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二十世紀(jì)歐美中國音樂研究學(xué)位論文述要(上)

        2023-06-07 17:02:30宮宏宇
        關(guān)鍵詞:音樂研究

        宮宏宇

        如果從庫朗(Maurice Courant,1865—1935,漢名古恒)1908 年提交給里昂大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的題目為《中國古典音樂》的博士論文算起,歐洲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意義上的中國音樂研究已經(jīng)走過了將近一百二十年的歷史。在這一個多世紀(jì)里,歐美的中國音樂研究和其他知識領(lǐng)域一樣,都在不斷地更新、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這種創(chuàng)新既有對中國音樂內(nèi)涵研究的拓展,也包括治學(xué)理念及方法的更新、研究視角的擴(kuò)展。由于歐美教育體制、結(jié)構(gòu)組織及學(xué)科定義及其分類的不同,其中國音樂研究“自有獨(dú)特之處”①榮鴻曾:《北美中國音樂研究——學(xué)術(shù)、教學(xué)與文獻(xiàn)資源》,張海惠、薛紹慧、蔣樹勇編:《北美中國學(xué)——研究概述與文獻(xiàn)資源》,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版,第507 頁。,我國學(xué)者與域外學(xué)者在中國音樂研究理論、方法、出發(fā)點(diǎn)、目的等方面的認(rèn)知上都存在著諸多差異。中國音樂自清末以來在域外的譯介、研究、傳播、交流及其影響,應(yīng)該是我們認(rèn)識自身學(xué)科發(fā)展問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本文試圖以編年的方式,對1908 至1999年歐美各大學(xué)及音樂學(xué)院以中國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重要的學(xué)位論文(特別是博士學(xué)位論文)予以綜述。旨在盡可能全面地闡述歐美二十世紀(jì)中國音樂研究的特征與方法及其意義與價值。

        1900年代——中國古代音樂研究

        二十世紀(jì)歐語世界最早就中國音樂撰寫博士論文的是法國漢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和語音學(xué)家?guī)炖省?908 年7 月古恒(庫朗漢名)提交給里昂大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題目為《中國古典音樂》的博士論文(見圖1)②Maurice Courant,“Essai historique sur la musique classique des Chinois,” Thèse de doctorate présentée a la Faculté des lettres de l’Université de Lyon,1908.Louis Laloy: “Review of Maurice Courant -Essai historique sur la musique classique des Chinoise,avec un appendice relative a la musique coréenne,” T’oung Pao 14 (1913),p.291.。該論文1912 年在巴黎出版有單行本,③Maurice Courant,Essai historique sur la musique classique des Chinois,avec un appendice relatif à la musique coréenne,Paris: Charles Delagrave,1912.1913 年收入拉維格尼亞克(Alexandre Jean Albert Lavignac)主編的《音樂百科全書和音樂學(xué)院詞典》④Maurice Courant,“Chine et Corée: Essai historique sur la musique classique des Chinois,avec un appendice relatif à la musique coréenne,” in Albert Lavignac(ed.): Encyclopedie de la musique et dictionnaire du Conservatoire,Paris: Charles Delagrave,1913,Pt.1,Vol.1,pp.77-241.,之后又?jǐn)?shù)次再版。

        圖1 里昂大學(xué)1908 年古恒博士學(xué)位論文《中國古典音樂》封面

        古恒1883 年進(jìn)入巴黎大學(xué)法學(xué)院讀書,1886 年獲法律學(xué)士文憑。古氏在攻讀法律的后兩年期間,又于1885 年進(jìn)入東方語言與文化學(xué)院(Eco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vivantes)學(xué)習(xí)中文和日文。1888 年獲中日文學(xué)位,同年9 月來華,擔(dān)任法國駐華公使館見習(xí)翻譯官。但他在北京停留不久就于1890 年5 月被轉(zhuǎn)派到法國駐首爾公使館。不到兩年就又被改派到東京。⑤Elisabeth Chabanol,“French Research into the Kogury? Kingdom History an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Journal of Inner and East Asian Studies 3.1 (2006),pp.50-51.1892年庫朗又回到北京,但也僅僅住了短短的幾個月就回法國了。1897 年他再次來華。1899 年回巴黎,次年轉(zhuǎn)往里昂市尋覓教職。⑥D(zhuǎn)aniel Bouchez,“Un Défricheur Méconnu Des études Extrême-Orientales: Maurice Courant (1865-1935),” Journal asiatique 271 (1983),pp.50-51.在里昂,古恒一邊在里昂商會教書,一邊在里昂大學(xué)攻讀,終于在1908 年獲得了里昂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并于1913 年“成為執(zhí)里大牛耳的漢學(xué)教授”⑦陳三井:《走過的歲月:一個治史者的心路歷程》,中國臺北:秀威出版有限公司2007 年版,第171 頁。。1920年冬,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等在法國發(fā)起里昂中法大學(xué),設(shè)立中法大學(xué)協(xié)會,古氏被任命為協(xié)會秘書長,直至1935 年8 月18 日去世。

        就數(shù)量來說,古恒關(guān)于中國音樂的論著不可謂多,只有《中國古典音樂》(也有人譯作《中國古典音樂的歷史研究》⑧[日]林謙三:《東亞樂器考》,錢稻孫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年版,第2 頁。《中國雅樂研究》⑨王光祈:《中國音樂史》(上冊),北京:音樂出版社1957 年版,第1 頁?!吨袊魳肥贰发鈽洌ɡ顦浠骸稁追N關(guān)于中國音樂的外人譯著》,《音樂教育》1934 年8 月第2 卷第8 期?!吨袊艠返臍v史》?楊鴻烈:《中國音樂戲劇在文化上的價值》,《中日文化月刊》1941 年5 月第3 卷第1 期,第78 頁。)一種。但在研究深度上,古恒的專著應(yīng)拔頭籌。

        《中國古典音樂》除了“緒論”外,由“音樂理論”“樂器”“樂隊(duì)與合唱”“宇宙觀與哲學(xué)思想”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音樂理論”)由六章組成,幾占全書一半的篇幅。這里所審視的不僅是司馬遷、班固、鄭玄、焦延壽、京房、杜佑、王樸、胡瑗、蔡元定、朱載堉等的相關(guān)著述,還涉及到對張蒼、李延年、服虔、孟康、陳仲儒等在樂律學(xué)研究上功過得失的評價。尤其是在對朱載堉新法密律的推崇上,古恒與曾著有《中國古今音樂考》的清代來華傳教士錢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1718—1793)可說是一脈相承。王光祈就注意到,古恒對朱載堉的律學(xué)成就“甚為驚服”?王光祈:《中國音樂短史》,四川音樂學(xué)院編:《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上),成都:巴蜀書社2009 年版,第277 頁。。《中國古典音樂》第三章討論五音七音及六律六呂、蘇祇婆五旦七調(diào)、燕樂調(diào)、十二和、祭孔樂等,并論及相關(guān)的音級及宮調(diào)理論。第四、五兩章分別論述“調(diào)式體系”與“和聲節(jié)奏型態(tài)”,所討論的理論概念包括調(diào)、均、曲、之調(diào)式、為調(diào)式、壘字、散聲、繁聲、泛聲、殺聲、結(jié)聲等。第六章“樂舞”討論中國古代樂舞,與錢德明一樣,這章古恒所采用的古代樂舞譜資料,多來自朱載堉《樂律全書》中的有關(guān)樂舞的章節(jié)及舞譜,如《六代小樂譜》《小鄉(xiāng)舞樂譜》《二佾綴兆圖》《靈星小舞譜》《旋宮合樂譜》《小舞鄉(xiāng)樂譜》《宋儒朱熹論舞大略》等。此外,古恒還參考了《皇朝祭器樂舞錄——中祀合編》《文廟禮樂志》等。

        《中國古典音樂》的第二部分(第七至十章)介紹中國本土和由域外傳入的樂器。這里,古恒與1908 年在上海《皇家亞洲學(xué)會北中國支會》上發(fā)表長達(dá)160 多頁的《中國樂器及其他響器的名錄》?關(guān)于此文,筆者已有詳細(xì)介紹,詳見宮宏宇:《劍橋?qū)W者慕阿德與中國音樂》,《中央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17 年第2 期,第76—87 頁。一文的慕阿德(Arthur Christopher Moule,1873—1957)一樣,有選擇地采用了比利時人馬伊龍為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xué)院博物館所藏樂器編目時所創(chuàng)設(shè)的分類法。?Victor-Charles Mahillon,Catalogue descriptif et analytique du Musée instrumental du conservatoire Royal de Musique de Bruxelles,Gand: Hoste,1893.古恒將中國樂器總體分為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四大類,每一大類又細(xì)分為數(shù)小類。此四章介紹的樂器雖多達(dá)156 種,但古恒對每種樂器都盡可能地詳加闡釋。不僅有文字說明,還配有大量樂器的圖片、尺寸圖及所用記譜法的解說。

        《中國古典音樂》的第三部分也由四章組成,以編年的形式介紹周代至清代的各類樂隊(duì)組織及歷代歌舞樂,分別為:第十一章闡述周代的樂隊(duì)組織及西周起有關(guān)鐘、磬樂器數(shù)量和設(shè)置方位的等級規(guī)定;第十二章概述漢代至隋代的儀式音樂;第十三章雖然以《唐宋時期的燕樂隊(duì)與歌舞》為題,但實(shí)際討論的是《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唐六典》《通典》《唐會要》《樂府雜錄》《宋史》《樂書》《夢溪筆談》等典籍中有關(guān)唐代的國伎,九、十部伎的記載。討論的重點(diǎn)是樂隊(duì)組織及所用樂器編制。第十四章概述元、明、清三代樂隊(duì)和歌舞樂的發(fā)展情況?!吨袊诺湟魳肥氛摗返牡谒牟糠制^小,僅有第十五章一章,內(nèi)容也最單薄。實(shí)際上只是簡述了儒家的正統(tǒng)的禮樂觀。對道家、墨家的音樂觀完全沒有涉及。所引述的人物也只有朱熹、蔡元定、朱載堉。?關(guān)于此書,筆者已有詳細(xì)介紹,詳見宮宏宇、吳思篤:《法國漢學(xué)家?guī)炖逝c20 世紀(jì)初域外中國音樂研究》,《音樂研究》2015 年第4 期,第64—75 頁;第5 期,第23—31 頁。

