈之將傾。
“沒有思索和悲哀,就不會有文學?!?/p>
魯迅先生的文字,閃爍著思想的光芒。在那個“吃人”的社會,他關心如何從更深層的文化領域尋求路徑,打破“鐵屋子”。他呼吁人們“救救孩子”,實現(xiàn)“立人”的理想。他趟開了一條路,帶著年輕人往前走。
魯迅先生鼓勵年輕人,“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迸c魯迅先生書店見一面,阿累感受到“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經(jīng)魯迅先生提攜、指點,名不見經(jīng)傳的蕭紅踏上了革命創(chuàng)作之路。
魯迅先生的住處從來不乏訪客,往往一陪就到了半夜。漸漸地,年輕人的信更多了,堆滿了先生的書桌。去各地的演講頻繁起來,因為他知道,有無數(shù)的眼睛熱切地看著自己。
魯迅先生是暗夜里的一盞燈。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民國十五年,三一八慘案發(fā)生,魯迅先生寫下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到追捕。
民國十六年4月1日,魯迅先生赴黃埔軍校發(fā)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
同月21日,魯迅先生因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離職……
我不知道魯迅先生在被追捕時心里怎么想,但他一定沒有放棄或逃避,因為在他的心底,永遠藏著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我不知道魯迅先生在演講時是否興致昂揚,用自己的熱血呼喚新青年的斗志,但我知道他一定會這樣做;我也不知道先生在營救進步學生時是憤怒,是悲痛,還是惋惜,只能寫“無果”兩個看似冷漠的文字。
“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濒斞赶壬肓耍f了,做了。這,才是被叫作“中國脊梁”的魯迅!
天慢慢放晴,陽光灑在中國的土地上。深巷口,街道邊,一部分靈魂被喚醒了,幾個青年率先站起來了,忙去叫醒身邊的鄰里家人?!昂谪垺睆纳钕锟阢@進更深的陰暗角落去了……
魯迅先生將目光探向窗外,看到陽光,會心一笑。他以筆為槍,刺破了黑暗,喚醒了沉睡的民眾,喊出了朗朗乾坤。
【浙江杭州市紫金港中學】
點評
本文著眼于魯迅先生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三重身份,從三個不同的方面,綜合運用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將魯迅先生的話語、文章、事跡和自己的看法、情感融在一起,不僅塑造出魯迅先生的英雄形象,更讓崇敬與贊頌之情溢于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