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作為權威建構過程的政治傳播
        ——基于2019 年“中國民眾政治心態(tài)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

        2023-06-02 14:36:18劉偉肖舒婷
        關鍵詞:建構影響

        □劉偉,肖舒婷

        一、引言

        伴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fā)展,我國不同層級的政府均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中創(chuàng)建賬號,增強與民眾的交流與互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注意力市場”[1]的競爭中,不少地方政府使用了多種“奪人眼球”的傳播策略,如標題黨策略、情感策略等來吸引民眾的閱讀與點贊[2]。 這與民眾印象中政府權威而嚴肅的形象形成一定的反差。 為什么地方政府會采納媒介化的政治傳播策略? 地方政府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與民眾進行溝通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意圖? 換言之,地方政府通過各種政治傳播方式與策略來吸引民眾的注意力,本質上是為了通過政治傳播來論證其正當性理由,進而建構權威并持續(xù)生產政治合法性[3]。然而,在“無限”信息量與“有限”注意力的張力之下,地方政府開展的政治傳播能否增進民眾的支持與認同? 這即是本文嘗試回答的研究問題。

        作為政治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與理論工具,政治權威體現(xiàn)著民眾對于執(zhí)政者的認同、支持與信任,對于理解國家-社會/個人關系至關重要。 學術界已就政治傳播與政治權威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分析與論述,但總體來看,關于二者關系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討論微觀個體民眾媒介使用對于民眾政治態(tài)度的影響,較為缺乏關于權威主體開展的政治傳播對于民眾政治態(tài)度影響的實證研究。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全國性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與中國地方政府政務微信推文數(shù)據(jù)為具體分析對象,通過分析微信推文的內容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地方政府論證其正當性的具體圖景,并試圖解釋政治傳播是否影響以及如何影響民眾的權威認同。

        二、政治傳播中的權威建構:一個理論框架

        (一)政治權威及其建構

        權威(authority)是政治學研究中的核心研究議題與重要理論概念,回答政治權威“從何而來”“如何實現(xiàn)”等問題是政治學研究的終極價值之維。 權威是一種具備合法性的權力[4],因而政治權威的建構直接影響到權威主體的合法性與有效性。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任何統(tǒng)治都企圖喚起并維持對它的‘合法性’信仰”[5]239。 在他看來,“對合法性的信仰”實際上是構成“統(tǒng)治的可靠的基礎”,這種信仰主要基于三種理由,即制度章程中的依據(jù)、神圣性的理由與執(zhí)政者的超凡個人魅力,因而他認為政治權威實際上可以劃分為法理型權威、傳統(tǒng)型權威和魅力型權威三種類型[5]238-241。 在韋伯研究的基礎上,戴維·伊斯頓將合法權威具體操作化為散布性政治支持和特定性政治支持[6]321-329。 他認為對于權威的認同不僅包括民眾對于政治體制、主流價值的一種支持與認可,也包括民眾對于“當局”及其政策、行動、言論等表現(xiàn)出的支持與認可[7]。

        執(zhí)政者建構權威的過程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指政治行動者對于自身合法性的論證,二是民眾對于權威的認同與支持[8]。 換言之,權威建構的過程實際上可以分為自上而下的權威論證過程和自下而上民眾對于權威認同的反饋過程,執(zhí)政者能夠通過論證其權威的正當理由來獲取民眾的認同與支持[9]。 在此基礎上,本研究認為地方政府進行政治傳播的過程亦是其論證權威進而建構權威的過程。 通過分析政治傳播的過程與邏輯,本研究試圖剖析政治傳播在權威建構過程中究竟發(fā)揮著何種效用,具體來說,中國地方政府如何進行自身的權威論證,以及民眾對何種正當性理由表現(xiàn)出了支持與認同。

        (二)政治傳播與權威建構

        對于政治傳播過程中權威建構的關注,至少可以追溯至阿爾蒙德、維伯和伊斯頓等學者的政治社會化理論[10]。 阿爾蒙德和維伯指出,政治共同體的塑造應培育能產生共同的政治認同感和對政治系統(tǒng)信仰的政治文化,而媒介接觸則是創(chuàng)造認同與信仰的重要途徑之一[11]。 伊斯頓也認為,政治體系會“利用意識形態(tài)的陳述去解釋、辯護和說明權威性輸出”,以期持續(xù)生產權威認同[6]428-430。 與此同時,他認為,政治社會化及其個人經驗也會影響民眾對于政治體系的認同與支持[7]。 因而,阿爾蒙德、維伯、伊斯頓等學者將培育認同及其政治文化作為建構政治權威的一種方式。