        古恒的《中國古典音樂》很早就引起中國學(xué)者的注意。早在1916 年春,蕭友梅就在其提交給萊比錫大學(xué)的哲學(xué)博士論文《十七世紀(jì)以前中國管弦樂隊(duì)的歷史的研究》(一譯《中國古代樂器考》)中提到古恒的“卓越著作”。?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編:《蕭友梅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 年版,第3 頁。1928年,袁同禮(1895—1965)在其《中國音樂書目舉要》和《西人關(guān)于國樂之著作》中提及此書。?袁同禮:《中國音樂書目舉要》,《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會報(bào)》1928 年2 月第3 卷第4 期;《西人關(guān)于國樂之著作》,北平國樂改進(jìn)社《音樂雜志》1928 年3 月第1 卷第3 期。李樹化(1901—1991)在其1934 年發(fā)表的《幾種關(guān)于中國音樂的外人譯著》一文中也曾提到過“此為法國音樂辭典樂史部之一大篇幅,對于中國音樂的理論、歌曲、樂器等,歷史地、詳細(xì)地解說及申論,為一篇極有價值之文字”?李樹化:《幾種關(guān)于中國音樂的外人譯著》,《音樂教育》1934 年第2 卷第8 期。。楊鴻烈(1903—1977)在1941 年發(fā)表的《中國音樂戲劇在文化上的價值》一文中,除了贊該書為域外中國音樂研究著述中“最為精博”者外,還列出它對王光祈的影響。?楊鴻烈:《中國音樂戲劇在文化上的價值》,《中日文化》1941 年5 月第1 卷第3 期,第78 頁。梁在平(1910—2000)1956 年在臺灣省增訂袁先生《中國音樂書目舉要》時,亦將古恒詞條收集在內(nèi)。?袁同禮原著、梁在平增訂:《中國音樂書譜目錄》,中國臺北:中華國樂會1956 年版,第17 頁。錢仁康先生(1914—2013)在1990 年代也特地提到古恒之專書,稱古氏是“最早按照中國音樂的價值體系來研究中國音樂的法國音樂學(xué)家”之一;《中國古典音樂》是“這一時期的法國學(xué)者研究中國音樂的最重要的成果”?錢仁康:《中法音樂文化交流的歷史和現(xiàn)狀》,《人民音樂》1992 年1 期,第43 頁。。

        王光祈對古恒的古代中國音樂研究最為欽佩。在其1928 年用德文發(fā)表的《論中國記譜法》一文中,王光祈就推薦讀者參考古恒一書中相關(guān)章節(jié)。?Wang Guang Ki,“über die chinesischen Notenschriften,” Sinica 3 (1928),p.123.在同年6 月發(fā)表的《中國音樂短史》一文中,他又不忘在注釋中稱贊古氏的專著“為西洋出版界中關(guān)于中國音樂理論之最詳最善者”?王光祈:《中國音樂短史》,四川音樂學(xué)院編:《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上),第277 頁。。在其1929 年發(fā)表的《譯譜之研究》一文中,王光祈具體提到古恒“系將黃鐘一律譯為e1”,并再次提醒讀者,“此書為西洋著作界中研究中國理論最良之書”。?王光祈:《譯譜之研究》,四川音樂學(xué)院編:《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上),第318 頁。王光祈在自己的著述中也常直接引用古恒的研究成果。如在其1929 年成書的《翻譯琴譜之研究》之《導(dǎo)言》中,王光祈聲明自己對“法人Courant 之Essai Historique sur la Musique Classique des Chinois,皆有所采擇”。在1931 年完成的《中國音樂史》中,王光祈又明確地告訴讀者:“本書之中,多采其說?!痹谠撝诹隆稑菲髦M(jìn)化》之引言部分,王光祈具體地提到“本章所附各圖,皆取自法人苦朗氏所作之《中國雅樂歷史研究》”?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四川音樂學(xué)院編:《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上),第4、61、169 頁。。

        1910年代——中國當(dāng)代音樂型態(tài)研究、中國古代樂器考釋

        二十世紀(jì)德語世界最早就中國音樂撰寫博士論文的是德國比較音樂學(xué)家埃里?!べM(fèi)舍爾(Erich Fischer,1887—1977)。?韓國鐄:《音樂的中國》,中國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 年版,第114—126 頁。王光祈在其著作中將Erich Fischer 譯為“飛俠”。但與古恒不同的是,費(fèi)舍爾不懂中文,他對中國音樂的認(rèn)知也十分有限。他在選題上所注重的是中國當(dāng)時流行的音樂,?Hartmut Walravens,“Popular Chinese Music a Century Ago: Berthold Laufer’s Legacy,” Fontes Artis Musicae 47.4 (2000),p.349.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則是實(shí)際音響案例分析。費(fèi)舍爾1907 年至1910 年在柏林音響檔案館工作,曾擔(dān)任過比較音樂學(xué)家霍恩博斯特爾(Erich von Hornbostel,1877—1935)的助手。在其1910 年提交給柏林大學(xué)的博士論文《中國音樂研究》?Erich Fischer,“ Beitr?ge zur Erforschung der chinesischen Musik: Aus dem Phonogrammarchiv des psychologche Instituts der Universit?t zu Berlin,”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Berlin,1910.中,費(fèi)舍爾充分利用了柏林音響檔案館的中國音響資料。具體來講,費(fèi)舍爾這篇論文通過對勞弗爾(Berthold Laufer,1874—1934)1901 年至1904 年錄制的兩個蠟音筒和波里斯-雷蒙德夫人(Marie du Bois-Reymond)1908 年在上海采錄的7 首歌曲的記譜及型態(tài)分析,其中也包括笛、簫、笙、揚(yáng)琴、二胡、月琴和琵琶曲,以及為皮影戲演出伴唱的京劇唱段。?有關(guān)柏林音響檔案資料館所藏中國錄音及其相關(guān)研究,見宮宏宇:《柏林比較音樂學(xué)家與中國音樂——以霍恩博斯特爾為例》,《黃鐘》2018 年第1 期,第14—30 頁。Fran?ios Picard(皮卡爾),“Crossing Stages,Crossing Countries,Crossing Times: Instrumental Qupai in Europe Scholarship,” in Alan R.Thrasher(ed.),Qupai in Chinese Music: Melodic Models in Form and Practice,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2016,p.54.費(fèi)舍爾的博士論文的另一個意義是其開啟了歐洲人利用中國音樂唱筒提供的實(shí)際音響來研究中國當(dāng)代民間音樂的先河。此論文后來正式發(fā)表在《國際音樂學(xué)會文集》1909—1910卷上(見圖2)。?Erich Fischer,“Beitr?ge zur Erforschung der chinesischen Musik: Aus dem Phonogrammarchiv des psychologche Instituts der Universit?t zu Berlin,” Sammelb?nde der Internationalen Musikgesellschaft 12 (1911),pp.153-206.參見金經(jīng)言:《幾部研究中國音樂的西文著作》,《中國音樂》1995 年第3 期,第15 頁。

        圖2 費(fèi)舍爾博士學(xué)位論文封面及插圖

        費(fèi)舍爾的研究為時在德國學(xué)習(xí)的中國學(xué)者提供了研究范式。如王光祈在柏林撰寫《中國音樂史》時,就多受費(fèi)舍爾(王光祈譯為“飛俠”)研究的啟發(fā),特別是其第十章“器樂之進(jìn)化”一章所舉的例子,更是直接引自費(fèi)舍爾論文中有關(guān)中國音樂的例子。王光祈1934 年提交給波恩大學(xué)的博士論文《論中國古典歌劇》所具體分析引用的一部分音響資料,也來自柏林音響檔案館所藏的中國戲曲唱片。?王光祈:《論中國古典歌劇(1530—1860)》,金經(jīng)言譯,四川音樂學(xué)院編:《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上),第207—208 頁。

        費(fèi)舍爾之后在德國以中國音樂為主題完成博士論文的是1912 年至1920 年在德國留學(xué)的蕭友梅。蕭氏1916 年春向萊比錫大學(xué)哲學(xué)系提交了他的博士論文《十七世紀(jì)以前中國管弦樂隊(duì)的歷史的研究》?Hsiao Yiu-Mei Chopin,“Eine geschichtliche Untersuchung über das chinesische Orchester bis zum 17/ Jahrhundert,”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Leipzig,1916.(作者同時擬中文題名為《中國古代樂器考》)?!斑@是中國留學(xué)生第一次以音樂學(xué)為主題的博士論文”?廖輔叔:《譯后記》,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編:《蕭友梅音樂文集》,第134 頁。。與古恒偏重中國古代音樂通史的做法不同,蕭文聚焦的是“中國管弦樂隊(duì),它的結(jié)構(gòu)和為它創(chuàng)作的曲目”?蕭友梅:《十七世紀(jì)以前中國管弦樂隊(duì)的歷史的研究》,廖輔叔譯,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編:《蕭友梅音樂文集》,第3—4 頁。。蕭友梅的這篇論文雖然是重點(diǎn)介紹中國古代的各類樂器,但對中國古代音樂行政、音樂教育以及用于祭祀、宴會直到各種儀式的樂隊(duì)編制等也有詳盡的歷史性敘述。?廖輔叔:《蕭友梅傳》,杭州:浙江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1993 年版,第11—13 頁。關(guān)于此論文的提交及答辯過程,可參見孫海:《蕭友梅留德史料新探》,《音樂研究》2007 年第1 期,第18—32 頁;《蕭友梅留德史料再探》,《音樂研究》2018 年第2 期,第106—115 頁。近期西文有關(guān)蕭友梅在萊比錫的研究,可參見Hannes Jedeck,“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Musical Modernity? Xiao Youmei’s Studies in Leipzig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Folk Orchestra,” in Decentering Musical Modernity: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and European Music History,edited by Tobias Janz and Chien-Chang Yang,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2019,pp.123-144.

