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雖密尚能走馬,雖疏猶不透風:記倪秋平先生

        2023-06-07 17:02:32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23年1期
        關(guān)鍵詞:音樂

        梁 雷

        我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緣分是不可思議的,如夢一般。

        1993 年,我在波士頓結(jié)識趙如蘭、卞學鐄夫婦,并住到他們劍橋的家。趙教授的京劇收藏十分有名。在她的書房里能看到不同時期、海峽兩岸有關(guān)京劇的諸多出版物。

        我在書房里如饑似渴地閱讀這些回憶錄、理論書籍,并聽趙教授收藏的京劇錄音。乘公車往返學校的兩個小時,我總是在聽梅蘭芳的《霸王別姬》等錄音,日夜沉浸在1930 年代的梨園世界里。我就是在這里第一次接觸到了在中國臺灣出版的《齊如山全集》。這套巨著當時在國內(nèi)不易見到,讀后使我對京劇藝術(shù)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趙家的書架上,我發(fā)現(xiàn)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倪秋平先生的回憶錄《如是我云》①倪秋平:《如是我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年版。。

        這真是本奇書!舉個例子,書中記載,作者為人題扇時寫道:“慎伯論書援完白語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瘡┖鈹M以論琴。此說雖似而實陋。蓋疾而尤穩(wěn),雖密尚能走馬;緩而毋馳,雖疏猶不透風?!雹谀咔锲剑骸度缡俏以啤?,第29 頁。其中引文出自[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文四,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 年版,第102 頁。其中提到兩位重要的清朝書法家:完白即鄧石如(1743—1805),慎伯即包世臣(1775—1855)。陳彥衡(1868—1933)則是曾與譚鑫培、梅雨田創(chuàng)新京劇唱腔的胡琴演奏家。

        鄧石如提出的“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是書法布局中虛實、疏密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解讀。這絕非僅是紙上談兵,鄧石如的篆字作品中即有很多精彩實例。倪秋平先生把這個理論作為基礎(chǔ),并向前推進了一步,指出“雖密尚能走馬,雖疏猶不透風”。這句話將中國藝術(shù)里更為深刻、一般人難以體會的辯證關(guān)系精確簡練地表達出來。在京劇書中讀到這樣的真知灼見,令我恍然大悟、贊嘆不已。

        倪秋平先生從1947年開始傍梅蘭芳(1894—1961)。1993 年他從香港來到其公子、小提琴家倪文震先生于波士頓附近的西羅克斯伯里(West Roxbury)家養(yǎng)老。1994 年5 月,經(jīng)趙如蘭教授介紹,我打電話與倪先生約好見面。

        初次見到倪先生是5 月29 日。那天早上,21 歲的我站在趙教授家前,掃了院子敬候。倪先生下車從遠處看見我,高高地將雙手舉過頭頂向我作揖。那時倪先生近89歲,依然風度翩翩、神采奕奕,形若仙人。萬沒想到,一個曾經(jīng)用文字與錄音交織的世界在這一瞬間竟然成了眼前的真實。我仿佛進入了一場夢。

        1994 年5 月29 日,梁雷與倪秋平先生第一次見面(趙小中攝)

        倪先生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如是我云》有個地方不對”。無半句廢話,直接入題。

        倪先生非??蜌?。與他結(jié)識后,他竟然用“您”來稱呼我這樣一個小他68 歲的晚生,有時甚至稱我“梁先生”。僅這一點細節(jié)及這種溫厚,就令我內(nèi)心震動。

        接下來我們二人單獨談了12 個小時,沒有休息。之后一年間,我們有幾次談話。條件允許下我都錄了音。以下是我對倪先生談話的一些摘記。

        關(guān)于老一輩京劇藝術(shù)家

        我(倪秋平)13 歲第一次看楊小樓(1878—1938)。不僅是他自己入了戲了,而且他讓你也入戲!你看他出場演項羽,心里就覺得,這么位大英雄,你怎么在烏江慘到這個地步?。】赐炅?,幾天都為霸王可惜!不是“繞梁三日”,而是讓你對這出戲著了迷,上了癮,他一唱,你又要去聽!觀眾跟這個人有了感情,不只是來看故事。

