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雋菁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要“強化學科實踐,注重‘做中學’,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實踐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特征。我們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生活為原點,通過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引導學生探究并建構“我”與自己、家庭、學校、國家、社會等的關系。
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題之一。為此,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每個年段都設計了相關課文。低年段側重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公共場所的安全,進入中年段就開始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安全。但是大多數(shù)小學生還不能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他們的安全意識淡薄,對安全防護要求置若罔聞,對身邊的安全隱患有時會麻痹大意,如何以他們的真實生活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學科實踐,喚醒他們的自護意識呢?筆者進行了如下教學嘗試和探索。
師(出示頭盔):同學們,這是老師每天上下班時都要佩戴的。你們熟悉它嗎?
生1:這是頭盔,我家也有。
生2:我媽媽每天騎電動車上下班也戴它。
生3:頭盔能保護我們的安全。
師:你們說的一點兒沒錯,(板書“安全”)佩戴安全頭盔,可是頭等大事。
課程專家林恩·埃里克森認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學科中心,具有超越課堂之外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的關鍵性概念、原理或方法。它具備核心性、抽象性、遷移性三個特征。在備課時,筆者圍繞核心素養(yǎng)確定了三上教學內容的核心概念:學習、學校、安全、家庭。本課隸屬于“安全”這一核心概念,因此,課始筆者就直接引出核心概念。
師:戴頭盔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安全。這些小朋友,他們的做法安不安全呢?課前,唐老師請大家完成了一份研學單(出示研學單,見圖1),去找一找他們的哪些做法是危險的。你們找到了嗎?
(圖1)
生(齊):找到了。
師:好,那就開始我們的小組活動。(出示小組活動要求:第1道題1號同學匯報,第2道題2號同學匯報,……第4道題4號同學匯報)
小組交流。
師:哪個組想跟大家分享?
全班學生小手高舉,隨機邀請1 組,上臺匯報。每位組員逐一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匯報完畢,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全班討論。
師:這些小朋友有的在家里,有的在樓道,有的在河邊,還有的在馬路上,他們沒有像你們一樣注意安全,沒有像你們一樣把安全牢牢記在心上(板書:記心上)。告訴大家一個令人痛心的數(shù)字——
中國新聞網(wǎng)記者從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獲悉,2018 年全國共發(fā)生涉及學齡階段少年兒童的傷亡交通事故2 萬余起,造成2200 多名少年兒童死亡。
教師指讀。
師:很多小朋友聽了都深深吸了一口氣。交通安全事故,2018年有多少起?
生(齊):2萬多。
師:唐老師做了一個簡單的計算。請看大屏幕——平均每天多少起?
生(齊):約50多起。
師:咱們班多少人?
生(齊):37人。
師:事故的數(shù)量比我們全班同學、全體老師加在一起的數(shù)量還要多。遭遇事故的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傷心嗎?他們的同學、好朋友難過嗎?
…………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濒敐嵔淌谝恢睆娬{,教材是拐杖,是進行教學的一個話題,是組織教學的一個范例??梢?,教材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失的憑借。而學科實踐兼具學科性和實踐性,我們開展學科實踐,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因此,課前,筆者通過研學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問題驅動下的學習。學生通過自學,獲得了具體的知識,通過完成書中留白、分析書中圖畫,實現(xiàn)了道德認知的深化,并為實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師:今天,唐老師一早在我們校門口拍到了這樣幾張照片(出示照片)。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些什么?
生1:第一幅圖兩個小朋友都沒有戴頭盔。
師:兩個小朋友嗎?(教師走到大屏前,帶著學生清點數(shù)字)
生(齊):1、2、3、4。
師:4個人沒戴。
師:我想請問,我們班多少小朋友家里有電動自行車?