        1920 —1930 年代——中國戲劇研究

        進(jìn)入到1920 年代后,歐洲世界的中國音樂研究轉(zhuǎn)向了中國戲劇研究。此間的研究者以留歐的中國留學(xué)生為主。從1929 年至1937 年不到十年間,至少有以下幾部博士論文完成。

        1921 年北京大學(xué)畢業(yè)后即赴巴黎留學(xué)的陳綿(Tcheng Mien)于1929 年以《中國現(xiàn)代戲劇分析》?Mien Tcheng,“Répertoire analytique du théatre chinois moderne,” Thèse supplémentaire pour le doctorat ès lettres,Paris,1929.一文,在巴黎大學(xué)獲得文學(xué)博士學(xué)位。同年該論文以《中國現(xiàn)代戲劇》為名,由法國現(xiàn)代出版社在巴黎出版。?Mien Tcheng,Le théatre chinois moderne,Paris: Presses Modernes,1929.關(guān)于陳綿,可參見趙建新:《陳綿論》,《中央戲劇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16 年第1 期,第37—46 頁;羅仕龍:《昆曲在法國的傳播、發(fā)展與研究》,《華文文學(xué)》2021 年5 月(總第160 期),第79—80 頁。與王光祈不同,陳綿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主要討論的是“中國現(xiàn)代戲劇”,即1853 年至1929 年的京劇,兼及昆曲。用陳綿自己的話說,“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主體是京調(diào)(京劇)。秦腔次之。至于弋陽腔與昆曲,只不過是一去不回的榮光的殘存物罷了”?!吨袊F(xiàn)代戲劇分析》全文分為七個章節(jié):第一章講述現(xiàn)代(即今人所認(rèn)識的晚清民初)戲劇的起源、基本元素、作者群等;第二章是京劇的舞臺樣式、表演程式、服飾;第三章論及京劇角色行當(dāng);第四章為京劇劇本結(jié)構(gòu)、語言風(fēng)格、詩歌及文學(xué)性;第五章為京劇的唱念做打與音樂;第六章是京劇故事類別及其與古典小說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第七章則是京劇體現(xiàn)的道德意識、思想境界等。?羅仕龍:《從繼承傳統(tǒng)到開創(chuàng)新局——二十世紀(jì)前半期法語世界的中國戲劇研究》,《漢風(fēng)》2017 年第2 輯,第85 頁。陳綿在提交博士論文之前就已開始在法國學(xué)刊上發(fā)表有關(guān)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論文。?Mien Tcheng,“Le Théatre Chinois Contemporain,” Revue des arts asiatiques 4.3 (Septembre 1927),pp.160-174.

        1932 年,“出身太倉望族,自幼常聞昆曲”、后來成為外交官的蔣恩鎧(Tsiang Un-Kai,1904—1999)?沈慧瑛:《外交官蔣恩鎧的昆曲情》,沈慧瑛:《燈火闌珊處》,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 年版,第112—124 頁。向巴黎大學(xué)提交了博士論文《昆曲——中國古代的戲劇》?Tung-li Yuan,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Continental Europe 1907-1962,New York,1963,p.16.,同年,該論文在巴黎大學(xué)中國學(xué)院的資助下在巴黎出版(見圖3)?Tsiang Un-Ka?,K’ouen K’iu,le théatre chinois ancien,Paris: Librairie Ernest Leroux,1932.關(guān)于此論文,詳見羅仕龍:《從繼承傳統(tǒng)到開創(chuàng)新局——二十世紀(jì)前半期法語世界的中國戲劇研究》,第87 頁;《昆曲在法國的傳播、發(fā)展與研究》,第79—80 頁。。此博士論文是蔣恩鎧在社會學(xué)家涂爾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和漢學(xué)家沙畹的學(xué)生、曾于1911—1913 年和1918—1919 年兩度來華進(jìn)行實(shí)地考察的葛蘭言(Marcel Granet,1884—1940)的指導(dǎo)下在巴黎大學(xué)完成的。除了對昆曲的淵源流變、體制結(jié)構(gòu)有相當(dāng)詳盡的分析外,蔣恩鎧為了說明昆曲曲詞與曲牌調(diào)性的緊密性,還選譯了一些昆曲折子戲文,如《琵琶記·南浦囑別》《獅吼記·跪池》《長生殿·絮閣》 《還魂記·寫真》 《浣紗記·寄子》《水滸記·后誘》《桃花扇·寄扇》等。?羅仕龍:《從繼承傳統(tǒng)到開創(chuàng)新局——二十世紀(jì)前半期法語世界的中國戲劇研究》,第87 頁。

        圖3 巴黎大學(xué)1932 年蔣恩鎧博士學(xué)位論文封面

        1934 年,有“中國最后一位象征派詩人”之稱、曾將《國際歌》和《羅丹藝術(shù)論》等翻譯成中文的浙江人沈?qū)毣?吳景鍵:《閱湖居得書記——“受苦的人”沈?qū)毣罚d《澎湃新聞》(2017 年11 月21 日)。(Chen Pao-Ki,1908—2002)以《〈西廂記〉研究》一文(見圖4)?Chen Pao-Ki,“Si Syang Ki,” These sontenue Lyon,Lettres,1934.Tung-li Yuan,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Continental Europe 1907-1962,New York,1963,p.7.,獲得了里昂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學(xué)位。同年,該論文在巴黎出版(見圖5)。在這部論文中,沈?qū)毣m然以《西廂記》為研究對象,但他對中國戲曲與元雜劇的源流、歷史分期以及各時期的主要劇作家進(jìn)行了陳述。此外,他還將周德清(1277—1365)、沈德符(1578—1642)、毛聲山、焦循(1763—1820)、鄭振鐸等人的著述翻譯成法文,并指出之前法國漢學(xué)家儒蓮(Stanislas Julien,1797—1873)等翻譯的《西廂記》譯本中存在的問題。?羅仕龍:《從繼承傳統(tǒng)到開創(chuàng)新局——二十世紀(jì)前半期法語世界的中國戲劇研究》,第91—92 頁。

        圖4 里昂大學(xué)1934年沈?qū)毣┦繉W(xué)位論文封面(左)

        圖5 沈?qū)毣┦繉W(xué)位論文出版物封面(右)

        幾乎與沈?qū)毣瑫r以中國戲劇為題向德國大學(xué)提交博士論文的是1920 年抵達(dá)德國的王光祈。王光祈1934 年向波恩大學(xué)提交了博士論文《論中國古典歌?。?530—1860)》?Kwang-chi Wang,“über die chinesische Klassische Oper,”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Bonn,1934.。王光祈的論文雖然也是關(guān)于中國戲曲(昆曲)的,但與以下將要提到的同時期留法中國學(xué)人的同類題材的論文不同,王光祈的論文以中國戲劇音樂和表演為焦點(diǎn)?!墩撝袊诺涓鑴 吩O(shè)有正文十二章,分別以“中國戲曲的發(fā)展”“題材”“曲詞”“樂律”“調(diào)和移調(diào)”“樂譜”“音樂”“樂隊(duì)”“舞臺、行頭和臉譜”“演員及其動作”“中國音樂美學(xué)”“幾個例子”為題舉例論述。特別是論文中心的五章——第四章(樂律)、第五章(調(diào)和移調(diào))、第六章(樂譜)、第七章(音樂)、第八章(樂隊(duì))——聚焦音樂本體并附有諸多譜例(材料主要采自保存在柏林和波恩國立圖書館的中國戲曲曲譜,如《納書楹曲譜》《集成曲譜》等)。即使在第十二章中對《琵琶記》《一捧雪》《風(fēng)箏誤》《長生殿》幾出劇作的案例分析也都提供具體的唱腔譜例。?王光祈:《論中國古典歌劇》,金經(jīng)言譯,四川音樂學(xué)院編:《王光祈文集·音樂卷》,第209—221 頁。

        與蕭友梅博士論文提交后的寂寞無聲形成對照,王光祈的《論中國古典歌劇》于同年即由中華民國在海外的重要文化機(jī)構(gòu)日內(nèi)瓦中國國際圖書館剛剛創(chuàng)辦的《東西文化》(Orient et Occident,也譯為《東方與西方》)學(xué)刊分三期連載。之后又作為中國國際圖書館系列出版物第一號(Schriftenreihe der Bibliothek Sino-Internationale,Genf,No.1)在日內(nèi)瓦出單行本(見圖6)?Kwang-chi Wang,“über die chinesische Klassische Oper,” Orient et Occident 1.1 (August 1934),pp.9-21;1.2 (September 1934),pp.16-33;1.3 (October 1934),pp.13-29.Kwang-chi Wang,über die chinesische klassische Oper (1530-1860),Genf:Bibliothèque Sino-Internationale,1934.?!墩撝袊诺涓鑴 吩趪H音樂學(xué)界和漢學(xué)界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歐美學(xué)者如畢鏗等在有關(guān)中國音樂的論著中一般都會參考引用到。1950 年出版的《亞洲音樂書目:中國篇》和1966 年美國民族音樂學(xué)會出版的全世界有關(guān)民族音樂學(xué)的論文目錄,王光祈的《論中國古典歌劇》以及他的其它德文論著也都包括在列。?“Bibliography of Asiatic Musics,Twelfth Installment,” Notes 7.4 (1950),p.620.Ethnomusicology and Folk Music: A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compiled and annotated by Frank Gillis and Alan P.Merriam,published for the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by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Middletown,1966.

        圖6 王光祈《論中國古典歌劇》中國國際圖書館系列出版物封面

        1937 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xué)、后來成為北京藝術(shù)劇院創(chuàng)建人之一的著名話劇導(dǎo)演焦承志(即焦菊隱,Tchiao Tch’ eng-Tchih,1905—1975)以十多萬字的《論今日之中國戲劇》一文(51)Tchiao Tch’eng-Tchin,“Le théatre chinois d’aujourd’hui,” Thèse de doctorat Lettres,Paris,1937;Tchiao Tch’eng-Tchin,Le theatre chinois d’aujourd’hui,Paris: Librairie E.Droz,1937.,獲巴黎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學(xué)位。該論文同年由巴黎?!さ铝_茲書店(E.Droz)列入《世界戲劇叢書》出版。焦菊隱的論文以討論京劇為主,兼及話劇,除了就京劇的發(fā)展歷程、藝術(shù)特色、演員職業(yè)狀況、1930 年代中國戲曲教育體制及其改革趨向進(jìn)行討論外,還涉及劇目、表演、化妝、服裝、布景、燈光、劇場管理、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52)羅仕龍:《昆曲在法國的傳播、發(fā)展與研究》,第80—81 頁;《從繼承傳統(tǒng)到開創(chuàng)新局——二十世紀(jì)前半期法語世界的中國戲劇研究》,第88—90 頁。鄧九平、于海嬰:《焦菊隱傳略(一)》,《新文學(xué)史料》1997 年第1 期,第188 頁。珠璣:《焦菊隱在巴黎撰寫博士論文》,《新文學(xué)史料》1996 年第2 期,第10 頁。

        1940年代——中國當(dāng)代音樂及作曲家研究、華樂西漸、中國教會的音樂、唐代音樂理論

        進(jìn)入到1940 年代后,歐洲華人中國音樂研究論文在選題上有了新的發(fā)展。1941 年,馬友友之父馬孝駿(Ma Hiao-Ts’iun,1911—1991)在巴黎大學(xué)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歐式風(fēng)格的中國音樂》(53)Ma Hiao-Ts’iun,“La musique chinoise de style européen,” Thèse de doctorat Lettres,Université de Paris,1941.。與之前注重中國戲曲的博士論文不同,在此文中,馬孝駿首次討論了他同時代的中國作曲家,如馬思聰、賀綠汀、黃自等中國當(dāng)代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馬孝駿的研究尤其關(guān)注在法國學(xué)習(xí)的中國音樂家,其中包括了在中國新音樂史研究中從來沒有受到過重視的作曲家季志仁(1902?—1992),以及季志仁在1930 年代初創(chuàng)作的《即興曲》和《中國風(fēng)組曲》。