        梅蘭芳待人處事厚道,沒有敵手。當初王蕙芳(1891—1954)踩他踩得厲害,到頭來,梅蘭芳贏了。程硯秋(1904—1958)也是。程太主觀,聽不進意見。梅蘭芳客觀,身邊就有了個智囊團,名人、銀行家、有學問的人都為他撐腰,捧他的場。他比程硯秋高就高在量大、厚道,到頭來,還是梅蘭芳贏了!還有一點,梅蘭芳有韌勁,他不退后的??箲?zhàn)后我為他調(diào)嗓。第一句就唱不出來。他笑笑說:“咱們明天再來吧。”第二天剛唱兩句,又出不來了,他說:“咱們明天接著來。”就這么一點點調(diào)出來了。他做人做得高呀。誰想罵他都罵不了!就如同打太極拳,要去化人,不能硬碰硬。你能化人,就是敵人也成了朋友了!有的老角兒要去訓梅蘭芳幾句,說:“今后,你還是多拿幾出老戲來唱吧。別老胡亂搞啦!”梅蘭芳說:“是?。∥业故窍攵喑蠎蚰???墒乾F(xiàn)在的聽眾他們不懂。要是人們都像您老這樣,我當然就能多唱老戲了?!迸美辖莾簾o話可講。

        白登云(1906—1990)愛賣弄,連程硯秋都只聽他的。到頭來,兩個人都這么主觀,別人的話聽不進去,當然比不上梅蘭芳了。梅蘭芳不只是個大藝術(shù)家而已。他是世界名人?。∧遣耪镜梅€(wěn)。

        梅老板(我們都叫他“大爺”)不僅是藝術(shù)上對我支持,而且精神上也支持我。那會兒報上說他難聽的話,太多了。難??!他就是有一股勁兒,不怕失敗,不怕打壓,不行再來。而且謙虛到極點。只要有一個人跟他說“我有一點意見”,他馬上要向你認真地請教。好的、壞的、對的、錯的,他都問明白。梅蘭芳的為人就是梅派!

        梅先生最大的特點是他沒有特點。為什么呢?比如一般的角兒,總有幾個稱作“特點”的標記。而聽梅先生,你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講不出。他太內(nèi)在,太自然,到了一種非常高的地步,反而“平”了。京劇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大雜燴”。一點大鼓,一點西皮,一點昆曲。比如傍梅的《醉酒》,胡琴就得來出一點兒“子弟書”(即后來的京韻大鼓)的味兒,才好聽。

        我想梅蘭芳先生不肯用我的意見,是因為我量小,太得罪人。如果他用了我的話,讓我給他寫《舞臺生活四十年》,不知要得罪多少人!所以他不用我的建議。

        有錢的太太唱梅派,實在受不了!

        徐蘭沅(1892—1977)收的徒弟都是內(nèi)行,王少卿(1900—1958)收的都是票友。1938 年由梅蘭芳推薦,徐蘭沅舉香并尊為代師,我拜王少卿為開山門大弟子。老師先拜“藝宿(音秀)星君”。學生拜藝宿星君,然后拜老師。此處最重要,如果老師準備認真把自己的技藝傳給此人,就坐在椅子上不站起來。如果他在學生磕頭時站起來客氣一下,就說明他不準備認真教。學生再拜介紹人、來客,簽“官書”(合同),學生賺的錢一定要孝敬老師。跟一位師父學,就要住到老師家。學藝的時間不多,有時要受老師考驗,比如天冷時,老師讓學生在外面練鑼。還要當跑腿的,抱小孩,去買菜,學藝的時間實際很少。

        過去戲臺都在茶園里,底下總是很野蠻的,亂哄哄,吐痰、說話。只有譚鑫培(1847—1917)出來,全場都安靜下來。我當時太小,但記得很清楚。那時心里因為這種安靜,很害怕。

        檢場的也很有手藝。什么噴火啦,扔手巾把啦,都得有幾手的。而且有了檢場的,不用幕,戲就連貫下去了。

        “叫好”與“叫好”還不一樣!真正的叫好是不出聲的。只是內(nèi)行人看了,心中為之一驚,忍不住叫一聲好。那鼓掌喝彩的,不是真懂的人。過去戲園子里,叫好還有別的目的。一來是內(nèi)行人捧場,到了地方一個人叫一聲好,第二天報上就說“某某到唱叫好”,算捧場。還有人是為了賣弄,顯自己嗓子好,所以一個勁兒喊好。譚鑫培出場,碰頭好,這是亮相,之后誰也不會出聲兒,生怕誤了一句,或攪亂了氣氛。哪像現(xiàn)在的人,叫好只是為了顯得自己懂,哪知這才是真的不懂!