        政治傳播與權威建構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引起了眾多政治學和傳播學學者的關注。 有學者指出,政治傳播能夠從執(zhí)政者層面、制度層面以及共同體層面建構制度權威[3]。 在此基礎上,還有學者認為,黨和政府通過“權威性溝通”來適應政治秩序和政治發(fā)展的環(huán)境變化,進而不斷增強國家能力與國家自主性[12]。 總的來看,學者們一般將權威建構作為政治傳播的一項政治功能來展開研究[13]。 從權威認同的具體測量來看,學者們通常將權威認同具體操作化為民眾的政治態(tài)度,并認為政治傳播能夠影響民眾的政治信任、政治認同等政治態(tài)度[14]。 不少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不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的媒介使用,都對民眾的政治信任有著重要影響[15][16][17]。 在此基礎上,學界分野出兩種不同的視角與觀點:一方面,持悲觀觀點的學者認為,民眾過多使用媒介(尤其是新興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占其原有政治生活的時間與空間[18]。 另一方面,持樂觀觀點的學者認為民眾的媒介使用實際上可以促進其進行政治學習與政治參與,進而提升其政治信任度[19][20][21][22]。 與此同時,現(xiàn)有研究表明,政治溝通在政治認同與國家穩(wěn)定的關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會影響民眾參與對公共服務滿意度作用的發(fā)揮,因此,有效的政民溝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秩序[23][24]。 總而言之,關于個體民眾媒介使用如何影響政治信任、政治認同等政治態(tài)度,現(xiàn)有研究已作出了重要學術貢獻,但相關研究的視角主要是自下而上地從微觀個體層面出發(fā),研究民眾自身的媒介使用情況如何影響其政治態(tài)度。 本研究則試圖結合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研究視角,從權威建構的理論視角出發(fā)試圖分析地方政府如何進行政治傳播,以及這種政治傳播能否增強民眾對其的支持與認同。

        (三)政治傳播影響權威認同的機制

        如果政治傳播能夠影響民眾的權威認同程度,那么二者之間是什么機制在發(fā)揮作用? 有學者指出,家庭、學校、媒體等政治社會化的渠道都能夠在個體權威人格形成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5]。 在政治信息從執(zhí)政者傳遞至民眾的過程中,民眾會按照一定方式來對信息進行闡釋和解讀,而民眾自身的主體性則會影響其對于信息的解釋與理解[26]。 因而,民眾的權威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選擇接觸的信息、是否信任信息以及是否能夠接受信息,等等。 已有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權威人格更加凸顯的個體民眾更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影響[27]。 此外,學者指出,權威人格傾向更明顯的民眾通常會更加信任媒介信息[28]。 從這個意義來說,權威人格實際上可能促進了民眾對于政府的依賴,且使其更信任政府發(fā)布的政治信息。

        既有的實證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民眾的權威人格與政治態(tài)度之間有著比較緊密的聯(lián)系。 學者認為,隨著后政治傳播時代的到來,民眾主體意識的提升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國家認同的敘事[29]。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民眾的權威人格越強,其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度會更高[30],對政府的支持程度與信任程度也會更高[31][32]。 學者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信息接觸能夠影響民眾的政治態(tài)度,而在此過程中,權威人格作為中介變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33]。 學者們也發(fā)現(xiàn)中國網(wǎng)民的權威人格會削弱媒介接觸與政府信任之間的關系[34]。 綜上所述,權威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信息接觸與民眾政治態(tài)度關系中的重要中介變量。

