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蕓
父母的壞情緒對孩子究竟有多大的傷害呢?看到孩子不聽話,家長火氣就不由自主地竄上心頭。但是,一觸即發(fā)的脾氣會讓孩子說話小心翼翼,親子關系也會因此隔上一道屏障。
壞脾氣換不來真正的懂事
家長發(fā)火后孩子突然變“乖”,并不是孩子突然懂事了,而是孩子暫時的妥協(xié)和安靜,是孩子的息事寧人和自我保護,只會讓孩子學會怯懦和謊言,不敢和家長坦誠說話;遇事怕家長生氣,所以自己瞞著,報喜不報憂;戴上面具,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實的想法……我想這是每個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
我們一起來看一個例子。當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孩子作業(yè)拖拉,家長大發(fā)雷霆,孩子立刻把作業(yè)做完了。當孩子再一次沒有完成作業(yè)時,為了不讓家長發(fā)火,便想方設法隱瞞。甚至等到孩子念了大學、參加工作,這樣強大的壓迫感依舊影響著孩子,孩子總感覺自己如果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會承擔可怕的后果。
家長覺得孩子對我們關上了心扉,不愿意跟家長說話,會覺得孩子太過分了,不會體諒父母,但誰會向一個易怒的人敞開心扉呢?
“懂事”是一生都戴著的面具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往往是被忽視的,所謂的懂事其實是孩子壓抑了欲望、需求和情緒。孩子可能想哭,可能想鬧,可能想要玩具,但是爸爸媽媽告訴他要懂事,所以他不能說,壓抑就這樣慢慢成了習慣。等孩子成年之后,壓抑很可能會以另一種方式爆發(fā),給孩子帶來情緒和心理的障礙。
孩子一旦戴上“懂事”的面具,就很難有勇氣摘下,會變得習慣性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習慣性優(yōu)先滿足別人的想法,遇到問題之后也是習慣性反思自己。慢慢地孩子成了最不愛自己的那個人。
家長的穩(wěn)定情緒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些責備的話,家長知道自己到底想表達什么,但孩子很難理解怒火背后的愛,這只會讓孩子驚慌失措。我們真的必須要等到孩子長大成熟之后才讓孩子慢慢理解父母的愛嗎?
家長是孩子處理情緒的榜樣
很多家長感到很苦惱,一些問題跟孩子反復強調,孩子依然不聽話,怎么可能不生氣呢?生氣當然是正常的,但是依然不要忘記控制自己的言行。家長處理情緒的方式,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刂坪米约旱难孕?,孩子才不會成為一個任性的人,不會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不會頭腦一熱去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