        過去藝人吸鴉片,因為藝人辛苦,時常得熬夜。吸一點,頂一頂,慢慢就上癮了。再有一層,吸鴉片有一種“鴉片嗓”,聲音略帶沙啞。當時以為好聽,所以從老生到旦,為的是有那么一種特別的“味兒”。

        京劇在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已經(jīng)沒落了。在北方被蹦蹦戲、新鳳霞(1927—1998)壓過去了。南方遇到紹興戲,京劇也敗下陣來。后來,又來了電影,更是沒人要看戲。所以就有人開始“改裝”,有了“時裝戲”,也有外國戲,什么莎士比亞、希臘悲劇之類。還有偵探戲,又加了布景、燈光,總之是用各種花樣招徠觀眾,因為到了這個時候,老戲已經(jīng)不賣座,票房都被新的東西搶去了。

        余叔巖(1890—1943)是文武全才。年輕時倒嗓(變聲),就專練武功。后來嗓子好一點,還是聽不清,唱的時候,前十幾排可以,后面的人就得支著耳朵才能聽見。余叔巖、譚鑫培,那真是好呀!每一句都和唱詞、神態(tài)合為一體,天衣無縫,感人??!余叔巖改譚的唱腔,好聽、漂亮,但老輩人批評說為了好聽,讓他改得簡單了、輕浮了。漂亮倒是漂亮,但老的調(diào)子難唱,仔細聽,譚老板是有道理。

        陳彥衡打《夜深沉》,每一拍之內(nèi)都有伸縮,處處有變化,常常錯開,就是syncopation(切分)。那真是百聽不厭。因為這里面變化太多了!哪像現(xiàn)在的鼓,一板一眼,毫無變化,難聽死了。(倪老念了一段鼓點子,快慢相輔、輕重相兼,無一處不出人意料,又正中人的下懷。)

        馬連良(1901—1966)晚期的錄音(李慕良傍)太規(guī)矩。京劇這個東西是很靈活有趣的藝術(shù)。太規(guī)矩、太斯文就沒有意思了。就好比一個運動員,動起來才有個性,一讓他客氣起來,他就死板了,一點性格都沒有了。

        關(guān)于胡琴藝術(shù)

        胡琴藝術(shù),毫厘千里!這琴擺在腿上的位置,向外些,琴筒短了,聲音就脆;向內(nèi)些,琴筒長了,聲音就寬。我聽孫佐臣(1862—1936)、王少卿拉琴,聲音怎么就這么好、這么脆?我練來練去就是出不來。琢磨了多少年。啊,原來還有這么個擺琴的道理。我這么一句話告訴你了,可當初我試了多少辦法?!用布墊、用報紙墊、用鈸墊,才找出這個辦法。這么個位置一擺,琴筒側(cè)著一點,這腿就起到給琴筒加長的作用,聲音就又寬、又脆!

        樂器是朋友,你得認識它,也得讓它認識你。你得多和它商量著!

        孫佐臣拉琴,嚇人??!聽他拉,別人的琴都完了!聽了他的琴,再拉就沒意思了。王少卿有次拉了一場昆曲。他的琴和孫佐臣的一樣,都有笛子的味道。我愛人聽了,說:“秋平啊,我不懂音樂,但我聽得出來,王少卿的琴比你們可都高多了!”王少卿高在哪兒?他實用、保險!不管你唱什么戲,出多大錯,他當場即興能救你的場。我們一塊兒拉下來,都心驚肉跳,緊張得很,可王少卿在緊要關(guān)頭仍是靈活自如。我們那時候戲聽多了,每個音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王少卿拉琴,把一兩個音變動一點兒,我們都聽得出來,都覺得他做得漂亮。搞這種藝術(shù)上的創(chuàng)新啊,有了想法一定得實驗出來,效果一定要自然、順耳,而且聽眾聽了一定得懂,得喜歡聽。梅蘭芳的戲,革新之處很多,但他能做得自然。