        三、數(shù)據(jù)與測量

        (一)數(shù)據(jù)來源與樣本概況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數(shù)據(jù)是2019 年“中國民眾政治心態(tài)調查”數(shù)據(jù)庫。 該調查旨在了解中國民眾的政治、社會態(tài)度取向,為檢驗本文的理論提供了相關數(shù)據(jù)。 該調查采用分層概率抽樣設計,于2019 年8月至10 月在全國31 個省份展開調研,共回收7015 份樣本,有效樣本6586 份(有效率為93.88%)。 除此以外,本文還使用了盧櫻丹和潘婕采集的2018 年5 月25 日至2019 年5 月25 日的中國213 個地級市政務微信推文數(shù)據(jù)[2],共計197303 條。 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在將兩個數(shù)據(jù)集進行融合的過程中,匹配了27 個省份的204 個地級市。 在2019 年“中國民眾政治心態(tài)調查”數(shù)據(jù)庫中,共計有這204 個地級市的4158 份個體民眾樣本①在匹配過程中,由于汕頭市、廈門市、洛陽市、長治市將推文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后,出現(xiàn)了某一類推文數(shù)量為0 的情況,難以進一步展開分析,故而將這4 個地級市的99 個樣本刪除;同時,北京、上海、重慶、天津4 個直轄市未納入分析中。。 此外,由于個別變量存在缺失值,本文首先使用隨機森林算法對樣本中的缺失值進行了插補處理。 具體來看,本文所使用的樣本具有以下特征:從性別分布來看,樣本共包含2764 名男性(66.47%)和1394 名女性(33.53%);從年齡分布來看,年齡主要分布在25~34 歲(1485 人)與35~44 歲(1061 人)的群體中,分別占比35.71%和25.52%;從現(xiàn)居住地來看,居住于鄉(xiāng)鎮(zhèn)(33.09%)和縣及縣級市(28.60%)的人居多;從政治面貌來看,調研對象主要為非黨員群體,占比為80.81%;從年均收入來看,年均收入為3 萬~6 萬的群體最多,占比為23.98%,其次是年均收入為6 萬~10 萬的群體,占比為23.69%。 地級市層面的經濟社會類數(shù)據(jù)來自《2019 年中國城市統(tǒng)計年鑒》。

        (二)變量測量

        自變量是不同類型主題的政治傳播信息,這就包括地方政府在其微信公眾平臺傳遞主流價值觀、政務信息、經濟社會發(fā)展、公共服務以及文化歷史等主題信息的情況。 這種測量主要通過對每個地級市全年的微信推文標題進行文本主題分析,進而通過無監(jiān)督機器學習將微信推文分為不同的類別,并根據(jù)隸屬于不同類別的微信推文數(shù)量占該市一年中總推文數(shù)量的比例來測量這一變量。 具體來說,本文使用潛在狄利克雷分配(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題模型來對中國地級市政府發(fā)布微信推文的標題進行主題分類,并將主題數(shù)設置為30②盧櫻丹和潘婕通過隨機抽樣對58111 條微信推文標題進行主題分類時,將主題設置為30。 因此,本文主要參考這一主題數(shù)量,對她們采集的197303 條微信推文的標題進行了文本主題分類。。 接著,我們通過閱讀與每個主題相關的20 個排名靠前的標題與關鍵詞確定了這30 個主題的標簽,并根據(jù)主題標簽進一步明確該主題隸屬于主流價值觀、政務信息、經濟社會發(fā)展、公共服務、文化歷史等五類信息中的哪一類③主題17(地方新聞)和主題19(排行榜與民生服務)因無法明確具體的信息類別,故在第二次標記時被標記為無法明確。。

        因變量是民眾的權威認同。 伊斯頓認為,民眾對于政治共同體、政治制度和行政當局可能會存在相互沖突的政治態(tài)度[7],因此,本文根據(jù)伊斯頓對政治權威對象的討論以及林尚立對于政治認同結構體系的探索①林尚立指出,國家認同結構體系包含了與公民權利相關的主權與憲法認同、與政治權利相關的制度與法律認同、與社會權利相關的福利與政策認同、以及價值與信仰認同。 這實際上就從體制、身份、績效與價值四個層面建構了國家認同結構體系。 具體參見:林尚立.現(xiàn)代國家認同建構的政治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3(08):22-46+204-205.,從三個維度②本文在梳理權威認同概念的基礎上,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來確定量表的效度,進而從三個維度來測量權威認同。來測量權威認同這一概念:一是體制認同,這既包括對于本國政治體制的認同,也包括比較意義而言的政治體制的優(yōu)越性認同。 二是身份認同,一方面,包括民眾個體對于其在民族共同體中的角色認同,另一方面也包括民眾個體對于政府績效的認同、對于政治領袖的認同以及民眾個體對于政治共同體發(fā)展中的角色定位。 三是價值認同,主要通過詢問受訪者對自由、法治、民主等價值觀念的認同程度來進行測量。

