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東,孫 晶
(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基于認知的人的推理的研究涉及邏輯和認知之間的關系問題,以及推理、交流或認知能力等心理方面的問題,還包括建立在對認知能力的信息分析上的認知解釋問題等。邏輯主要關注如何理解抽象的現(xiàn)代邏輯理論的認知基礎問題,但卻很少關注推理的心理觀察等方面的問題。心理學則更多地關注的是經驗知識,但這些經驗知識往往是根據不同的邏輯概念建立起來的,并將邏輯視為普遍的、規(guī)范的推理機制。
人們對自身心智的探索的歷史十分悠久,散見于東方和古希臘的哲學思想中,但這些研究基本上是思辨性質的或是依據直接經驗的觀察。1879年馮特(Wundt)在德國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才開始用實驗的手段研究心理問題。20 世紀60 年代心理學發(fā)生了“認知革命”,產生了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的起源是伴隨人的推理、處理問題等應運而生的科學,1973 年美國心理學家朗蓋特首次提出了“認知科學”這一概念,1979年在斯隆基金會的資助下,在美國加州成立了認知協(xié)會,此時才真正標志著認知科學的誕生。隨后認知科學先后經歷了前人工智能時期、經典符號處理模型時期、聯(lián)結主義模型的興盛時期三個階段。最后,在當代認知科學和心理學中出現(xiàn)了關于推理和證明的著名實驗,如沃森的選擇任務實驗、約翰遜·萊爾德的三段論推理實驗等,都是通過思想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人的推理和認知的關系的[1]。
國外關于認知科學中推理和計算的研究是比較深入的,從20 世紀50 年代以來,提出了許多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如基于推理層次的紐厄爾和西蒙的通用問題解決系統(tǒng)、基于記憶層次的考斯利的模擬式知識表征、基于注意層次的特里斯曼的特征整合理論等,這些理論對推理的認知基礎研究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有關人的推理和認知基礎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圍繞邏輯的心理主義和反心理主義之爭的研究,大多是不同的邏輯學家針對邏輯推理和心理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所持的不同觀點的研究,但這些研究比較分散,尚未形成全面的研究體系。
其次是針對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和邏輯學的交叉融合的研究,也涉及對“認知可計算主義”的批判等。
其三是關于邏輯學和心理學的交叉研究。邏輯學側重研究理性認知,核心是分析和推理,而心理學側重研究感性認知,核心是認知和動機,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是否研究個體的問題。自認知科學建立以來,在邏輯學和心理學的交叉融合方面的研究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
最后是對思想實驗的研究,主要從科學哲學的視角研究思想實驗理論的本體問題,探討思想實驗的認知理論基礎和認知機制,并提出基于思想實驗的認知模型,以實驗的方法研究人們的推理等思想,而對思想實驗的應用研究則相對較弱。
對非邏輯專業(yè)的人而言,如何理解并運用邏輯公式是一個難點。通常遇到的問題主要與邏輯是什么以及這樣的系統(tǒng)能夠提供什么或不能夠提供什么的背景假設相關,而心理學所能夠提供的是如何將邏輯分析設計為實證調查。現(xiàn)代邏輯理論提供的是概念性的且類似于數學框架的推理和信息系統(tǒng),由于這些系統(tǒng)無需解決推理的機制和過程,且無需將其概念化,這樣就無法知道什么是經驗以及什么是概念問題。但是,偏重邏輯的人缺乏經驗方面的研究,所以可能會把經驗現(xiàn)象和其邏輯基礎之間的關系看作是分離的。解決這一困境需要討論涉及哲學和科學方法論的理論。例如,無論是心智模式的理論和進化心理學,它們的出發(fā)點都與推理的心理觀察有關,已成為心理學非常流行的解釋范式。然而,支持這些理論的實驗常因概念的混淆和方法錯誤而導致失敗。在這一領域既需要考慮經驗基礎,又要研究理性形式。從而涉及到感性與理性、邏輯與認知等一系列哲學問題。