        我自己拉胡琴,有很多啟發(fā)是從別處來的。我練了很多年之后,覺得自己總也出不來那股勁兒,聲音不亮!后來看見武術(shù)、書法,通了!聲音就亮多了。我還專愛研究別人看不上眼的東西,比如當初研究廣東戲。我的胡琴拉得漂亮,與廣東戲有很大關(guān)系。我還研究西方中古音樂,從理論上對中國的“移宮”就有了新的想法。比如用轉(zhuǎn)調(diào),在伴奏中“出調(diào)”,不只是“助奏”,更不是“齊奏”。再有小提琴的演奏理論,我也用來研究胡琴。

        有了新的想法、理論,一定又得有創(chuàng)作,有實踐。廢品總是多的,不行了再來。那只會理論的,我們叫他“嘴把式”;那只會拉,不知道理論的,我們叫他“傻把式”。

        別人拉琴,聲音是平面的;我拉琴,聲音是立體的。

        徐蘭沅講,“慢是慢,墜是墜”。意思是說慢的時候不能拖,越拖越慢。胡琴就有這個道理??鞎r,胡琴得又準又穩(wěn)。慢時,胡琴得鋪緊,不能讓它拖??删o多了一點兒的話,別人聽得出來,唱的人會不高興。到底誰“掌綱”呢?胡琴拉得漂亮,在唱腔上,從上、從下補音,拉出來唱腔就好了。

        中國京劇的配樂(文武場),樂手之間配合密切,如同一個人的呼吸一樣,而且臨場非常靈活。換成西方的大樂隊,就很難做到這一點了。

        拉琴、伴唱,不是“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而是“密處可以走馬,疏處不使透風”??斓臅r候要松,慢的時候要緊。

        板眼不等同于西方的節(jié)拍器,而是活的、整體的。板眼絕對不是西方音樂里這么死板的打法,沒有變化,難聽死了!為什么西方音樂不可以平行八度、五度?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缺少變化和對比!京劇里一板一眼間都有松緊尺寸變化。這樣才對。沒有變化伸縮,太死板了!

        王少卿高出他人,有幾樣本領(lǐng),無人可及。比如“救場”。有一次,打鼓的打錯了。本該是原板,他打了個快板。王少卿此時不慌不亂,在快板開頭第二拍,馬上接上,又瀟灑地特意把后面兩拍拉得比較慢,簡直成了慢板,快處反而成了此處的襯托,也因此,胡琴慢著聽起來更加嫵艷,有那么一股“切勁兒”(嬌滴滴的),反而更加好聽。要是別人,平時練得很好,可就是在這種緊急情況下發(fā)慌,沒有應(yīng)變能力,如果跟著鼓拉個快板,這段唱就完了。

        楊寶忠(1899—1967)拉琴有才,技術(shù)不太好,但聽著絕,漂亮。一段快的,他拉得有大起伏;一連串十六分音符,他給拉得讓人叫險。前一段平的,中間突然強上去,高上去好多,奇險、好聽。這就是他絕的一手。我怎么拉,也到不了那么響。

        胡琴在京戲里不是伴奏。它自成一個曲調(diào),與唱的調(diào)子很不同?!段魇分泻倥c唱腔的關(guān)系就是又像又不像。《霸王別姬》里的《二六》,唱得極簡,(胡琴)拉得極繁。

        胡琴最難的一個段子就是《霸王別姬》中的《二六》??蛇@一段的調(diào)子聽起來,實在是很一般,簡直有點平淡了。但就是這種調(diào)子,再加之要與舞蹈身段配合,就非常難拉。

        關(guān)于京劇藝術(shù)

        風聲、雨聲好不好聽?不好聽,為什么?因為沒有藝術(shù)加工。加工之后,各種聲音都可以變成好聽的聲音。

        字正腔圓,有時字唱正了,但腔不能圓。比如三個陽平字聯(lián)在一起,總不能一個調(diào),要有起伏變化。

        沒有定法也是一法——各種不同的法合起來。

        梅先生做戲曲方面的改革,這也是革命。

        我?guī)椭鷦?chuàng)作《白蛇傳》,結(jié)尾導演沒了辦法,唱快板,十二段詞,怕太拖。我說我有辦法,他問我“你給個建議?”“你要信我的。”“我信!”“好,明天見?!钡诙?,我說:“唱慢板!”嚇了大家一跳??裳莩鰜恚曳且豢?!導演抓住我說:“秋平啊,這個對了!”