        祖籍廣東、曾為著名漢學(xué)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1921—2018)助手的華裔學(xué)者陳艷霞(Tchen Ysia)1948 年在巴黎大學(xué)完成了350 頁的《十八世紀(jì)法國的中國音樂》(54)Ysia Tchen,“La Musique chinoise en France au XVIIIe siècle,” Thèse pour le doctorat d’université,présentée à la Faculté des lettres de l’Université de Paris,1948.博士論文。此論文實(shí)際上論述的是中國音樂在法國十八世紀(jì)之后的接受史。1974 年,此文作為法國語言與文明叢書之一在巴黎由法國東方出版社出版。(55)Ysia Tchen,La musique chinoise en France au XVIIIe siècle,Paris: Publications orientalistes de France,1974.作為最早聚焦十八世紀(jì)經(jīng)法國耶穌會士之手傳到歐洲的中國音樂典籍與實(shí)例以及中國音樂在歐洲的專著,此書出版后在國際漢學(xué)界和音樂學(xué)界都產(chǎn)生了一些影響,至今仍然經(jīng)常被域外漢學(xué)家和音樂學(xué)者們參考引用。(56)《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xué)會通訊》1992 年第10 期,第35—36 頁。M.Escudier,“Ysia Tchen: La musique chinoise en France au XVIIIe siècle,” Dix-Huitième Siècle Anné 9 (1977),pp.478-479;Krystyn R.Moon,Yellowface: Creating the Chinese in American Popular Music and Peformance,1850s-1920s,New Brunswick,New Jersey,and London: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5,p.199.此書于二十世紀(jì)末由耿昇(1945—2018)譯為中文,1998 年由商務(wù)印書館以《華樂西傳法蘭西》為題出版發(fā)行,2013 年再版。

        相較于德國和法國,英語世界大專院校的中國音樂研究起步較晚。在美國最早以中國音樂為題作學(xué)位論文的可能是1923 年8 月抵華的美國傳教士范天祥(Bliss Mitchell Wiant,1895—1975)。1936 年,回美國休假的范天祥在波士頓大學(xué)完成了以研究中國音樂形態(tài)為題的碩士論文《中國音調(diào)復(fù)音處理的可能性》(57)Bliss Mitchell Wiant,“Possibilities of Polyphonic Treament of Chinese Tunes,” M.Mus.,Boston University,1936.。1946年,范天祥又在美國南方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市的喬治·皮博迪師范學(xué)院完成了題為《音樂在中國文化中的特質(zhì)與功能》(58)Bliss Mitchell Wiant,“The Character and Function of Music in Chinese Culture,” PhD.dissertation,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1946.的博士論文。后者經(jīng)精簡后,改名為《中國音樂》(59)Bliss Mitchell Wiant,The Music of China,Hong Kong: Chung Chi Publications,1965.于1966 年由香港中文大學(xué)崇基學(xué)院出版發(fā)行單行本。此論文從音樂與政治、文學(xué)、社會、宗教的關(guān)系入手,比較詳盡地探討了中國音樂和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系,其中的一些論斷“頗有見地”。(60)韓國鐄:《音樂的中國》,第72 頁。特別是范天祥將中國古代音樂思想的資料分門別類整理翻譯出來,以解釋音樂在政治、文學(xué)、環(huán)境、社會生活和宗教中的地位的做法,“對西文讀者有一定程度的貢獻(xiàn)”(61)韓國鐄:《合唱運(yùn)動先驅(qū),中西音樂橋梁——范天祥其人其事》,韓國鐄:《韓國鐄音樂文集》(一),中國臺北:樂韻出版社1990 年版,第167 頁。。其不足之處是所采用的資料比較繁雜且陳舊,不太注重音樂分析,其研究方法也曾被質(zhì)疑。(62)Fredric Lieberman,Chinese Music: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2nd ed,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1979,p.223.

        與范天祥同時就中國音樂作學(xué)位論文的是民國期間先后在福州格致中學(xué)、福建協(xié)和大學(xué)、華南女子學(xué)院和福建音專任教的美國鋼琴教師阿爾伯特·福路(Albert Louis Faurot,1914—1990)。1940 年,他向俄亥俄州歐柏林學(xué)院提交了題為《中國教會的音樂》(63)Albert Louis Faurot,“Music in Chinese Church,” MA.Theology,Oberlin College,1940.的神學(xué)碩士論文。

        中國的基督教會音樂外,1940 年代初的英語世界也有學(xué)者就中國古代的音階體系、調(diào)式系統(tǒng)、傳統(tǒng)樂器作碩博士論文。如美國華裔學(xué)人Kuh Koh-nie(1898—?)1942 年在紐約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完成的長達(dá)542 頁的教育學(xué)博士論文就是從音樂學(xué)的角度,結(jié)合漢學(xué)和音樂學(xué)的研究方法,專門討論唐代的律呂、音階、調(diào)式和記譜體系的。(64)Kuh Koh-nie,“A Musicological Study of the Important Tonal System of the T’ang Dynasty (A.D.618-960),” Ed.D.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1942.

        1940 年代中后期美國與中國音樂有關(guān)的學(xué)位論文包括埃莉諾爾·悌普雷蒂(Eleanor Tiplady)1946 年提交給辛辛那提音樂學(xué)院的碩士論文《中國音樂:歷史、音階、樂器》(65)Eleanor Tiplady,“The Music of China,History,Scales,Instruments,” M.M.,College-Conservatory of Cincinnati,1946.。如題目所示,此文除了簡單介紹中國音樂的歷史、中國人的傳統(tǒng)音樂觀、歷代所用音階及樂器外,還論及中國及其他國家所用的五聲音階。珍·湯 普 森(Jean Graham Thompson,1921—2006)在其1947 年提交給美國西北大學(xué)的音樂教育碩士論文《中國及其音樂》(66)Jean Graham Thompson,“China and Her Music,” M.M.,Northwestern University,1947.中也簡略地討論了中國音樂史、傳統(tǒng)樂器、宗教音樂和哲學(xué)思想。

        1940 年代末,也有旅美中國留學(xué)生就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做博士論文的。1948 年,燕京大學(xué)畢業(yè)生、我國早期合唱事業(yè)的先驅(qū)李抱忱(1907—1979)向哥倫比亞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提交了題目為《北平國立師范大學(xué)音樂師資的訓(xùn)練》(67)Lee Pao-chen,“A proposed plan for the education of music teachers at Peiping National Teachers College,” Ed.D.dissertation,College of Education,Columbia,1948.的音樂教育博士論文。該論文雖然以北平國立師范大學(xué)音樂師資的訓(xùn)練、音樂系的課程安排、師資和學(xué)生的選拔,以及音樂系的組織與行政為焦點(diǎn),但對中國音樂的今昔、中國的師資教育及音樂師資教育、音樂及音樂教員在中國的責(zé)任,以及北平師大對音樂師資訓(xùn)練的任務(wù)也有具體的敘述。(68)李抱忱:《哥大兩年》,《傳記文學(xué)》1966 年第9 卷第5 期,第29 頁。

        國立上海音專長笛專業(yè)畢業(yè)生葉懷德(Walter Huai-Deh Yeh,1911—1990)可能是最早以作品取得美國音樂學(xué)院博士學(xué)位的中國留學(xué)生。葉懷德1949 年獲得羅切斯特大學(xué)伊斯曼音樂學(xué)院博士學(xué)位。他的博士作品是《中國交響曲——男歌者、男低音獨(dú)唱、女高音獨(dú)唱》(69)Walter Huai-Deh Yeh,“The Chinese Symphony,with male chanters,also baritone and solo soprano,” PhD.dissertation,EastmanSchool of Music,University of Rochester,1949.Tung-li Yuan (袁同禮),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Washington,D 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Inc.,1961,p.68.。

        1950年代——朱載堉律學(xué)研究、中國古代音樂生活、元雜劇、民間說唱

        1950 年(一說1948 年),肯尼斯·羅賓遜(Kenneth Girdwood Robinson,1917—2006)向牛津大學(xué)提交了關(guān)于朱載堉十二平均律理論的文學(xué)學(xué)士學(xué)位論文。(70)Kenneth Robinson,“A Critical Study of Chu Tsai Yü’s Account of the System of the Lü or Twelve Musical Tubes in Ancient China,” B.Litt.Thesis,Oxford University,1950-1951.羅賓遜論文的問世,使得西方學(xué)者開始更為全面地了解明世子朱載堉(1536—1611)的律學(xué)研究(特別是“新法密率”理論)在全球律學(xué)發(fā)展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貢獻(xiàn)。此論文經(jīng)過修改后,后來收入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1962 年出版的《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第四卷第一分冊“聲學(xué)”部分。(71)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pp.212-228.1980 年又以《朱載堉對中國音樂十二平均律理論的貢獻(xiàn)評述》(72)Kenneth Robinson,A Critical Study of Chu Tsai-yü’s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qual Temperament in Chinese Music,Sinologica Coloniensia,Bd.9,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1980.為題在德國出版單行本。富路特(L.Carrington Goodrich,1894—1986)、房兆楹(1908—1985)主編的《明代名人傳》(73)L.Carrington Goodrich and Chaoying Fang (eds.),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1368-1644,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中的朱載堉詞條也出自羅賓遜之手。遺憾的是,羅賓遜有關(guān)朱載堉的著述存在著文獻(xiàn)資料不全、論證不透徹、參考資料有限等諸多弱點(diǎn)。其中之一是缺乏對中國學(xué)者研究成果的借鑒。如楊蔭瀏先生早在1937 年就已發(fā)表在《燕京學(xué)報(bào)》的《平均律算解》一文,羅賓遜就沒有提到。(74)Robert Provine,“Review of A Critical study of Chu Tsai-yü’s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qual temperament in Chinese music,”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47.2 (June 1984),pp.384-385.