傳統(tǒng)上,理性被視為是人性的本質特征:“人是理性動物”是指人應該具有思考、規(guī)劃、解決問題、科學的假說和預測、道德推理等的能力。實用主義者往往將理性解釋為行為理論。主體必須具有與其行為或決策能力相適應的方法,根據其自身的信念或知識表征以實現(xiàn)其期望或目標。不具備符合行為理論特征的就不是主體。
邏輯方法、科學方法、試錯法、概率、決策理論等都屬于約束主體行為的規(guī)范方法。規(guī)范性就意味著在所有情況下每個人都應該遵守這些系統(tǒng)規(guī)則。因此,有效的論證和謬誤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按照這些標準,在實驗室中做實驗的時候也許并不需要推理,因此,有時人可能并不都是理性的。
彼得·沃森在《心靈的牛津手冊》中對人的“選擇任務”模式理論作了如下的概述[2]:
我們的基本范式是人為的和新穎的,在這些研究中,我們對日常的想法并不感興趣,而只對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并至少存在一定意義的事情才感興趣。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生的言論能夠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呢?他們可能會說:“地球當然是平的”,“當然,我們是亞當和夏娃的后代”,“當然,空間和時間無關”,這些看待事物的舊方式,現(xiàn)在看起來是荒謬的且?guī)в衅姡?,當他們的不成熟的結論受到事實的挑戰(zhàn)時,高智商的學生則可能會表現(xiàn)出較小的偏見。庫恩認為舊模式在遇到反例時并不會立即消亡。以同樣的方式,在欺騙性的問題情境下,即使受邏輯的必然性的限制,我們所選的受試者往往也不會因為新的觀察結果而改變他們原有的思想。他們經常會否定這些事實,或自我否定,而不會去改變他們的推理框架。他們也可能會采用其它解決問題的解釋和處理方法。例如,心理學家對大部分問題的研究時所遇到的困惑遠大于對一個特殊問題的解答。
彼得·沃森關于推理的看法就是,如果可以從給定的集合推出特定的推理規(guī)則,那么無論是否合乎邏輯或概率規(guī)則,都可以判斷為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不能推出這些規(guī)則,可能會產生可怕的后果。斯坦諾維奇(Stanovich)在《誰是理性的》中認為非理性將會導致戰(zhàn)爭、經濟蕭條、技術事故、傳銷方案金字塔、電話營銷欺詐、宗教狂熱、心理詐騙、環(huán)境惡化、婚姻破裂,以及儲蓄和貸款丑聞等[3]9。并認為通過對人們進行好的推理方式的教育,也就是對符合規(guī)范的規(guī)則的教育將有助于避免出現(xiàn)這些結果。
斯坦諾維奇對規(guī)范性、描述性和法定性規(guī)則進行了區(qū)分。
(1)規(guī)范性規(guī)則(Normative rules):類似于理想化的推理,
—否定后件:?q,p→q??p
(2)描述性規(guī)則(Descriptive rules):類似于事實推理
—很多人并不認可否定后件式,并認為,從?q,p→q什么也推不出來。
—關于一群病人患有某種疾病的概率演算,即使專家有時也會忽視“基礎比率”的作用,甚至會推出P(D|S)=P(S|D)。
(3)規(guī)定性規(guī)則(Prescriptive rules):因為主體往往只具備有限的理性,那么就會存在規(guī)定性規(guī)則,即,有限可計算性和有限存儲性。
—經典無效原則。根據封閉世界推理?q,(p∧r)→q??p∧?r是正確的,該計算比經典命題邏輯要弱得多,而且可用于優(yōu)化存儲問題。
—蔡特(Chater)和奧克斯弗德(Oaksford)的“啟發(fā)式規(guī)則”(heuristic rules)主要是為了解決三段論問題[4]。
根據這三種規(guī)則,斯坦諾維奇隨后將推理和理性的關系區(qū)分如下[3]4-9:
(1)樂觀主義者(Panglossian)認為:人們的推理能力和執(zhí)行力實際上是規(guī)范正確的。這樣可能會出現(xiàn)將不正確的推理,通過這樣的方式解釋為于構建不同任務的模式。
(2)辯護論者(Apologist)。因為大量的計算需要正確規(guī)范的推理,實際上人們總是遵從規(guī)定性規(guī)則的,但后者一般(必然)是子范式。這一觀點是由蔡特和奧克斯弗德定義的。
(3)社會向善論者(Meliorist)。實際上人的推理達不到規(guī)定的標準,其本身將變成他們自己的子范式。因此,可以通過合適的教育來解決。