        中國過去的戲,演員唱時就像是對聽眾談心、說話一樣,充滿感情?,F(xiàn)在沒有這種關(guān)系了。過去演員一上臺,就好比我看見你說:“哎呀梁先生啊,這么久沒有見到您了!您還好?。俊?/p>

        中國菜最有特點、最有趣味的是家常菜。比如北方的果子、油條、燒餅夾咸菜,真是百吃不厭。而館子里的菜,比如什么魚翅、燕窩,那就好像風塵女子一樣,拼命地打扮自己,奉迎客人。這樣的其實對人沒有真心,不像家人一樣,要關(guān)心你冷了、熱了、休息不夠了,全出自一心。再比如吃最普通的大白菜,做太熟了、太生了,都不行,不好吃。把菜切了做餃子,加肉餡,肥的不能少又不能多。中國人這家常菜才是好東西。音樂也是這樣。真正的民樂,像大鼓、京戲,那復(fù)雜極了,有趣極了。

        中國音樂不能配和聲,因為三度、六度一配上去,就聽起來像中國人說外國話。我覺得中國音樂不能用多聲部,它也不是monophonic,也不是polyphonic,而用色彩。

        與倪先生最后的交流

        1994 年12 月31 日

        在趙如蘭教授家的除夕夜宴,倪先生聽不清別人說話。有時則好像完全聽不懂別人的問題。所以每次他都轉(zhuǎn)過身來等我重復(fù)給他聽。在座的關(guān)淑莊老師笑我:“你成了倪先生的翻譯,他離不開你了!你看,你說他才聽得懂!”

        我請倪先生一起聽錄音。他看到我開了兩盞燈,問我:“為什么要開兩個燈啊?”我說:“亮堂一點吧!”他說:“還是開一盞吧!”他是為了盡量不浪費電。這么件小事給我印象很深。先生為人耿直樸實,待人謙遜。從這么件小事上能看到前輩可貴的精神。

        1995 年3 月17 日

        倪先生想寫一本新書,講京劇曲調(diào)和地方曲調(diào)的關(guān)系,希望和我“合作”,讓我從英文方面、理論方面幫幫他的忙。我今年初曾夢見倪先生對我講:“我在寫一本新書,叫《九十自述》。”而與趙如蘭教授商量后,她建議我時間不夠的話,不妨先請倪先生把想說的問題隨時說出來,錄下音,再慢慢整理。沒講清楚的地方,我再向他請教。如果他講好了,由中文譯成英文應(yīng)該不成問題。如果要物色一個錄音機,趙教授說經(jīng)費不成問題,她來幫忙。

        1995 年4 月底

        倪先生心肌梗塞,住院,逐漸恢復(fù)。

        1995 年6 月9 日

        倪先生九十大壽。我隨趙如蘭、卞學鐄夫婦一同去祝壽。

        1995 年6 月30 日

        晚7 時,倪先生打來電話,說:“梁雷呀,我剛剛寫了點東西,是個開頭。寫得不錯,先念給您聽聽!”于是就聽他逐字逐句、抑揚頓挫地大聲朗讀。讀畢,因他聽不清我說話,無法交談,就掛了電話。

        1995 年11 月20 日

        倪先生去世。

        1995 年11 月26 日

        受倪先生家人委托,我主持倪秋平先生追悼會。

        1995 年11 月28 日

        火化,得舍利子數(shù)粒。

        數(shù)月后,我去倪先生家?guī)椭磉z物。倪先生的日記再現(xiàn)眼前,他抑揚頓挫的聲音仿佛又從電話另一側(cè)響起:

        我們看到一件作品,一幅畫也好、一座宏偉的建筑也好,我們欣賞,我們享受,得到了精神的安慰。這是藝術(shù)。藝術(shù)是上帝給人類的恩賜。人,賦予藝術(shù)細胞,創(chuàng)作了物質(zhì)世界之外需要的東西。藝術(shù)家是欣賞者,亦是創(chuàng)造者。一個荒蕪的田地,可以建成美麗的花園。最腐朽的東西亦能變?yōu)樾缕娴臇|西。這是改造亦是創(chuàng)造。所有天地間的東西,都是資料,都是來源。大家看不上眼的東西,他能辨識,使得人們得到精神上所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說藝術(shù)是天給予人類的。

        一個無知的人,他不能觀察到正在建造的杰作,他不能看到未來成果。因為他沒有藝術(shù)素質(zhì)。由于宇宙之大而無邊,那些數(shù)不盡的材料永遠不會沒有。

        倪先生對我的啟發(fā)

        以上文字把倪秋平先生對我講述的內(nèi)容如實地呈現(xiàn)給讀者,相信大家能從中受益。他的精彩論點很多,以下我摘引幾處,并簡短談?wù)勛约菏艿降纳羁虇l(fā)。

        倪先生提到他拉琴聲音是立體的,更重要的是他的思維也是立體的。我稱此為“X 光透視”。此文開始,我提到倪先生所說“雖密尚能走馬,雖疏猶不透風”就是X 光透視的典例。這種思維是中國美學中很深處、也是極精彩的立體思維。鄧石如曾提出“計白當黑”,將虛處當作實處理解,就是看透了二元矛盾對立的表面局限。倪先生“雖密尚能走馬,雖疏猶不透風”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用二元對立思維來看簡繁、疏密等關(guān)系是平面的:簡就是簡、繁就是繁,非此即彼。“X 光透視”則是立體的。具此慧眼,能識“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維摩詰經(jīng)》所云“不盡有為,不住無為”、龍樹菩薩《中論頌》所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是也。

        倪秋平先生談到“胡琴在京戲里不是伴奏。它自成一個曲調(diào),與唱的調(diào)子很不同”。他稱其為“出調(diào)”,造成歌唱與琴音之間“和而不同”。不僅音高、線條在似與不似之間,而且織體的簡繁、節(jié)奏的松緊、色彩的變化也同時展開。他指出《霸王別姬》中的《二六》是個范例。這一點對我后來研究亞洲傳統(tǒng)音樂有很大的啟發(fā)。

        我曾在《老殘游記》中找到一段關(guān)于《海水天風之曲》的精彩對話,值得品味,在這里與大家分享一下:“你們所彈的皆是一人之曲。如兩人同彈此曲,則彼此宮商皆合而為一。如彼宮,此亦必宮,彼商,此亦必商,斷不敢為羽為徵。即使三人同鼓,也是這樣,實是同奏,并非合奏。我們所彈的曲子,一人彈與兩人彈,迥乎不同。一人彈的,名‘自成之曲’,兩人彈,則為‘合成之曲’。所以此宮彼商,彼角此羽,相協(xié)而不相同。圣人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就是這個道理?!汀蛔郑笕苏`會久矣?!雹郏矍澹輨Ⅸ槪骸独蠚堄斡洝?,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年版,第62 頁。

        倪秋平先生說的“出調(diào)”與劉鶚這段話恰恰點出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表面的變化與其內(nèi)在的邏輯。后來我在學習內(nèi)蒙古長調(diào)時也特別贊嘆其唱奏之間“若即若離、時分時合”的靈活互動關(guān)系。我受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以蒙古族音樂元素為題材的作品。另外,南管音樂中的小型室內(nèi)樂中也常有“和而不同”的例子。蔡小月女士(中國臺南市南聲社)于1982 年至1993年間錄制發(fā)行的《南管散曲》值得注意。其中歌唱與琵琶、洞簫、三弦等器樂穿插互補的巧妙關(guān)系,可以說是千變?nèi)f化。當然,這個現(xiàn)象不限于中國音樂。前面我提及蒙古族音樂,如果將視角展開并投向朝鮮、日本傳統(tǒng)音樂,也能發(fā)現(xiàn)大量有趣的現(xiàn)象。在此我推薦一部朝鮮佛教音樂,《靈山會相》(Yǒngsan hoesang,以John Levy 于1964 年在韓國錄制為例),精彩至極,而且富有精神深度。