        在美國,1952 年,黃鳳儀(Florence Feng-Yee Wong)繼李抱忱之后向哥倫比亞大學(xué)提交了題為《現(xiàn)代中國學(xué)校的音樂教育》(75)Florence Feng-Yee Wong,“Mus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schools,” Ed.D.dissertation,Columbia,1952.的教育學(xué)博士論文。同年,來自南京、曾經(jīng)擔(dān)任過美以美會圣經(jīng)學(xué)校(Hitt Bible Training School)校長的梅經(jīng)香(Mei Ginsiang)向美國韋恩州立大學(xué)提交了《音樂對中國文化的影響》(76)Ginsiang Mei,“The Influence of Music on Chinese Culture,” M.Music,thesis,Wayne State University,1952.Alan P.Merriam,“Special Bibliography: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Ethnomusicology and Folk Music Accepted at American Universities,” Ethnomusicology 4.1 (January 1960),pp.21-35.的音樂碩士學(xué)位論文。1954 年,荷西·吳(Hoseah K.Wu,音譯)向美國西北大學(xué)提交了題為《中國音樂的一些理論問題》(77)Hoseah K.Wu,“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hinese music,” M.Music,thes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1954.的音樂碩士論文。與此同時,巴比提·米妮·貝克爾(Babette Minnie Becker)向芝加哥大學(xué)東方語言及文學(xué)系提交了以《儀禮》《周禮》《禮記》中的文字記載為例的碩士論文《中國古代生活中的音樂》(78)Babette Minnie Becker,“Music in the Life of Ancient China as Reflected in the Ceremonial Books the I Li,the Chou Li,the Li Chi,” MA.Thesis,Oriental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1954.。三年后,貝克爾又以《公元前1400 年至前300 年的中國古代音樂生活》(79)Babette Minnie Becker,“Music in the Life of Ancient China: From 1400 B.C.to 300 B.C.,”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1957.一文,獲得芝加哥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1959 年,大衛(wèi)·查爾斯·卡斯特倫(David Charles Castren,1929—2015)在明尼蘇達(dá)大學(xué)完成了《關(guān)于中國音樂現(xiàn)象的哲學(xué)與歷史性觀察》(80)David Charles Castren,“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Chinese Musical Phenomena,” M.Music,thes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59.的音樂碩士學(xué)位論文。

        二次大戰(zhàn)后,美國興起的中國學(xué)研究幾乎取代了歐洲的漢學(xué)。特別是在中國戲劇研究方面,自1950 年代起,美國本土不僅開始出現(xiàn)研究中國戲曲的博士論文,其數(shù)量也在英語世界領(lǐng)先,“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國總和的10 倍以上”(81)康保成主編:《觀念、視野、方法與中國戲劇史研究》,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17 年版,第607 頁。。但與之前法國中國戲曲研究不同的是,1950 年代北美研究中國戲劇和戲劇史的博士學(xué)位論文更多的是對元代雜劇的研究。這期間美國元雜劇研究的博士論文值得注意的有劉君若(Chun-jo Liu,1922—2012)1952 年提交給美國威斯康星大學(xué)的博士論文《十三世紀(jì)中國雜劇研究》(82)Chun-jo Liu,“A Study of the Tsa-chu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in China,”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52.、羅伯特·米勒(Robert Pickens Miller)同年在耶魯大學(xué)完成的博士論文《元雜劇賓白中的虛詞》(83)Robert Pickens Miller,“The Particles in the Dialogue of Yuan Drama: A Descriptive Analysis,” PhD.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1952.、楊富森(Richard Fusen Yang,1918—2010)1955 年提交給西雅圖華盛頓大學(xué)的博士論文《元雜劇中的呂洞賓》(84)Richard Fu-Sen Yang,“Lü Tung-bin in the Yüan Drama,”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1955.三部。

        在北京出生、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英國文學(xué)專業(yè)的劉君若1952 年在威斯康星大學(xué)完成的博士論文《十三世紀(jì)中國雜劇研究》全面考察了元雜劇的起源、一般結(jié)構(gòu)、人物類型、元曲的形式和各種主題(歷史、社會、浪漫和宗教等)。(85)劉君若長期任職于明尼蘇達(dá)大學(xué)東亞語言系,除了雜劇研究外,劉君若也是美國“中國演唱文藝研究會”(Conference on 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簡稱CHINOPERL)創(chuàng)始人之一。從1969 年該學(xué)會開創(chuàng),直到她2012 年去世,一直活躍于學(xué)會。關(guān)于劉君若以及她與“中國演唱文藝研究會”的關(guān)系,見Bell Yung(榮鴻曾),“In Memoriam: Liu Chun-jo (1922-2012),” CHINOPERL Papers 31 (2012).與早期從事元雜劇翻譯和研究的歐洲漢學(xué)家一樣,劉君若所依據(jù)的主要史料是明代戲曲理論家、文學(xué)家、出版家臧懋循(1550—1621)刊刻于1615年到1616 年間的《元曲選》。劉君若采用的研究方式也與早期漢學(xué)家的類似,除了對元雜劇的整體考量外,論文后還附有作者翻譯的《竇娥冤》《李逵負(fù)荊》 《梧桐雨》3 個元雜劇劇本。不同的是,該論文雖然主要聚焦在文本研究上,但也涉及到元雜劇的音樂及舞臺表演程式。

        與劉君若宏觀的分析法形成鮮明的對照,羅伯特·米勒1952 年在耶魯大學(xué)完成的博士論文《元雜劇賓白中的虛詞》的焦點(diǎn),如題目所示,是在十三世紀(jì)元雜劇對話中的12 個虛詞的語言學(xué)微觀分析上。該文雖然沒有像劉君若那樣涉及到元雜劇的演出形式,但在《緒論》中也介紹了元雜劇一折之中“曲牌”“聯(lián)套”“鼓吹曲”“諸宮調(diào)”“賺詞”等與音樂有關(guān)的名詞術(shù)語。該論文雖然是在出生在湖州的美國漢學(xué)家金守拙(George A.Kennedy,1901—1960)的指導(dǎo)下完成的,但也得到旅美華人學(xué)者趙元任、楊聯(lián)陞、柳無忌等漢學(xué)家的指點(diǎn)。

        米勒之后以元雜劇為題做博士論文的是燕京大學(xué)新聞系畢業(yè)生、曾任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記者的楊富森(Richard Fu-Sen Yang,1918—2010)。楊富森1955 年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xué)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元雜劇中的呂洞賓》。此文是英語世界中較早專門以元雜劇中的人物為切入點(diǎn)的博士論文。1958 年他在歐洲漢學(xué)期刊 《華裔學(xué)志》上發(fā)表了《元雜劇的社會背景》(86)Richard F.S.Yang,“The Social Backgroud of the Yüan Drama,” Monuenta Serica 17 (1958),pp.331-352.一文。1967 年,楊富森與查爾斯·麥特茨格(Charles R.Metzger)合譯的《元曲小令五十首》(87)Fifty Songs from the Yüan: Poetry of the 13th Century China,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appendices and notes by Richard F.S.Yang and Charles R.Metzger,London: Allen and Unwin,1967.在英國倫敦出版。楊富森后來還將四部元雜?。ā陡]娥冤》《梧桐雨》 《岳陽樓》 《倩女離魂》)(88)Richard Fu-Sen Yang,Four Plays of the Yuan Drama,Taipei: The China Post,1972.譯成英文,加上緒論和注釋于1972 年在中國臺北出版。自小喜愛京戲的楊富森也是較早就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京劇改革進(jìn)行報(bào)道的旅美學(xué)人。(89)Richard Fu-Sen Yang,“The Reform of Peking Opera under Commu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July-September,l962),pp.124-139;“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 What the Communists Did to the Peking Opera,” Educational Theate Journal 21.1(1969),pp.60-66.2009 年,他用英文撰寫的《梅蘭芳與京劇》(90)Richard Fu-Sen Yang,Mei Lanfang and Peking Opera,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9.一書,在北京由中國外文書店出版。

        除了元代戲曲研究外,1950 年代也開始有歐美學(xué)者就中國民間說唱藝術(shù)撰寫學(xué)位論文。在研究中國說唱藝術(shù)方面,東歐漢學(xué)家的成果為著,如捷克漢學(xué)家普實(shí)克(Jaroslav Pr??ek,1906—1980)的學(xué)生何德佳(V?na Hrdli?ková,1925—2016)1959 年完成了關(guān)于北京天橋市場中國民間曲藝蓮花落的博士論文。(91)星燦、勞白:《海內(nèi)存知己——記中國人民的兩位老朋友》,《國際論壇》1996 年第1 期,第57 頁。Stephen Jones,“A Czech couple in 1950s’ Tianqiao,” https://stephenjones.blog/2019/02/15/czechs-in-tianqiao/.何德佳與他外交官的丈夫何德理(Zden?k Hrdli?ka,1919—1999)從1946 年起就開始研究中國文化歷史及其對日本的影響。1951 年,何德理出任捷克斯洛伐克駐中國大使館第一任文化參贊。在北京居住期間,他們夫婦對大鼓書和蓮花落等中國民間說唱藝術(shù)形式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在海外漢學(xué)刊物上發(fā)表相關(guān)論文(92)Zden?k Hrdli?ka,“Old Chinese Ballads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the Big Drum,” Archive Orientální 25.1 (1957),pp.83-145;V?na and Zden?k Hrdli?ka,“Lianhua lao and its traditions,” in Vibeke B?rdahl(ed.),The Eternal Storyteller: Oral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Richmond: Curzon,1999,pp.71-77.Lucie Olivová,“Chinese and Japanese storytelling:Selected topical bibliography of the works of V?na Hrdli?ková and Zden?k Hrdli?ka,” CHINOPERL Papers 25 (2004),pp.87-97.。何德佳蓮花落博士論文的“田野工作”就是在此間完成的。

        1960年代——唐宋音樂文獻(xiàn)、宋金元戲曲、諸宮調(diào)、昆曲、京劇、基督教音樂華化

        進(jìn)入1960 年代后,歐美的中國音樂研究學(xué)位論文不僅在題材選擇上呈現(xiàn)出了多樣化的趨向,在研究水平上——尤其是在中國唐代音樂文獻(xiàn)、宋代音樂史料和宋金元戲曲研究上——也達(dá)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期間的杰出論文最值得提到的是1960 年趙如蘭向哈佛大學(xué)音樂系和東亞語言學(xué)系提交的博士論文《宋代音樂史料:公元960—1279》(93)Rulan Chao Pian,“Sources of Music in the Sung Dynasty: 960-1279 A.D.,” PhD.dissertation,Music,Degree program carried on jointly with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and the Department of Far Eastern Languages,Harvard University,1960.和1964 年嵇穆(Martin Gimm)提交給德國科隆大學(xué)的博士論文《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研究》(94)Martin Gimm,“Das Yueh-fu tsa-lu des Tuan An-chieh: Studien zur Geschichte von Musik,Schauspiel und Tanz in der T’ang-Dynastie,” PhD.Thesis,Universit?t K?ln,1964.。