(4)排除論者(Eliminativist)。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用到推理,推理主要集中在如學校這樣的機構環(huán)境中。真正的理性是適應能力:我們已經制定了“快速簡約的算法”,在給定的時間和有限的精力下使我們能夠采取最優(yōu)的快速決策的方法。
其實,推理是無處不在的,例如在對會話的理解上,因此排除論者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而將所有的推理都看作是有意識地處理過程也是錯誤的,例如有些推理是自明的。解釋在推理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不同場合的解釋可能會有所不同,人們可能會以某種方式推出與他們所選擇的解釋不一致的解釋。從方法論的角度看,這意味著如果人們使用特定的解釋方式來解釋推理能力,就必須有證據證明解釋是和推理能力是互不相干的。辯護論者與社會向善論者認為應該對標準的規(guī)則和符合規(guī)范的規(guī)則加以區(qū)分。斯坦諾維奇的模式假設推理應該遵循以下規(guī)則:推理必須從一個固定的,給定的規(guī)則集出發(fā),即從經典邏輯都適用的規(guī)則出發(fā)。如果不存在由范式組成的給定的規(guī)則集,并且這些范式和“域”是不相同的,那么這樣的域就可能是由認知約束所引起的限制規(guī)則組成,從而使后者成為范式的秩。
認知科學在引入信息處理的隱喻理論之后才真正地發(fā)展起來[5]:
(1)認知解釋必然涉及模型,即表達裝置。
(2)該函數可用同樣的方式表達現(xiàn)象。
(3)哪些屬于產生行為和各種思想的能力?
邏輯的作用是雙重的:邏輯是符號的表達語言,而作為一種推理機制則表現(xiàn)為一種行為和思想,這些推理機制有時是連續(xù)的、無意識的處理過程。
持這種態(tài)度的包括皮亞杰(Piaget)的“邏輯主義”思想[6],他認為形式演繹運算是認知發(fā)展的桂冠。皮亞杰最初認為學前兒童并未掌握簡單的經典謂詞邏輯,但仍然能夠進行正常的思維活動,而且每個人最終都能夠掌握這些理論。事實上,沃森(Wason)的選擇任務就是針對這個假設的另外一種方式,認為要擺脫經典邏輯的推理,需要削弱邏輯作為一種推理機制的作用。有些學者認為邏輯推理機制具有滯后性,如回溯推理。
神經網絡理論的問世,引起了人們對邏輯符號表達式的批評:無論是完全使用或不使用表達式都無法用來刻畫認知語句,而且符號表達學習起來很困難。因此這些基于推理、計算、語言分析、推理的心理學等原因導致了認知心理學的沒落,例如許多著名的心理學院都不開設有關推理的課程。這樣的心理學院從來不教任何有關認知的課程,即使教了有關推理的課程,也主要關注類比推理,并將其看作和演繹推理完全相同的一種推理。
由于一系列的無根據的假設促使邏輯和推理走向了衰落?,F(xiàn)在需要做的就是檢驗這些假設,并試圖證明它們是經受不住這些考驗的。下面探討標準邏輯中的一些有爭議的問題。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首次提出了推理的量詞形式“所有A是B”,“有些A是B”,“沒有A是B”以及“有的A不是B”。隨后給出了三段論的有效性以及無效性原則的解釋,后來又轉向專門針對有效性的研究??档抡J為邏輯的規(guī)則就是對思維的基本結構的研究,并提出不是根據規(guī)則而做的思考就不是真正的思考。
19世紀,邏輯的“先驗”的教條逐漸淡化為自然主義的心理主義,認為所有的思想和知識都是心理現(xiàn)象,因此,邏輯規(guī)律就是心理規(guī)律。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曾舉例認為,無矛盾律?(A∧?A)表示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個思想不可能和自身是矛盾的。因此,規(guī)范性的規(guī)則和描述性的規(guī)則是一致的。弗雷格對這種觀點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并且他的觀點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弗雷格指出心理主義的經驗基礎是靠不住的,他的主要觀點是理論性的,并且提出邏輯(和數學)的自然演繹方法:
(1)心理主義認為邏輯只屬于思想的范疇,因此無法解釋為什么邏輯還適用于現(xiàn)實的世界。
(2)邏輯的知識和數學的知識都是客觀的,而如果邏輯規(guī)律只屬于個體的思想,那么將無法保障其客觀性。