全班學生都舉起了手。
師:每次乘坐電動自行車,都戴頭盔的,請起立。(全班一部分學生站了起來)請你們站到講臺前來。
師:現(xiàn)在,臺上的同學就是每次都戴頭盔的,坐在下面的是有時戴有時不戴的。(一名學生小聲嘀咕:我一次都沒戴過)
師:為什么沒戴?
生1:因為我家里只有爺爺奶奶那兒有頭盔,而且媽媽不讓我戴。
師:是不是家里沒有適合你戴的頭盔?
生1:是的。
師:好,請坐。現(xiàn)在,是你們(面向臺上的學生)說服他們(指向坐著的學生),還是你們(面對坐著的學生)說服他們(指向臺上的學生)?
此時,臺上臺下的學生已經躍躍欲試了。
師:給你們30 秒鐘,趕緊開動腦筋,想想我怎樣才能說服對方。
正方1:如果不戴頭盔坐在后面,有時候突然急剎車,車倒了,會很危險。
反方1:戴頭盔雖然安全,但每天都戴,是不是會有一點點煩呀。
正方2:如果不戴的話,突然后面車撞到你,你的頭著地,就會破。如果戴了頭盔,就會好一些。
反方2:扶住把手不就行了嘛。
正方3:如果戴,雖然不舒服,但你想想,萬一有一天你遇到事故,不就保護你了嗎?
反方3:我的頭盔里面是棉的,夏天太熱了,咋戴呀?
正方4:雖然熱出了一頭汗,但你覺得涼快重要,還是安全重要?
反方4:戴頭盔不就是不被警察叔叔罰款嗎?
(臺上正方的學生著急喊起來:不是?。?/p>
正方5:警察叔叔罰款,也是為了我們的安全。如果我們經常路過落果子和樹葉的地方,戴頭盔就會沒事。
反方5:如果果子和樹葉很小呢?不戴也沒事。
師:我打斷一下,請問講臺前的同學是不是堅持每次乘坐電動車都要戴頭盔?(臺上同學堅定地點頭)下面的同學有沒有被他們說服的?(臺下的同學都在搖頭)沒關系,請回位。
學科實踐學習是“以學科知識學習為基礎,以問題探究為導向,以復雜學習情境和高階思維參與為基本特征,指向學科問題解決的多維實踐學習活動,并由此實現(xiàn)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轉化的一種學科學習方式”。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應該是引導學生感受問題情境,關鍵點是問題的探究。在教學中,筆者從每日家長騎電動車接送孩子這一尋常舉動入手,在這一真實情境中,學生有了具身理解,他們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和生活經驗,在重新審視、理解“安全”的同時,觀察、推理、想象、判斷、表達等能力均得以發(fā)展。
師:究竟要不要每次都戴頭盔呢?請看3個實驗。(播放視頻:拖拽實驗、碾壓實驗、撞擊實驗)你們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每次騎、坐電動車都要戴頭盔,否則發(fā)生上面的意外,很危險。
生2:戴頭盔的話,能保護我們的安全,應該戴。
生3(之前說家中沒有頭盔的):可我覺得戴頭盔有點熱。
師:不戴頭盔,確實是涼快了,但什么可能沒了?
生3:生命。
師:如果天熱,你會不會戴?
全班異口同聲:“會?!边@個學生也贊同地點了點頭。
師:如果去的地方距離很近,戴不戴?
生(齊):戴。
師:可是他剛才說,他們家沒有他的頭盔。怎么辦?(其他學生紛紛幫他出主意)
生3:我媽不給我買。
師:沒關系,唐老師給你買。(課后,筆者量了他的頭圍后,買了一個兒童頭盔送給他)
師:2020 年,我們江蘇省還出臺了一部全國首部省級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這部條例的出臺是為了什么?