        中介變量是權威人格。 為探索政治傳播影響權威建構的機制,本文主要檢驗權威人格在政治傳播與民眾權威認同間的中介機制。 本文主要從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政府與民眾的關系等方面測量這一變量③限于篇幅,因變量、自變量及中介變量的測量題項不做展示,若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在控制變量方面,根據(jù)現(xiàn)代化理論,民眾的政治態(tài)度既受到其個體社會經濟地位等方面的影響,也受到宏觀社會層面經濟發(fā)展的影響[35][36]。 因此,本文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控制變量:微觀個體層面的控制變量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年均收入、政治面貌、現(xiàn)居住地等人口學與社會經濟變量;宏觀集合層次的控制變量包括人均GDP、GDP 增長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支出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支出變量通過《中國城市統(tǒng)計年鑒》中的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支出來測量。等經濟社會發(fā)展類變量⑤由于部分地級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類變量數(shù)據(jù)缺失,本文實際用于分析的數(shù)據(jù)為來自160 個地級市的3435 個民眾樣本。。

        (三)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通過潛在狄利克雷分配(LDA)模型和吉布斯采樣(gibbs sambling)對標題進行文本分類,明確地方政府在社交媒體平臺中試圖論證的權威類型。 其次,由于本文所使用到的數(shù)據(jù)為多層嵌套數(shù)據(jù)(nested data),因此主要使用分層線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或稱多水平模型(multilevel model,MLM)來驗證政治傳播與權威認同之間的關系。 最后,本文使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政治傳播與權威認同之間的作用路徑。

        四、政治傳播與權威認同

        (一)政治傳播信息結構與權威認同

        本部分主要采用分層線性模型檢驗政治傳播能否建構政治權威,即民眾所在地政府的政治傳播信息內容是否能夠影響民眾的權威認同。 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從體制認同、身份認同與價值認同三個維度來測量權威認同這一概念。

        1.政治傳播與體制認同

        根據(jù)表1 可知,在控制了混淆因素的影響后,主流價值觀、政務信息與民眾的體制認同之間呈正相關關系,文化歷史類信息則與民眾的體制認同存在負相關關系。 首先,地方政府傳播主流價值觀類信息的比例越高,民眾對政治體制的認同也會不斷增強。 一方面,這說明主流價值觀類信息能夠通過強調歷史合法性來喚起民眾的合法性記憶,進而增強民眾對地方政府的權威認同;另一方面,這說明通過建構新時代的價值信仰也能增強民眾對政治體制的權威認同,并促進民眾對于地方政府的信任與支持。 其次,地方政府傳遞政務信息的比例越高,民眾對于政治體制的認同程度也會越高,即地方政府對于其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等展示得越多,越能夠增強民眾對于政治體制的理解與認同。 與此完全相反的是,文化歷史維度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民眾的體制認同程度。 再次,經濟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服務類信息的傳遞對于體制認同沒有顯著影響。 最后,民眾的權威人格傾向越強,其體制認同度也越高。 這實際上從側面反映出權威人格傾向越強的民眾,更為依賴地方政府,進而更認同政治體制。 此外,微觀個體層面的控制變量對于民眾的體制認同也存在顯著影響,如表1 所示,年紀越長的民眾對政治體制的認同程度更高,黨員比非黨員更加認同政治體制,收入越高則民眾的體制認同度越低。