從弗雷格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其對心理主義的看法。
關于(1)的觀點有[7]11:
邏輯的心理處理……隨后必然會導致心理的唯心主義。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可判斷的,每一座通往客觀的橋梁現(xiàn)在似乎都被破壞了。
無論是邏輯還是數學都研究心靈和意識,這兩者是個體的人所必須具有的。
邏輯學家……非常容易卷入心理學……邏輯決不是心理學的一部分。對所有的人而言勾股定理只表達同一種思想,而每個人卻有不同于其他所有人的,而專屬于他自己的表述、情感和解決方法。思想不是心理結構,并且思想不是由內部產生和形成的,但一個可以理解的思想已經是客觀存在的了。
“思想不是由內部產生和形成的”很有意思,認知科學并不注重研究思維,特別是邏輯推理。在推理方面,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是在推理過程中如何精確地推出在心理上完成了哪些步驟,即,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段引文表明邏輯本身對心理研究幾乎沒有什么價值,事實上心理學家們普遍比較接受弗雷格的觀點,邏輯可能和認知具有更大的相關性。但令人遺憾的是弗雷格并沒有注意到邏輯的技術裝置可能對心理學家具有更大的作用。
下面是有關(2)的摘錄[7]:
如果除了我們自己之外,什么都掌握不了,那么存在[真實的]矛盾的觀點,[并且]能夠相互被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將不會存在共同的基礎,且在心理感覺上將不會有這樣的基礎。不存在對矛盾的觀點進行裁決的邏輯。
據此可以看出,必須存在一個簡單、客觀有效的邏輯。邏輯是客觀的,因此它研究“客觀給出”的思想結構。心理主義反對標準邏輯,因此邏輯必須為思維提供一個范式,心理主義不可能為邏輯提供一個有效性的理論。弗雷格必須借助客觀性給思想王國提供一個支撐邏輯的規(guī)范性的借口,而這個假定似乎很難得到支持。但是,如果人們懷疑這種客觀的思想王國,又會陷入相對主義的泥潭。
事實上還有一系列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重新考慮哪種邏輯才能被認為是標準的。簡而言之,標準必須能夠應用于推理的具體實例,并且能夠解釋特定論證中(邏輯的和非邏輯的)的表達方式。此外,解釋通常有很多種,即使對邏輯的表達式的解釋也是如此。因此,推理過程還涉及解釋的步驟,這樣,由標準所限定的邏輯推理也將是確定的。這和人們對推理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和心理學中推理的標準范式所確定的蘊含假設不同。
弗雷格之后,胡塞爾(Husserl)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演變?yōu)楦ダ赘袷降陌乩瓐D式的觀點。胡塞爾關于邏輯的觀點不屬于邏輯教科書上的觀點,但卻涉及了邏輯的語義概念,而且比弗雷格的觀點更接近于現(xiàn)實推理中的邏輯的作用。
胡塞爾原來傾向于心理主義,弗雷格使胡塞爾的思想從心理主義轉變?yōu)榉葱睦碇髁x。在《邏輯研究》中①,胡塞爾對心理主義進行了批判,如果邏輯規(guī)則是關于心理事件的經驗規(guī)則,則必然是近似的和暫時的。但邏輯規(guī)則是正確的和不容置疑的,因此它們不可能是經驗的。有關邏輯規(guī)則的心理主義也導致了懷疑的相對論:原則上是可能的,不同的人根據不同的邏輯規(guī)則進行推理,所以,對一個人是真的可能對另一個人則不是真的,事實上真是絕對的,而不只是針對某一個人的。
事實上,這些論證都屬于乞題:我們可能很希望將邏輯規(guī)則看成是精確的、不容置疑的和客觀的,但我們需要對它們應該如此的假定做出辯護。為此,胡塞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現(xiàn)代邏輯的觀點,在認知科學中這一觀點比弗雷格的思想的影響更大。胡塞爾認為邏輯必須能夠被修正,而不只是作為一個標準或者被看作是數學學科。邏輯作為理論學科涉及“真”、“判斷”等類似的概念。胡塞爾通過陳述句“只有如此這般的論證才能保真”和標準的陳述句“真是好的”的組合,從而建立了標準的邏輯,并得出結論:“只有如此這般的論證才是好的”。因此他重點關注的是究竟什么是標準的陳述“真是好的”的合理辯護,這也開啟了與此相關的“(這樣的)真理(為了該目的)是好的”的研究空間。