生:為了提醒我們,讓我們把安全牢牢記在心上。
師:你們會不會正確戴頭盔呢?今天,唐老師就帶來了6頂頭盔。
全班學生都高高舉起了手。教師隨機邀請6 名學生,由他們自由拿取頭盔,自主佩戴,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并作評判。
師:究竟他們戴得對不對?你們一定要睜大眼睛,好好看。(教師走到每個學生面前,輕輕提起頭盔,有的頭盔紋絲不動,有的則被輕易提了起來)
師:需要跟大家說明一下,有的同學剛才頭盔沒有佩戴正確,不怪他們,因為這些頭盔不是他們的。今天只是請他們做一個演示?,F(xiàn)在我們知道了,頭盔要和我們的頭——(出示正確佩戴頭盔演示圖)
生(齊):大小合適,角度正確,不松不緊。
師:這樣就能保護好我們的頭。
“兒童在前,我在后”是筆者的教學主張,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筆者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素養(yǎng)為導向,變“知識取向”為“問題取向”。本課主要指向道德修養(yǎng)、健全人格、法治觀念、責任意識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筆者緊緊圍繞“如何保護自身安全”這一關鍵問題,設計了“我會戴頭盔”這一活動??吹筋^盔,學生都笑了,他們認為,自己每天都在戴,當然會啦!于是各個躍躍欲試、信心滿滿??墒牵敼P者輕輕提起頭盔時,各種狀況頻出,這時,他們才意識到:原來看似簡單的戴頭盔也有這么多竅門,原來只有正確戴頭盔才能確保安全呀!在體驗、實踐和探究中,學生做中感、做中思、做中學、做中進步,在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同時,加強了新舊道德認知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了遷移運用和行為指導。
師:說到這兒,我相信,我們班每個同學從出生到現(xiàn)在,一定掌握了不少自護自救小妙招。比如說,正確佩戴頭盔。哪一個小妙招你最想推薦給大家?想好了,就舉個手。
師:課前,老師給大家發(fā)了一張紙,把你的這個好方法寫下來,貼在黑板上。
學生紛紛拿起了筆,奮筆疾書。寫完的學生把自己的方法讀出來后,貼到了黑板上。
生1:要在大人陪同下游泳。
生2:地震時要躲在內墻墻根、墻角等開間小的地方,等待救援。
生3:坐公交的時候,要扶著把手。
生4:電動車有腳踏板的,一定要踩好。
生5:不要闖紅綠燈。
生6:如果房屋失火,一定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
師:現(xiàn)在黑板上,大家一下子寫了這么多的好方法。唐老師要來給它們分分類。這邊寫的是正確戴頭盔、不要反著坐在電動車后座上……這些都是在危險還沒有來臨之前,自我保護的方法。掌握了這些方法,能讓我們遠離危險。這邊呢?
生(齊):自救。
師:對,這些自救的方法,能讓我們轉危為安。咱們班的同學真厲害,我要給你們豎個大拇指,來,為自己鼓掌!(全班熱烈鼓掌)當我們具有自護意識、自救本領,就能讓自己安全每一天。
師:唐老師也有一個自救小妙招,而且這一招還是國際通用緊急呼叫信號。你們想不想學?
生(齊):想!
教師用哨子吹出“三短三長三短”國際通用緊急呼叫聲音信號。
師:同學們你們看,(出示圖片)安全頭盔、安全帶、校門口的防撞欄,這些設施設備在保護我們的安全;這些法規(guī)條例,在保障我們的安全;醫(yī)護人員、警察,還有——
生(激動地高喊):朱老師。
師:咱們班的朱老師在干啥?
生(激動地高喊):護導!
師:他們都在守護我們的安全。讓我們把安全牢記心上,遵守法律法規(guī),增強自護意識,學習自救本領,我們就能平安健康成長。下節(jié)課,唐老師帶你們舉行安全演習。
全班再次沸騰。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不僅僅發(fā)生在學校、課堂,也發(fā)生在校外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課堂要向四面八方打開,通過分享自護、自救小妙招活動,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通過積極利用每一個學生的經歷與經驗,服務于道德學習,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能力提高,進而內化核心概念,實現(xiàn)知行合一,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