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兆軍
能成大事的人,都耐得住“煩”?;窜妱?chuàng)建之初,李鴻章給曾國藩推薦了三個人才。曾國藩沒有立即接見他們,而是將三人留在廳堂,自己站在暗處悄悄觀察他們。半個時辰過后,曾國藩發(fā)現(xiàn),三人當中,已有兩人開始東張西望,漸漸等得不耐煩了,只有一個人靜靜地站著,神態(tài)自然。曾國藩對李鴻章說:“這三人當中,唯有一人可用?!笔聦嵶C明,曾國藩的判斷非常準確。被他看中的那個人,就是日后的淮軍名將、中法戰(zhàn)爭中的大功臣劉銘傳。
“耐煩”二字,看似簡單明了,卻蘊含著大學問,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氣度,還有智慧。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jīng)風浪與波折,卻總能給世界以溫暖和感動。無論時光流逝,人世變遷,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那句廣為人知的“不要緊”背后,何嘗不是一種“忍耐”的人生哲學?
王陽明也曾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比松?,其實就是一個自我修煉、漸行漸悟的過程。耐得了煩,受得了煎熬,經(jīng)得起瑣碎,不懼干擾,保持心態(tài)的安靜平和,任他喧囂萬千,我自巋然不動。所謂的一鳴驚人,不過是蟄伏已久,厚積薄發(fā);所謂的水滴石穿,不過是持之以恒,歷久彌堅。那些笑到最后的人,不一定是最強的,卻一定是最有耐心、耐力的。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做到厭煩有恒,方能登高行遠,靜水流深。
人活著,再多的“能耐”,都不如能“耐”。人生煩事無數(shù),耐住便是晴天。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