胡塞爾引入了有關邏輯本質的分類標準,主要包括:
(1)“純形式的判斷”(即形式語言的語法,包含了康德所說的劃分);
(2)“形式的意義范疇”(如概念的語義研究,如“變量”、“指稱”、“真”、“命題”、“推理”等);
(3)“對象的形式范疇”——即所謂的“形式的本體”,例如“對象”、“事態(tài)”、“持續(xù)”、“時刻”等概念的研究。類似于邏輯中的結構,可用結構對所選擇的形式語言做出解釋。
(4)理性思維涉及形式系統(tǒng),純邏輯必須包括形式理論,而不只是對命題及其推理關系的研究。
胡塞爾認為[8]:
早期的邏輯主要關注純形式的有意義的形式系統(tǒng),可應用于科學領域。然而現(xiàn)在,判斷系統(tǒng)已經成為研究的主要內容。
現(xiàn)代邏輯研究了被稱為邏輯系統(tǒng)的“元屬性”,如一致性,即在系統(tǒng)中得出矛盾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元屬性是形如元理論的“只有如此這般的論證模型保持真”的元理論,這依賴于關于真的初始刻畫的“知識的可能領域”的研究。規(guī)范性只能通過以下形式的原則“在這一特定的知識領域,如此這般的真的形式是好的,因此只有如此這般的論證才是好的。”邏輯規(guī)則是無懈可擊的,類似于數學理論中的結構,這些規(guī)則與值域有關。邏輯并不提供絕對有效的形式,而只給出與特殊值域相關的形式,心理學研究的推理是傳統(tǒng)的推理,所采取的形式證明是邏輯的不相容性以及事實推理的可行性。
數學理論采用的是胡塞爾的有關算術的思想,如果涉及經典的邏輯理論,則類似于柏拉圖式的解釋,即存在的對象是獨立于人們心靈的存在,而下面的規(guī)則是不合乎邏輯的:
(*)如果A或B是可證明的(在系統(tǒng)S內),則A是可證明的(在系統(tǒng)S內)或B是可證明的(在系統(tǒng)S內)
一方面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表明,存在句子A,使得A和?A在經典算術中都是不可證的。另一方面,“排中律”A∨?A在經典算術中則是一個邏輯規(guī)則。然而,如果算術的定義域被概念化為特定的心理結構,對直覺主義的數學家而言,(*)是邏輯規(guī)則屬于數學事實。
胡塞爾重點關注的是數學和經驗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類似于人們對邏輯和人的推理之間的關系的解釋。數學與經驗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在很多領域都是有問題的,這些問題間的連續(xù)性以及如何識別其來源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將邏輯視為包含信息系統(tǒng)的數學,把人看作是其中的對象,這和胡塞爾的觀點是一致的。這種觀點有助于澄清“心理”和“邏輯”兩者之間的關系。
穆勒和胡塞爾認為邏輯和心理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而弗雷格則反對這一觀點。胡塞爾認為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需要加強對語義的研究。弗雷格有關邏輯的觀點主要基于羅素悖論,認為邏輯不可能是普遍的和同構的。邏輯從研究顯性的語義理論開始,后來逐漸產生了多種非經典邏輯。在20 世紀中期,蒙塔古應用邏輯語義學的轉換技術,將邏輯的語義轉化為自然語言的描述性分析,主要研究邏輯的有效性及其在心理學中的應用。穆勒認為需要重新認識心理學,心理學實驗的整個裝置都晚于穆勒的思想。因此,穆勒的觀點和“心理主義”有很大的區(qū)別,研究心理和邏輯相融合的思想是有價值的。心理主義只把邏輯看作數理邏輯系統(tǒng),這和把心理學看作實驗科學有關。
非正統(tǒng)的邏輯,試圖通過語法和語義偶然性的假設打破經典邏輯的慣例。這些假設的系統(tǒng)變化促使將人類推理應用到不同的邏輯系統(tǒng)中,著重研究封閉世界推理及推理的形式。沃森(Wason)提出了有關選擇任務的思想,該任務的受試者就是最大可能地將解釋強加在經驗質料上,從而取代將質料與實驗者的意圖結合在一起的做法。其中包含大量的具有指導意義的對話,這有利于讓該受試者展示其經驗所面臨的解釋上的困難。當與經典的競爭模型進行對比的時候,涉及構建經驗報告,通過修改任務的闡述從而促使最大限度地提升正確的執(zhí)行效果,從而克服這些困難。