        合奏版的山東古曲《四大板》可以說是“若即若離、時分時合”的極致。它以箏、琵琶、揚琴和奚琴為四件主要樂器,加鈴、板、碟把握節(jié)奏,同時奏出。《四大板》包括頭板(慢板,即一板三眼)、二板(次板)、三板(正板,即一板一眼)和四板(快板,即流水板),共四個大段。以頭板為例,箏以《漢宮秋月》為主奏,同時揚琴以《滿州樂》為領(lǐng)奏、琵琶《丹鳳朝陽》為配合、奚琴奏《丹浙》為輔助,再以鈴、板、碟添加情緒,又稱《碰八板》。以基本節(jié)奏為框架,每個樂器各自獨立,演奏家有極大的自由表現(xiàn)空間,妙不可言。這是《老殘游記》中描述的“合成之曲”的范例。如此看來,“和而不同”的藝術(shù)魅力和內(nèi)在張力尚待我們?nèi)グl(fā)掘與探索!

        我曾通過研究中國山水畫而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試圖“以音為筆、以聲為墨”來創(chuàng)造“聲音的筆”。倪秋平先生對楊小樓的評語讓我意識到,如果音樂體驗是一幅畫作,那么演奏家與聽眾則是“活的紙”——這是一張多維的、充滿個性與未知的紙。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要把“紙”的內(nèi)在潛力也帶動起來,才能達到整體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

        倪先生提出,所謂“風聲、雨聲不好聽,因為沒有藝術(shù)加工。加工之后,各種聲音都可以變成好聽的聲音”。這段話可以作為對齊如山先生“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國劇美學原則的解釋。大家比較了解美國作曲家凱奇(John Cage)的美學思想:只要聽者能超越個人的主觀臆斷,一切聲音都是音樂。這是凱奇對西方傳統(tǒng)的顛覆,但局限于我前面所說的“非此即彼”“有無對立”的平面思維。更深一層的“空”是立體的——既要滅有,也要滅無,“有無皆滅”。我用英文稱其為“negate the negation”。

        齊如山、倪秋平先生指出,一切聲音都富有“音樂的潛能”,但需要經(jīng)過音樂家的加工,這些聲音內(nèi)在的音樂性才能發(fā)掘出來,變成豐富的音樂表達?!奥暋薄ㄒ磺凶匀唤绲穆曇簟ㄟ^藝術(shù)家的共情和提煉才能成為“歌”。藝術(shù)家在與自然的互動中,既主觀又要超越主觀,既客觀又要超越客觀,才能體驗與表達“自然中的人”和“人中的自然”。

        倪先生留給我們的最后一段話是:“由于宇宙之大而無邊,那些數(shù)不盡的材料永遠不會沒有?!蔽蚁?,他如果知道我近些年的探索包括與工程學、地理學、海洋學研究打開合作領(lǐng)域,老人家或許感到欣慰。

        中國畫論中常見到一句話,“師古人不如師造化”。黃賓虹先生進一步強調(diào),“造化入畫,畫奪造化,‘奪’字最難”。只是把自然呈現(xiàn)出來是遠遠不夠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一步步發(fā)掘、提煉自然“內(nèi)美”的過程。我想,黃先生與倪先生指出的是同一個挑戰(zhàn)自己的方向。

        倪秋平先生與我年齡相距近70 年,但彼此的交流使我們建立起情投意合的友誼。我們的相遇是一個如夢的緣分。與他近距離的交往促使我窺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的雙手跨越歷史的間隔緊緊相握。

        后 記:我錄制的采訪光盤共33枚,現(xiàn)藏于美國哈佛大學音樂系圖書館。其中包括1994年5月29日至1995年6月29日我采訪倪先生的錄音,涉及到裘盛戎、小彩舞、梅葆玖、李長春、劉寶全、周信芳、梅雨田、王幼卿、白登云、俞振飛、吳祖光等藝術(shù)家。另外,倪先生還談了自己的興趣,書法、歷史、氣功、武術(shù)等。他講到《史記》《資治通鑒》、陸機《文賦》、孫過庭《書譜》、庾信《哀江南賦》等。光盤還包括倪先生1986年12月在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學講學、1994年8月26日在康橋新語講學以及1995年11月26倪先生追悼會。

