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莘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地處黃河北岸與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因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條件,一直是山東地區(qū)連接中原地區(qū)的重要通道。據(jù)考證,莘縣為龍山文化發(fā)祥地之一。莘縣博物館主要展示莘縣地區(qū)獨特的石刻文化、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及其歷史發(fā)展變遷狀況,充分體現(xiàn)了莘縣豐厚、悠久、燦爛的文化底蘊,堪稱莘縣歷史的縮影。本文主要對莘縣博物館所藏的部分唐三彩文物進行賞析。
關鍵詞:莘縣博物館;唐三彩;賞析
山東聊城莘縣地處黃河故道,據(jù)考證,莘縣為龍山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里活動,因草隨水長、人依草生,先民就對這塊沃土有所開拓,并形成了一個個聚落。莘縣自漢初建縣,初名陽平、樂平、莘亭,隋改莘縣,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仁人志士和重大事件推動了莘縣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名人輩出, 商朝名相伊尹在此躬耕、孔子學生仲由在此成長,唐初至明末更涌現(xiàn)出了“五相六尚書”,著名的“馬陵之戰(zhàn)”“陽平之戰(zhàn)”也發(fā)生在莘縣境內(nèi)。
莘縣博物館現(xiàn)藏文物800余件(套)、珍貴文物100多件(套),涵蓋陶器、瓷器、玉器、絲綢、紙制品、錢幣、木器、石刻、銅器等。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一樓為石刻展廳,二樓為歷史文物展廳,三樓為歷史文化展廳,充分展示了豐厚、悠久、燦爛的文化底蘊,是莘縣歷史的縮影。
在此,筆者介紹幾件出土于唐代張弘墓、現(xiàn)由莘縣博物館收藏的唐三彩文物精品。
一、莘縣黃廟唐代張弘墓出土唐三彩概述
1986年4月,人們在位于莘縣張寨鄉(xiāng)黃廟村南50米處的坑洼地內(nèi)挖土時發(fā)現(xiàn)一座古墓葬,其已遭到嚴重破壞,聊城市博物館會同莘縣文物管理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后相關考古發(fā)掘成果整理匯編成《山東莘縣黃廟唐代張弘墓發(fā)掘簡報》,發(fā)表在2017年第4期的《文物》雜志上。[1]墓主人張弘(642—709),字泰,祖籍清河(今河北邢臺),后因出仕移居武陽(今莘縣朝城鎮(zhèn)),生前曾任辰州麻陽縣主簿、揚州大都督府博士、齊州祝阿縣丞等。
張弘墓為磚砌單室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斜坡式墓道位于墓室南側。墓葬中出土有三彩器、金器、銅器及墓志等,特別是一次性出土馱俑三彩馬、 三彩俑、三彩將軍俑、袖手三彩俑、抬手三彩俑等7件唐三彩文物,在山東地區(qū)實屬罕見。
據(jù)《舊唐書·輿服》載:“比者,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象馬,雕飾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禮,更相扇慕,破產(chǎn)傾資。風俗流行,遂下兼土庶?!盵2]唐代厚葬之風盛行,陪葬使用的唐三彩俑之大小、形象、數(shù)量乃是根據(jù)死者生前的不同等級來使用的。根據(jù)《唐六典》的相關記載,當時官員去世后,三品以上官員可以用90件明器,五品以上官員可以用70件明器,九品以上官員可以用40件明器,但高度不能超過一尺。沒有官位的庶人,只能使用15件明器。
二、對唐代張弘墓出土唐三彩文物的鑒賞
唐代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為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其中,唐三彩無疑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造型豐富多彩的唐三彩,大概可分為生活用具、人物、動物等。張弘墓出土的唐三彩文物,包括人物和動物兩種類型。
通高42厘米,馬高37厘米,俑高28厘米。馬通體施棕黃釉,深淺不一,馬面、鞍部及馬尾施白釉。馬高鬃束,前腿直立,后腿略彎,首微左傾。其軀干壯實,四肢修長,頭小頸長,整體生動活潑、自然大方。其發(fā)達的臀部、強勁的腿部顯露出一種自然美,將驍勇矯健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女俑坐于馬鞍之上,頭部雖然沒有施釉,卻流露出別具一格的自然美,呈現(xiàn)出“盛唐仕女”的典型形象。其束發(fā)高髻,內(nèi)穿赭黃色襦衫,外披帛帶,面部豐腴,目視遠方,朱唇微啟,淺露笑意,雙手攏袖?!板F髻”將發(fā)攏結于頂,挽成單錐,聳立于頭頂。著赭色釉上衣,長袖貼身,線條刻畫清晰,下身穿綠色長裙,下垂至馬腹,足尖微微顯露。整體動態(tài)瀟灑自如,姿態(tài)寧靜端莊。[3]
通高58、長35厘米,底座長21、寬14厘米。昂首直立,作嘶鳴狀,背負獅鞍,造型雄壯有力。附有底座。下腿局部釉彩脫落,頭、頸和腿部多為赭色釉,背部釉色赭綠相間,浸潤自然。