邏輯只是認知的一種模式,演繹邏輯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認知模式,能夠解決認知的普遍性問題,但對于認知的特殊性問題,對于經驗認知的問題,演繹邏輯是無能為力的。根據弗雷格、皮爾士等對邏輯的定義,邏輯與心理學無關,不能解決心理認知的問題,或者說,現(xiàn)有的邏輯理論并不是解釋心理表現(xiàn)的最佳途徑,而其他邏輯學家如皮亞杰、胡塞爾等則持有不同的觀點,形成了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之爭。邏輯是一種最優(yōu)化的推理方式,但它不能代替哲學的反思。
選擇任務在進化心理學的辯護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扑姑椎滤梗–osmides)認為只有有能力的人才具有邏輯推理能力。該觀點可能是錯誤的,原因有二:邏輯錯誤和推演錯誤。影響這個錯誤的邏輯范式具有心理學推理的特征,并且是人類認知發(fā)展過程中需要長期討論的問題。其推理的依據是人類最初的邏輯推理能力必然缺乏規(guī)劃能力,并且該封閉世界推理是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且在許多領域得到擴展。借助該思想可以分析抑郁癥,其可為“心理模型”提供有證據的標準解釋并且反對“心理規(guī)則”。封閉世界推理作為揭示神經網絡的工具,在邏輯及其相關模型之間并不必然對立。關于自閉癥的研究,研究者主要分析了針對自閉癥患者的任務是失敗的案例。推理模式主要在心理學領域中加以研究,但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借助語言學和哲學中大量的解釋理論來分析數據。人們必須熟悉從推理的解釋過程到解釋和從強加的解釋到推理的推演過程。當處理信息的時候,邏輯的影響“超越了所有信息提供的”范圍。正如在視覺信息處理過程中,數學結構必須強加在視網膜陣列上,因為這種結構不能通過數據直接體現(xiàn),所以一些邏輯形式必須在實際推理發(fā)生之前首先強加于一個有問題需求的推理上。
實驗心理學更多地受到波普哲學的影響,并被視為是對科學中的核心活動的假設檢驗。如何擴展沃森所提出的顯性的(或隱性的)理論,并試圖證明邏輯何以能夠以選擇的方式,并通過設計實驗以提供明確的抽象的背景知識而改變假設,以此來拓展研究的空間。
在進行演繹推理時,有些人反對解釋主要來自于信念的觀點。一旦承認人們可能具有完全的解釋能力時,科學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特別地,一旦允許邏輯表達式有多種可能的解釋時,研究推理形式的科學就變成不可能的了,如何通過思想實驗并結合多學科的知識研究人們的推理和認知的應用比較困難。數據常假定為與其理論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這樣觀察到的數據就會直接被當作理論假設。由此可以推出在觀察和理論之間總是需要“橋接”,而一個明顯的造假可能直接關系到莫須有的輔助假設。邏輯如何通過觀察和探索打開數據和理論之間的上行空間呢?類似于心理學的年輕科學需要大量的觀察和探索,所以開辟這些活動空間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從認知科學的定義以及認知科學研究的范疇來看,認知科學是對智能主體同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最終目標是對人腦工作機制的研究,也涉及對人的推理的研究。不過認知科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研究內容和研究手段都不成熟,認知系統(tǒng)也不完整,要運用認知科學研究人的推理就必須結合各學科一起進行探討,不過未來認知科學的研究方向仍是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過程。
總之,通過對人的推理的認知建模、邏輯機制以及哲學問題(心理主義和反心理主義之爭)的研究,對探索人的推理的作用、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人的推理并解決人的推理能力等問題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注釋:
①Husserl.E.Logische Untersuchungen.Vol.1.Husserliana,Volume 18 – 19.Nijhoff,The Hague,Netherlands,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