        表1 政治傳播與體制認同的分層線性分析

        2.政治傳播與身份認同

        由表2 可以發(fā)現(xiàn),在控制了混淆變量對民眾身份認同的影響之后,政務信息維度顯著正向影響民眾的身份認同;文化歷史維度顯著負向影響民眾的身份認同;此外,權威人格顯著正向影響民眾的身份認同。 具體而言,地方政府傳播政務信息的比例越高,民眾對其在共同體中的身份認同程度也會不斷增強。 這可能是因為通過傳播地方政府為共同體的有序發(fā)展所做的努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起民眾經由中國文化熏陶而形成的集體主義思維。 這種集體主義思維不僅能夠喚起民眾對于共同體的責任與擔當意識,更能夠增強其作為共同體的一員的身份認同。 而文化歷史類信息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民眾的身份認同程度,這可能是因為文化歷史類信息涵蓋的議題主要涉及當?shù)匚幕?、旅游等,其主要內容與作為共同體一員的民眾身份的關聯(lián)程度較低。 此外,經濟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服務類信息的傳遞對于身份認同沒有顯著影響。 最后,民眾的權威人格傾向越強,其對于自身身份的認同度也會更高。 由表2 可知,微觀層面與宏觀層面的控制變量均對于民眾的身份認同產生顯著影響。 在微觀層面,女性比男性的身份認同度更高、民眾年紀越長則身份認同度越高、黨員比非黨員更認同自己作為共同體一員的身份、年均收入越高的民眾身份認同度更低。 相較于居住于大城市與中等城市的民眾,現(xiàn)居住于縣鄉(xiāng)的民眾身份認同度更高。 在宏觀層面,人均GDP(對數(shù))對身份認同產生了顯著負向影響。

        3.政治傳播與價值認同

        由表3 可以發(fā)現(xiàn),政務信息維度顯著正向影響民眾的價值認同,文化歷史維度顯著負向影響民眾的價值認同。 與此同時,權威人格也能夠顯著正向影響民眾的價值認同。 政務信息的內容、編輯和發(fā)送,不可避免地含有共同體的政治價值取向,因而,當政務信息傳遞比例越高時,民眾就越容易受到共同體所倡導的政治價值影響。 與此相反的是,文化歷史類信息的比例越高則越會負向影響民眾的價值認同度。 此外,主流價值觀、經濟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服務類信息的傳遞對于價值認同沒有顯著影響。 一方面,主流價值觀類信息的傳播方式不可避免地帶有嚴肅性與枯燥性,使得這類信息的傳播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服務類信息也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民眾對于政府及其頒布政策的滿意度,但卻并不能直接影響民眾對于政治價值的認同度。 此外,從微觀層面的控制變量來看,女性比男性的價值認同度要高、民眾年紀越長價值認同度越低、黨員比非黨員更認同主流價值、年均收入與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民眾價值認同度越低。 相較于居住在大城市的民眾,現(xiàn)居住于中等城市或縣鄉(xiāng)的民眾價值認同度更高。 從宏觀層面的控制變量來看,人均GDP(對數(shù))對價值認同產生了顯著負向影響。

        表3 政治傳播與價值認同的分層線性分析

        (二)政治傳播建構權威的作用機制分析

        本文采取結構方程路徑分析法對中介過程進行檢驗,表4 呈現(xiàn)了政治傳播的各維度通過權威人格對權威認同的影響,總體上權威人格顯示了較為強大的中介效應(或遮掩效應)。 表4 匯報的路徑模型均顯示出較好的擬合水平。

        表4 間接效應、直接效應和總效應分解表

        首先,根據(jù)表4 可知,在政務信息影響體制認同的路徑中,權威人格的中介作用顯著,間接效應值為0.178(p<0.10),占總效應的55.97%,bootstrap 90%置信區(qū)間為[0.031,0.336],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表明權威人格在政務信息與體制認同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 其次,權威人格在政務信息與身份認同之間發(fā)揮著顯著的中介效應。 政務信息的中介效應值為0.288(p<0.05),占總效應的79.56%,bootstrap90%置信區(qū)間為[0.082,0.499],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 與此同時,權威人格在公共服務與身份認同的影響路徑中發(fā)揮著顯著的遮掩效應,公共服務的間接效應值為-0.133(p<0.10),bootstrap90%置信區(qū)間為[-0.264,-0.003],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 但是,其符號與直接效應(0.290)相反,說明權威人格在公共服務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間接效應具體表現(xiàn)為遮掩效應。 權威人格實際上遮掩了公共服務類信息對權威認同的正向影響。 最后,權威人格在政務信息與價值認同之間也發(fā)揮著顯著的中介效應。 政務信息的中介效應值為0.242(p<0.05),占總效應的80.13%,bootstrap90%置信區(qū)間為[0.062,0.437],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 此外,僅從本文的研究結論來看,在主流價值觀、經濟社會發(fā)展、公共服務、文化歷史分別影響體制認同和價值認同的路徑中,在主流價值觀、經濟社會發(fā)展與文化歷史分別影響身份認同的路徑中,權威人格沒有發(fā)揮顯著的中介效應。