        嵇穆1930 年出生,年輕時在耶拿、萊比錫、柏林學(xué)習(xí)音樂學(xué)(95)嵇穆2009 年還在德國音樂學(xué)權(quán)威學(xué)刊《音樂學(xué)檔案》上發(fā)表了研究李斯特的論文。Martin Gimm,“Eine Episode im Leben von Franz Liszt: Die Familie Hans Conon von der Gabelentz in Altenburg,” Archiv für Musikwissenschaft 66.4 (2009),pp.321-342.和東方語言和文化。在斯德哥爾摩和東京也短暫學(xué)習(xí)過。從1943 年到1949年,他是家鄉(xiāng)的一名管風(fēng)琴家,是活躍的鋼琴家。在科隆大學(xué)讀博士時,師從曾在奉天醫(yī)專、北平輔仁大學(xué)和燕京大學(xué)工作過多年的滿蒙族學(xué)家福華德(Walter Fuchs,1902—1979)。福氏1970 年退休后,嵇穆接替他科隆大學(xué)漢學(xué)和滿文教授一職,一直到1990 年退休。(96)Hartmut Walravens,Verzeichnis der Ver?ffentlichungen von Prof.Dr.Martin Gimm (2020),p.5.嵇穆在中國臺灣住過幾年,也曾在臺灣的幾所大學(xué)任過教。在臺北時他曾隨錫伯族人廣定遠(yuǎn)學(xué)習(xí)滿語,1959 年至1963 年還在臺北主持過德國文化協(xié)會。(97)葉公平:《德國漢學(xué)家魏漢茂先生訪談錄》,《漢學(xué)研究通訊》2002 年11 月第39 卷第4 期,第21 頁。1966 年,嵇穆的博士論文《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研究》在德國威斯巴登出版,書名為《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唐代音樂、戲劇與舞蹈歷史的研究》(98)Martin Gimm,Das Yüeh-fu tsa-lu des Tuan An-Chieh: Studien Zur Geschichte von Musik,Schauspiel und Tanz in der T’ang-Dynastie,Asiatische Forchungen,Bd.19.,Wiesbaden: Otto Harrasowitz,1966.。長達(dá)600 多頁的此書雖是對《樂府雜錄》及其注釋的德文翻譯,但實(shí)際上是一部研究唐代音樂的專著。嵇穆在譯文前提供有長達(dá)90 頁的序言、引論、翻譯說明和附錄,其中除了包括所有段安節(jié)、其父親段成式及其祖父的生平傳記的翻譯外,還有就《樂府雜錄》的名稱、編纂日期、各種版本,以及歷代辭書對《樂府雜錄》的提及和引用等話題展開的討論;在該書的第十三章中,嵇穆還將《樂府雜錄》與《琵琶錄》的關(guān)系做了比較,最后是譯者對原文中的大量術(shù)語和專有名詞作的極為詳細(xì)的注釋。(99)金經(jīng)言:《幾部研究中國音樂的西文著作》,《中國音樂》1995 年第3 期,第16 頁。此書出版后不僅在漢學(xué)界影響極大,在音樂學(xué)界也引起很大的反響,畢鏗在《通報(bào)》上發(fā)表了題為《唐代音樂和唐代樂器》(100)Laurence Picken,“T’ang music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T’oung Pao,55.1-3 (1969),pp.74-122.的長篇書評。

        除了專述唐開元、天寶間(714—756)樂部事的專著《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研究》外,嵇穆在1960 年代后期和1970 年代初期還發(fā)表了一些唐代樂人的論文。如1967 年在德國權(quán)威東亞學(xué)刊《遠(yuǎn)東學(xué)報(bào)》(Oriens Extremus)上發(fā)表的關(guān)于《羯鼓錄》作者南卓生平及事跡的論文。(101)Martin Gimm,“Nan Cho (? 854),Notizen zu Leben und Werk,” Oriens Extremus 14.1 (1967),pp.43-58.1970年代初,嵇穆又在《遠(yuǎn)東學(xué)報(bào)》上分期發(fā)表了《論八至九世紀(jì)四川制琴世家雷氏家族的歷史》一文。(102)Martin Gimm,“Historische Bemerkungen zur chinesischen Instrumentenbaukunst der T’ang.I-Die Ziherbauerfamilie Lei in Szu-ch’uan;” Historische Bemerkungen zur chinesischen Instrumentenbaukunst der T’ang,II—Addenda zur Zitherbauerfamilie Lei in Szu-ch’uan,” Oriens Extremus 17.1-2 (1970),pp.9-38;18.1 (1971),pp.123-133.此文1980年代由王昭仁譯成中文,刊登在《音樂學(xué)叢刊》第四輯。(103)[聯(lián)邦德國]嵇穆:《唐代雷琴探索——四川雷氏造琴之家》,王昭仁譯,《音樂學(xué)叢刊》第四輯,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6 年版,第158—209 頁。德國大型音樂百科全書《音樂的過去和現(xiàn)在》(第2 版)中有關(guān)中國音樂史、樂器、律調(diào)、記譜法、樂人及戲曲的70 多個詞條也出自嵇穆之手。(104)Martin Gimm,“China,” in Ludwig Finscher(ed.),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Part 2,Kassel: B?renreiter-Verlag,1995,pp.695-755.嵇穆1998 年在德國出版了《崔令欽與其宮廷劇院》(105)Martin Gimm,Cui Lingqin und sein Traktatzu den h?fischen Theater- und Unterhaltungskünsten im China des 8.Jahrhunderts.Bd.1: Der Autor des Jiaofang ji,Sinologica Coloniensa Bd.20,Stuttgart: Steiner,1998.一書。

        1960 年代域外有關(guān)中國宋代音樂,特別是對宋代音樂史料的研究,幾乎可以用一個名字來代表,那就是自1947 年起就在哈佛大學(xué)任教的趙如蘭(1922—2013)(106)Yu Siuwah,“Bibliography of Works by Professor Rulan Chao Pian,” in Bell Yung and Joseph Lam (eds.),Themes and Variations:Writings on Music in Honor of Rulan Chao Pian,Cambridge,MA: Department of Music,Harvard University;Hong Kong: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4,pp.352-357.。而趙如蘭宋代音樂研究最有權(quán)威性的著作,無疑是她1967 年在其1960 年提交給哈佛大學(xué)音樂系和東亞語言學(xué)系博士論文《宋代音樂史料:公元960—1279》基礎(chǔ)上出版的《宋代音樂資料及其詮釋》一書(見圖7)(107)Rulan Chao Pian,Sonq Dynasty Musical Sourc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此書除了闡述研究范疇與研究方法的前言、鳴謝以及書后的參考書目和索引外,該書正文共有四章。第一章就書中所引史料的分類、不同版本、相關(guān)音樂資料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有關(guān)文獻(xiàn)學(xué)的史實(shí)進(jìn)行討論;第二章闡述傳統(tǒng)宮調(diào)概念和俗樂調(diào)式理論;第三章聚焦宋代音樂史料中的各種記譜法;第四章是87 首宋代樂曲的譯譜與詳細(xì)注釋,這87 首樂曲為:姜夔的17首詞調(diào)歌曲、1首琴歌和10首祀神曲;《事林廣記》所保存的7 首詞調(diào)音樂和6 首琴曲;《樂府渾成》中的3 首樂曲;朱熹保存下來的12 首儀典歌曲,即《風(fēng)雅十二詩譜》;還有熊朋來的31 首儀典歌曲。(108)關(guān)于此書,中文最詳盡的介紹可見林萃青:《中國音樂學(xué)的一面鏡子》,林萃青:《宋代音樂史論文集:理論與描述》,上海:上海音樂學(xué)院出版社2012 年版,第50—58 頁。此文原為英文,“A Mirror of Chinese Music Scholarship,” in Rulan Chao Pian,Sonq Dynasty Musical Sourc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Hong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3,p.xx.趙如蘭《宋代音樂資料及其解譯》一書被公認(rèn)為經(jīng)典之作,該專著1967 年作為哈佛—燕京學(xué)社專著系列之十六在美國由哈佛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后,不僅受到了歐美漢學(xué)界、日本音樂學(xué)界人士的一致好評,(109)Colin Mackerras,Monumenta Serica 37 (1968),pp.450-453;L.E.R.Picke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89.3(1969),pp.600-621;Fritz A.Kuttner,Ethnomusicology,13.3 (September 1969),pp.553-557;Fredric Lieberman,Notes 26.1(September 1969),pp.23-24.Peter Crossley-Holland in Musical Times 109 (1968),p.634.Eta Harich-Schneider in Sinologica 11.1-2 (1970),pp.93-100.William P.Malm,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8 (1968),pp.259-262.還得到了美國音樂學(xué)界的認(rèn)可,被美國音樂學(xué)會評為最佳音樂史專著,授予“奧托·金克爾代獎”(Otto Kinkeldey Award)。此專著的出版,不僅確立了趙如蘭在中國音樂史和音樂學(xué)研究方法領(lǐng)域開拓者的地位,同時也為“北美中國音樂史研究”奠定了“根基,……開了大學(xué)音樂系培養(yǎng)中國音樂研究博士的先例”(110)榮鴻曾:《北美中國音樂研究——學(xué)術(shù)、教學(xué)與文獻(xiàn)資源》,第509 頁。。

        圖7 趙如蘭《宋代音樂資料及其詮釋》封面

        唐宋音樂外,1960 年代初期也有歐美學(xué)者以中國民間說唱藝術(shù)為選題撰寫學(xué)位論文。在這方面,東歐漢學(xué)者的成績最佳。如捷克漢學(xué)家米列娜·維林吉諾娃(Milena Dole?elová-Velingerová,1932—2012)1964 年就在普實(shí)克的指導(dǎo)下完成了題目為《諸宮調(diào)——中國說唱者的歌謠》(111)Milena Dole?elová-Velingerová,“Zhugongdiao: Ballads of Chinese Storytellers,” PhD.dissertation,Oriental Institute,Czecho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1964.的博士論文。與研究天橋蓮花落的何德佳一樣,米列娜選擇宋金元時代的諸宮調(diào)作博士論文在很大程度上緣于她與中國民俗學(xué)界的親密接觸。1957 年10 月,受普實(shí)克邀請,時任中國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主任的鄭振鐸(1898—1958)訪問布拉格。米列娜被安排做他的翻譯和向?qū)АJ青嵳耔I最先建議她研究諸宮調(diào)的。米列娜之后為研究宋元戲曲也曾到文學(xué)研究所當(dāng)過鄭振鐸和吳曉玲的研究生。米列娜后來回憶道:

