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浩 王威廉
主持人語:
本期我們推出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陳潤庭、蘇州大學碩士生顧仁杰、福建師范大學本科生張心如三位青年作者的作品。陳潤庭早有文名,小說頗有自己的風格,在《人民文學》《花城》《山花》等刊物也頻頻登臺;顧仁杰的小說在《青春》《太湖》等雜志發(fā)表過,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張心如則是初試啼聲,小荷才露尖尖角。他們的作品也各有看點。
通過青年的作品來觀察當代青年寫作的思想和審美癥候,是本欄目秉持的一個視角,我們一直希望看到一種具有青年性的語言和文本的出現(xiàn)。本期作品中,陳潤庭的《最后一戰(zhàn)》充滿奇思異想,頗有戲謔和狂歡化色彩。小說將不同身份的人超現(xiàn)實地并置同一跑道,且最后讓一個不顯身的選手拔得頭籌的結(jié)果充滿隱喻性。這是一個具有青年創(chuàng)造力的文本,但小說最后阿博放棄跑步,掛靴歸隱的結(jié)果,卻顯示了當代青年的某種“退”和“遁”的思想癥候,這不能不令人深思。顧仁杰的作品,書寫青年的心靈傷痕和自我療救,不甚及物,卻及于心,顯示了當代青年寫作的某種內(nèi)視化傾向。張心如的小說是非常明顯的意識流路數(shù),語言嫻熟、飽滿,很好地通過人物的心理展示其命運。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作為一個二十歲出頭的本科女生,這里書寫的卻是一個中年女性的內(nèi)心世界。青年寫作者寄身于中年世界,這種早熟化特征同樣令人深思。逃遁、內(nèi)視和早熟,這些青年寫作的特征我們無法簡單予以褒貶?;蛘?,更宏觀地看,它像指紋一樣隱藏著我們時代的信息。
三篇作品的指導和推薦導師分別是張檸教授、房偉教授和陳培浩教授。張檸教授和房偉教授是近年以小說創(chuàng)作而為文學界矚目的學者,他們不是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的教授,卻躬親實踐,他們也代表了中國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重要的探索。三篇作品的評論分別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錢暉、蘇州大學碩士生鄧淑月和福建師范大學本科生鄧秋鵬。本欄目也希望發(fā)現(xiàn)青年批評新苗,推動大學生群體中寫作與批評的有效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