        五、結論與討論

        地方政府的政治傳播能否促進民眾的權威認同?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地方政府基于政治傳播而展開的權威論證不一定能夠持續(xù)生產權威認同,民眾是否能夠接納地方政府的論證并將其轉換為對政府的權威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傳播信息的主題與民眾心理人格的影響。 具體而言:其一,政治傳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權威認同的生成,然而不同的傳播內容對不同維度權威認同的影響效應并不相同。主流價值觀類信息顯著增強了民眾對于政治體制的認同,但并沒有顯著影響民眾的身份認同與價值認同;政務信息顯著增強了民眾權威認同的三個維度,這說明目前地方政府通過向民眾展示其運作的具體過程,不僅能夠促進民眾對于政治體制的認同,也能夠增強民眾對于其作為政治共同體成員的身份認同以及價值認同;文化歷史類信息則會顯著負向影響民眾的權威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未能通過地方文化歷史活動得到滿足;此外,經濟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服務類信息未能顯著影響民眾的權威認同,說明地方政府對于其自身績效權威的論證,未能顯著影響民眾對其的認同感。 其二,民眾的權威人格是政治傳播影響民眾權威認同生成的重要作用機制。 政治傳播影響權威認同的主要機制在于民眾個人的權威人格,權威人格至少解釋了一半及以上的政治傳播對于權威認同的影響,發(fā)揮了重要的中介效應或遮掩效應。 一方面,民眾的權威人格傾向在政務信息與體制認同、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之間發(fā)揮著顯著的中介效應;另一方面,個體民眾的權威人格特征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公共服務類信息對于民眾身份認同感的積極影響。 這可能是因為公共服務類信息傳遞的比例越高則民眾的權威人格傾向越強,民眾的權威人格會在一定程度上遮掩傳播公共服務類信息對于身份認同的部分正面效用。因而,民眾的人格特征與主體意識實際上會影響其如何理解與闡釋其接收的信息,而權威人格特征越強的民眾越能被權威主體的權威論證所說服,進而影響民眾的權威認同程度。

        本文所做的探討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首先,本文從權威建構的視角展開政治傳播的過程研究,一方面,能夠清晰呈現(xiàn)從地方政府進行政治傳播到民眾權威認同生成的復雜“中介”過程,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充權威建構的過程研究;另一方面,基于政治權威與政治合法化理論來分析政治傳播的過程,不僅能夠呈現(xiàn)地方政府政治傳播背后的意圖與動機,也能描繪出政治傳播影響個體民眾權威認同的過程。 其次,權威人格是研究政治傳播與政治權威之間關系的關鍵變量,是描繪政府直接接觸個體民眾的關鍵心理人格變量。 也即是說,個體民眾的心理人格變量是連接國家與個體民眾之間直接溝通與互動的關鍵變量,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家-社會/個人”關系研究的進一步可操作化提供了啟發(fā)性思路。 此外,本研究的不足之處主要在于分析對象僅涉及政務微信公眾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將社交媒體作為一個無差別的類展開研究。 在中國的治理情境中,縣(區(qū))及以上的地方政府基本已建構起多平臺的融媒體矩陣,因而地方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直接溝通與互動方式不僅僅存在于微信這一個平臺中。 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將研究范圍拓展至其他社交媒體。 同時,本文受制于數(shù)據(jù)采集條件,難以開展跨時段的比較研究,未來有待進行長時段的數(shù)據(jù)采集,并進一步展開縱向分析。

        猜你喜歡
        建構影響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建構游戲玩不夠
        沒錯,痛經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8
        擴鏈劑聯(lián)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蹤干擾對跳頻通信的影響
        caoporon国产超碰公开| 玩50岁四川熟女大白屁股直播|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 2021国产精品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午夜视频| 色哟哟亚洲色精一区二区|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青草热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日产国产一区| 麻豆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米奇7777狠狠狠狠视频影院|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性感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日产韩国av在线| 2021国产精品国产精华|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无码| 亚洲精品99久91在线| 偷拍一区二区视频播放器|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无码一区| 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东京热加勒比在线观看| 日本女同性恋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大全|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久久综合给日咪咪精品欧一区二区三| 久久综合老鸭窝色综合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AⅤ无码精品视频| 与最丰满美女老师爱爱视频|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亚洲色大成在线观看| 麻豆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一区|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