        我在閱讀諸宮調(diào)時遇到的困難,顯然被鄭振鐸先生注意到了。……有一天,著名的元曲研究專家吳曉玲先生告訴我,鄭先生(也即他以前的老師)讓他來幫助我弄懂那些繁難的文本?!撕?,我每周都要到吳曉玲先生家那所他父親留存下來的19 世紀(jì)的老宅子里向他請教——這座宅子也是我開始接受中國文化熏陶的真正學(xué)?!看巫x完諸宮調(diào)之后,吳先生還會帶我到琉璃廠去逛逛,介紹我認(rèn)識書店與古玩店的老板。我們通常還會去聽聽說書唱曲,以便讓我感受到諸宮調(diào)可能的表演現(xiàn)場。(112)張麗華:《文本世界的探尋者:專訪米列娜教授》,《世界漢學(xué)》2014 年6 月第13 卷,第102 頁。

        其實(shí),米列娜最初從事的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1950 年代后期就發(fā)表過論述郭沫若的文章,她的碩士論文也是關(guān)于郭沫若的。(113)Milena Dole?elová-Velingerová,“Kuo Mo-jo’s übersetzungen von Goethes Werken,” Archiv orientální 26 (1958),pp.427-97;“Kuo Mo-jo’s Autobiographical Works,” in J.Pr??ek(ed.): Studie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Berlin: Akademie-Verlag,1964,pp.45-75.1960年代米列娜還發(fā)表過關(guān)于中國文學(xué)敘事理論、沈復(fù)《浮生六記》、魯迅小說《藥》等文章。(114)Milena Dole?elová-Velingerová,“Vers la théorie de la litérature des narrateurs chinois,” Cina 8 (1964),pp.23-28;With L.Dole?el,“An Early Chinese Confessional Prose: Shen Fu’s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T’oung Pao 58 (1972),pp.137-160;“The Origin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u Xun’s ‘Medicine’,” in Merle Goldman (ed.),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ay Fourth Era,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pp.17-35,221-231.在她1964 年提交博士論文之前,她已經(jīng)在捷克漢學(xué)刊物《東方檔案》上發(fā)表了《劉知遠(yuǎn)諸宮調(diào)之版本》(115)Milena Dole?elová-Velingerová,“The editons of the Liu Chih-yüan chu-kung-tiao,” Archiv orientální 28 (1960),pp.282-289.一文。1971 年,她與有美國元雜劇研究鼻祖之稱的柯潤璞(James Irving Crump,Jr.1921—2002)合著的《乾隆之歌:劉知遠(yuǎn)諸宮調(diào)之版本》(116)Milena Dole?elová-Velingerová,Ballad of the Hidden,with James I.Crump,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關(guān)于此書,可參見W.L.Idema(伊維德),“ Review of Ballad of the Hidden Dragon (Liu Chihyüan chu-kung-tiao),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Dole?elová-Velingerová and J.I.Crump,” T’oung Pao,Second Series 58.1/5 (1972),pp.260-277.一書在英國由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Jr.)1986 年主編出版的《印第安納中國古典文學(xué)指南》中的《劉知遠(yuǎn)諸宮調(diào)》詞條也出自米列娜之手。(117)Milena Dole?elová-Velingerová,“ Liu Chih-yüan chu-kung-tiao,” in William H.Nienhauser,Jr.ed.and comp,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pp.578-580.

        1960 年代歐美學(xué)者繼續(xù)呈現(xiàn)出熱衷于中國戲曲研究的態(tài)勢。1960 年代的美國和英國學(xué)者在元雜劇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此間美國與元雜劇研究有關(guān)的七部中國古典文學(xué)博士論文中,章道犁(Dale Ralph Johnson,1944—2021)1968 年提交給密歇根大學(xué)的《元曲格律》(118)Dale R.Johnson,“The Prosody of Yüand-ch’ü,” 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8.和歐柏林音樂學(xué)院畢業(yè)生布魯克斯(Ernest Bruce Brooks,1936—)同年提交給西雅圖華盛頓大學(xué)關(guān)于元雜劇“詠嘆調(diào)”(Chinese Aria Studies)形式、風(fēng)格和戲劇功能的博士論文(119)Ernest Bruce Brooks,“Chinese Aria Studies,”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1968.最值得關(guān)注。章道犁的論文分析周德清《中原音韻》、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和王驥德《曲律》等材料,探究元代戲劇的諸種曲牌和音樂節(jié)奏形態(tài)。此文后經(jīng)增編以《元代北曲之結(jié)構(gòu)與曲律及全元戲曲北詞譜》(120)Dale R.Johnson,Yuarn Music Dramas: Studies in Prosody and Structure and a Complete Catalogue of Northern Arias in the Dramatic Style,Ann Arbor,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0.為題,1980 年在美國由密執(zhí)安大學(xué)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頗得歐美漢學(xué)界認(rèn)可,被認(rèn)為是“英語世界首次亦是迄今為止最為完備的對包括元雜劇曲牌聯(lián)套、宮調(diào)以及曲譜等方面內(nèi)容在內(nèi)的元曲曲律研究”(121)李安光:《英語世界元雜劇研究博士論文(1952—2011)的研究特征、方法以及意義與價值》,《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2015 年第3 期,第110 頁。。

        美國學(xué)者施文林(Wayne A.Schlepp,1931—)1964 年提交給英國倫敦大學(xué)亞非學(xué)院的博士論文《散曲的技巧和意象》(122)Wayne Allen Schlepp,“The Technique and Imagery of Yüan San Ch’ü,” PhD.Thesis,University of London,1964.雖然是從格律、押韻、音色、對仗、重復(fù)類型、辭語句修飾等方面對元代散曲的歌詞和曲牌進(jìn)行語言學(xué)微觀分析,但也涉及到元散曲的音樂形式,如文中列出了元散曲所用的一些調(diào)式(Modes of Yuan Music)(正宮、中呂、小石調(diào)、仙呂、黃鐘、南呂、般涉調(diào)、商角調(diào)、雙調(diào)、商調(diào)、越調(diào))和近50 個曲牌(Verse Forms),如寨兒令[柳營曲]、蟾宮曲[折桂枝]、沉醉東風(fēng)、續(xù)斷弦、天凈沙、斗鵪鶉等。此論文后來以《散曲的技巧與意象》為題,1970 年由威斯康星大學(xué)出版社正式出版。(123)Wayne Schlepp,San-ch’u: Its Technique and Imager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0.關(guān)于此著,可參見W.L.Idema,“Review of San-ch’ü 散曲.Its Technique and Imagery by Wayne Schlepp,” T’oung Pao,Second Series,60.4/5(1974),pp.341-344;李安光、黃娟:《“詩性效果”:論施文林(Wayne Schlepp)的元散曲語言分析》,《燕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2016 年第2 期,第9—15 頁。施文林1980 年還在《中國語言學(xué)刊》上發(fā)表過《試論“拍板”》(124)Wayne Schlepp,“Tentative Remarks on Chinese Metric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8.1 (Junary 1980),pp.59-84.一文。

        英語世界的博士論文外,普實(shí)克的學(xué)生、1957 年秋至1958 年夏曾利用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進(jìn)修期間跟隨吳曉鈴先生研究元曲的捷克漢學(xué)學(xué)者丹娜·卡沃多娃(Dana Kalvodova,1928—2003,中文名高德華)1968向布拉格查理大學(xué)提交了研究明代戲曲及昆曲起源和發(fā)展的授課資格論文《孔尚任的〈桃花扇〉》(125)Dana Kalvodová,“Kchung ?ang-env vějís broskvovymi květy.(Kapitoly ke studiu mingského dramatu),” Doctoral habilitation thesis,Universita Karlova,1968.(她早在1952 年就已獲得博士學(xué)位)。此文1992 年作為卡羅萊納大學(xué)哲學(xué)與歷史學(xué)叢書之一冊,在布拉格出版。(126)Dana Kalvodová,Kchung ?ang-env vějís broskvovymi květy.(Kapitoly ke studiu mingského dramatu),Acta Universitatis Carolinae Philosophica et Historica,Monographia 140,Praha: Univerzita Karlova,1991.關(guān)于此書,可參見Lucie Borotova“,Review of Kchung ?ang-env vějís broskvovymi květy.(Kapitoly ke studiu mingského dramatu),” 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14(1996),pp.333-334.Lucie Olivová,“ Mourning the Passing of Dana Kalvodová,” CHINOPERL Papers 25 (2004),pp.ix-xiv.在此之前,她還在《東方檔案》等學(xué)刊上用英文和捷克文發(fā)表《孔尚任的生平》(127)Dana Kalvodová,“The Life of K’ung Shang-jen,” Archiv Orientální 43 (1975),pp.53-63.《中國古典戲劇的現(xiàn)狀》《中國古代戲劇史》《紹興社戲與魯迅》等論文。高德華也是較早對京劇和中國地方戲曲感興趣的東歐學(xué)者之一,早在1956 年和1959 年就已分別用德文和英文出版過《梨園子弟——中國京劇》一書,之后又在布拉格查理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發(fā)表論中國戲曲的行當(dāng)?shù)膶W(xué)術(shù)論文,1965 年和1966 年她還用英文分別在《倫敦大學(xué)亞非學(xué)院學(xué)報(bào)》和《東方檔案》上發(fā)表過討論川劇起源、行當(dāng)(特別是丑角)的論文。(128)Dana Kalvodová,Schüler des Birngartens: das chinesische Singspiel,Prag: Artia,1956;Chinese Theatre,London: Spring Books,1959;“Clowns in the Szechuan Theatre,”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8.2 (1965),pp.356-362;“The Origin and Character of Szechwan Theatre,” Archiv Orientální 34 (1966),pp.505-523.“The animated theater of Szechwan (Ch’uan-chü),” in Dana Kalvodová (ed.),The Bamboo-Leaf Boat: The Magic of the Chinese Theatre,Prague:Universita Karlova,1996,pp.80-90.