通高58、長37.5厘米,底座長21、寬14厘米。昂首直立,仰天長嘯,駝峰高聳。造型準確,雄壯有力。底座和后邊左腿下部殘缺。頭、頸和腿部多為赭色釉,背部釉色赭綠相間、浸潤自然、釉色稍暗。被稱為“沙漠之舟”的駱駝在“絲綢之路”上作為中亞、西亞地區(qū)的主要交通工具,具有負重耐勞的精神。唐三彩中的駱駝,無論是昂首嘶鳴還是俯首示意,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氣魄強大,從側面反映出繁榮的商路盛況、對外交流的頻繁,滿載各國貿(mào)易的貨物則表明了人們對于駱駝的依靠。
通高35厘米,底座厚1厘米。昂首挺胸,鼻梁突出,張目閉口,頭戴幞頭,右臂上抬, 左臂叉腰。上身穿綠色短袍,大斜領部施以赭色釉,袍以下及頭、手部位均無釉彩,造型生動逼真、威武有神,似為牽駱、馬之俑。
通高67厘米,俑高60厘米,底座長17、寬17、高10厘米。體型高大,頭左視,上身披鎧甲,左手叉腰,右臂前屈握拳,下身穿拖地戰(zhàn)袍。全身向右微倒,立于帶長方形孔的底座上。頭部發(fā)髻高聳,粗眉倒豎,怒目圓睜,鼻高口闊,給人以畏懼不敢近前之感。胎呈灰白色。頭部以下均施釉彩,赭綠相間、浸潤自然,但光澤度不高。
三彩將軍俑同鎮(zhèn)墓獸一樣,也是墓中鎮(zhèn)邪之物。其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步漢化,成為高大的“中國武士”,化身為正義、威猛的象征。將軍俑守護佛法、降魔伏妖、驅鬼辟邪,往往被達官貴人奉為死后的保護神,保護墓主的安寧。張弘墓出土的三彩將軍俑,從造型來說,既夸張又自然真實,金剛怒目,威猛可畏,姿態(tài)動作無不和諧一致。
通高24厘米,座長5、寬5、厚1.5厘米。頭戴幞頭,長袍束腰,雙手于袖中攏于胸前。整體制作較為簡約,面部模糊不辨。除首足之外,均施黃色釉。灰白胎,胎質(zhì)細膩。
通高32.5厘米,底座長6、寬7、厚1厘米。昂首挺胸,鼻梁突出,中分發(fā)型,右臂握拳屈抬于身前,左臂屈伸,肘下殘缺,張目閉口。上身穿過膝赭色短袍,腰系赭色腰帶。翻領部位施以綠色釉,頭、手及短袍以下均為白胎,似為牽駱、馬之俑。
三、聊城出土唐三彩來源考釋
莘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地處黃河北岸與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因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條件,一直是山東地區(qū)連接中原地區(qū)的重要通道。從政治地理版圖上看,唐貞觀四年(630),廢莘州,莘縣復屬魏州。唐開元年間,設朝城縣。唐武德四年(621),復置莘州,莘縣屬之,又復置隋代設立并旋即廢的莘亭縣,屬博州;次年(622),廢莘亭縣,其地并入莘縣。
在唐代,山東地區(qū)沒有燒造三彩器物的窯口。據(jù)已經(jīng)公開發(fā)表的考古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唐三彩窯址有十余處,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河南鞏義黃冶窯、陜西銅川黃堡窯、河北內(nèi)丘西邢窯、西安醴泉坊窯等。山東地區(qū)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唐三彩數(shù)量較少,只有少數(shù)的唐代三色釉陶,均由河南和陜西等地輸入。
據(jù)考證,山東地區(qū)唐三彩基本以器皿為主,陶俑少見,如山東大學基建工地出土的三彩三足罐[4],山東嘉祥縣出土的唐三彩盤[5]等。張弘墓出土的唐三彩文物,釉色以棕黃色為主、綠色為輔,釉色組合相對簡單,均為白胎,且質(zhì)地較為堅硬,但胎釉結合不緊密,有剝釉現(xiàn)象,風格較為統(tǒng)一,應是同一窯場的產(chǎn)物。這與閻存良先生在《唐三彩》一書中關于河南鞏縣三彩的描述“胎質(zhì)較為潔白細膩,火候略高,胎質(zhì)堅硬,釉料潤澤瑰麗,浸潤流淌自然,藍色較豐富”相符,因此,筆者認為張弘墓出土的唐三彩文物應為鞏縣窯的產(chǎn)品。
四、結語
唐代繁榮發(fā)展的經(jīng)濟和文化,為唐三彩的大放異彩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這從張弘墓中出土的器物便可見一斑。其釉彩的富麗反映出唐代民眾健康的生活面貌和大唐盛世輝煌多元的社會景象??梢哉f,唐三彩是中國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其精湛的燒制技術、不朽的藝術價值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李洪冰.山東莘縣黃廟唐代張弘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7(04):13-20+2+97+1.
[2]曾麗榮.唐代三彩粟特胡俑服飾探析——以陜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館藏為例[J].文博,2016(06):67-74+108.
[3]陳寧寧.記莘縣出土的唐三彩仕女騎馬俑[N].聊城日報,2018-01.
[4]宋百川,劉鳳君.山東大學基建工地出土古代陶瓷器[J].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1980(02):178-183.
[5]顧承銀.山東嘉祥縣出土唐三彩[J].考古,1996(09):45.
作者簡介:
張?。?982—),男,漢族,山東莘縣人。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