        附:倪秋平年譜④年譜以《如是我云》為基礎(chǔ),另加材料而成。

        1906年6月9日生

        1917年 第一次與胡琴打交道

        1920年 與父親的朋友馮懋岑學二胡,模仿王殿玉,聽唱片

        1923年 拜入第一位恩師林如松

        1924年 斷續(xù)與陳道安學

        1926年 經(jīng)羅亮生介紹,認識陳彥衡

        1925—1928年 出入票房

        1929年 拜訪徐蘭沅、王少卿

        1930年 會孫佐臣,想收倪為徒,因家里反對,又沒錢拜師,故罷

        1934年 與朱培琴到北京躲避

        1935年 在上海拜訪梅蘭芳,以業(yè)余身份為他拉琴、調(diào)嗓

        1938年 由梅蘭芳推薦,徐蘭沅舉香弄尊徐為代師;拜王少卿為開山門大弟子,并經(jīng)名丑劉斌昆介紹為上海伶界聯(lián)合會吸收為會員;2月后,梅劇團去香港,梅氏蓄須明志

        1941年秋 開始學小提琴,師從Mayer(梅也),后從A.Foa(富華);珍珠港事發(fā),梅回上海

        1942年 傍李世芳

        1945年底 日本投降,給梅蘭芳拉琴

        1946年 傍梅唱《甘露寺》上臺

        1947年 正式開始傍梅蘭芳

        1950年 上海2月6日大轟炸,一人傍梅蘭芳,拉瞎了,“沒有一個對的”,可梅說,“沒關(guān)系,這兒是晚會,沒人懂”

        1952年 離開胡琴專業(yè),走上音樂研究之路

        1952年 供職上海華東戲曲研究院藝術(shù)室音樂組

        1956年 王少卿手腫,倪回梅劇團四個月

        1957年 陸續(xù)出版三本書,《京劇曲調(diào)》《京劇胡琴奏法例解》(豐子愷序,上海音樂出版社,1958)、《京劇胡琴研究》(梅蘭芳題簽,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

        1958年 童道苓首演倪參與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京劇《趙一曼》,開始寫《京劇胡琴技術(shù)論》

        1959年 到戲校當教師

        1962年 《京劇胡琴技術(shù)論》(25萬字)未出版

        1966年 退休

        1973年 又去戲校兩次

        1975年 在上海音樂學院開京胡課程,共兩年;妻朱培琴去世

        1976—1978年 寫作《如是我云》

        1978年 在中央音樂學院講“京劇曲調(diào)特點”,后發(fā)表在《音樂藝術(shù)》1980年第3期

        1981年 去香港中文大學報告

        1984年 定居香港

        1986年 赴美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學報告

        1990年 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如是我云》

        1993年 赴美

        1994年 在“康橋新語”講學,趙如蘭教授、陸惠風先生主持;在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舉行講座,梁雷翻譯

        1995年11月20日去世

        猜你喜歡
        音樂
        開啟你的音樂之路
        奇妙的“自然音樂”
        鳥的音樂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0
        他用音樂懸壺濟世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50
        黑暗中的她赤著腳,隨著音樂起舞……
        電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0
        音樂從哪里來?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能播放189種音樂的可口可樂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13
        音樂類
        音樂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 | 丰满人妻无套中出中文字幕| av天堂手机一区在线|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99| 又大又粗又爽18禁免费看| 亚洲第一网站免费视频| 蜜桃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a在线免费观看| 粉嫩的18在线观看极品精品| 91九色成人蝌蚪首页| 麻花传媒68xxx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v最大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av国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在线视频免费视频| 天天天天躁天天爱天天碰2018| 丰满人妻妇伦又伦精品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日本午夜一区二区视频|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蜜臀av|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2021| 少妇又紧又色又爽又刺| 熟女肥臀白浆一区二区| 久久9精品区-无套内射无码| 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 国产欧美日韩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高清| 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96|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口爆网站| 欧美日本视频一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熟女| 人与动牲交av免费|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欧美亚洲综合色黑a| 阴唇两边有点白是怎么回事| 国产女人高潮叫床免费视频| 国产片AV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