        域外中國傳統(tǒng)戲劇之研究,很長一段時間都集中在元雜劇研究上,鮮有注目明雜劇者。不多的例外包括白之的第一個博士生、福路的侄女、美國德克薩斯大學(xué)中文教授珍妮特·福路特(傅靜宜,Jeannette L.Faurot,1943—2005)和伊維德。傅靜宜1972 年提交給加州大學(xué)伯克利分校的博士論文(129)Jeannette Faurot,“Four Cries of a Gibbon: A Tsa-Chü Cycle by the Ming Dramatist Hsu Wei (1521-1593),”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72.,就是研究明代戲劇家徐渭(1521—1593)及其所創(chuàng)作的雜劇系列《四聲猿》(《狂鼓吏漁陽三弄》《玉禪師翠鄉(xiāng)一夢》《雌木蘭替父從軍》《女狀元辭凰得鳳》)的。傅靜宜1977 年還在《亞洲民俗研究》上發(fā)表有《徐文長:中國流行文化中一個典型的才子兼流氓》(130)J.L.Faurot,“Hsu Wen-Ch’ang: An Archetypal Clever Rascal in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Asian Folklore Studies 36.2(1977),pp.65-77.一文。除元曲、元雜劇、明代戲曲及昆曲研究外,1960 年代歐美學(xué)者有關(guān)京劇研究的學(xué)位論文也開始出現(xiàn)。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jì),1960 年至1969 年提交給歐美大學(xué)的20 部與中國音樂有關(guān)的碩士博士學(xué)位論文中,至少有5 部是專門研究京劇的。祖籍江蘇、自幼嗜愛京昆的楊世彭(Daniel S.P.Yang,1935—)1964 年提交給夏威夷大學(xué)的碩士論文(131)Daniel S.P.Yang,“A Production Book of Twice a Bride,A Peking Opera,Together with an Essay,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heatre,” M.F.A.,Thesis,University of Hawaii,1964.,以及他1968 年提交給威斯康星大學(xué)的博士論文都是以京劇為主題的。(132)Daniel S.P.Yang,“The Traditional Theatre of China in Its Contemporary Setting: An Examination of the Patterns of Change within the Peking Theatre since 1949,”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68.特別是他的博士論文,聚焦二十世紀(jì)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的京劇改革運(yùn)動,首開域外研究解放后中國傳統(tǒng)戲曲改革之先例。楊世彭在中國臺灣大學(xué)外文系讀書時就熱衷于京劇演出活動,不但積極參加學(xué)校劇社的演出活動,還曾在英千里(1900—1969)的指導(dǎo)下寫過英文畢業(yè)論文《京戲的技藝》(133)Daniel S.P.Yang,“The Technique of Chinese Opera,” B.Litt.,Thesis,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Taiwan University,1959.楊世彭口述、熊健媄整理:《訪楊世彭,談英老師》,載《英千里教授紀(jì)念網(wǎng)站》(In Memory of Professor Ingnatius Ying: https://ying.forex.ntu.edu.tw/detail/8/74.Accessed: 2021-7-9。。1967 年威斯康星大學(xué)出版社還將他編撰的英文《京戲研究書目提要》(134)Daniel S.P.Yang,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Peking Theatre,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67.出版。1960 年代末和1970 年代初,他除了在美國《戲劇評論》的學(xué)刊上發(fā)表論文探討當(dāng)代京劇的主題、8 個樣板戲外,還發(fā)表論文討論元雜劇的形式、風(fēng)格及唱腔的戲劇功能。(135)Daniel S.P.Yang,“Peking Drama with Contemporary Themes,” TDR- The Drama Review,13.4 (Summer 1969),pp.167-172;“Censorship: 8 Model Works”,TDR- The Drama Review,15.2 (Spring 1971),pp.258-261.楊世彭也是最早嘗試用美國學(xué)生演員演唱京劇的學(xué)人之一。早在夏威夷大學(xué)戲劇系攻讀碩士期間,他就將由他美國同學(xué)參演的京劇《鴻鸞禧》(《金玉奴》)搬上舞臺。他翻譯并導(dǎo)演的英文京劇《烏龍?jiān)骸酚?970 年4 月由16 位美國學(xué)生在他任教的科羅拉多大學(xué)上演。(136)Daniel S.P.Yang,“Staging a Traditional Peking Opera with American Actors and Musicians,” Educational Theatre Journal 23.3(Oct.,1971),pp.307-316;“Black Dragon Residence: From Script to Stage Productions,” Renditions 3 (1974),pp.102-114.之后又榮獲1972 年美國大專劇賽首獎,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肯尼迪演藝中心公演,并由PBS 電視網(wǎng)在全美播放。(137)Siyuan Liu,“Daniel S.P.Yang,” Asian Theatre Journal,30.2 (Fall 2013),pp.309-322.

        與楊世彭幾乎是同時完成博士學(xué)業(yè)的德國德累斯頓音樂學(xué)院畢業(yè)生熊凡德(Gerd Sch?nfelder,1936—2000)的博士論文也是關(guān)于京劇的。但這位曾在北京大學(xué)留學(xué),并隨楊蔭瀏和廖輔叔先生學(xué)過中國音樂的德國學(xué)者所聚焦的是京劇的音樂形態(tài),特別是板腔和聲腔等。1967 年,他向柏林洪堡大學(xué)提交了題為《京戲中二黃西皮板拍的音樂形態(tài)》(138)Gerd Sch?nfelder,“Das ban-Prinzip als musikalische Gestaltungsweise der Stile Erhuang und Zipi in der Peking Oper: Ein Beitrag zur Entwicklunga-geschichte der Musik,” Inaug.Dissertation,Humboldt University,Berlin,1967;Gerd Sch?nfelder,“Die Peking-oper ‘Yu Mu Ci Zi’ und ihre schlagrhythmische und formstrukturelle gestalt,” Dissertation zur Promotion,Karl-Marx-Universit?t Leigzig,1969.的博士論文;兩年后,他提交給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xué)的授課資格論文專門討論京劇《岳母刺字》的節(jié)拍節(jié)奏和聲腔結(jié)構(gòu)形式。1972 年他的專著《京劇音樂》(139)Gerd Sch?nfelder,Die Musik der Peking-Oper,Leipzig: Deutscher Verlag für Musik,1972.關(guān)于此書,可參見畢鏗(Lawrence Picken) 發(fā)表在Music &Letters 54.4 (Oct.,1973,pp.480-483) 上的書評。在萊比錫出版。

        北美和歐洲的學(xué)者外,澳大利亞學(xué)者馬克林(Colin P.Mackerras,1939—)1960 年 代 后期提交給澳大利亞國立大學(xué)的博士論文選題也是關(guān)于京劇的。與學(xué)音樂出身的熊凡德專注京劇音樂形態(tài)的研究法不同,漢學(xué)畢業(yè)的馬克林更關(guān)注京劇的起源和發(fā)展史、表演場所的流變史以及戲劇與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jì)層面相關(guān)的問題。在這一點(diǎn)上,他與戲劇史家、理論家周貽白(1900—1977)的研究取向頗相似。(140)周貽白:《中國劇場史》,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年版;《中國戲劇史》,上海:中華書局1953 年版。馬克林1969 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xué)漢學(xué)家、蒙古學(xué)家羅依果(Igor de Rachewiltz,1929—2016)和柳存仁(Liu Ts’un-yan,曾用名柳雨生,1917—2009)指導(dǎo)下完成的博士論文以《京劇的興起(1760—1860)》(141)Colin P. Mackerras,“The Rise of the Peking Opera (1760-1860),” PhD.thesis,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69.為主題,以戲曲演員和演出場所為中心來追溯清代地方戲曲——特別是京劇——從乾隆時期(1736—1796)的肇始、四大徽班進(jìn)京,到十九世紀(jì)中葉蓬勃興起的百年歷史。除了追溯京劇的起源和發(fā)展外,他的論文也涉及此間流行的其他地方劇種的流變,如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別論述“十八世紀(jì)揚(yáng)州的戲劇”和在西安及北京的“秦腔演員”。該論文1972 年由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142)Colin P.Mackerras,The Rise of the Peking Opera,1770-1870: Social Aspects of the Theatre in Manchu China,Oxford:Clarendon Press,1972.

        1960 年代歐美的中國音樂研究博碩士論文中,也有針對基督教音樂在中國的研究。如出生在江蘇、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xué)音樂系、后任香港崇基學(xué)院音樂系主任的盛宣恩(David Sheng)1964 年向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提交的博士論文就對基督教新教出版的贊美詩中的中國本土元素做了系統(tǒng)深入的調(diào)查。(143)David Sheng,“A Study of the Indigenous Elements in Chinese Christian Hymnody,” PhD.Music,dissertation,Southern California,1964.此外,1962年也有華裔學(xué)者就中文贊美詩中中國音調(diào)和聲化問題進(jìn)行研究的神學(xué)碩士論文。(144)Chen-kuang Chang,“A Study of the Harmonization of Chinese Tunes in Chinese Hymnody,” M.Th.,S.M.,Asia Batist Graduate Theological Seminary,1962.

        從1960 年代起,北美各大學(xué)的音樂系逐漸開始設(shè)立包括中國音樂在內(nèi)的民族音樂學(xué)科。加州大學(xué)洛杉磯分校首當(dāng)其沖,于1964 年正式開設(shè)中國音樂課程,由出生在蘇州琵琶和古琴名家的呂振原(Lui Tsun-Yuen,1931—2008)任教。(145)李海倫:《海外中國音樂的近代歷史與現(xiàn)狀》,《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4 年第1 期,第51 頁。箏樂家梁在平(1910—2000)之子梁銘越(David Ming-Yueh Liang)應(yīng)該是該系最早的中國音樂研究生之一,他于1969 年向美國加州大學(xué)洛杉磯分校提交了《中國古琴之歷史及其音樂》(146)David Ming-Yueh Liang,“The Chinese Ch’in: Its History and Music,” MA.Thes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1969.的碩士論文。梁銘越1969 年和1972 年分別在中國臺北和美國舊金山出版了他1969 年在加州大學(xué)洛杉磯分校完成的碩士論文《中國古琴之歷史與音樂》(147)David Ming-yueh Liang,The Chinese Ch’in: Its History and Music,Taipei,China: Chinese National Association,1969;San Francisco: Chinese National Music Association and the San Francisco Conservatory of Music,1972.。

        (未完待續(xù))

        猜你喜歡
        音樂研究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shí)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奇妙的“自然音樂”
        視錯覺在平面設(shè)計(jì)中的應(yīng)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音樂從哪里來?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新版C-NCAP側(cè)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音樂
        麻豆国产巨作AV剧情老师| 亚洲黄色天堂网站在线观看禁18| 一边捏奶头一边高潮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色婷婷综合激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av在线|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97色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天堂| 亚洲av色福利天堂久久入口|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厕所|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网视频中文字幕综合|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日韩精品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黑丝美腿在线观看| 国产黄在线观看免费观看不卡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特区| 我和丰满妇女激情视频| 性激烈的欧美三级视频| 无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五码av在线观看|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亚洲色无码播放| а的天堂网最新版在线| 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 女女女女女裸体处开bbb|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播放| 日美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野外| 国产一区二区女内射| 91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无码| 麻豆国产精品伦理视频|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538在线视频| 青青草免费观看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绝顶大高潮| 国产精品内射后入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